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再版自序

本书收录的,是我过去写的两本小书,一本题为《观察者》,浙江文艺出版社“学术小品丛书”的一种,1991 年出版;另一本,《高研院的四季》,列入上海书店出版社的“海上文库”系列,2013 年在沪上印行。这两本小书,主要记录了我两次游学美国的见闻和经历。第一次访学是在 1988 和1989 年之间,历时七个月。第二次则是在十年之后,从 1998到 2001 年,虽不足三年,前后却有四个年头。两次赴美访学,我的身份并无不同,然而时间有先后,时段分短长,不但经验与观感不同,心境也有很大差异。

首次赴美,时在三十年前,那时中美之间,不但政治、法律和文化方面有着显著差异,经济与社会方面的差距也十分巨大。就是“出国”一事,对普通中国人来说,也是极少数人才有的奢侈,如果不是出于特权,那就是因为“运气”。了解了这样的背景,今天的读者对《观察者》所记种种或能多一点理解,甚而不嫌其浅陋,能从中体味那个逝去不久但距我们已经十分遥远的年代。此外,读者或许还发现,此书虽名为“观察”,其实却更像是一个天涯旅人触景生情式的自白。关于这一点,《观察者》初版“小引”已有说明:

昔日,任公先生游新大陆,欲将平日所记,纂成一册,其友人徐勤曰:“凡游野蛮地为游记易,游文明地为游记难。子以尔许之短日月,游尔许之大国土,每市未尝得终一旬淹,所见几何?徒以辽豕为通人笑耳。”今日读到这一段话,心中不免惭愧。像我这样,到访只纽约、波士顿两地,而时仅数月,结识往还之人不过数十,参观游览之所不过十数,竟也下笔千言,讲述美国见闻,怕是最没有资格的了。任公先生当日曾述其理由曰:“顾性好弄翰,有所感触,不能不笔之。积数月,碎纸片片盈尺矣。自一覆视,虽管蠡之见,可笑实甚,然容亦有为内地同胞所未及知者。”这两条理由,也只前一条可以适用于我。中国人睁眼看世界,总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前人游历美洲新大陆的记录与描述,也已经多得不偻指数,又哪里容得我这样的匆匆过客置喙?只是,“性好弄翰,有所感触,不能不笔之”。真要将那些“碎纸片片”付之一炬,终觉得可惜,那也是敝帚自珍的意思。

耐着性子读了这本小书的人,大约会觉得著者这样的人,在二十世纪的中国人里面仅是少数,这种看法可能是对的。只是在有些问题上面,人数的多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少数人的问题是否真实,他们的思考又是不是真诚。我终于下决心把一两年前零星记下的感受整理出来,就是因为那是我的问题和思考的一部分。而我把它们记录下来,并不是要在汗牛充栋的美国研究里面再加上一种,却是想以这一种方式,重新审视我们这一代人的心路历程。自然,我说的我们这一代人,只是同龄人中很少的一部分。我正是要把这一本小书,奉献给他们。

犹忆三十年前,一个将届而立之年的年轻学子,刚刚经历了一场艰难的历史跋涉(其时,拙著《需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刚刚杀青),怀着对传统的温情与敬意,心中充满对文明再生的热望,只身来到大洋彼岸。他此时身心俱疲,无意于流俗所谓学术研究,只想停下脚步,歇息片刻,在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下观看、聆听和思想。因此,这本小书记述的种种见闻和观感,纵然皆出于偶然,也都是有感而发,那些文字也因此透露出作者当时的心境、他的关切与好恶,甚而折射出造就了作者其人的那个时代的风貌。

十年后陆续写成的《高研院的四季》有一种不一样的面貌。二十年过去,中国社会变化巨大。当年初识美国感觉新鲜的许多事物,早已为国人所惯见,甚而成为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比这更重要的,则是中国人对世界了解日深,知识日增,交往日益频繁。而作者也由不惑之年进入知天命的年龄,观照世界之际,多了一份从容。

此次再版旧籍,仍以《高研院的四季》为书名,《观察者》附之。两书对照,以见个人生活与思想变化之迹,以及时代与社会的变迁。前书晚出,只增补了欧游日记一组,他无大改动。后书调整略著,有删节,有增补,也有文字上的订正,而最主要的调整,是将全书按主题分为六篇,重新安排了原书各章。如此,或可以把作者当年的思绪更好地传达于读者吧。

如前所述,《高研院的四季》本系“海上文库”的一种,此次蒙上海书店出版社惠允,得收入本书再版。特此志谢。

2018 年 4 月
记于西山忘言庐 0fFEFG5HR+GEYaQMwvcC40Vg/sLEbnTN4HEUpJ3k2FKpk+rGhPY8qhpBB6wUICS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