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章

虚假战争

“虚假战争”这个词是美国媒体创造的。和许多生动的美国话一样,这个词很快在大西洋两岸传播开来。描述从1939年9月波兰崩溃到次年春季希特勒发动西方战局这段时期的战事时,“虚假战争”成了专用名词。

创造这个词的那些人认为,这场战争是假的,因为英法军队与德军没有发生任何大规模交战。实际上,那段时期充满不祥的活动,大多在幕后进行。其间,一名德国参谋人员发生了一起奇怪的事故。希特勒对这起事件震惊不已,接下来几周,德国人彻底改变了他们的军事方案。与新拟制的计划相比,旧方案毫无胜算。

局外人对这些情况一无所知,他们看到的只是战线保持平静,因而得出结论,战神睡着了。

对这种表面看似消极的状况,各种说法不尽相同。有人认为,虽然英国和法国为了波兰对德国宣战,但他们没有认真对待开战意图,而是等待和平谈判。另一个颇为流行的说法是,英法两国足智多谋。美国报纸刊登了许多报道,声称联军最高统帅部故意采用一种构思巧妙的战略防御方案,正给德国人布设陷阱。

这两种说法都毫无根据。当年秋季和冬季,盟国政府和最高统帅部耗费大量时间讨论了进攻德国或德国侧翼的方案(以他们的现有资源看,这是不可能做到的),而不是集中力量,准备有效抵御希特勒即将发动的进攻。

法国陷落后,德国人缴获了法国最高统帅部的档案,还挑出一部分耸人听闻的文件加以公开。这些文件表明了盟国首脑整个冬季是如何反复考虑各种进攻方案的——取道挪威、瑞典、芬兰打击德国侧后方;取道比利时打击鲁尔区;取道土耳其和巴尔干地区打击德国遥远的东翼;打击苏联高加索山区的庞大油田,从而切断德国的石油供应。这些想法纯属天方夜谭,盟国领导人就像活在梦幻世界里,直到希特勒发动进攻,这盆兜头冷水才把他们浇醒。

希特勒总是未雨绸缪,波兰战局临近尾声时,他还没有公开提出召开一场全面和平会议的建议,就开始考虑进攻西方国家的事宜。他显然意识到,西方盟国不太可能考虑此类建议。但目前,希特勒只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亲信随从。直到10月6日公开发表和平呼吁,遭到对方断然拒绝,他才把详情告知蒙在鼓里的陆军总参谋部。

三天后,希特勒给德国陆军首脑下达了一道长长的指令 ,阐明自己的观点,给出他认为对西方国家发动进攻是德国唯一可行路线的理由。这是一份最能说明问题的文件。他在这道指令中阐述了自己的结论:与法国和英国进行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会耗尽德国的资源,而且德国可能会遭到苏联从背后发起的致命打击。他担心德国与苏联签订的条约无法确保对方长时间保持中立,一旦机会出现,苏联就会放弃中立立场。他认为击败法国后,英国就会做出妥协。

希特勒认为,他目前掌握的兵力和装备足以击败法国,因为德国在最重要的新式武器方面占有优势:

目前,无论作为进攻还是防御武器,德国的装甲兵和空军都达到了其他国家无法企及的技术高度。他们的组织和获得的熟练领导优于其他任何国家,这确保了他们从事作战行动的战略潜力。

希特勒承认法国在旧式武器方面占有优势,特别是重型火炮,但他指出:“机动作战中,这些武器并不具有决定性意义。”他还认为,虽然法国训练有素的士兵较多,但凭借新式武器的技术优势,德国完全不必担心对方的数量优势。

他继续指出,如果等待下去,指望法国人厌战的话,那么,“英国作战力量的发展会给法国带来一种新的战斗要素,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物质上,都对法国深具价值”,无疑会加强法国的防御。

