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危机四伏的童年

第一章

唐睿宗垂拱元年(685)秋,李隆基出生在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大唐的东都洛阳。用今天的话讲,李隆基是含着金钥匙来到这个世界的。因为他降生的家庭是当时的世界顶配,父亲李旦是当时最发达、最强大的国家大唐的天子,母亲窦氏虽然不是皇后,但贵为德妃,在后宫中地位仅次于刘皇后。而且难能可贵的是,窦氏和刘皇后的关系很好,完全不存在宫斗戏码,因此李隆基的家庭相较于其他年代的皇室要更加温馨一点。

但其实,李隆基生得很不是时候。至少,他的皇室家庭没有看上去的那样温馨幸福。

李隆基出生的前一年原本应该叫作唐中宗嗣圣元年(684),坐在正殿皇位之上的是李隆基的伯父李显,然而这皇帝宝座还没坐热就被人给赶了下来,被迫收拾好铺盖卷立马滚出长安。

这位一言不合就敢废皇帝,还能把皇帝赶出城进行软禁的,正是武则天。

作为一位重度权力爱好者,武则天并不喜欢略带叛逆性格的三儿子李显,而比较看好身为李隆基父亲的老四李旦。这是因为李旦为人谦逊,耳根子也比较软,并且有着一个非常好的爱好——搞文字训诂,相较来说更为适合充当皇位上的那个傀儡。

于是唐中宗嗣圣元年(684)就变成了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同年又改元光宅),李旦成了皇帝,但事实上是被软禁在宫中,除了上朝时被拉出来摆在皇位上,其他时间都被人监视着,活得很不自由。

而当时恰逢朝廷刚刚平定了徐敬业在扬州挑起的叛乱,为了防止有人再打着匡扶李唐皇室的旗号造反,武则天默许手下酷吏四处探察消息,同时鼓励人们互相揭发告密。整个国家为此都变得胆战心惊,生怕一不留神说错、做错了什么,就被带走回不来了。

武则天虽说对儿子不好,但对待孙子辈还是不错的。当然,这得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在手不抖的情况下。

据记载,有一回武则天抱着三岁的李隆基宝宝登楼远眺,不知怎的,老太太的手抖了一下,于是李隆基就进入了自由落体模式,直接从高楼上掉了下去。

所有人都觉得三岁的李隆基已是凶多吉少,但等到侍卫们抱着要么紧急抢救、要么收尸的心情冲上去的时候,却惊讶地发现,硬着陆的李隆基竟然什么事都没有。

坠楼事件后,李隆基活得还挺不错的,在以皇三子身份被册封为楚王后,李隆基先是出阁开府置官属,有了自己的王府班底,紧接着又凭借呵斥飞扬跋扈的金吾将军武懿宗(武则天同族侄子、掌管京城守卫),得到了奶奶武则天的点赞,已然称得上是武则天孙辈中的小红人(时年七岁)。

然而,李隆基因为老爹的牵连,只红了不到一年。

唐睿宗载初二年(690),也就是李隆基五岁的时候,他的父亲李旦迫于局势压力,上表请母后武则天称帝。武则天表示同意,就此正式登基,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李旦则退位被降为皇嗣,赐姓武氏,迁居东宫,从大唐天子变成了武周皇太子武旦。武则天的侄子们为了争夺武周未来皇帝的宝座,开始将李旦视作眼中钉,整日想着取而代之,再在李旦的身上踏上一万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

武氏一派的气焰很嚣张,但朝堂上也不乏心怀大唐的臣子。尚方监裴匪躬、内常侍范云仙就是其中的两位。

天授二年(691)八月的一天,这两位大臣寻到了一个机会,偷偷拜见了一下李旦。估计也就是说了些坚持就是胜利的话,但是这一幕被潜伏在李旦身边的眼线们看到了,事情很快就被捅到了武则天那里。武则天认为这是李旦不甘做武旦,想联合臣子造反,于是大怒之下派人处死了裴匪躬、范云仙,同时剥夺了李旦接见公卿大臣的权利。本来出阁读书在长知识、学本领的李隆基自然也跑不了。

