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跨文化交流中的空白与补白
——想象的速度与效率

跨文化交流发生在异质文化之间,此种差异往往因为某种距离或阈限而产生。尤其是在国际交往不多不畅的时代,跨文化交流的空白较多,人们留足了对他者的想象与联想空间;而随着跨文化交流的日渐频繁,存在空白的交流双方则会很自然地进行各种“补白”,而无论是空白还是补白,基本手法不变,大多凭借想象……

“西方人办事一般效率都很高,咱们则常常拖沓扯皮,所以西方国家一般都比咱们先进”,“落后就要挨打,因此我们要快马加鞭、奋起直追、只争朝夕……”耳旁曾经飘过的诸如此类带有普遍性的错觉思维,塑造了几代性急的中国人。环顾四周不难发现身边出生越早者往往越性急。我们有自谦自省的优良传统,但如果将视野放大,去看看真正的西方,再稍微调整一下自己步履和心态,或许我们可以走得更稳健一些。

2012年夏赴英开会,返程中从兰卡斯特坐火车去伯明翰机场。火车慢得犹如小脚莲步,怀疑自己乘的是王蒙《春之声》里的“闷罐子”,心急如焚而又忧心忡忡。乘客中也有去伯明翰机场的,给我打包票不会误机。好在英国的火车到底不是闷罐子,安静、舒适,熟人之间轻声交谈,完全没有高声喧哗,所以我的燥热也慢慢降至凉爽,甚至还有了远眺窗外的心境,那感觉就更好了。火车慢慢爬行,眼前像有本画册徐徐展开,风景挺美。大片的绿地、草原,静静地卧着,仿佛在有序轮休。偶尔看到一些横七竖八的菜畦,点缀在画册中有些潦草。后来得知那是部分英国人的“自留地”,租金一年25英镑。朋友提醒我要是在“草书”中看到有块不太协调的“正楷”,十有八九是中国移民的作品,不止一位中国移民的菜地作为样板上过英国电视。有些英国人的菜地中央还歪斜地放着些桌子、椅子、空酒瓶,说明他们迥异于深沉地爱着土地且眼里常含热泪的中国农民,他们不是纯粹的耕耘者而更像是田园风光的享受者。彻底放松了心情,踱步缓行的火车,让人如履平川,旅程没有了风驰电掣的眩晕,倒让我体验到了慢速度的几分魅力。

速度当然不只是车速,尤其是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老祖宗叮嘱我们“百闻不如一见”,但事实是好多事在未曾闻见之前已然在脑海中有了定式。在英国待的时间越长越发现自己对于英国乃至西方的认识误区越多。这种误解大多因道听途说加上自己的合理想象,其中或许还有“隔锅饭儿香”的崇外心理在起作用。

出国之前,无论是在接受培训还是办理签证时都被告知:入境必须在7天之内去警署登记,否则后果自负。所以,一到牛津就急急去了警署,填完一系列表格后说一周左右会寄给我证明。但10天过去了,没有收到;20天过去了,仍无踪影。本来也不知道这个证明派啥用,干脆就不着急了。一个月过去了,40天过去了依然没有消息,有点儿沉不住气了,跑去警署打听,警员边抱歉边安慰我“别着急,甭担心”,重开一张一周后准寄到。收到时仍已是10天之后。其实这份证明一直到回国都没有用过,但收到时还是觉得心里踏实多了,甚至还与一位即将回国的同胞分享了喜悦,没想到他瞪大眼睛问我:“什么警署证明呀?”我们总是将西方人办事想象得非常高效严谨,事实到底是怎么回事,真是天晓得!

