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实现碳中和为什么难以及难在哪儿

虽然目前我国已基本具备了实现碳中和的基础条件,但从我国当前的碳排放规模和行业结构来看,实现碳中和的愿景对我们来说仍非触手可及。这将是一次经济结构、社会认知、能源变革和技术创新的大转变,也可以称得上是一场关于能源的革命和时代的变革,未来40年我国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可想而知。

经济发展需求与节能减排约束:一场速度与质量的博弈

首先, 提出实现碳中和是我国在碳排放领域做出的自我施压和主动承诺,自主减排的速度和力度都远远超过发达国家 。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来说,碳达峰是一个伴随着国家经济和技术发展的自然过程,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实现,通常要有50~70年的过渡期,而留给我国的时间却只有30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一个拥有超过14亿人口的国家若能实现如此大规模的社会和能源转型,必将成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也必将对世界环境做出巨大贡献。

然而,我国是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目前仍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期,经济高速增长时,每一单位GDP的增长都将进一步带来碳的排放。未来十几年,要想基本实现现代化,能源需求还需继续保持合理增长。如果我们当下立即停止发展,全面主攻环保减排,经济势必会大受影响。能源消费增长和节能减排的压力并存,我们该如何用30年的时间,走完发达国家50~70年所走的路程?我国能否在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道路上再次向世界展现“中国速度”?这是一次对我们国家的大考,需要社会各界每一个人的努力。

能源转型技术面临重重挑战

构建新型低碳工业体系是碳中和目标下的大势所趋,未来许多行业将面临不同程度的工艺技术转换需求,比如钢铁行业的焦炭炼钢向氢气炼钢的转变,燃料电池对燃油的替代,工业生产中可回收材料的利用等。然而,实现能源结构转型并非易事,一个大型国有企业能源转型带来的改变不亚于一个发达国家的变化,其技术实现的难度和规模可想而知。同时,一些“靠天吃饭”的可再生能源技术还将面临安全性和稳定性等不确定性因素,这将进一步加大企业能源转型的技术难度。

此外,实现能源结构转型需要的是科技技术的不断创新。由于我国碳中和进程与国外相比起步较晚,碳中和技术面临着滞后发展的难题。目前来看, 我国碳中和各技术链条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尚未达到大规模商业化运行的水平,技术成本较高 ,因此还需加大创新研发力度,以商业化目标为前提,进一步降低减排技术的成本与能耗。

碳中和目标下的社会难题

碳中和目标下的另一大挑战是社会观念的转变。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不仅象征着一个时代的进步,更是一场社会认知的革命,是对能源本质和价值潜能的全新理解与认识。碳中和意味着各行各业都需要持续投入资金以进行低碳减排的技术研发、能效提升和电能替代等,但企业个体可能很难在短期内取得经济收益,产业链各环节直至终端消费者都将承受低碳减排带来的额外“绿色成本”。上到国家、中到企业、下到每个人,唯有具备正确的理念并积极主动地参与,才有可能顺势迎来碳中和目标下能源发展的新时代。

此外,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水平、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存在较大差异,碳排放分配不公平等问题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地区与行业之间的不均衡发展。在生产者责任视角下(碳排放量计入生产者),碳排放量较高的地区多为重工业或化石能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在消费者责任视角下(碳排放量计入消费者),碳排放量较高的地区多为经济发达的地区。在跨地区贸易中,能源密集或重工业地区实际上承担了经济发达地区的部分碳排放,而经济发达地区不仅将部分碳排放转移到其他地区,同时还获取了经济收益,从而形成了地区间碳排放分配不公平的现象。 这些重工业地区由于过度依赖化石能源,在碳市场中可能会面临更高的碳减排成本,对人员就业、居民生活、经济收入等都会带来负面影响,从而进一步加大各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因此,科学地界定各地区的碳减排责任,针对各地区差异合理分摊碳配额,将是我国碳中和行动中需要进一步关注的焦点。 ra28mC/glsTYNZ7NTZ/kvsfszOwty2rl27ryxOIjtCK6ZbPguuo6Sdg5MM9MBgx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