于是李隆基与自己的几个兄弟,加上伯父李贤的三个儿子一道被关了禁闭,而且谁也没有想到,这次关禁闭的时限竟然会长达十多年。

把一个生性活泼喜欢四处跑的孩子圈禁在一间宫殿里,本就是一件比较残酷的事情,但对李隆基而言,一切只是刚刚开始,除了失去自由外,他还要经受更为残酷的考验。

长寿二年(693)正月初二,李隆基的母亲窦德妃随同皇嗣正妃刘氏(原来的刘皇后)前往武则天所居住的嘉德殿进行例行的朝见,然后就此音信全无。小李隆基等了整整一天,等来的只是一个噩耗:他的生母窦氏和嫡母刘氏被祖母武则天下令一并处死了!而两个人的尸体也被秘密地埋葬了起来,连父亲李旦都无法打听出具体的地方。

窦氏和刘氏之所以被女皇下令秘密处死,是因为女皇得到了一个举报。这个举报来自武则天当时非常宠信的宫女团儿,她声称窦氏和刘氏不满武则天纵容武氏家族的侄子们平日里欺负、挑衅自己的丈夫,于是同谋使用巫术诅咒武则天,希望武则天早日归天,李旦重登大宝。

要知道,被人诅咒早死和预谋恢复李唐是武则天称帝后最为忌讳的两件事,而当两件事凑在一起,其威力绝对堪比高压线,触及定然必死无疑。如果不是窦氏和刘氏真的因为愤怒而失去了理智,那显然就是有人精心策划了一个局,想借机将李旦一家子一网打尽。从事后的发展来看,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因为团儿得手后很快将矛头指向了李旦,想诬陷李旦图谋不轨,好在有人及时揭露了团儿的阴谋,指出团儿是此前引诱李旦被拒,怀恨在心,如今是在打击报复,而武则天也恰好醒悟了过来,立刻下旨处死了团儿,李旦、李隆基父子这才勉强逃过了一劫。

但是事实真是如此吗?女皇一时糊涂,误信谗言,被婢女利用,差点灭了儿子满门?在我看来,真相应该被掩盖了。当时谁都看得出来,女皇有心让自己武家的人继位,而李旦在新年祭祀仪式上更是连祭祀的资格也没有,女皇当红的婢女有什么理由想和无任何权势的李旦在一起呢?此外,窦氏、刘氏搞诅咒仅是团儿的一面之词,精明如武则天怎么会在没有得到更多人证、物证的前提下就突然痛下杀手,且事后不做任何深入调查呢?更重要的是,当所谓的真相大白后,武则天为什么没有为窦氏、刘氏进行平反,予以厚葬,搞得李隆基后来即位后还非得举行个招魂仪式来安慰两位母亲的在天之灵呢?

可见,团儿背后还有更多的阴谋和秘密,而那只背后的黑手与武则天野心勃勃的侄儿武承嗣等人有着莫大的干系。

李旦也是这样想的。因为在将小李隆基托付给李隆基的姨妈窦氏抚养后不久,李旦很快又得到一个消息:自己的岳父窦孝谌家出事了。

窦氏蒙冤遇害后,李隆基的姥姥庞氏非常伤心,为了给女儿祈福,庞老太太在别人的指导下开始每天晚上举行夜祷仪式。但这件事很快被窦家的一个奴仆告发,经一名叫作薛季昶的监察御史调查后,司法部门将此事定性为诅咒,给庞老太太判了个斩首。

眼看着李旦一家人再次面临灭顶危机,一位叫作徐有功的大臣站了出来,在他的拼死辩护下,李隆基的姥姥最终躲过了一刀,但仍和她的三个儿子被流放到了岭南,李隆基的姥爷窦孝谌被贬为罗州司马,坚持认为窦家无罪的徐有功也遭到了打击报复,被朝廷除名,被迫回家养老。至于李隆基,则由楚王降为临淄王,成了郡王级别。不过,级别是亲王还是郡王对于当年还是孩子的李隆基没有太多的意义,毕竟无论如何他和他的兄弟们都还得被软禁在宫里,依旧没太多自由,但对李隆基的父亲李旦而言就不同了,因为女皇的这一决定释放了一个极强的政治信号:李旦这个皇嗣我并不中意。