在网上还看到有人抱怨到英国后去警署登记要排长龙等上几个小时。或许我是幸运者,又适逢牛津注册淡季?或者是警署相信来牛津的人都会高度自律,即便不注册也不用担心触犯英国法律?瞧,我又开始想当然了。略感温暖的是,不管我有什么疑惑,也无论是在警署还是在银行或公寓,都有人善意地安慰我“甭担心”或“别着急”,我甚至觉得英国人的绅士风度正是在这“甭担心”、“别着急”中悠悠养成的。

我住的公寓,附属于牛津一家慈善机构,也是牛津不多见的不用交押金可以订房的地方。可入住一周了,没人来收房租,我跑去问管理员什么时候交,答曰:“一般在每月15号左右,但你是20号以后进来的,那就下个月再说吧,不着急。” 15号一到我立即去付钱,而且将下个月的也预付了。有个同胞反问我为何这么着急,说他都住进来两个月了也没人让他交房租。我劝他:“还是赶紧去付了吧?否则显得咱中国人不爽气!”同胞笑了笑说“好吧!”——看!我又着急了。来牛津,得学会从容。

一般人为了生活方便到了英国都要办银行卡。穷家富路,临行前家人硬是换了大几千镑现钞让我揣着,到牛津后发现咱们银联卡随处可刷。为存钱我只好去银行开卡,就近的巴克利银行服务可谓热心周到,手续办完后说一周左右卡即寄到。之后的一周,几乎每天都接到一封巴克利来信,拆开一看不是功能介绍就是注意事项,都不是银行卡!前后一共收到了9封信,愣是不见银行卡。盼星星、盼月亮,半个月后总算盼来了银行卡,但随信中又说还要再等几天待收到密码器后银行卡方能正式生效。真正启用银行卡已经是一个月以后了,总算将现金存进去了。巴克利卡有短信通知功能,但存钱后手机竟无动静。难道ATM机上取钱才会通知?马上到外面取了100英镑,盯着手机,依然纹丝不动,反复看了几次,无果。进去责问银行职员,微笑着说“别着急!别担心!信息会来的。”无奈,继续等待,到了第三天,真收到一条银行短信“大额警报:某日在某处ATM机取款100英镑,截至某日你卡内余额为986镑。”天哪!“警报”到时,已是三日之后,若遇意外,如之奈何?!凭此就得给国内银行的即时信息多点几个赞:一有风吹草动,立马便知详情,咱才叫高效!

一直听人说英国雨多,牛津确实常常下雨,不过用雨伞的人很少。在牛津遇上撑伞者,十有八九是我们同胞。但牛津的排水系统实在不敢恭维。稍微下点雨,就有同学上课迟到。因为一下雨,牛津大河未涨小河已满,河边小径就会被淹。一位新到的台胞女生,下雨天自行车一拐上小道,整个轮子就扎进了水里。时当初冬,浑身湿透,哆哆嗦嗦地回家换了衣裳再坐公交车赶来,课已上了一大半。最糟糕的是有一次连老师也来晚了。原因是因为下雨涨水,汽车不得不绕道而行。听温迪说,每年都会发水,而且稍下点雨,汽车就要绕道。其实,那几条经常被水淹的路,河道稍加疏浚即可,但当地政府一直决定不下来,据说是算来算去绕道的成本比修河要低得多,所以年复一年就这么绕着。牛人(牛津人),真有你的!

什么速度最快?网络时代当然首推网速。但对英国的网速本人也实在不敢恭维。住在共富新村(COMMON WEALTH HOUSE)的时候,房客多,网络动辄拥堵,与家人的视频频频被“定格”,实在扫兴。搬家以后,房东家的网速也是奇慢无比。更为奇葩的是,我到后一周,房东家网络故障,彻底无法上网。女房东天天联系网络公司,一周后才过来一个人,给了房东一个临时代用的小U盘。之后房东每周联系,每周都说下周。一个月过去了,房东还是对天交叉着她的食指和中指说:“希望他们及时来修,祈祷明天网络正常。”我说:“这样的速度,你竟然还能看到希望?!干嘛不换一家公司?”房东说是怕手续麻烦,而且这可是BT(英国电信),换一家未必就好,还是忍着吧!到后来,我也索性不着急、不光火,每天起早去办公室,天黑再回来。直到三个月后我搬出的前一周,房东家的网方才“康复”!网通了,房东全家欢呼,竟然对维修人员千恩万谢,毫无微辞!

