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他乡的野菜

皇天后土缔造万物,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也造就了人类的味蕾和饮食习惯。生活在不同国家或不同区域的人们对食物的喜好自有不同。“国外生活什么都好,就是蔬菜吃不着!”不止一位去国外旅游或在国外生活的朋友发过这样的感叹!一个吃惯了蔬菜甚至以蔬菜为生的民族连续数日吃不着或吃不足蔬菜,那种难耐滋味只有亲历了方能体会。牛津访学结束前,先生特地告假去接我回国,顺便参加了一个中国旅行团。英国旅行,风景美、空气好无需多说,但严重缺乏绿色蔬菜的团餐把同胞们旅行的精气神都快吃没了。终于在途中看到一家乐购超市,于是团友们纷纷请求下车去多买点水果以替代蔬菜,结果差不多人人都拎了大小不等的一包上车,店员们眉开眼笑地看着这突如其来的一车中国人。

英国的乐购虽然总体上规模都比国内小很多,其实里面也设有生鲜蔬菜柜台,不过架上只有一些土豆、西兰花等国人不太爱吃的品类。所以,那天当先生瞥见有可以生吃的球生菜时竟至喜出望外,毫不犹豫地买了两棵。上车落座就迫不及待地拿起一棵,洗都不洗直接撕下叶子塞入口中,脸上充满了幸福感。先生并非素食主义者,但从未见他对蔬菜如此不能割舍。球生菜自然算不上味道鲜美,先生却大快朵颐,我不禁哑然失笑。先生属兔,我随即念出:“大白兔,白又白……”的儿歌,引得驴友们都笑了。出乎意料的是前排一位年龄相仿的大姐,盯着先生手中的球生菜目不转睛,最后怯生生说:“这位大哥,可否匀几片叶子给我,想死蔬菜了!我怎么没见有卖这个的!再没有蔬菜吃,恐怕都要生病了。”先生不假思索地把另一颗给了人家。嘿!这家伙一向助人为乐不计得失!

蔬菜有多大魅力,移居海外的同胞或许更能体会。为了能在他乡吃到蔬菜,移居海外的中国人有条件者甚至愿意亲自开荒种菜。于是就有了中国留学生父母在耶鲁大学开荒种菜的新闻,据说还颇受赞誉。其实,吃谷物长大的中国人,对土地、种植有一种本能的亲近,对菜蔬也就有了发自内心的依赖和思念。移居英国的中国同胞亲自种菜的也不少,我甚至认为中华民族恐怕是世界上少有的对自然万物习性了然于心,且最善于运用菜蔬服务人类生活的民族了。种菜本不仅仅是种菜,还被赋予了健康、乡愁、传统、亲情等等复杂而又细微的情感。国人超强的生存智慧其实也是我国悠久历史的农业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人,即使远离了田园和土地,也忘不了种植。中国文化中的种植也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智慧还是一种生存哲学。当然,英国人也有乡情,但细细想来,英国人的乡情已是一种面对故去的情结,更多的是留恋、怀念和欣赏。经历了彻底的工业革命的英国,农业已经成为一种回忆、一种风景、一种点缀。而国人的乡情则有所不同,它是农业文明种下的基因,即便是城市化了,我们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等,依然不可避免地终身携带。这种基因一旦有了合适的土壤就会萌芽、生长。所以,英国的“自留地”种植模范中常见中国同胞的身影。这些移出的同胞在国内大概没有一个是当农民的,为何到了英国有了不小的院子,还要租种一处自己的园子呢?他们确实不是农民,但他们却是农民之后,神农之裔。置身异域但肠胃还是中国式的(至少在第一代还是),所以,他们很用心地种着那难得的一亩三分地。劳而有所获,福莫大矣!

农民的幸福是一种简单实在的幸福。英国人热爱乡村生活的深层原因也是一种对简单、质朴的人生价值观的追求。这种简单,是一种在乡村广袤背景衬托下的简单,一种可以净化任何躁动的宁静。这简单既包括了简单的生活方式、简单的人际关系,也包括了简单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简单的自我认知。有着这种乡村情结的民族,即便曾是不可一世的‘帝国’也很少显露出张扬或张狂的神色。可见,乡村、农耕给予人类不仅仅是食粮、营养。有着农耕智慧的民族,不管走到哪里,他们都能从天地的赐予之中获得能量、营养和思想。顾亭林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所以昔时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生命观、哲学观、甚至科学观很可能皆是一种直观。

别人眼中的草芥在独具慧眼的国人看来很可能是无上珍宝。中国农民的智慧突出地表现在国人对野菜的欣赏和食用上。“故乡的野菜”出现在不少有士大夫雅趣的文人笔下,周作人、汪曾祺即是,两篇《故乡的野菜》相映成趣。

