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和小姑菱花常年生活在村子里。湖边大榆树下那栋灰白色的瓦房就是爷爷和小姑的家。青菱听父亲说,这栋瓦房是爷爷一砖一瓦亲手建造的。爷爷头发花白,却精神抖擞。由于长时间风吹日晒,他的皮肤呈古铜色,显得身体结实有力。仔细看,那皮肤又像被涂上了一层厚厚的桐油,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爷爷在南湖撑游船,负责把游客从渡口送到湖心岛。
爷爷这辈子不是造船就是撑船,一直都和船打交道,村里人都叫他“老船匠”。
在许家村,老船匠的船撑得最好。他撑起船来十分稳当顺畅,船儿像汽车在平地上滑行一样。老船匠是南湖最早摆渡游客的船匠,从红船对游客开放的第一天起他就开始撑船。那时候,他听说让自己专门摆渡游客瞻仰红船,激动得几个晚上没有合眼。老船匠说,这几十年来,从湖边到湖心岛,来来回回摆渡的次数数都数不清。老船匠摆渡过很多人,听说还有不少从大城市来的大人物呢。摆渡的时候,老船匠给游客讲南湖的历史,讲烟雨楼的历史,讲红船的历史。大家听得津津有味,到了湖心岛都忘记了下船,非得让他接着讲。
清晨,青菱喜欢和老船匠一起站在家门口远眺对面的湖心岛。笼罩在蒙蒙薄雾里的烟雨楼和红船让湖面看起来更加美丽。那只停泊在湖心岛烟雨楼前的红船亲切而熟悉。在青菱的记忆里,村里一年到头都很热闹。经常有游客来南湖观光,瞻仰革命红船和烟雨楼。尤其是每年的7月1号前后,南湖到处张灯结彩,一片喜气洋洋的气氛。以前,青菱问老船匠:“爷爷,为什么每年的7月1号,南湖便像过年一样热闹呢?”
老船匠呵呵笑着说:“南湖是咱们共产党成立的地方啊呀,7月1号是党的生日,游客是来看红船的。”
“游客从哪里来的呀?”青菱问。
“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天南地北。”老船匠说。
青菱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老船匠很繁忙,遇上节假日一天要往返好几趟。老船匠仿佛铁打的汉子,永远不知疲惫劳苦,永远有使不完的劲儿。大家看到老船匠上了年纪,都劝他该安享晚年了。可是老船匠干劲十足,常常说:“谁说我老了干不动了?我还能干它二十年哩。”
青菱坐在船头上跟着老船匠撑船送游客。青菱穿碎花棉布衬衫,齐耳短发,忽闪着大眼睛,很讨人喜欢。游船颤悠悠地前行,从南湖东南方向吹过来的微风拂乱了青菱的头发,她抬手去撩眼前的发丝,露出的圆润脸蛋显得格外清秀迷人。
有游客操着不标准的普通话问青菱叫什么名字。
青菱回答叫青菱。
游客说:“你的名字真好听,谁取的?”
青菱说:“名字是爷爷取的,因为我们许家村家家户户都种菱,南湖菱又叫元宝菱、和尚菱、青菱。你们吃过菱角吗?”
游客回答说:“没有吃过呀。”
青菱说:“那好,你们可以去我们许家村吃个够。”
青菱告诉游客,南湖菱天生没有角,它一旦离开南湖水便会长出角来。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们觉得好奇。后来他们才知道这和南湖的水质有关。南湖的水质好,种出来的菱也独特,吃起来脆甜,既可以当蔬菜又可以当水果。
“许家村是个好地方啊,渔村的孩子气质与众不同,眼神清澈透明,带着一份天生的安静纯真。”游客们都这样说。
游客见到游船上这个可爱漂亮的小姑娘便友好地抚摸一下她的头,或者伸出手来和她握手,又或者把自带的零食送给她吃。游客热情地把瓜子、糖块、水果硬往青菱手里塞,手里塞满了就往衣兜里塞。青菱衣兜整天鼓囊囊的,让孩子们羡慕不已。这些零食青菱从来不会独自享用,而是放口袋里带回去分给烟雨和小姑或者村里的小伙伴们吃。
马校长开完会的那个周末,青菱去了老船匠的老屋。她想听老船匠讲一讲南湖和红船的故事。她到老船匠家时,老船匠刚吃过晚饭,正抽着旱烟悠然自得地坐在门口休息。老船匠没有发现青菱的出现。青菱心里冒出了鬼点子。她蹑手蹑脚地绕到老船匠身后,嘴巴贴近老船匠的耳根,大叫一声:“爷爷!”
