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黑格尔《逻辑学》是无形世界的科学理论

由于道、气、阴阳和五行是一体的,同时也是无形的,所以我们把道、气、阴阳和五行称为道、气、阴阳、五行无形世界(系统),简称“无形世界”。现在我们又明确了:气是无形世界的流通质;阴阳是流通质的制动促动属性,即阴气具有制动属性,阳气具有促动属性;五行是阴气阳气相互作用过程的五种基本发展形态。简言之,无形世界的内涵就是气即流通质的阴阳五行演化,也可称“气化”。这就是道,它推动和调控着宇宙万物信息世界的发生、发展与运动变化。也就是“道生万物”、“道控万物”。道,即无形世界,它不仅是宇宙万物信息世界(系统)之根(本原),也是宇宙万物信息世界(系统)的总规律。之根(本原)和总规律是统一的。中国“道”哲学,就是无形世界的科学哲学理论。

那么,道,即无形世界,其运动变化还有什么规律性变化和特征呢?实际上,至今被认为很神秘的《周易》所阐述的阴阳相互作用理论,就是道的最根本内涵,即无形世界的气化理论。一切有形世界的理论和知识,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以及社会科学等,都是无形世界气化理论在不同领域的反映和体现。关于《周易》理论,我们在《秩序论——象数学及中医哲学理论实质》(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2 年出版 )一书中做过介绍和探讨,故在此不再详述。下面仅就无形世界气化理论核心内容即阴阳五行演化理论摘录如下。为了与本书衔接,对一些名词概念做了修改或删除,但基本用语仍保留,如“秩序”、“序”。“阴序”,就是“阴气”或“阴质”。“阳序”,就是“阳气”或“阳质”。

在这里笔者要特别强调的是,我们可能习惯了对有形世界的名词概念的理解,如“电子”、“原子”、“分子”等“粒子”,它们具有内部结构,具有不可入性等。而无形世界的名词概念,可没有这一说。如“阴气”、“阳气”或“阴质”、“阳质”等,简单的说它们只有功能作用。所以我们使用“序”来代替“气”或“质”,可能更恰当。在现代物理学中的“量子”概念,也一直被认为很神秘,因为它不同于“粒子”概念。为什么不同?因为它可以被认为就是无形世界的名词概念。如果你了解“量子”概念,你可依此来理解“阴气”、“阳气”或“阴质”、“阳质”概念。关于为什么说“量子”是无形世界的名词概念,在下一篇讨论。

一、无形世界秩序演化理论

无形世界秩序演化始于太极,这就是《老子》所讲的“一生二”。从太极生出的阴序(制动序)和阳序(促动序),由于其自身的相反属性和两个序这个基本数量关系,必然要按照五种发展形态规律和秩序演化公式N=2 I 排列组合下去。所以说,太极—八卦—六十四卦秩序,实际上是由两个秩序单位:阴序和阳序(制动序和促动序),按照五种发展形态规律排列组合的必然结果或过程。

(一)阴序阳序的排列组合和功用

《系辞》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秩序,在制动促动属性规律的作用下,首先生出两仪,即阴(制动序)“--”和阳(促动序)“—”。阴(制动序)和阳(促动序)两两交互排列生出四象,即_四种秩序:老阳“”,老阴“ ”,少阳“ ”,少阴“”。在四象基础之上,阴(制动序)和阳(促动序)进一步作用,相互排列组合生成八卦,即八种秩序:

继而在八卦基础上,阴(制动序)和阳(促动序)又排列组合出六十四卦,即六十四种秩序(略),并由阴(制动序)和阳(促动序)构成384 爻,即384种秩序。正如明代张景岳在《医易义》中论述的一样:

然易道无穷,而万生于一,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八分为十六,自十六而三十二,三十二而六十四,以至三百八十四爻,万有一千五百二十策,而交感之妙,化生之机,万物之数,皆从此出矣。……所谓一分为二者,是生两仪也,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是为有象之始,因形以寓气,因气以化神,而为后天体象之祖也。

