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十九章

全球滑铁卢一:瓜达尔卡纳尔岛

(摘自阿尔明·冯·隆的《世界大屠杀》)

一九四二年十一月!听到这个月份,没有一个德国人会不浑身战栗。

在那个不祥的月份里,我们短暂的绝对统治遭受到同时发生的四场灾难:两场在北非,一场在俄国,一场在南太平洋。英国人在十月下旬开始的阿拉曼攻势于十一月二日把隆美尔的非洲兵团挤出了埃及,使他们一去不复返。十一月八日,英国人和美国人在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登陆。从十三日到十六日,瓜达尔卡纳尔的战局逆转。十一月十九日,苏维埃的大股兵力突破斯大林格勒战线,开始把我们的第六集团军切断。

历史学家都趋向于略而不提这四管齐下的打击在时间上的可怕一致。我们德国作家们高谈阔论的是斯大林格勒,对地中海大都一笔带过,而对太平洋则缄口不言。似乎当时只是斯大林格勒在打仗。温斯顿·丘吉尔所写的阿拉曼战役是教科书里面的一次小战役,《租借法案》的物资供应使英国人占有一面倒的优势,决定了战场上的胜负。美国作家们强调他们在法属北非轻松愉快地进军,而莫名其妙地不把瓜达尔卡纳尔这场美国的最佳战役放在眼里。

全球滑铁卢事实上是我们的战争努力在遍及全球的范围内遭遇的一次迅雷不及掩耳的、烈焰腾腾的逆转——在海洋上,在沙漠里,在海滩上,在丛林里,在城市的街巷中,在热带海岛上,在漫天风雪中。我们德国人全都把灵魂交托给我们那个要征服全世界的冒险家希特勒,他在一九四二年十一月丧失了主动权,从此便一蹶不振。自那以后,他便陷于四面楚歌的境地,不再是为了世界帝国,而只是为了保住自己的脑袋而战了。

从军事上说,甚至到了那个时候,局势也并没到不可挽救的地步,只要我们采取正确的军事战术,事实上我们当时也有一批杰出的战术家。曼施泰因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撤出高加索的经典战斗撤退必将名垂青史,堪与色诺芬向黑海的进军媲美。但是,身为军事首脑的希特勒只能蠢猪似的错上加错。由于没有任何人能够把他对武装部队的高压钳制稍加松缓,日尔曼民族便被他拖着一起走上了绝路。

第三帝国的鼎盛时期

要知道希特勒在垮台之前何等狂妄自大,有必要对一九四二年十一月以前的德国形势稍做勾画。

对现在的德国读者来说,这是一件难事。我们已经成了一个胆小怕事的民族,对于我们强大的却是浮士德式的过去感到羞愧。我们被打败的、幅员大减的祖国横遭肢解。布尔什维主义挟制了它的一半,另外一半则向美元打躬作揖。我们的经济活力已经复苏,但是我们在世界事务中的地位仍暧昧不明。短短十二年间,纳粹的错误和罪行已经使几个世纪的光辉记录黯然失色。

但在一九四二年夏季,我们仍一帆风顺。东线德军恰似离弦之箭,攻势凌厉。我们强攻了塞瓦斯托波尔,扫清了刻赤半岛的敌军,然后兵分两路大举突入苏联南部腹地:一路越过顿河直趋伏尔加河,另一路则驰向南方的高加索油田。斯大林的军队在我们面前处处向后退却,损失惨重。隆美尔声威夺人的攻克图卜鲁格之役,开辟了通向苏伊士运河的道路,只差没把丘吉尔打翻在地。

我们的伙伴日本已经占有了东南亚,正从缅甸向印度边境进军。在它掌握中的无力动弹的中国沿海省份是万无一失的。它在中途岛的失利为战争的浓雾所笼罩,不为人知。它的陆军所到之处无不旗开得胜。世界力量的转变使全亚洲为之觳觫战栗。印度因骚乱而陷于四分五裂。它的国民大会党要求英国人立即撤走,一个印度的流亡政府正在组织中,它要站在日本人一边打仗。

