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许家村

9月开学前的一个清晨,天刚蒙蒙亮,运河小学的马校长就踩着自行车去了县城。太阳落山时,马校长回到许家村。他兴致很高,按得自行车铃丁零丁零响个不停,与路上的熟人都一一打招呼问好。有人问他去了哪里,他笑着说去县里开了个重要会议。至于会议内容是什么,又有多重要,他并没有说。直到开学后,大家才知道这次会议的内容和重要性。

马校长路过南湖时,青菱正和小伙伴坐在湖边看水鸟。乌桕树上两只白色的水鸟听到自行车的响声,突然掠过湖面,拍打着翅膀飞向了湖心岛。马校长嘴里哼着歌,把脚下的自行车踩得虎虎生风。青菱向马校长打招呼说“马校长好”。青菱是四年级一班的文艺委员,又和马校长是同村人,马校长一眼就认出了她。马校长刹了一下车,十分神秘地对青菱说:“等开了学,我要找你们文艺委员开会呀。”

青菱犯了疑惑,马校长说找文艺委员开会,开什么会呢?青菱想问一下马校长,可是还没等她开口,马校长就已经蹬着自行车远去了。

开学第一天上午,马校长果然通知各班班主任和文艺委员开会。会议地点是校长办公室隔壁的一间大教室。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全校共二十三个班级,也就是二十三位文艺委员和二十三位班主任。收到马校长开会的消息,文艺委员和班主任陆陆续续到了教室。他们进教室时马校长已经在教室里等着了。马校长拿着一份县里下发的红头文件,笔挺地坐在教室最后面,面带微笑地看着每一位进来的参会人员。

马校长身着一身浅灰色的中山装。中山装左胸位置的口袋里装着一支金光闪闪的“英雄牌”钢笔,大背头梳得和以往一样整齐光亮,漆黑油亮的皮鞋擦得一尘不染。青菱的班主任赵老师说,马校长一般在重要场合才穿这身浅灰色的中山装,他今天穿这身衣服,足以看出这次会议的重要性。

青菱进教室时特地多瞄了马校长几眼,马校长始终面带微笑,心情似乎像今天的天气一样晴朗。大家落座后,马校长大步流星地走上讲台。县里下发的那份红头文件被他握出了几道褶皱,仿佛生怕被别人抢走似的。他的目光先是从左边扫视到右边,然后又从右边扫视到左边,确定没有人缺席后,他清了清嗓子,对大家说:“各位班主任、文艺委员,你们好,今天让大家来开会,是有个重要事情告诉大家。”

台下顿时安静下来,大家都目不转睛地盯着马校长。

“前几天呢,我去县里开了个会,这个会对我们运河小学意义非常大。”马校长说。

大家又都抻长了脖子,等着马校长宣读会议的内容。看到大家对县里的会议内容非常期待,马校长便小心翼翼地打开手里的文件,平静地说:“根据县里的安排,两年一届的‘南湖艺术节’终于轮到我们运河小学主办啦。可是,按照县里要求,我们要举办的这届艺术节与以往不同。有什么不同呢?因为这届艺术节刚好赶上后年建党六十五周年,所以红船旁的这届艺术节也是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六十五周年献礼呀。”

马校长把“六十五周年”和“献礼”几个字说得很重,语气里带着难以掩盖的兴奋与自豪。

经马校长的提示,大家忽然想起“南湖艺术节”这件大事来。大家听到这个消息都愣了几秒钟。马校长看到大家愣住了,就晃着手里的文件说:“难道你们不信?我手里可是有盖着鲜红印章的红头文件的呀。”

大家不是不信,是觉得这个消息来得太突然,突然得让大家来不及做思想准备。大家还清楚地记得今年7月份隔壁的椿镇小学举行的这届“南湖艺术节”。人们对这届热火朝天的艺术节印象极为深刻,以至于一个月之后,它还经常被人拿出来谈论。而现在,县里突然说下一届艺术节在运河小学举办,大家听到这个消息能不惊讶吗?

听说两年后学校要举办艺术节,台下一片欢呼雀跃,顿时炸开了锅。马校长看到台下反响强烈,便向大家晃了晃手里的红头文件,笑着说:“从这个红头文件足以看出县里对这次艺术节的重视,对咱们运河小学的重视,对建党六十五周年庆祝活动的重视。”

讲台下又是一阵议论纷纷。

“我们这次一定要超过他们椿镇小学,比他们办得还要好,还要有意义。大家有没有信心?!”马校长兴奋地喊道。

台下异口同声地回答:“有!”