首先必须加以防范的是,敌人也许会弥补他们武器装备方面的弱点,特别是反坦克和防空武器,从而建立一种力量平衡。从这方面说,每过去一个月都意味着时间的浪费,不利于德国的进攻力量。

让希特勒深感焦虑的是,一旦轻松征服波兰引发的兴奋之情消退,德国军人的“战争意志”也会随之下降。“目前,他的自尊与他要求别人对他的尊重同样强烈。但战事推延六个月,再加上敌人的有效宣传,可能会导致这些重要的品质再次遭到削弱。” 希特勒觉得应该迅速发动进攻,以免为时过晚,他说道:“就目前情况看,时间有利于西方国家,而不是我们。”他这份备忘录得出结论:只要条件允许,今年秋季就发动进攻。

希特勒坚决主张,必须把比利时纳入进攻地域,此举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机动空间,从而迂回法国的马其诺防线,也是为防范英法把军队开入比利时、部署到靠近鲁尔区的边界线上的危险,“这会导致战火逼近我们的军火工业中心”。(正如法国档案表明的那样,这恰恰是法国陆军总司令甘末林一直主张的方案。)

获知希特勒的意图后,德国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和总参谋长哈尔德震惊不已。与德国大多数高级将领一样,他们并不认同希特勒的看法,也就是新式武器的威力能够抵消对手在训练有素的兵员方面的优势。他们按照惯例计算了师的数量,认为德国陆军没有足够的力量击败西方国家的军队。他们指出,德国勉强动员的98个师,总兵力远比另一方少,更何况这98个师中还有36个师装备低劣、训练欠佳。他们还担心这场战争会发展成另一场世界大战,最终给德国带来致命后果。

这些将领忧心忡忡,于是打算采取非常手段。就像一年前发生慕尼黑危机时那样,他们开始考虑采取行动推翻希特勒,计划从前线抽调一支精锐部队开赴柏林。后备军总司令弗里德里希·弗洛姆将军的协助至关重要,但他拒不合作。弗洛姆指出,要是命令部队背叛希特勒的话,他们是不会服从的,因为大多数普通士兵非常信任希特勒。部队会做出怎样的反应,弗洛姆的判断可能是正确的。大多数直接接触部队,对军方高层讨论的事宜一无所知的军官都证实了这一点。

大部分德国军民,即便没有因胜利而陶醉,也受到戈培尔博士的宣传荼毒,戈培尔宣称希特勒渴望和平,盟国却决意摧毁德国。不幸的是,盟国的政治家和新闻媒体为戈培尔提供了大量可供引用的素材,这让他得以勾勒出一幅盟国恶狼企图吞噬德国羔羊的画面。

虽然战争期间反对希特勒的第一场阴谋胎死腹中,但希特勒没能像他希望的那样,于当年秋季发动进攻。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事实证明这对他而言堪称幸运,而对包括德国民众在内的全世界人民来说却是不幸的。

德军发动进攻的日期暂定于11月12日。布劳希奇11月5日再次设法说服希特勒打消入侵法国的念头,还详细阐述了反对这项方案的理由。希特勒拒不接受布劳希奇的观点,还严厉申斥了他,同时坚决主张必须在11月12日发起进攻。但11月7日,进攻令取消了,因为气象专家预测会出现恶劣的天气。进攻日期推迟三天,随后又一次次推延。

虽然恶劣天气的到来显然是推迟进攻的理由,但希特勒对不得不推延进攻行动非常恼火,他根本不相信这是唯一的理由。11月23日,他召集所有高级将领举行会议,大谈发动进攻的必要性,以此打消他们的顾虑——他对苏联的潜在威胁深表担忧,还强调西方盟国不仅不考虑他的和平建议,反而大力加强军备。“时间有利于敌人。”“我们有个致命弱点,那就是鲁尔区……如果英法军队取道比利时和荷兰进入鲁尔区,我们就会陷入最大的危险。”