北极海上,六月底,PQ-17护航舰队遭受惨败,我们便切断了向摩尔曼斯克的租借物资的供应,使得本来已经摇摇欲坠的红军又受到了一个严重的打击。这次失败标志着英国在海上的穷途末路。护航舰队的掩护力量发出警告说,我方的重型海面舰只正在逼近,命令货运商船立即疏散,它自己则立即掉头火速逃回英国!德雷克 和纳尔逊 的英灵一定在忠烈祠里伤心落泪。随之而来的杀戮不过是动用我们的空军和潜艇去射杀一群兔子。无情的大海一口吞没了三十七艘商船中的二十三艘和十万吨战争物资,还使一大批人员葬身海底。丘吉尔给斯大林的一份厚颜无耻的电报宣布取消摩尔曼斯克运输线,使斯拉夫人大发雷霆。资本主义和布尔什维主义的古怪联盟因此伤筋折骨。

眼见为实的证据表明,一九四二年夏季和秋季,我们虽处逆境却节节取胜,尽管美国也投入了反对我们的一方,尽管希特勒的一再失误使我们大受牵制。

英译者按: 摩尔曼斯克运输线在北极漫长白昼的夏季月份里停止使用,后来又恢复了。十二月,护航另一支船队的英国驱逐舰击退了一支包括一艘袖珍战列舰和一艘重型巡洋舰的德国特混舰队。希特勒为了这一败仗而勃然大怒,下令把德国舰队全部拆散,把大炮移作陆战使用。海军元帅雷德尔辞职。邓尼茨接掌海军,但是德国的海面舰队在希特勒一怒之后再未能恢复元气。

隆对瓜达尔卡纳尔之战所做的评价倒是不存成见,也是信得过的。那里的战事没有德国人参与。

太平洋战区

整个欧洲,从比斯开湾到乌拉尔,可能在檀香山和马尼拉之间沉没得无影无踪,可是在太平洋上作战的海域还要大出许多。闻所未闻的作战区域,史无前例的陆、海、空联合作战方式,太平洋上的追逐的迷人之处就在这里。成全这样一种作战行动的历史时刻却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它的一个高潮是为时六个月的一场混战,一次从天上到海面、从水下到丛林的激烈战斗,为了争夺一个只容得下六十架飞机的小小机场——瓜达尔卡纳尔岛上的亨德森机场。

瓜达尔卡纳尔之战是一次受人忽略的战役,围绕那块供飞机歇脚的场地展开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小小的太平洋上的斯大林格勒之战。如果它是一次英国人的胜利,丘吉尔准已为它写上一厚本。但是,美国人对他们的战史是麻木不仁的。他们缺少欧洲人的那种怀古之情,也缺少有广阔文化熏陶的作家。

我的研究工作受到诸多掣肘( 冯·隆将军系在狱中写作。——英译者注 ),未能对斯大林格勒和瓜达尔卡纳尔两大战役做出恰如其分的叙述,但仍不妨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在这两个极点之间旋转。我们在八月间抵达斯大林格勒北面的伏尔加河,美国人在八月间登上瓜达尔卡纳尔岛。保卢斯将军于一九四三年二月二日在斯大林格勒投降,美国在二月九日固守住瓜达尔卡纳尔。两场战役都是在一道背水的阵地上决一死战,取得防御的胜利:俄国人的背后是伏尔加河,美国人是在背靠大海的滩头阵地上。两场战役都是民族的意志力迎头相撞,两场战役的结局都使它们各自战区的局势改观,已为举世所共见。