两年举办一次的“南湖艺术节”是全县各所小学的艺术盛会。全县有七所镇小学,三所县城小学,加起来一共十所小学,轮到一次实在不容易呀。以前,在别的学校举办时,马校长羡慕不已,他多么想也能在自己的运河小学举办一次呀。他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到了这一天。但是,椿镇小学这一届难以超越的典范,也给马校长带来巨大压力。马校长考虑了很久,他觉得要想出奇制胜,一定要举办出自身的特色。运河小学的特色是什么呢?就是学校旁边的南湖,就是南湖里的红船,说通俗点就是红色文化。于是他决定和南湖红船结合起来,排演一出大型红色文化音乐剧。

赵老师问:“马校长,我们艺术节演什么节目呢?”

“我想好了。这届艺术节我们演一台大型音乐剧,就叫《红船谣》。”马校长说。

青菱举手站起来,问:“《红船谣》里的红船就是湖心岛上的那只红船,对吗?”

马校长笑着使劲儿点点头,说:“是呀,就是停在咱们南湖湖心岛上的那条红船。咱们运河小学紧挨着南湖和红船,是我们的荣耀,所以我们要把握好这次难得的好机会,让《红船谣》一炮打响。”

马校长接着说:“这次艺术节的规模和意义是可以写进我们运河小学校史的。这台音乐剧《红船谣》规模到底有多大呢?这样说吧,这台音乐剧总共需要六十五个演员。我们这次开会的目的就是让大家把班上的文艺积极分子都组织起来,动员起来,参与到这个音乐剧中来。”

以往运河小学这样的大型文艺节目的确很少,大多都是以班或年级为单位准备的小型节目。

马校长说:“我考虑过了,正式演出时,咱们会租借县越剧团的设备在运河边的操场空地上搭起舞台。这片空地可以坐五千多人呢。到时候,不光其他乡镇小学的师生来看,运河小学附近的人家,许家村的人家,甚至来南湖旅游的游客都会来观看。那么多人期待着我们的演出,开不开心哪?”

大家齐声喊道:“开心!”

文艺委员们听了马校长的讲述,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人山人海热闹喧腾的演出画面。马校长一再强调这台音乐剧很重要,县里的领导和运河附近的人家都非常重视非常期待,所以一定要用百倍的努力把这台音乐剧演好。

台下又有人问具体什么时候演出。

“后年7月1号。”马校长肯定地回答说,“虽说距离六十五周年还有将近两年的时间,但是按照往届的惯例,我们是要提前准备嘛。这毕竟是一台从上到下都很重视的活动,不能有丝毫差错呀。”

运河小学的老师们都知道马校长从小在南湖边长大,又热爱文艺,所以这些年一心想筹划一台为党献礼的大型音乐剧。后年是建党六十五周年,县上又下了通知,马校长觉得是时候大显身手了。可是,马校长也有焦虑的事情——学校还缺一个懂表演懂音乐的艺术老师。这些年,马校长也多次想通过招一位优秀的艺术老师来提高孩子们的文艺素养,可运河小学毕竟是个小地方,人家大城市来的高水平老师,总是留不住哇。在马校长看来,根据目前情况,招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老师势在必行。

临散会时,马校长说:“我们的音乐剧需要一个女主角。我想好了,文艺委员们是咱们学校的文艺精英,所以这个主角尽量从我们在座的文艺委员当中挑选。”

大家听到从她们当中选拔,一个个心里顿时晕开了涟漪。她们每个人都想成为主角。青菱,这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也对主角充满了兴趣和期待。可是,她知道,谁当主角只能由马校长或者将来上任的艺术老师说了算。

青菱的文艺委员职务是上学期全班三十个同学投票选举出来的,对于她的才艺大家心服口服。选举时,大家把课桌排成长长的环形,中间留出一片空地供参加竞选的同学表演才艺。青菱记得班上有十三位同学报名参加文艺委员竞选。她是最后一位上场的竞选者。她缓缓走到那片空地上,先是礼貌地给大家鞠上一躬。大家都噼里啪啦地给她鼓掌。青菱给大家跳了一支采菱舞,唱了一首采菱歌。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给她打着节拍,她唱得很动情很优美,大家都沉浸其中。最终,青菱用她优美的舞姿和动听的歌喉把在场的老师和同学征服了。选举结果揭晓,青菱是十三名竞选者中唯一一名全票通过的。班主任报出青菱的名字时,青菱激动得脸颊绯红,像9月枝头的红柿子。班主任说青菱是一棵文艺好苗子,值得好好培养。那天晚上,青菱激动得一晚上没睡着。