万变不离宗。八卦、六十四卦及 384 爻秩序的演变,都是在制动促动属性规律的作用下,由阴(制动序)“--”和阳(促动序)“—”按照秩序演化公式相互排列组合而成根据制动促动属性规律,阴(制动序)和阳(促动序)具有恰好相反的功能。这就是,阴(制动序)具有抑制统一物运动的功能,其本身可表现出一系列具有制动功能的表象或象征,如柔、顺、寒、冷、地、下、水、月等等;阳(促动序)具有促进统一物运动的功能,其本身可表现出一系列具有促动功能的表象或象征,如刚、健、温、热、天、上、火、日等等。对此,《周易》也有精辟的论述。

《彖》曰: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 “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 意思是说,乾()即天,至高至大,它促进万物生长;而坤()即地,顺从天,以深厚的土地来孕育滋生万物。《象》曰: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 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意思是说,乾,刚健,不断奋进;坤,柔顺,包容万物。

《系辞》曰: “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 其动也闢,是以广生焉。” 意思是说,乾,不屈不挠,具有刚强博大的气魄,对万物生长具有主导作用。坤,包容一切,具有柔顺宽广的性质,对万物生长具有辅助作用。

《系辞》曰: “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 因此,关闭门户叫作坤,开启门户叫作乾,门户一关一开叫作变化。显然,坤的作用是抑制,乾的作用是促进,有抑制有促进才有变化。

《系辞》曰: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 也,德行恒简以知阻。” 意思是说,乾卦,是天下最刚健的象征,它生机勃勃,屈缩伸展,勇往直前,它的德性作用表现为永久、平易、无私,所以能够知晓天下的凶险;坤卦,是天下最柔顺的象征,它柔弱和顺,浑然化育万物,收敛包藏一切,它的德性作用表现为永久而简易,所以能够知晓阻碍。

《周易》还类比出八卦的象征,其中乾坤两卦的象征有:

乾以君子,坤以藏之。

乾,健也;坤,顺也。

乾为马,坤为牛……。

乾为首,坤为腹……。

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

乾为天,为圜,为君,为父,为玉,为金,为寒,为水,为大赤,为良马,为老马,为瘠马,为驳马,为木果。

坤为地,为母,为布,为釜,为吝啬,为均,为子母牛,为大舆,为文,为众,为柄,其于地也为黑。

总之,乾卦,由六个促动序“”组合而成,它仍是纯粹的促动秩序,即所谓纯阳卦,它具有促进统一物运动的功能,相对坤卦,可表现出一系列具有促动功能的表象或象征。坤卦,由六个制动序“”组合而成,它仍是纯粹的制动秩序,即所谓纯阴卦,它具有抑制统一物运动的功能,相对乾卦,可表现出一系列具有抑制功能的表象或象征。从以上《周易》对乾坤两卦功能或作用的论述以及乾坤两卦的取象比类中我们可以看出,乾坤两卦的功能或作用及表象或象征,与我们提出的制动促动属性规律基本上是一致的。

《系辞》曰: “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 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 乾坤两卦秩序是八卦和六十四卦秩序的基础与核心,只要乾坤排列起来,反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周易》理论就在其中了;如果乾坤毁灭了,也就看不到《周易》理论了。看不到《周易》理论,乾坤两卦秩序变化孕育万物的道理差不多也就要湮灭了。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乾坤两卦秩序是制动促动属性规律的最根本的体现,是阴(制动序)和阳(促动序)排列组合的起始和终结。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 (系辞) 。由乾坤两卦秩序起始,由阴(制动序)和阳(促动序)排列组合产生的八卦、六十四卦秩序一经确立,八卦、六十四卦秩序的功能或作用,以及所表现出来的象征也就确立了。而且八卦、六十四卦秩序的功能或作用,及其象征,均是由阴(制动序)和阳(促动序)相互排列组合决定的。

(二)八卦秩序与五行

八卦秩序是阴序和阳序按照秩序演化规律排列组合的一个过程,这已确定无疑。问题是既然是一个过程,八个卦之间必然有先后之分。在古代象数学中,有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排列之说,这些多为后人所质疑。那么正确的八卦排列应该是什么呢?我们知道,阴序阳序排列组合在遵守N=2 I 公式的同时,也必须遵守五行规律。正因如此,八卦秩序排列过程,就是秩序的五行演变过程,即八卦秩序是阴序和阳序在阴阳对立统一规律的支配下,按照五行规律,展开、演化和发展的结果或过程。因此,正确的八卦秩序排列,必须符合五行规律。古代象数学也已经认识到,八卦是阴阳五行升降的一个过程。但由于对阴阳五行的实质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一直没有彻底弄清楚,因而对八卦与五行的关系和八卦秩序的排列,一直存有争议。