德国的读者们务必要记住,这是一场全球性的大战。我们心目中只有一个欧洲,布尔什维克的历史学者们同样也是这般撰写。但是,在阿道夫·希特勒的外行的却富于煽动力的领导下,我们的民族冲破了整个世界帝国主义体系。六年之久,五洲风雷激荡,举世沧海横流。我们这颗行星上的大片陆地——五千八百万平方英里的不动产——已经朝不保夕。亚洲的武士阶级应运而起,和北欧的军人缔成联盟,一心要把地球表面容人居住的部分来一个公平合理的再分配。两场武力火并居然会在地球的两边同时爆发,其缘故应该说隐含在这场殃及全球的动乱的性质内。日本人的浩荡进军吃了当头一棒而受阻于中途岛,和我们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受阻于莫斯科城下正好相仿。两者都是令人毛骨悚然的警告。但是,致命的较量还有待于日后在斯大林格勒和瓜达尔卡纳尔的无独有偶的两场大仗。

两者的区别自然也不容小觑。如果我们在斯大林格勒打败了红军,历史就不会以现在的形式存在;然而,如果美国人被赶出了瓜达尔卡纳尔,他们还是大有可能会派遣新的舰队、空军机群和坦克师卷土重来,在别处打败日本人。斯大林格勒是一次规模大得多的战役,一场更名副其实的决战。尽管如此,其类似之点仍应牢记。

海军上将金

美国海军里流传着一句俏皮话,说什么海军上将欧内斯特·金“用一只喷火器剃胡子”。金是一员海军航空兵老将,生平勋绩不可胜数,包括把一艘在公海沉没的潜艇升上水面。他本来已经被安顿在总务委员会里终养天年,那是一个专门收容无处安排的海军老将的顾问小组。他生性冷酷,咄咄逼人,因而不得人心。自尊心被他损伤的,前程毁在他手里的,大有人在。珍珠港事件之后不久,罗斯福任命他为美国海军总司令。据说金曾有过这样的话,“等到大事不妙,他们就会来找龟儿子了”。在德国军队里,令人伤心,一旦“大事不妙”,元首找的却是一些阿谀谄媚之徒。

除了横冲直撞的日本人这个问题之外,金还得和既定的罗斯福—丘吉尔方针,即“德国第一”的方针做斗争。联合参谋长们都偏爱那场更大的斗争而亏待“他的”战争。金横下一条心的方案是进攻图拉吉岛,这个方案演变成瓜达尔卡纳尔之战。

日本的战争目标

日本人虽然口说大话,气势汹汹,但并非真要一战而打垮美国。他们的目标是有限的。他们认为,东南亚容不得美国染指。由于我们征服了欧洲,所以时机已告成熟:把帝国主义剥削者驱逐出去,建立一个为亚洲人所有的和平的大东亚,一个日本领导下的所谓共荣圈,跟未来的世界之主德国友好相处。

他们的作战目标是迅速占领他们梦寐以求的地区,然后在一个强国的防卫圈上实行内线防守。他们寄希望于远隔重洋、养尊处优的美国人会对一场耗费巨大而又不十分有利可图的战争感到厌倦,因而会缔结一项保全面子的和约。要不是由于珍珠港受到了袭击,这是很有可能成为事实,那一次袭击激怒了骄傲的美国人,特别是激怒了他们优秀的海军,使他们像不讲理性的牛仔一般怒火中烧,渴望在前线复仇。

英译者按(一九七三年第三版): 越南的经验使我怀疑冯·隆的这番话是否绝对正确。

美国的战争目标

另一方面,美国海军二十年来早就处心积虑,一旦美国的霸权受到“黄祸”的挑战,便要摧毁日本。他们的作战方案预拟日本会中计而首先发难,并且也已炮制好一项陈腐不堪的反攻计划。有人说过,切斯特·冯·尼米兹曾在战后声言,美国完全是依照海军军事学院计划好的路线赢得战争的。计划的内容是:

1.守住一条通向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主要前进基地的交通线,位于日本飞机航程外的一条弧线上的各个岛屿都有军事设施。

2.经由西南太平洋各群岛用炮火向北打开缺口,实行侧翼进攻。

3.穿越中太平洋的环状珊瑚岛群向西挺进,作为主攻方向,用越岛作战的攻势进逼吕宋岛和日本。

金要把这一计划付诸实施,却又苦于他主管的战区兵力不足。美国陆军总参谋长乔治·马歇尔将军是一个能干的计划者和组织者,他力主“德国第一”,并且要在一九四三年大张旗鼓地进攻法国,寸步不让。他要全力以赴,立即在英国大量集结美国的人力和物资。