于是,李旦一家人很快迎来了更为凶险的时刻,因为这一次他们的对手是一个在当年比妖魔鬼怪还要令人感到恐怖万分的存在,那就是大唐头号酷吏——来俊臣。

来俊臣,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人,市井无赖出身,凭借诬陷、告密起家。自从被武则天从牢里放出来当官后,在不到十年的职业生涯里,来俊臣办理了大小“逆案”上千起,致使近万人家破人亡,发起狠来他连自己的同行都整,老牌酷吏丘神勣(享受被女皇赐姓武氏的荣誉待遇)、酷吏大佬级人物周兴(著名成语“请君入瓮”的主人公)就是栽在了来俊臣这儿。倒在他脚下的三品以上文武官员至少有三位数,甚至连武周一朝的头号名臣,大家熟悉的狄仁杰都差一点死在他的手里。

而且来俊臣这个人六亲不认,只认女皇,他还把这一重要原则写进了自己的传世著作——《告密罗织经》,即所谓的“虽至亲亦忍绝,纵为恶亦不让”,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为了皇帝,就是亲戚也敢整,为了遵旨,就是恶事也敢做”。

凭借着在坑害人方面的天赋异禀及有理论支撑的一套完整的伪告、栽赃、逼供、灭口的办案流水线,能从来俊臣手下死里逃生的人还真的不多。

据说知道女皇命令自己来审讯皇嗣李旦图谋不轨一案时,来俊臣的脸上出现了前所未见的兴奋表情。在他看来,如果能够把这个天下第一大案坐实,自己不但将成为女皇和武家人眼中的第一号功臣,还可以借此机会名留青史,威震千古。

因此一脸兴奋的来俊臣第一时间便下令将皇嗣李旦的属官、仆人打包拉到自己那里审问,然后亲自带人在这些李旦亲信身上试用了一遍自己所知道的各种刑具。一般情况下,来俊臣的大刑只要用过一种,受刑人的身心就会基本崩溃,让说啥就说啥了。这一次有相当一部分李旦亲信被上过全套刑具了,进去的人几乎都被迫认罪,准备在诬告李旦的证人证词上签字画押,只有一个人例外。他叫作安金藏,是随父亲移居大唐的西域安国的胡人,时任李旦府上的乐工。

就在众人准备认罪的关键时刻,安金藏突然对着堂上的来俊臣厉声喊道:“大人既然不相信我说的话,我安金藏就在这里刨心开腹,以证明皇嗣不曾谋反!”

说时迟,那时快,只见安金藏手里突然多出了一柄佩刀,寒光一闪之下,刀身就真的没入了他的胸膛。随着寒光下移,安金藏的五脏六腑顿时流出体外,一时之间四周满地是血,他本人也很快成为一个血人。

素来习惯了淋漓鲜血的来俊臣也被眼前突发的血腥一幕吓了一跳,他倒不是怕安金藏真的会死在现场,而是担心万众瞩目的皇嗣谋反案中出了逼死证人的事情,到女皇那里不太好交代。于是来俊臣赶紧命人进行抢救,同时马上派人把这一情况上报给了女皇。

武则天并不是傻子,她很清楚一个与李旦平时关系不密切的人,肯牺牲自己的性命去证明李旦的清白,大概率是真的被人冤枉了。于是女皇当即下令把处于昏迷状态的安金藏用轿子抬入宫中,并传话给御医让他们不惜一切代价将人给救回来。

经过众专家的紧急会诊和整夜努力抢救,安金藏终于被从鬼门关前抢了回来。当他睁开眼睛重新审视四周的世界时,惊讶地发现床边等待着他醒来的,居然是女皇陛下本人。

“我对我自己的儿子不够信任,竟害你做到了这种地步,实在是不应该啊!”