希特勒随后申斥这些将领胆小如鼠,说他怀疑他们企图破坏他的计划。希特勒指出,从德国重新占领莱茵兰那天起,他们就不断反对他采取的各项措施,可每一次胜利都证明他是对的,所以他现在要求他们无条件地听从他的想法。布劳希奇企图指出这场新冒险有所不同,而且风险更大,结果遭到希特勒更加严厉的申斥。希特勒当晚单独接见布劳希奇,又训斥了他一顿。于是,布劳希奇递交辞呈,可希特勒把它丢在一旁,告诉他必须服从命令。

不过,事实证明,与这些德军将领相比,天气是个更好的破坏者。十二月上半月,恶劣的天气致使德军的进攻行动一再推延。希特勒随后决定等到来年再说,还批准圣诞节放假。圣诞节刚过,天气再度恶化,但希特勒1月10日把进攻日期定为1月17日。

可是,希特勒做出决定那天,发生了最富戏剧性的意外事件。许多著作提到了这个故事,但最简明扼要的说法出自德国空降兵司令施图登特将军:

1月10日,我派一名少校作为第2航空队的联络官,从明斯特飞赴波恩,任务是与空军商讨进攻方案中一些不太重要的细节。可他随身携带了 对西线 发动进攻的全套作战方案

冰天雪地,狂风呼啸,他乘坐的那架飞机在冰冻、积雪覆盖的莱茵河上空迷失方向,飞入比利时境内,不得不在那里迫降。他没能彻底烧毁重要文件。文件中涵盖德国西线进攻方案的重要部分,就这样落入比利时人手中。派驻海牙的德国空军武官报告,比利时国王当晚同荷兰女王进行了长时间的电话交谈。 [1]

当然,德国人当时并不知道这些文件的确切下落,但他们自然会做出最坏的设想并研究应对方案。与其他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希特勒面对这场危机保持着冷静:

看看德国高层领导人对这起事件的反应颇为有趣。戈林暴跳如雷,希特勒却从容冷静,镇定自若……起初他想立即发动进攻,幸运的是,他总算忍住了。他决定彻底放弃既定作战方案。这份方案后来被曼施泰因将军的方案取代。 [2]

瓦尔特·瓦利蒙特将军在德国最高统帅部身居要职 ,他做的相关记录指出,希特勒1月16日决心更改进攻方案,“主要是那起飞行事故造成的”。 [3] 事实证明,此举对盟国来说极为不幸,尽管他们又获得了四个月准备时间,这是因为德国必须彻底更改作战方案,进攻行动无限期推后,直到5月10日才发起。但德军发动进攻后,联军被打得晕头转向,法国军队迅速崩溃,英军从敦刻尔克勉强经海路逃脱。

人们自然要问问那名少校的迫降是不是真是一起意外事件。照理说,任何一位与这起事件有关的德国将领,战后为取悦审讯者,从而让自己处于有利位置,都会宣称是自己安排了这起事件,以此向盟国发出警告。可事实是,没人这样做,似乎所有人都确信这的确是一起意外事件。但我们知道德国军事情报局局长卡纳里斯海军上将(他后来被希特勒处决),为破坏希特勒的目标,确实采取了许多秘密措施,就在1940年春季,德国入侵挪威、荷兰、比利时前,他对这些受到威胁的国家发出警告,可这些提醒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我们还知道,卡纳里斯的工作方式非常神秘,而且他很擅长掩盖自己的足迹。因此,1月10日这起重要事件的起因注定成为悬而未决的谜团。

新方案的诞生不存在此类疑问。它形成了另一个奇特的插曲,尽管这种“奇特”的表现方式不同。

原先的方案是哈尔德领导的陆军总参谋部制定的,规定以主要突击穿过比利时中部,就像1914年所做的那样。这场主要突击由博克指挥的B集团军群执行,而伦德施泰特的A集团军群在左侧遂行辅助突击,穿越丘陵起伏、林木茂密的阿登山区。德国人认为此处不会取得太大战果,因而把所有装甲师分配给博克,德军总参谋部觉得阿登山区的地形过于复杂,坦克无法行进。