2016年春节我在朋友圈发过一条微信,说的是母亲送我马齿苋菜干的事情。“马齿苋,老家称作安乐菜,是老家过年的吉祥菜,春节有它垫底儿,就不会吃坏肚子。以安乐菜为主,再配上九种其他蔬菜,就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十香菜,寓意十全十美。当年一个印尼留学生在我家过春节,盯着它边吃边赞,直至光盘。”令我意外的是朋友圈内第一个回应的竟然是远在牛津的温迪!她评论道:“为了能吃到马齿苋干,每年都在暖房中种些安乐菜,没想到的是,这些在祖国田边地头无处不长的野菜,漂洋过海来到我们这小海岛上,还端起了小家碧玉的架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到底是天朝来的啊!”温迪幽默依然,我忍俊不禁之余也为远隔重洋的同胞心灵感应而动情,这便是中国人的共鸣!正如温迪所言,马齿苋在国内实在是寻常野菜。路边草丛瓜田李下一簇一簇极易生长,夏日吃生鲜的粉嫩无比,用水焯过后直接加上麻酱油蒜泥凉拌,通便润肠很灵。吃不完的晒干收藏,春节时拿出来做十香菜,人们便可放心地大快朵颐而不用担心坏肚子了。所以,家乡人称马齿苋为“刷肠草”。药食同源是我们祖先的巨大智慧,前人的发现成为惠及子孙万代的无量功德。农家孩子没有好的生活条件但往往肠胃皮实身体健康,其中少不了诸如马齿苋等野菜的功劳。温迪专门为马齿苋建了暖房,在英伦半岛搞起了科学种田,看来她对故乡的野菜实在情深难忘。不过,英国暖房里与国内田埂边的安乐菜还会是一种东西吗?温迪应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当然,英伦半岛的植被覆盖率并不低,牛津大学里就有众多的草甸,不管哪个季节目之所及都让你心旷神怡。某日围着教会学院前的草地晨跑,无意间我看到路边无数星星点点的小白花,和国内的荠菜花一模一样,循根看下去,确实也长着荠菜叶子。真是喜出望外,我飞奔回寝室拿了把水果刀和马甲袋,直接挖起了野菜。荠菜有股特别的鲜味,出土的同时鲜气就会扑面而来。儿时挖野菜,小伙伴们往往每挖得一棵都要送到鼻子下面闻一下,微笑着陶醉一番,再去挖下一棵。这意外的发现让我来不及闻鲜,仿佛已经看到中午餐桌上一碗翡翠白玉般的荠菜豆腐羹。如果挖得多说不定还可以包顿荠菜鲜肉饺子与共富新村的同胞们分享!不一会儿,马甲袋就满了。但挖着挖着,渐渐有点儿疑虑了:因为,这荠菜并没有久违了的荠菜鲜味,出土时没有,放到鼻子底下也没有,埋头到马甲袋里深吸,竟然还有股苦味。这到底是不是荠菜呀?问了两个晨练的同胞和一个本地人,一律摇头。只有用另一个办法测试了——浸水,我们的荠菜喜水,一见水马上就精神焕发,所有的叶子都会立起来。立马回到寝室,放好水,荠菜淹进去,屏住呼吸看了半晌,这形似荠菜的“荠菜”依然故我,丝毫未显荠菜的精神!安全第一,既然马齿苋移民到英国会从乡野村姑变成大家闺秀,谁还敢保证,这种不再散发鲜气的荠菜是还能食用呢?罢罢罢,我的荠菜豆腐羹泡汤了,荠菜饺子也不翼而飞了!

当我把这他乡的荠菜倒进垃圾桶的时候,对故土的敬意油然升起。祖国那片神奇的土地,为祖祖辈辈的炎黄子孙贡献了多少野菜野味野趣啊!难怪如今的国人对野生植物有一种情不自禁的推崇和毋庸置疑的信奉。我的博士导师,常戏称自己是“上海的乡下人”,制作美食的严谨态度与其治学毫无二致。为了使野味正宗、纯厚,每次烧荠菜羹时恩师定要在菜场外围徘徊几趟,非要买到路边小摊上的那种茎叶泛红的荠菜不可。

一年四季野菜飘香。我们赖以为生的粮食多是从野生转换而来的。直到如今香椿头、马兰头、枸杞头、草头、荠菜、小蒜、野蒿、榆钱、桑葚……还是人们的钟爱。国人如此喜食野生之物,既是随其自然的心性传统,也形成了道法自然文化哲学。植物或者说谷物给予我们的绝不仅仅是垫饥果腹,还奠定了整个中国哲学的物质基础。中国精神或许正是一种草本精神,是一种无法离开土地和种植的精神。物换星移、四季轮回、阴阳互补无不给人以哲思启迪。人们感念天地、食野之苹的同时,思维中人性与野性的融合也自然发生,天地人交融,如此滋生的巨大的能量、智慧和思想,自然会天长地久!如同野菜一样的中国精神成就了世界上唯一贯通古今而没有断绝的文明奇迹。作为神农之后没有理由不骄傲、自豪! UTlWA/UAhGzfksPKEHedcTw2b7VNkk66KZftq2YpYPXx1nJXgmoqJLUk1K0AnVZ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