此时此刻的武则天一脸歉疚,她现在并不是那个高高在上、敏感多疑的女皇帝,而是一个对眼前人无比感激、充满谢意的老母亲。

她还告诉身体不便的安金藏,自己已经命令来俊臣停办皇嗣一案,也就是说李旦等人就此逃过了一劫,只因安金藏这个来自异国的、毫不起眼的小人物的义举。

安金藏挥刀自残的那一刻,可以说成为大唐历史上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如果没有这一刀,李旦、李隆基,甚至大唐都将可能走向完全不同的结局。

对于这一点,李旦很清楚。因此李旦即位后,为了报答安金藏当初的舍身救命之恩,破格提拔安金藏为右武卫中郎将。李隆基虽然当时年龄不大,但他也深刻地认识到了安金藏义举的伟大历史价值,后来李隆基登基后,又晋升安金藏为右骁卫将军,直到把这位当年小小的乐工封到了国公级别(代国公)。

正是这个安金藏,让李隆基在潜意识里认为胡人是极其忠诚且可以信任的,这为日后他和另一位安姓胡人之间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武则天虽然叫停了皇嗣谋反案的调查工作,但是作为李隆基接触到的第一位大老级别的人物,来俊臣并没有收手,这位酷吏行业的领军人物就像是一个执着的猎手一样,一旦认定了目标,无论如何也不会在猎物咽气前停下追杀的脚步。在稍事休息过一段时间后,来俊臣再次逼近了李隆基一家。这一回,他的胃口更大,他想将朝中的武氏诸王(武则天的侄子们)和李显、李旦等李家人全部清理掉,还为此制订了一个行动方案。

来俊臣的计划简单来说就是借力打力加各个击破。在当时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中,武氏势力正占据上风,但女皇迟迟没有明确表态把武周的江山传给自己家的侄子,而是仍旧以自己的儿子李旦(那会儿叫武旦)为皇嗣,为此武家人其实是有些不满的。对于这一情况,武则天知道,来俊臣也清楚武则天知道。所以他计划的第一步也正是借助了这一点。来俊臣打算先罗织罪名给武氏诸王,宣称他们意欲谋反,与此同时,联合李旦等心怀李唐的势力消灭掉武氏一派。等到武氏一派彻底倒台,朝臣必然会主张把皇位传给李旦,届时借武则天本就怀疑李唐残余势力意图搞复辟的心理,诬陷皇嗣及庐陵王联合禁军阴谋恢复唐朝,利用女皇的猜疑再一举铲除李旦及拥唐朝臣的力量,一统江湖。

客观地讲,来俊臣的这个计划工于心计,步步为营,充分而巧妙地利用了各种势力,如果付诸实施还真有可能让他如愿以偿。但是武则天之后继位的是李旦,那也就是说来俊臣失败了。

正如大部分天衣无缝的计划不是失败于计划本身,而是黄在了计划外的事儿上一样,来俊臣也是如此。在正式执行计划前,来俊臣的想法被和他闹翻脸的朋友卫遂忠泄露给了武则天的侄子们。

据记载,听完来俊臣的计划后,武家上下无一不感到恐惧。恐惧到了极致,就是愤怒。武则天的大侄子们在怒火的帮助下做出了一个全票通过的决议:先下手为强,除掉来俊臣。

事情的发展证明了,武家大侄子们的聚合能量不容小觑,在他们的联名弹劾下,来俊臣还没来得及上书为自己辩护,就被女皇下令打入天牢,贪污腐败、滥用私刑等罪名属实,按照国家法律规定至少得判个死刑。

眼看着来俊臣就要罪有应得了,武则天却犹豫了。在她看来,来俊臣是自己用得最为顺手的工具人,在替自己诛除反对派力量上还是做出过一点贡献的,处死实在有些可惜。因此来俊臣的判决书被送入宫中整整三天,也不见女皇陛下有任何批复。