伦德施泰特集团军群的参谋长是埃里希·冯·曼施泰因,那些同僚认为他是年轻将领中最富才干的战略家。曼施泰因觉得这份方案过于平淡无奇,完全重复了1914年的施利芬计划,正是联军统帅部做好应对准备的那种进攻。曼施泰因指出,这份方案的另一个缺点是,德军的主要突击会遭遇英国军队,这个对手远比法国人更顽强。另外,这份方案也无法取得决定性战果。以下就是曼施泰因本人的说法:

我们也许能在比利时击败英法联军,也许能占领英吉利海峡地带。可我们的攻势很可能被阻挡在索姆河,然后就演变成1914年那样的状况……没有任何达成和平的机会。 [4]

鉴于这个问题,曼施泰因构想了一个大胆的方案,把主要突击转向阿登山区,他觉得这是敌人最意想不到的进攻路线。但他心中还有个大问题,因此,1939年11月,他就此咨询了古德里安。

以下是古德里安本人的陈述:

曼施泰因问我,坦克是否能朝色当方向穿过阿登山区。他解释说,他的方案是在色当附近突破马其诺防线,从而避免与昔日的施利芬计划雷同,敌人熟悉施利芬计划,很可能已对此做好准备。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缘故,我熟悉那里的地形,研究地图后,我肯定了曼施泰因的观点。曼施泰因随后说服了冯·伦德施泰特将军,还把一份备忘录呈送OKH(德国陆军总司令部,由布劳希奇和哈尔德领导)。OKH拒不接受曼施泰因的观点。但曼施泰因后来成功地把自己的构想告诉了希特勒。

瓦利蒙特十二月中旬与曼施泰因商谈后,把曼施泰因的构想带回希特勒大本营。他把这份新方案介绍给国防军最高统帅部(OKW)指挥参谋部参谋长阿尔弗雷德·约德尔将军,于是,约德尔又把这份方案呈送希特勒。1月10日发生那起飞行事故后,希特勒开始寻找新方案,这才想起曼施泰因的建议,于是对此加以研究。可即便如此,希特勒直到一个月后才决定采用这份新方案。

最终决定以一种奇怪的方式确定下来。布劳希奇和哈尔德很反感曼施泰因反对他们的方案、四处兜售自己“灵感”的做法,因而决定把他调离原岗位,派他去指挥一个步兵军,这样就把曼施泰因排挤出高层,让他再也无法发表自己的见解。可由于此次调职,曼施泰因受到希特勒接见,从而获得详细介绍自己新构想的机会。此次召见是希特勒的副官长施蒙特将军安排的,他非常钦佩曼施泰因的才干,认为曼施泰因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

之后,希特勒就把这个新构想强加给布劳希奇和哈尔德,施加的压力很大,两人不得不屈服,就这样开始按照曼施泰因的构想重新拟制作战方案。虽然哈尔德勉强改变想法,但他毕竟是个非常干练的参谋军官,详细拟制的新方案堪称总参谋部的一篇杰作。

一个典型的结果是,希特勒决心支持这个新的关键构想后,很快宣称这种构想出自他本人。他给予曼施泰因的仅仅是与自己的构想不谋而合的荣誉:“与我商讨西线新方案的所有将领中,只有曼施泰因理解我的想法。”

要是分析一下当年五月德军发动进攻后的战事发展,我们显然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旧方案几乎肯定无法造成法国沦亡。实际上,即便这份方案付诸实施,最多只能把联军逼退到法国边界。因为德军的主要突击会迎头撞上英法联军战力最强大、装备最精良的部队,还必须在一片满是障碍(河流、运河、大型城镇)的地区杀开血路向前推进。尽管阿登山区的地形看似更加复杂,可如果德国人赶在法国最高统帅部意识到危险前,迅速穿越比利时南部林木茂密的丘陵地带,那么,法国起伏的平原就会出现在他们面前,对长驱直入的坦克来说,那是一片理想的战场。