使金喜出望外的是,英国当局丘吉尔也好,他下面的人也好,都对此次进攻议论纷纷。当年在索姆和敦刻尔克的情景,他们怎能忘怀。一九四二年七月,马歇尔万般无奈地向罗斯福总统建议,把美军投入对日作战。金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力促火速在太平洋上发动一次规模有限的进攻行动:占领日军在所罗门群岛的一处水上飞机基地——小小的图拉吉岛。虽然已经批准在先,但是图拉吉行动由于陆军和海军之间争夺最高指挥权而陷于停顿。现在行动起来了,关于指挥权问题做了一番错综复杂的交易,暂时绕开了那条死胡同。此后不久,美英两国的军事参谋们便埋头从事名为“火炬”的北非登陆行动的工作,但是金的行动在此期间照样进行,它的名字叫作“瞭望塔行动”。他的兵力实在可怜,所以在战场上他们给它取了个绰号,叫“鞋带”。

英译者按: 我在此处删去了冯·隆对陆军和海军之间关于指挥权的争夺以及对图拉吉行动所做的长篇分析。麦克阿瑟跃跃欲试,胃口更大,企图一举拿下拉包尔的大型日本空军基地。冯·隆的评语是:“将领的虚荣心会左右战局,也会断送战局。麦克阿瑟和尼米兹之间各自为政的指挥权问题在太平洋战争中风波迭起,终于导致莱特湾之战的出丑露怯。”在下文中,我将收进一篇冯·隆写的论述莱特湾之战的有争议的文章。

初次喋血

攻取图拉吉的作战准备正在进展中,一份海岸警戒的军情谍报使这次行动身价陡增。离图拉吉不过几英里处,日本人正在瓜达尔卡纳尔那座大岛上构筑机场。

这是爆炸性的消息。太平洋作战有赖于空中优势,空中力量或者来自航空母舰,或者来自作战区内的机场。航空母舰可以游弋运动,把空中力量送到需要的地方;它们也可以逃离强大的威胁。另一方面,飞机场没有沉没之虞,与舰载飞机相比,陆上基地的飞机可以携带更重的炸弹,飞得更远。一处作战机场是太平洋棋局中一颗最有威力的棋子。

距瓜达尔卡纳尔东北七百英里的拉包尔空军基地,威胁了澳大利亚的交通线,阻挡了向日本进军。麦克阿瑟要对那里动手的冒进计划被金否决了。但是,像瓜达尔卡纳尔这样一个深入南方的空军基地,是金所不能接受的心腹之患。把它从敌人的手中敲掉,他就可以掌握所罗门群岛一带的空中优势,美国空军还可以和拉包尔进行远距离的交锋。“鞋带”部队在上船之后收到了补充命令:占领并守住瓜达尔卡纳尔机场。

美国就是这样,不妨说是歪着身子投入了一场让它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的太平洋战役。

瓜达尔卡纳尔岛的形状像马铃薯,长一百英里,宽五十英里,海岛本身并不是争夺对象。地面的激战在飞机场一侧北面海岸上一条狭长的种植园地带进行了数月之久。这多山的海岛的其余部分全是蚊子、丛林鸟兽和土人的天地,对于北面海边发出的隆隆巨响和冲天火光,土人们也许觉得既害怕又有趣。

这支人数不多、装备可怜的“鞋带”远征部队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图拉吉和瓜达尔卡纳尔机场,但是近在咫尺的日本基地发动的凌厉反击也来得很快。在一次叫作萨沃岛战役的夜间战斗中,日本军舰击沉了美国全部的炮火掩护兵力——四艘巡洋舰,然后扬长而去。他们本来满可以把那几艘束手无策、空了一半的运输舰全部击沉,消灭“鞋带”部队,可是他们不能不估计到美国航空母舰就在夜幕掩盖下的近旁游弋,等天一亮就会来攻杀。因此,他们撤出战阵,给美国人一个短暂的喘气机会,靠了这个机会,美国人稳住了阵脚。两军对阵,强大的敌人已经被打翻在地,最好是再把他的喉管割断。事实上,弗莱彻将军和他所统率的全部航空母舰都在作战距离之外,准备加油。由于害怕来自拉包尔的空中攻击,他在运输舰还在卸载的时候便离开了。