所有人都看得出来,武则天想借此机会敲打一下来俊臣,然后放出来继续重用。所有人也都知道,来俊臣是一个睚眦必报的货色,被放出来后肯定会变本加厉,想方设法坑害人来重新证明自己的能力与价值。于是出于对来俊臣的恐惧,武家人一派和李家人一派的大臣结成了暂时的统一战线,旁敲侧击地劝女皇下令处决来俊臣。

在所有人的通力协作下,武则天终于被劝动了,她在判决书上同意了对来俊臣执行死刑。

武周神功元年(697)六月三日,酷吏第一代言人来俊臣被斩首于闹市,并获得了陈尸示众的待遇。

迟来的正义终究得到了伸张,以来俊臣最擅长的告密揭发的方式。

来俊臣的死,其实应该说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比如当时老百姓更倾向的说法是,来俊臣最终是死在了他的那本著名的整人秘籍《罗织经》上。

据传说,在女皇陛下为是否处死来俊臣犹豫不决的时候,有人向她呈上了来俊臣所写的这本书。女皇认真地读了一遍,随即发出了一声长叹:此人竟有如此心机,朕未必比得上啊!于是武则天杀机遂生,来俊臣的结局也就此彻底敲定。

对于这一说法,我并不完全赞同,因为在我看来那本《罗织经》起到的最多是雪上加霜的作用,来俊臣真正致死的原因另有其他,而这个原因其实一直都被人们忽视了。来俊臣之所以迅速倒台,是因为他招惹了一个他绝不该招惹,也完全招惹不起的人。那个人叫作吉顼,他也正是直接改变了李隆基命运的人之一。

吉顼,洛州(治今河南洛阳)人,进士出身。这位仁兄一度跟来俊臣走得很近,他曾探听到洛州录事参军綦连耀暗中和箕州刺史刘思礼联手准备谋反,于是就把这消息告诉了来俊臣。没想到綦连耀、刘思礼的谋反案被破获之后,来俊臣想独享功劳,竟然向朝廷诬告吉顼也是乱党,意图杀人灭口。谁知这个吉顼也不是那么好欺负的,在得到消息后,他提前一步向女皇陛下说明了情况,结果得到了女皇的亲自召见,不但幸免于难,还被晋升为右肃政台中丞。

能在来俊臣手里死里逃生的人少之又少,吉顼之所以能成功,不单单是他的运气好,更是因为他有一个很靠得住的朋友——张易之。张易之当时的女朋友正是武则天。

就是凭借着这一过硬的关系,吉顼完成了两件大事,第一是在来俊臣入狱的时候,力劝女皇促成了斩首;第二则是通过女皇最宠爱的张易之、张昌宗两兄弟,劝动武则天派人从房州(治今湖北房县)迎回了李隆基的伯父庐陵王李显,并准备正式册立其为皇太子。

随着庐陵王李显的还朝,朝中的政治局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首先是武氏家族中,最有希望角逐武周第二代皇帝位置的武承嗣得到消息后,因为实在想不开,急火攻心下居然生病死了。

其次是李隆基的父亲李旦在是否愿意让位于自己的哥哥问题上主动表态,退还了皇嗣名号,做回了相王。

于是,武周圣历元年(698)九月十五日,女皇陛下正式册立四十三岁的李显(当时名李哲)为皇太子,武周一朝最为重要的政治事件“武李争嗣”就此正式落下了帷幕。

由于李旦暂时远离了政治风暴的中心地带,李隆基才终于在他十四岁那年和兄弟们一起重获自由,被获准再次出阁,随即被安排在东都洛阳的积善坊居住。出阁后的李隆基开始如饥似渴地学习,他学习的范围很广,从诸子百家经典著作、书法、骑马射箭,甚至连“音律、历象之学”这种当年的偏门学科也钻研到了精通的程度,应该可以称得上是全才型学霸了。

