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至1933年,中共中央机关绝大多数时间设在上海。
中共一大选举产生了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总书记。其时陈在广州,1922年9月回上海主持工作,其住所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今南昌路100弄),便成了中共中央机关中央局所在地。
1922年10月,鉴于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被上海租界当局查封,上海工人运动受到租界当局压迫,而北方工人运动方兴未艾,直系军阀吴佩孚控制的北京尚可公开活动,于是,中共中央机关迁移北京。然而,时过不久,1923年2月,吴佩孚对京汉铁路二七大罢工血腥镇压,北京政治空气陡然紧张,中共中央机关又被迫迁回上海。
1923年5月,根据马林带来的共产国际指示,中共中央机关由上海迁往当时国民党活动中心地广州。两个月后,中共中央在广州举行会议,认为孙中山精力集中于军事计划,忽视政治宣传工作,中共中央在广州的意义不如上海更加重要,于是在7月底又迁回上海。
从1923年7月到1927年4月,中共中央机关一直设在上海。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上海陷入白色恐怖之中,中共中央在上海难以立足,遂迁往武汉。同年7月15日,汪精卫控制的武汉国民党中央宣布与共产党决裂,也开始镇压共产党。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举行紧急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此后,中共中央经过多次讨论,认为“上海的革命力量比武汉强,同时也比较容易隐蔽”
,遂决定将中央机关迁回上海。1927年9月至10月间,中共中央机关陆续迁回上海。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
1933年1月,由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党在白区的工作遭到严重破坏。特别是1931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向忠发被捕叛变,党的组织和工作遭受严重破坏,中共中央机关被迫迁往江西瑞金。
从1921年7月到1933年1月,累计138个月(合11年6个月)中,中共中央机关有126个月是设在上海的,其间三度离开,又三度返回。
中共中央机关设在上海时,其核心机关通常散处在公共租界与法租界的边界处,这是为什么?中共中央重要人物,不止一个人曾被租界当局逮捕,后来又被营救出来,如陈独秀、关向应、任弼时,这种情况在其他城市则很难发生,这是为什么?
要回答这类问题,必须了解近代上海政治结构,了解租界与华界的关系,公共租界与法租界的关系。
表6 中共中央机关所在地一览
资料来源:齐卫平等:《中国共产党创建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29页。
上海租界是由外商居留地演变而来的。
1842年8月29日,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条约》第二款规定:自今以后,英国人民可以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港口,贸易通商。英国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这就是五口通商的条约依据。
《南京条约》对于通商问题只作了原则规定。战后,英方利用清政府对国际惯例和己方利益的无知,引诱清政府就通商口岸的各项制度的落实,在南京和广东继续谈判。1843年10月8日,清廷钦差大臣耆英与英国驻华全权公使璞鼎查(Henry Pottinger,1789—1856),各自代表本国政府在广东虎门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即《虎门条约》,对于在通商口岸设立领事、租地原则与方法、关税原则、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都作了比较明确的说明。
根据这些条款,英国派来以巴富尔为首的第一个代表团,于1843年11月8日来到上海。巴富尔(George Balfour,1809—1894),原在印度马德拉斯陆战队,官至上尉。经与上海道台宫慕久的接触、谈判,建立临时领事馆,巴富尔宣布上海于11月17日开埠,所有条约的有关条款,均自该日起生效。
英国驻沪领事馆开头设在上海县城里,1844年2月迁至大东门西姚家弄一位姓顾的院子里,名敦春堂。1849年7月,迁入新建的领事馆(今北京东路以北、苏州河以南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