在珊瑚海贻误战机,在中途岛未能投入全部飞机,弗莱彻早先已经因为怯战而受过金的斥责,不过他在海战经历中似乎也交过一次好运:在中途岛给了斯普鲁恩斯一个讯号,“我将遵照你的调遣行事”。他在瓜达尔卡纳尔把运输舰丢下就走,几乎一开始就把这次战役葬送了。但凡在危险临头的时候,这位将军便好像身不由己地要远走高飞到二百英里之外去加燃料。瓜达尔卡纳尔战役之后,他便不见踪影了。

英译者按: 在这里,冯·隆又接下去把弗兰克·杰克·弗莱彻恣意揶揄了一番。我的巡洋舰“北安普敦”号没赶上萨沃岛之战,不过我知道在这一仗中,日本人的指挥、炮火和鱼雷都发挥良好,我方却是一塌糊涂。我们损失四艘巡洋舰的原因在此。弗莱彻理应迅速给予反击,他的撤退确属保守。

一九四二年八月到一九四三年二月的陆上作战

日本陆军也和他们的海军一样因为过于自信而受害不浅。他们也许以为中途岛之战的失败仅仅是因为海军的无能,从而没吸取教训。白种人毕竟还没在陆地上打败过日本人。陆军正忙于贯彻进攻新几内亚、威胁澳大利亚的计划,只向瓜达尔卡纳尔投入零星兵力,给予的支援也太小太少。美军的兵力在机场周围形成了一个防守圈,敌方一次次高喊“万岁”的冲锋势不可挡,血肉横飞,虽曾使这道防线险情迭现,却始终未能突破。

对美国人来说,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这都是一条摇摇欲坠的战线。他们确实也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敌机的轰炸、敌舰的炮击、敌军的夜袭——尤其是疟疾和其他热带疾病——使他们伤亡很大。他们的海军已经大伤元气,只能偷偷运进一点儿杯水车薪的补给和增援。饥饿、干渴,并且感到被人遗忘和置之不顾,他们吃的是缴获的日本大米,烧的是日本汽油。区区几架觑隙溜进来的飞机和飞行员很快就飞不动了,或者被打下来了。哈尔西将军的著作证实,在一个最黯淡的日子里,亨德森机场只有一架可以作战的飞机。罗斯福总统开始在公开谈话中把瓜达尔卡纳尔之战说成是一次“小规模行动”,这是一个最不吉祥、最窝囊的信号。但是,这批被围困的海军陆战队官兵和计穷力竭的飞行员誓与阵地共存亡,直到局势改观。

跟美国军人在别处的不光彩记录对比起来,亨德森机场的史诗般的捍卫者是值得大书特书的。这些捍卫者是海军陆战队,海军里面首屈一指的两栖作战部队。美国的海军历史学家塞缪尔·埃利奥特·莫里森的话也足以说明一切:美国确实幸运,在这个战场上,在这个关头,它仰仗的不是应征入伍或被诱劝参军的战士,而是一批志愿投军的“硬汉子”,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跟偷袭的敌人拼个你死我活,这个敌人已经激起了他们的一切原始本能。

英译者按: 冯·隆对我们的陆军信口雌黄,这是不可容忍的。德国人跟我们打过两次大战,如果把卡塞林山口的那次接触略而不计的话,他们就不曾打过一次胜仗。我们甚至赢得了突出部战役的胜利,我们的大军直抵易北河。若非盟国已有协定在先,把柏林划进了俄国占领区,我们本来也可以把它攻下。