上天从不会辜负努力学习的人,事后的发展表明,李隆基的这些本事都没白费。但是在他的祖母武则天在位时,以李隆基当年的水平还不足以走上历史的主舞台,而且武周时代,低调是李家人的第一生存法则,对于这一点想必李隆基自己也很清楚,因此他能够做的是像以往一样继续观望学习。

按理说,李显被立为太子,李旦退居二线,武承嗣生病而死,再加上女皇亲自牵头,召集李家和武家的主要人物搞了一次相亲相爱的盟誓(史称“武李之盟”),朝中的政治斗争应该趋于平静了,但现实却并没有。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人越想消停就越难消停,更何况是身处朝廷身不由己,因此攸关李显、李旦一家人生死存亡的斗争很快到来了。这一次,他们的对手是女皇最亲密的两个人——张易之、张昌宗兄弟。

就在三年之前,张氏兄弟和李显、李旦他们还是同一战壕里的战友,大家齐心协力一起除掉了心狠手辣的酷吏来俊臣,二张还力劝女皇,帮着李显回到了洛阳。对于张氏兄弟,李显等人一开始还是充满感激的,但随着张氏兄弟因深受宠信,越来越趾高气扬,胡作非为的事情也越来越多,李家人渐渐转变了对二张的态度,特别是一个人的离去,更加速了两大势力决裂的速度。这个离去的人,就是吉顼。

吉顼是一个在唐朝历史上完全不出名的人物,但不容否认的是,在当时他是个非常关键的人物。因为此人不仅和李旦一家走得很近,同时还是张易之、张昌宗的铁哥们儿,所以他相当于两大势力间的缓冲器加润滑油,一直发挥着协调双方利益关切的作用。然而这位仁兄却不小心犯了无视落败者的错误,在一次朝堂议事中把武则天的同族侄子河内王武懿宗骂了一个狗血淋头,而且这一全过程还被女皇目睹了。

当着我的面还敢这么欺负我武家的人,这真的是反了天了!

于是武则天出离愤怒,她认为有必要把吉顼作为典型收拾掉,以免自己百年之后,武氏家族遭到清算。女皇陛下既有此意,由头自然不难找。吉顼的弟弟冒名当官之事不久便被人揭发了出来,吉顼由此背了一个管教不严之罪,被贬为琰州尉(后改安固尉),赶出了朝廷。

值得一提的是,武则天年轻时代著名的三件东西制服狮子骢的段子,就是在女皇训斥吉顼时亲口讲述的。由此可见,武则天对于吉顼真的是恨到牙痒的程度了。

吉顼是武周久视元年(700)走人的,次年,李家人就和张氏兄弟彻底决裂了。说来可能让人有点不敢相信,两大势力决裂的起因竟然是一次吐槽。

据史料记载,参与这次吐槽的,一共是三个人,他们分别是李显的嫡长子邵王李重润、李重润的妹妹永泰郡主李仙蕙、妹夫继魏王武延基(武承嗣之子)。应该说这场吐槽大会的参与者级别是非常之高了,毕竟连帝国的第三顺位继承人也加入了。但他们吐槽的内容却没那么高雅,主要是涉及了张易之、张昌宗把持朝政,以及二张和女皇的宫闱秘事。

要知道,中国对于床笫那方面的事情是比较含蓄的,即便到了今天也是如此,可李重润等人却拿女皇那方面的事情来讨论,的确有些过分了。

但是李重润他们只是私下里小范围议论罢了,本来不具备任何传播性与影响力。然而没想到隔墙有耳,三个人对张氏兄弟专权等方面的吐槽很快被传到了张易之那里,张氏兄弟极度愤怒和恐惧。

张易之和张昌宗是面首不假,可他们并非没有脑子,兄弟二人很清楚,自己的权势财富完全依托于女皇的宠爱,一旦女皇驾崩,他们已有的一切都会变成镜花水月。而现在张氏兄弟得知皇位的未来继承人对他们的怨气很大,哥俩自然吓得不行,几乎是带着哭腔去向女皇寻求保护。

当然了,在向女皇汇报时,他们将重点放在了李重润们讨论没几句的床笫之欢上。

于是,武则天得到了这样的消息:自己孙子辈的几个人聚在一起,拿自己的房中私事当主题说笑。

真是岂有此理!