如果仍采用旧方案,德方很可能陷入一场僵局,这场战争的整个前景就会完全不同。虽然法国和英国不可能凭他们一己之力击败德国,但明确阻挡住德军的攻势能为他们争取时间发展己方军备,特别是飞机和坦克,从而在这些新兵种方面建立平衡。而希特勒赢取胜利的努力遭到无法隐瞒的失败,无疑会重挫德国军民的信心。这样一来,西线一场僵局会让德国国内强大的反希特勒集团得到一个良机,他们会获得更多支持,制订推翻希特勒的计划,以此作为实现和平的初步措施。联军阻挡住德军攻势后,无论发生什么事,欧洲至少可以免遭生灵涂炭,他们蒙受的苦难,都是法国沦亡后发生的一连串事件造成的。

那起飞行事故发生后,希特勒更改了他的作战方案,这让他获益匪浅,盟国却倒了大霉。整件事中最奇特的是,盟国没有从落入他们手中的那个警告上得到任何好处。由于那名德军参谋携带的文件没有彻底烧毁,比利时人立即把副本转呈英法政府。可这两个国家的军事顾问却认为这些文件是用来欺骗他们的。这种看法毫无道理,因为这样一场愚蠢的欺骗只会让比利时人加强防备,促使他们与英法两国展开更紧密的合作。他们很可能迅速做出决定,抢在德国发动入侵前开放国境,允许英法军队进驻,以此加强自身防御。

更奇怪的是,联军统帅部没有更改他们的方案,也没有对下述可能性采取任何防范措施:如果缴获的文件是真的,那么,德国统帅部肯定会把他们的进攻重点转移到其他地方。

十一月中旬,盟国最高军事会议批准了甘末林的D方案,这是早期方案的危险发展,英国总参谋部起初质疑此方案。D方案规定,一旦希特勒发动进攻,联军获得加强的左翼就冲入比利时,尽量向东推进。此举恰恰落入希特勒彀中,因为这完全符合他的新方案的预期。左翼向比利时中部推进得越远,联军就越容易被穿过阿登山区的德军装甲力量在后方迂回并切断。

联军最高统帅部把大部分快速力量用于进入比利时境内,仅以一些二流师构成的一道薄弱屏障掩护联军推进的枢纽,面对“无法逾越的阿登山区”出口,这就导致法国战局的胜败几乎已成定局。更糟糕的是,马其诺防线末端与英军筑垒防线起点之间的缺口处,联军布设的防御尤为薄弱。

丘吉尔在他的回忆录中提到,当年秋季,英国方面对这个缺口深感焦虑,他写道:“陆军大臣霍尔-贝利沙先生在战时内阁几次提到这一点……可是,内阁和军方领导人都不好意思批评法国人,毕竟法国军队的实力十倍于我们。” [5] 霍尔-贝利沙的批评激起浪潮,他一月初辞去职务,之后更没人愿意提及这个问题了。英国和法国还出现了一种错误的信心,这种危险的势头愈演愈烈。丘吉尔1月27日发表讲话时宣称:“希特勒丧失了他的绝佳机会。”这种安抚人心的说辞成为次日报纸的头版头条。此时,新方案正在希特勒脑中酝酿。

注释

[1] Liddell Hart: The Other Side of the Hill , p. 149.

[2] Liddell Hart: The Other Side of the Hill , p. 149.

[3] Liddell Hart: The Other Side of the Hill , p. 155.

[4] Liddell Hart: The Other Side of the Hill , p. 152.

[5] Churchill: The Second World War , vol. II, p. 33. 4J2uOxMnF87jokOE1s881P3hZrq/qXykmjAzMZeFy+LWZnaf7XxnnFC0SDQGcqj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