青菱的才艺令班上的女生们羡慕不已,都说她有艺术细胞,有艺术天分。青菱红着脸说:“哎呀,哪有什么细胞和天分嘛,只是平时见得多了,练得多了罢了。”

的确,青菱村里的很多孩子都会唱歌。他们撑着小船打鱼时唱渔歌,采菱时唱采菱歌。

放学铃响后,同学们从教室里鱼贯而出。青菱刚走出教室,身后有人叫她。她转身一看,是班主任赵老师。赵老师招着手对青菱说:“青菱,你过来一下,我有两句话和你说。”

于是,青菱就跟着班主任走到教室山墙一角的香樟树下。

“青菱啊,老师找你没别的事,就是关于艺术节音乐剧的事。这事咱们学校上上下下都很重视。全校二十三个班级,每个班都希望自己班上的文艺委员担任主角。其实,我也一样,我最了解你,我觉得你有文艺天赋,主角的事我很看好你,你的希望很大,所以你要加把劲儿。这段时间多练练嗓子,跳跳舞,你为咱们班争光,我这班主任当得也有面子,对不对?”赵老师说完捂住嘴笑起来。

“赵老师,我会努力的。”青菱有点不好意思地说。

受到班主任的鼓励打气,青菱开心得不行。心情大好的青菱蹦蹦跳跳地向学校门口的运河边跑去。由于和赵老师聊天耽误了一会儿,青菱走出校门时,学生们大部分已经散去了。青菱到了运河埠头,哥哥烟雨正坐在小船上无聊地等她。烟雨在五年级三班。十一岁的他瘦高的个子,远远看去像一个半大小伙子。运河里的那只小船是兄妹俩专门上下学的交通工具,他们天天一起撑船上学,一起撑船放学回家。

青菱看到烟雨眉头紧皱,一副不耐烦的模样,赶紧对哥哥喊:“我来啦。”

“青菱,你今天怎么出来这么晚,我等你很久啦。快点啦,回去我还要做作业呢。”烟雨看见青菱便埋怨起来。

“放学班主任找我才出来晚了点。”青菱解释说。

“找你干吗?是不是昨天的作业没完成?”

“什么呀,别小瞧我,再说人家像是作业没完成的学生吗?”

“好吧,算我冤枉你了。那你们赵老师找你有什么事?”

“马校长找我们文艺委员开会的事,你不知道吗?”

“开什么会?”

“哎呀,我看你是我们学校最后一个知道的了。”

“到底是什么事嘛!”

“你猜。”

“我哪里能猜得到哇,别卖关子了,快点说。”烟雨着急地说。

青菱把书包往船上一扔,坐在了船尾。烟雨撑起篙,小船渐渐往前去了。青菱兴奋地把学校要演音乐剧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烟雨。烟雨似乎对《红船谣》也很感兴趣,一边撑船,一边问这问那。不知不觉间,小船已经渐渐靠近了许家村。

“那……那你想不想当主角?”烟雨问。

“想啊,当然想,是你你也想。”青菱笑起来像一个含苞待放的花骨朵。

“好,等着你给咱们运河小学和许家村争光。”

青菱和烟雨是土生土长的许家村孩子。许家村藏在南湖西南角,与湖心岛上的烟雨楼隔湖相望,是个三面环水的椭圆形小渔村。许家村零落的小渔屋都靠河而建。一条条丝网渔船停靠在屋前的河道里,如水墨画一般。许家村很古老,老人们都说不出它的历史渊源。听村里老人说,村里以前挖出过很多奇异怪兽的雕像,如蛇头兔尾的动物,驮着石碑的千年老龟,三个脑袋的大鸟。老人说,雕像后来很多沉在了湖底,有些被埋进了渔村的沼泽地。去年夏天,青菱还曾梦到过它们浮出水面和自己打招呼呢。

许家村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有五十来户人家,家家户户靠捕鱼种菱撑船种藕为生。节假日,村里的孩子们拿着自家的菱角和嫩藕到渡口兜售,用换来的零钱去镇上的小卖部买冰棍儿,买薄荷味儿的汽水,买吹起来很大的泡泡糖,或者坐大运河里的船去梅花弄老街买小人书。青菱的小姑菱花喜欢看小人书。周末,小姑经常撑船带着青菱去梅花弄买小人书。青菱亲眼见到小姑床底下藏着满满一箱子小人书呢。