武则天据说当时就把看文件的小桌子给掀了,下令要严肃处理这一恶性事件。

虽然涉事的那三个人都是武则天血浓于水的亲人,其中年纪最大的李重润也不过十九岁,本来可以以童言无忌的名义轻拿轻放。可女皇陛下放了话出来:不行!说的是严肃处理,差一个人、一板子、一句供词、一个罪名,都不算严肃处理。

最终,按照女皇严肃处理的意思,司法部门给出的量刑标准,是赐死。

当年九月三日,武则天批准同意,邵王李重润、继魏王武延基以及永泰郡主同日被执行死刑。

而据《旧唐书·张行成传》的记载,事情可能还更为残酷一点,因为上面说,武则天是直接下令把李重润三人交给太子李显处置。李显迫于形势,无奈之下命人将李重润等三人一并勒死交差。

换句话说,武则天为了张氏兄弟,逼迫李显亲自下令杀死了亲生儿女。血海深仇就这样结下了。

考虑到李显的心情和受到创伤后可能产生的应激反应,九月二十一日,武则天下诏任命相王李旦为知左右羽林卫大将军事,统领禁卫军,不久之后又突然下令离开神都洛阳,前往她素来不愿意居住的长安。此后一直到武周长安三年(703)十月,武则天都驻跸在长安,连武周的首都也不回了。而西行时,女皇特别带上了李隆基,一到长安还立马就赏赐了一套新大宅,这就是后来著名的李隆基故居兴庆坊了。

也就是在这三年的时间里,李隆基开始逐步进入政坛,先出任右卫郎将,后被任命为尚辇奉御。右卫郎将是隶属于亲卫府的中高级武官,而尚辇奉御则是殿中省尚辇局的一把手,日常工作是负责掌管皇帝出行所用的舆辇、伞扇等诸器物。

从女皇给李隆基安排的这两个职位不难看出,她很明显在扶植李旦一派的力量,试图分化太子与相王的李家人阵营,以便让朝中出现张氏兄弟、太子李显、相王李旦三股政治力量鼎足而立、互相牵制的局面。

她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这一系列安排却在一定程度上为李隆基的崛起铺好了路,十七岁的李隆基正是凭借亲卫府右卫郎将的职务在军队里培养出了自己的人际关系网,尔后又得以借尚辇奉御的身份在祖母武则天身边近距离观摩学习治国理政及高水平的政治斗争技巧。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李隆基之所以会成长为后来那个大家都知道的唐玄宗,武则天起了至关重要的奠基作用。

对于老母亲的心思,李显、李旦两兄弟心知肚明,在他们看来,眼前最大的问题不是兄弟俩各自能分到多少遗产,而是要保障帝国这个天下最大的遗产不落入张昌宗、张易之两兄弟手里。

经过兄弟两个外加妹妹太平公主的秘密讨论,三人达成了这样的共识:打落牙齿和血吞。

李重润等三个孩子的仇是要血债血偿的,但不是现在,现在要做的是努力消弭李重润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减轻与张氏兄弟和女皇间的隔阂,争取时间,等女皇驾崩。

于是本着这一认识,武周长安二年(702)八月二十三日,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联名上书,恳请女皇册封张昌宗为王。

武则天没有同意。

二十七日,三人再次联合上书请愿,强烈要求女皇加封张昌宗。

武则天想了想,部分同意了三人的要求。但她并没有封张昌宗为王,而是让他做了邺国公,分分钟将儿子女儿打出来的糖衣炮弹化解于无形之中。但武则天能够维护张氏兄弟的次数已经屈指可数了,因为一代女皇武则天即将走向自己生命的终点。 QehfNJKQgkVmdwL1pwymzpvViT0kXnrxfcAoA93QRMBrKd1csBvYZaJKOsnWr1e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