“哎,这个调皮鬼,我的耳朵都快要被你震聋啦。”老船匠受到惊吓,身体剧烈地抖动了一下。
青菱看到老船匠被自己吓得够呛,便蹲在地上望着老船匠咯咯笑。
老船匠欠了欠身子,笑着说:“菱儿,最近学习怎么样?”
“好着呢,爷爷。”
爷爷开心地点点头说:“好好念书,以后考上大学,毕业了带爷爷去人家那大城市逛逛,让爷爷我也高兴高兴。”
青菱告诉爷爷:“我们学校的马校长说了,不能光学习好,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行。这不,马校长刚开会说我们学校要举办一场大型音乐剧叫《红船谣》呢。”
“音乐剧?《红船谣》?《红船谣》讲的是咱们南湖的红船?”老船匠急切地问。
“是呀,马校长说音乐剧讲的就是咱们南湖的红船。”
“好哩,好哩,什么时候演?”老船匠对红船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他听说运河小学的音乐剧和红船有关,兴奋得不行。
“马校长说后年7月1号。”
“建党六十五周年的时候演?”
“对,爷爷你也知道六十五周年。”
“我咋能不知道?我比谁都清楚得很哩。”
“学校老师说,到时候会有很多人去观看。运河两边的人家,许家村的人家,甚至隔壁椿镇上的人家都会赶来观看。”
“好好好,到时候我去看。对了,菱儿,你演什么角儿?”
“我呀,还没想好呢……也不是没想好,要等老师分配角色吧。”
“好,咱们菱儿争取演个主角。你演了主角,爷爷我脸上也有光对不对?”老船匠爽朗地笑了起来。
青菱缠着老船匠讲南湖和红船的故事。
老船匠乐呵呵地说:“咱许家村、南湖和红船的故事丰富多彩、层出不穷,讲都讲不完。想听,你坐好喽,我慢慢讲给你听。”
青菱便乖乖地坐在门口那只废旧木船上听老船匠讲故事。老船匠告诉青菱,以前南湖栖息着很多鸳鸯,所以南湖又叫鸳湖。“就在咱这湖面上发生过一件件惊心动魄的故事哩。”
新中国成立前,年轻的老船匠跟着师傅在湖边造船。老船匠心灵手巧,吃苦耐劳,年纪轻轻练就了一身造船的本领。一天下午,日本鬼子来到许家村一带。当时,老船匠的弟弟正在湖面上打鱼。鬼子不仅抢走了弟弟刚打上来的鱼,还把弟弟抓去了。弟弟被日本鬼子押着日日夜夜疏通运河。后来,弟弟再也没有回来。在梦里,老船匠经常梦到弟弟哭喊着让自己去救他。
老船匠师傅的船坊在湖边。鬼子知道他会造船,就来了船坊。鬼子们抢走了船坊里的顾客预定的两艘大船,还逼着老船匠和他的师傅在两个月内造三艘船。不然,就放火烧了船坊,并把船坊的人全部抓走,一个不留。老船匠恨透了日本鬼子,他决定要想办法为弟弟和乡亲们报仇。老船匠对船坊里的伙计们说:“咱们不能这么便宜了这些鬼子,要给他们点颜色看看。”
老船匠决定在船上动手脚,在船上设置机关。于是他每天钻研,怎样才能做出他想要的船。为了造好这三艘船,老船匠茶饭不思,绞尽了脑汁。后来,老船匠从古代兵书中得到启发。这令老船匠兴奋不已。
老船匠带着伙计们没日没夜地造船。两个月后,船造好了。
那天,鬼子带着一大批人来取船。看到三艘崭新的大船鬼子很满意,拿着刀拍着老船匠的肩膀开心地说:“你的……好样的。”
老船匠心里的怒火已经到了嗓子眼儿,但是他忍住了。
鬼子们开心地上了船。老船匠和船坊的伙计看着三艘船渐渐离开了河岸。老船匠嘴角露出来一丝冷笑,说:“咱们等着看好戏吧。”
三艘船行驶到大运河中间时,老船匠说:“我说,伙计们,他们的狗命应该马上要结束了吧。”
伙计们都说:“是呀,是呀。马上就有好戏看啦。”
话音刚落,鬼子那三艘船的船头都几乎在顷刻之间灌满了水,开始往下沉,速度之快令鬼子们防不胜防。贪生怕死的鬼子们见状大哭大叫,乱作一团。三艘船快速地沉到了河底。鬼子来不及逃脱,全部淹死在大运河里。