许家村很多人家常年住在船上。青菱一家也是。青菱从记事起就跟着父亲、母亲和哥哥生活在渔船上。前面那只停靠在许家村岸边的住家船就是青菱的家。

小船靠了岸,烟雨把缆绳系在一棵手腕粗的榉树上。缆绳还没系好,青菱已经跑进住家船里不见了。青菱脚底下的船板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这些泛着光的木质纹理的甲板和船篷是父亲用柚木亲自打造的,结实得很。船篷里面用木板和竹子隔成卧室、客厅和厨房。青菱一家一年到头都生活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父亲说这只住家船的年龄比青菱都要大,和青菱的哥哥烟雨年龄差不多。青菱的母亲宋婶说,打鱼的人家都是以船为家,船在哪儿家就在哪儿,吃喝拉撒全部在船上解决。青菱家的住家船白天漂荡在湖面上,晚上靠在许家村岸边这棵大乌桕树下。青菱和哥哥伴随着蛙鸣鸟鸣虫鸣入眠,父亲和母亲则在油灯下补网。这些年,青菱家的日子虽然过得紧巴巴的,但很幸福很满足。

青菱进了船篷,把书包扔在桌子上,去了船尾。宋婶正在船尾修补渔网。烟雨从后面跟上来,由于走得太急,额头不小心撞在了船篷的横柱上——他也不知道今年是第几次碰头了。

烟雨“哎哟”叫了一声,赶紧抚摸了一下自己的额头。宋婶转身一看是烟雨撞在了船篷的横柱上,感叹一句:“哎呀,我们烟雨又长高啦,看来咱们要搬到岸上去住了。”

“马上要过生日了,又要大一岁,不长高才怪呢。”青菱在一旁哧哧地笑。

烟雨看到母亲在补渔网,赶紧走过去帮母亲整理甲板上凌乱成团的线。宋婶说,烟雨越来越懂事了,像个小男子汉了,干活儿不用说就抢着干。青菱记得有一年夏天,烟雨曾帮着父亲从南湖里打上来一条十多斤重的鲢鱼。

宋婶说,一到这个季节就想起烟雨刚出生时的情形。那时候,宋婶正坐在船篷里,觉得自己要临盆了,赶紧让青菱的父亲把自己送到了医院。“烟雨刚出生时,咱家的船正停靠在烟雨楼附近,所以你爸爸就给你哥哥取名叫烟雨。”

“爸爸去哪儿了?”烟雨问。

“上午我和你爸爸在西南湖捉到了一条野生大黄鱼,有那么大,听说很滋补身体呢。”宋婶比画着说,“你爸爸不舍得卖,更不舍得自己吃,便拿去送给你爷爷和小姑了。”

“爸爸最疼爷爷和小姑了。”青菱说。

“许家村的人都说你爸爸是个大好人,孝顺着呢,等我们老了,你们大了,也要孝顺我和你爸爸呀。”宋婶笑着说。

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青菱和烟雨永远不会忘记那个勤劳果敢皮肤黝黑的父亲每天在南湖里撑船捕鱼的画面,永远不会忘记父亲那双厚实宽大而又布满老茧的坚硬手掌。父亲是个捕鱼能手,他每次捕鱼时都会吸引很多游客围观。父亲站在船头,把整理好的渔网紧紧攥在手里,等船停稳,他甩开胳膊用力把网撒出去,水面上瞬间绽放出一朵美丽的花朵。

父亲收网时,活蹦乱跳的鱼儿拍打得船甲板噼里啪啦响个不停。还没等父亲把鱼装进鱼篓里,便被游客们抢购一空了。回头客们说青菱父亲打的鱼吃着鲜嫩,连鱼骨都软得像菜梗。

烟雨忽然想起青菱告诉他的音乐剧《红船谣》的事,就大声告诉了宋婶。青菱听见了,赶紧打断烟雨:“哼,还是我告诉你的呢,让我来告诉妈妈,再说你又不参加……”

烟雨朝青菱吐了吐舌头,进卧室做作业去了。

宋婶边忙活边听青菱讲排演《红船谣》的事。宋婶说:“想演好这节目,你可以多听你爷爷讲讲红船的故事,南湖的故事。毕竟你爷爷才是咱许家村的老革命哩。”

青菱若有感悟,一拍大腿,说:“哎,妈,你别说,你说得还挺有道理呢。” cdCmVku3B/rN4EGwitsQkVXMLRLi4PDll1tTFn/7z2HQjy9k60FmthJVXiVjsuI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