最有意思的是英国的NHS(公费医疗)。在国内一直听人说英国NHS是如何的好。按规定,在英居留超过半年的外国公民也可以享受。不过几乎所有去牛津的同胞还是会从国内带上不少常用药。牛津环境清朗、空气洁净,我一年健康未有机会去体验NHS,但在初到牛津时水土不服生病的同胞还真不少。某晚QQ群里有人呼救,说牙疼得受不了,但根据NHS的规定不发烧不严重者不能看急诊,要看病必须预约,晚间预约最快也得到第二天。去看私人牙医又太贵。这位同胞痛得要命,最后还是采用了我推荐的蒜泥止痛偏方得以缓解、治愈。我还亲耳听了语言中心一位老师的口述。那天她突然腹痛大量便血去NHS看急诊,回答说腹痛不属于急诊。于是她只好排队等了五个小时,其间又反复去厕所拉血,轮到她时已经几乎虚脱,连护士的脸都看不清楚了。然而最后医院只给她几片氟哌酸和一点泻药让她回家了。好在这位老师底子硬朗,周末两天的折腾使她暴减5公斤体重,等到一周后预约时间到时,她自己感觉已基本痊愈。NHS的预约等待让不少人失去了机会,听说有预约心脏搭桥的,等轮到时往往已经过世多时了。体系再好,效率太低、速度太慢,对患者作用也就有限了。不过在英国一旦住院,医药伙食全部免费。我亲眼看到一个印尼小姑娘在英期间肾结石住院几次,病治好了,还省了伙食费。姑娘发自内心地赞颂“NHS太完美了!”说实在的,在英国抱怨NHS的人并不多,绝大多数人依然保持着绅士风度说“还行”。国人惜时上进急于脱贫致富,竭力追求速度和效率是理所应当,但这若与急功近利结合起来,结果就令人担忧了。走出国门的最大的好处在于能让双方都能看到现实,而不再停留在想象阶段。从想象的西方走进真实的西方,虽然个人的视野所及有时也未必都是真实,但或许,西方真的没那么快,也没那么发达;中国真的没那么慢,也没那么落后。再说,“痛快”虽快却痛,“傲慢”虽慢尤傲,汉语词汇所蕴含的哲理意味本身也告知国人需快慢有节。立国为人,既不宜自大但也不应自卑。

牛津是座真正的大学城,汇集了世界各地的学子精英,形成了独特的“牛村”民俗。笔者于2012年9月至2013年7月作为高级研究学者在英国牛津大学访学,在完成访学项目的同时,发挥自己的民俗学研究专长,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牛津民俗考察。客观记录、理性反思,定期行文。回国后在《上海采风》月刊开设的“玲听”专栏已逾四载,发文五十余篇,辑录出书堪作本人牛津高访经历的又一衍生成果。

书中所记所选民俗事象均来自笔者的“一线采风”,本人立足跨文化比较视角,努力以描述性笔法呈现中外不同文化的特征和魅力。在客观记录民俗素材的同时注意学术文字的普及性,努力使学术变得亲民有趣。书中内容涉及了牛津民俗生活的多个方面,既有对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出行民俗等日常生活民俗的观察与思考,也有对人生民俗、交际礼仪、岁时节日、生产商贸、社会组织、民间信仰以及语言民俗等诸多民俗事象的关注与研究。但因目力所限并未追求面面俱到,而是以自己随机遇见的牛津民俗事象为切入点,在呈现民俗风貌的同时更关注中外民俗事象的差异比较。在比较差异的同时,尤其关注内在的民俗文化根源。

让我们摒弃想象步入英伦,侧耳注目但求其真。

以此开篇,权当前言。

2017年6月26日 62xWEtz2qqzdIQb9J1O+i9U8S8tKezN7+6qd/5RDny4aV2CxmTgU1LJHv7vFPgf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