岸上的老船匠和伙计们看着三艘船消失在水面顿时欢呼雀跃,拍手鼓掌。
事后,人们都敲锣打鼓说这帮鬼子死得好,说老船匠是个大英雄,不声不响做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从那以后让老船匠造船的人络绎不绝,顺便打听一下老船匠精心设计的机关诀窍是什么。
老船匠不光会打造真船,还会用红纸折叠精美的小红船模型。别看他那双布满老茧的手粗糙不堪,折起小红船来却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那一只只小红船仿佛就是南湖里那艘真实红船的缩小版。青菱问老船匠是跟谁学的。老船匠说自己摸索出来的。这小红船在世界上独一无二啊。青菱心灵手巧,照着老船匠的样子认认真真地学,没用多久就把老船匠的这个手艺学到了手。老船匠捧起青菱折叠的小红船,呵呵笑着说:“比我折的还要像样哩。”
周末,为了让青菱和烟雨更好地了解革命文化,老船匠撑着小船带他们去了湖心岛。这个季节湖边开满了黄色、红色和白色的野花,黄的跳跃,红的妖娆,白的素雅。黄色的花儿最扎眼,一眼就能让人记住,让人思念。青菱叫不上花儿的名字,便问老船匠。老船匠说这朵叫野菊花,旁边的那朵也是黄色花儿的叫蒲公英。
青菱让小船靠近河岸,伸手去采野菊花。野菊花有股淡淡的清香,像茶铺里氤氲的水汽的味道。烟雨把野菊花挂在青菱耳朵上,阳光沿着水面从背后照过来,青菱更加美丽动人。烟雨说青菱笑起来就像耳朵上的那朵明亮的野花,有暖暖的感觉。
青菱看到岸上的蒲公英,又求着老船匠让小船靠岸。老船匠摇着头用篙轻轻点了一下水面,小船稳稳地靠近了河岸。青菱俯下身小心翼翼地掐下一朵蒲公英。青菱盯着蒲公英极其认真地观赏。忽然,青菱心里冒出了个鬼主意。她叫道:“烟雨,你过来看看这蒲公英上是什么?”
烟雨便弯下腰认认真真地看蒲公英。烟雨知道青菱的鬼主意,为了讨她开心,便故意上她的当。果然,青菱趁烟雨不注意嘟起嘴巴一吹,白色的蒲公英绒球瞬间四处飞散,星星点点的白色绒球如夜空里明亮的烟火。绒球飞到烟雨的头发上和脸蛋上,迷得烟雨睁不开眼。青菱闭着眼露出洁白的牙齿咯咯笑得清脆响亮。
蒲公英绒球像一顶顶小小的降落伞迎着阳光飘向了远处,有的在空中旋转着飞向了河岸,有的慢悠悠落在了水面上,荡起细小的波纹。青菱说有些蒲公英的种子飘去了湖心岛,在那里生根发芽,然后开出一朵朵美丽的花。青菱听小姑说过,蒲公英的种子无论落在哪里,将来都会开出美丽的花——它们就像舞台上盛开的花朵那样独特美丽。
平静的湖面像一块巨大的镜子,光亮得可以映出白云和飞鸟的影子。
三个人到了湖心岛。湖心岛上有棵十分高大的银杏树。老船匠说这棵银杏树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他小时候经常爬上去采摘上面的银杏果。站在银杏树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家门口的小船。
站在红船边,老船匠似乎看到了老朋友。他心情很好,扯着嗓子唱起了歌。
青菱能歌善舞的本领就是跟爷爷和小姑学的。青菱从小听撑船的老船匠唱歌,听采菱的小姑唱歌。耳边天天萦绕着他们动听的歌声,脑海里浮现出小姑的优美舞姿,青菱不会唱不会跳才怪呢。在青菱看来,老船匠唱的歌和小姑不同。老船匠唱的都是红色革命歌曲,小姑唱的是村里大姑娘小媳妇都会唱的采菱歌。
比如,老船匠摆渡游客时会扯开嗓子唱:
他指给了人民解放的道路,他领导中国走向光明,
他坚持了抗战八年多,他改善了人民生活,
他建设了敌后根据地,他实行了民主好处多……
船上的游客听了都噼里啪啦地鼓掌,称赞老船匠唱得好,要求他再唱一首。
青菱听不懂老船匠歌里的“他”是谁,便问老船匠:“爷爷,‘他’是谁?”