只要考虑到我们的社会和政治背景,考虑到美国人对战争的传统厌恶,我们的军人就变得优良非凡了。他们不受拘束,足智多谋,积极主动;他们奋勇作战而不怀仇恨。冯·隆的心胸容不得美国的作战方针,因为它是非常简单而非欧洲式的:生命的损失要尽量小,又要打胜仗。

莫里森确实是为了瓜达尔卡纳尔之战而神魂颠倒,美国海军陆战队也确实在那里打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漂亮仗。

海上作战

在海上,这一仗呈现出诡谲瑰丽的壮观。作战双方在海上的任务都是支援为争夺亨德森机场而厮杀的部队。美国人据有机场,得以控制住白天的时辰,美国供应船可以在单薄的空中掩护下活动。但是,日本人拥有强大得多的海面力量,可以在黑夜的掩盖下在所罗门群岛海域往返自如,以至美国人把它称为“东京快车”。这两支海军虽然因为日夜行动交叉而彼此错过,但还是有过无数次接触交锋,日本人通常都占上风。但是,美国人在决定胜负的那场全力出动的瓜达尔卡纳尔之战的拼杀中取得了胜利。

这是一场不分日夜的海上大厮杀,持续四天之久,双方都投入了全部力量。日本人最终要派大股增援部队登陆,美国人则要予以阻止。目睹者描写了海上夜战的令人毛骨悚然的景象:黑夜里,红色曳光弹像阵雨一般泻下,蓝白色的探照灯光束划破夜空长达数英里,兵舰上的弹药库爆炸,火光耀眼如同白昼,熊熊燃烧的舰艇在黑色的水面上四处漂移。双方都损失惨重,到最后只有一件事情值得一提:美国飞机,有舰载的,也有陆上基地的,击沉了十一艘日本部队运输舰中的七艘,其余的全都撞上了海滩,被炸得只剩下烧焦的残壳。日本人最后一次要夺回这座岛屿的努力就这样结束了。

从此以后,美国人的力量日益雄厚,天皇的军队陷入绝境。到最后,“东京快车”执行了一次热带的敦刻尔克撤退,把备尝艰苦的残余部队运了出去。但是,日本不像英国那样有一个富裕而无所事事的强国挺身相救,它在瓜达尔卡纳尔之战以后一直未能恢复元气。

海军上将金达到了他的目的。在日军炮火下度过一个个夜晚,咒骂声不绝的汗流浃背的海军陆战队士兵们,往来穿梭、冲向死亡的飞行员们,骸骨撒满了瓜达尔卡纳尔岛外海底的海军官兵们,他们无疑至死都在诅咒那些大人物把他们派到这么个鬼都不来的地方,执行如此众寡悬殊的战斗任务。在美国战斗人员的粗话里,瓜达尔卡纳尔当年是、今日仍是“操蛋的那个岛”。但是,征战杀戮的沙场都有其自发趋势,金一旦用瓜达尔卡纳尔把富兰克林·罗斯福引到太平洋上,他便拿稳了趁我们第三帝国已经四面楚歌、日暮途穷之时有足够的人员和舰船去打日本人,而不是坐失良机,一直等到后来日本人得以站稳脚跟而同盟国又精疲力竭的时候。这样一来,金就可以使日本人得不到一个谈判解决的机会,而它的战争目标本来是要来一个谈判解决。

英译者按: 冯·隆用英语引述了上面那句粗话。考虑到当今的文学中流行的语言,我估计本书的读者不至于会过于感到愤慨。顺便说明一下,那恰恰也是我今日对瓜达尔卡纳尔的想法。

鉴于后来在莱特湾一章中对哈尔西将军批评特甚,我以冯·隆在本章内未曾一提他的功绩为憾。瓜达尔卡纳尔之战的转机与哈尔西解除戈姆利海军中将的南太平洋司令职务一举同时发生。戈姆利因过度疲劳而陷入失败主义,麦克阿瑟也于此时意志消沉。哈尔西的顽强斗志与激动人心的领导推动了全军重新奋勇战斗。 bIHx3IwT4vjNbwarZ/aOcC2F/txShuLQRbVgewqWD8s7CK98LjLo5NrriiPNKSm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