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邮电网络完备

上海是中国新式邮电事业起步最早、最为发达的城市。1866年,上海江海关已开始兼办京沪间的邮递,1874年专设海关邮务处,是为新式邮政之滥觞。1878年,上海以江海关邮务处为基础,与北京、天津、烟台、牛庄同时试办邮政,由江海关书信馆收寄外文信件,另成立华洋书信馆,收投中文信件。同年,在上海印制中国历史上第一套邮票即大龙邮票。1879年,江海关书信馆改称“拨驷达局”即邮局,拨驷达为英文Post的音译。1897年,大清邮政官局在上海成立,随后,在吴淞、高昌庙、松江等地成立邮政分局,在青浦、南汇、奉贤等地设置邮政代办所及信柜,形成了上海邮区,并接收上海工部局书信馆,承担全部中外公众邮件的收寄、投递工作。1899年,大清邮政官局改称上海邮政总局。1911年,清政府成立邮传部,接管全国邮政,上海邮政总局改称上海邮政局,并脱离海关,独立经营,当时已辖支局13处,内地局4处,邮政分局12处,内地代办所42个,颇具规模。

上海邮政总局

上海邮差使用的自行车

到19世纪末,上海营业民信局已有70家左右。清末沪宁铁路、沪杭甬铁路建成通车,加速了上海邮政的发展。1911年,大清邮政局与海关正式分开,独立经营,业务量大为增加,邮寄物件从1900年的100万件增加至2300万件。由于邮件数量不断增加,大清邮政局在上海和内地建立了分局。设在北京路的邮政总局,下设13个业务分局、67个邮票出售处、118个柱形邮筒,同时在内地设置16个分局和50个代理处。1910年这些分支机构处理了4000万件邮件。除了中国邮局,上海还设有英国、德国、法国、俄国、美国和日本等国的邮局,这是对中国邮政主权的侵犯,但客观上便利了上海与外国的邮政联系。1922年,中国裁撤各国在华邮局,所有来往中外邮件统归中国邮局办理。

据上海民智书局1930年出版的《交通史·邮政编》介绍,民国元年,全国邮差线路已达32.5万里,一些边远省份的邮路也陆续开通,全国范围的邮路网络逐渐形成,而上海则是国内邮差线中心,其邮路可与各地相连接。1914年,中国加入国际邮联(也称万国邮联),中国邮政从此纳入世界邮政体系之中。1919年,来往于内河的邮船下水,促进了上海与内地的邮政联系;同年,上海市区开始为邮差配备自行车以方便与加快信件投递,到1920年仅公共租界邮差专用自行车就有250辆。为了便利外文信件的投递,1919年与1920年上海共对117名邮差进行外语特别培训。1920年10月,中国首次以会员资格参加在马德里召开的第七次世界邮政大会。同年,上海地区共收邮件8250万件,接收邮包71.65万件。

到1920年,上海共建成邮政支局24所,二等邮政局38所,三等邮政局4所,邮寄代办所52个,城邑信箱65处,村镇信箱198处,村镇邮站400个,邮票代售处10个。邮递范围,远至世界各地、国内各省,近而市内各街区,邮递业务,除了信件(包括明信片),还有报纸、书籍、印刷品、挂号邮件、快递邮件、保险信函、包裹、汇兑、官署邮递、军事邮递、邮转电报等。可以说,到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上海城市邮政系统已较为完备。

电信方面,上海是中国最早兴办近代邮电通信事业的城市之一,电报、电话等业务在清末已经兴办。

1871年,丹麦大北电报公司敷设自香港至上海的海底电报水线,在外滩设立报房,收发沪港及国际电报。这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外商电信机构。同年,大北公司从日本长崎敷设海底电缆线至上海。这样,初步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国际电报通信网。1883年起,英、美、德、日等国又相继在上海设立电信机构,经营电报业务,最多时共有5个国家的9条电报水线。

1884年,电报总局由津迁沪,使上海成为全国电报业中心。1895年以前,上海可通的国内水陆电报线路已有69935里。1896年,上海与川藏电讯接通。国际方面,1897年,上海已可与日本、东南亚及欧洲通过海底电缆直接通报,陆路则可经由北京至恰克图与西伯利亚陆线相通,经云南思茅与越南阿猛营的法国电报线接通。1903年,与美国太平洋商务水线公司所设菲律宾马尼拉水线接通。1905年,经滇缅边界与缅甸并进而与锡兰、印度陆线相通。

无线电通信在1907年引进上海,是年两江总督端方在吴淞、崇明两地安装无线电机,以代替水线通信。1908年,英商在汇中饭店内装设无线电机,以与进出上海港轮船通报联络。翌年,邮传部出价收买此无线电机,移装上海电报局,仍与海上船舶通信。民国建立以后,中国无线电通信事业发展较快。1914年交通部设立吴淞电台,安装购自德国的电报设备,传输距离约1600英里。1918年法租界顾家宅电台建成,每天播发来自法国的新闻。同年,交通部和建设委员会在上海建立了十几座短波无线电台,1919年在上海成立上海无线电总台,后被并入上海电报局,由上海电报局统一经营上海地区的国内有线、无线电报业务。1920年,交通部国际无线通信大电台在上海竣工投产,先后开通美、法、德、英、日等国的国际无线电报电路。

上海无线电通信业发展,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与经济文化联系密切,海关与各国来沪海轮,由上海裕丰航业公司专管与海轮间的无线电通信设施,于1923年前后进出上海港各国轮船(500吨以上者)均已使用无线电通信,这是全国最为集中的商用无线电通信;二是外国人私设无线电台众多,到1925年,上海已有18座私人电台,占当时全国私人电台总数47座的38.3%。其中,除了由领事馆、工部局、外籍军事机关所设4座以外,其余14座或为报社、教会所设,或为外商洋行所设,大多与经济文化相关,与当时东北、京、津外国人电台多为领事馆、军事机关所设恰成鲜明对照。

电话方面,1882年大北电报公司和英商上海电话互助协会先后在外滩开通上海市区电话业务,翌年,英商中国东洋德律风公司接盘大北电报公司电话交换所,兼并上海电话互助协会。1900年英商经营的华洋德律风公司成立,在上海市区经营电话业务。1907年,上海地方政府所办的上海电话局南市总局设立,后又在闸北、浦东、吴淞、南翔等地增设分局。20世纪20年代初,华界和租界实现电话线接通。到1922年3月,上海已装设电话机15579只。1923年以后,上海陆续开通至南翔、吴淞、苏州、无锡等地的长途电话业务,以后逐步发展,至全面抗战爆发前夕通达国内城镇470余处,并开通至日本与美国的国际长途电话。 tHhBkk9ONemEfKh53iYpehswMDTQS1Zp7Y4T6QjO1nGjvESrqT1uywQj8VbvFry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