“‘他’是共产党哩。”
青菱又问:“这是什么歌?”
“这首歌叫《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喜欢听,以后我教你唱。”
青菱开心地说:“好哇,好哇。”
老船匠唱歌好听,小姑天生一副好嗓子,唱起歌来不输老船匠。采菱的季节,小姑在湖面上采菱时会唱:
采呀,采呀,快采菱
东岸西岸歌不停
手采青菱唱起歌哎
乐坏了我们采菱姑娘哎
旁边的大姑娘小媳妇便会说:“菱花唱得好哩,像她娘年轻时候的样子。”
菱花的母亲,也就是青菱的奶奶,在菱花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并没有给菱花留下多少印象。村里人说,青菱的奶奶是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是个英雄人物哩。村里人还说,菱花的母亲是个非常善良的人,在路上走,看见一只蚂蚁都要绕着走。
老船匠和青菱的奶奶一样善良。听人说,前两年老船匠在南湖里救过人。
有一年,一个夏天的傍晚,老船匠送完最后一波游客,撑船回村里。就在老船匠快到河岸边时,芦苇荡的那边忽然传来了一阵急切的呼救声。老船匠停下手里的橹,仔细听辨,芦苇荡的另一边确实有人在呼救。老船匠赶紧加快速度,顺着呼救声传来的方向奋力划去。到了芦苇荡的那边,他看到岸上一个男孩正紧张地大声呼救,而河里有一个忽隐忽现的黑色影子。
呼叫的男孩儿看到老船匠,哭喊着说:“爷爷,小米掉进河里了,快救救他呀!”
老船匠顿然明白过来,河里那个沉沉浮浮的影子是个落水的孩子。孩子已经被水流冲了很远。如果再不救上来,会有被冲跑的危险。于是,老船匠毫不犹豫地跳下了船。河里暗流湍急,即使再好的游泳技术也难以招架。可老船匠知道,时间就是生命,这时候千万不能停下来。
老船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游到了落水男孩儿身边。他一把抓住了落水男孩儿,吃力地拖着他往岸边游去。
老船匠毕竟老了,他显然有点力不从心。在湖水里挣扎了那么久,他太累了,四肢开始酸痛,在水里不听使唤。还有十米,三米,两米,一米……老船匠使尽了最后一丝力气把男孩儿推上了岸,胳膊保持着托举的姿势渐渐滑入了水里。
岸上的男孩儿赶紧哭着跑回家叫人。许家村的人都赶来了。大家见到了漂浮在芦苇丛中的老船匠。老船匠面朝下趴在水里一动不动,大家七手八脚地把他从水里抬上了岸,可是老船匠浑身僵硬。河岸边顿时乱作一团,哭喊声震耳欲聋。
大家把老船匠送到了医院。好在老船匠从鬼门关走了一圈又回来了。他醒来的第一句话就问:“那孩子怎么样了?”
“孩子得救了,现在蹦蹦跳跳的,好着呢,多亏遇见了您哪,您是他的救命恩人,您就放心休息吧。”大家说。
老船匠这才长嘘了一口气。
后来,岸上的男孩儿给大家讲述了事情的经过。那天下午,他和小伙伴小米去河边钓鱼,太阳下山的时候,终于有条大鱼上了钩。小米又惊又喜,慌忙拉起钓竿。由于昨天晚上刚下过一场暴雨,河岸无比湿滑,他在用力拉起钓竿时,脚下一滑,身体往河里倒去。倒地的一瞬间,小米抓住了一把枯草,可是这把枯草并不是救命稻草——那把枯草被他连根拔起,小米的身体也滑进了河里。
小米并不会游泳,他惊慌地在水里拼命挣扎。岸上的伙伴也不会游泳,吓得大声呼喊起来。这时候,喊叫声被正划着船路过的老船匠听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