为了对八卦秩序有更明确的认识,我们首先对古代五行与八卦的关系作一分析。

在古代,五行说与八卦说是逐步走在一起的。虽然到现在还没有真正统一起来,但从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八卦的确是阴阳五行升降的一个过程。

八卦与五行本是两个系统 [12] ,原始五行说不讲八卦,《易经》也未谈五行。只是到了战国时期,这两个系统才彼此沟通。《易传·说卦》在为《易经》作传时,首次论说了八卦的方位问题。它说: “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 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 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絜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 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 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站乎乾,乾, 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 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在这里,作者说震为东方之卦,巽为东南方之卦,离为南方之卦,乾为西北方之卦,坎为正北方之卦,艮为东北方之卦,很明显地将八卦和四方四隅配合起来。文中虽未提及坤、兑二卦的方位,但从文意中可知,坤为西南方之卦,兑为正西方之卦。于是,八卦的方位就是从正东开始,依次转向东南、正南、西南、正西、西北、正北而至于东北终结。我们都知道,战国时五行方位已经确定,即木东、火南、土中央、金西、水北。这里《说卦》提出八卦的方位,无疑跟五行说说到了一块。五行与八卦的关系如何呢?《说卦》讲: “乾为金……坤为地(即土)…… 巽为木……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即土)”。 还有两卦(震、兑),作者没有讲明,但后人以震为木、以兑为金。

《说卦》将八卦与五行相配,直接影响到汉代易学。西汉易学家孟喜在《说卦》提出的八卦方位说的基础上,进而提出卦气说。其后京房又进而提出五行爻位说。《京氏易传》讲: “八卦分阴阳,六位配五行”。 关于京房的五行爻位说,朱伯昆先生曾参考惠栋的八卦六位图,作有下表加以说明(表2201)。在京房看来,不仅八卦与五行相配,就连八卦中的各爻也都与五行相配。这样,欲以八卦解释人伦之事,就可以很方便地利用五行家的成说了。

表 2201 五行爻位关系

古人已经认识到,八卦象征自然的来源及演化。八卦与五行紧密相关。八卦就是阴阳五行千变万化的排列组合,八卦体现了阴阳五行相生相胜规律。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从古自今人们已经逐步认识到,八卦的阴阳消长过程与五行升降过程紧密相连。虽然最终还没有合理地将二者统一起来,但已经进行了非常有益的探索。现在,我们的任务就是按照制动促动属性规律和五种发展形态规律,将二者科学合理地统一起来。

太极秩序与八卦秩序是统一的,他们都是按照阴阳五行规律演化、发展的,即都是阴序和阳序按照阴(制动)阳(促动)属性规律和五行(五种发展形态)规律排列组合的结果或过程。因此,八卦秩序仅仅是阴序和阳序排列组合的一个过程,或一个周期。这个过程或周期是和五行(五种发展形态)过程或周期是一致的。

古代八卦分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这两种八卦其卦形、卦象皆相等同,区别仅在于排列方位和顺序不一,即整体秩序不同。后天八卦可能据《说卦传》中一段话而作。《说卦传》说: “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 者,言万物之絜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 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善焉,故曰致役乎坤。 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悦)也,故曰说(悦)言乎兑。战乎乾,乾西北之卦 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 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后天卦位讲五行之变化运用,但它与我们提出的五种发展形态规律相距甚远,其中有否其它道理?不得而知,在此不妄加评论。

在《秩序论》一书中,我们确认了新排八卦太极图结构,其根据就是阴(制动)阳(促动)属性规律和五行(五种发展形态)规律。先天八卦秩序与新排八卦秩序的区别,仅是兑和离、艮和坎交换了位置,其它均相同。请参见《秩序论》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2 年出版)。

(三)六十四卦秩序与五行

六十四卦秩序同八卦秩序一样,也是制动序(阴)和促动序(阳)在制动促动属性规律(阴阳对立统一规律)的支配下,按照五行(五种发展形态)规律展开、演化、发展的结果或过程。八卦秩序是六十四卦秩序的基础。六十四卦秩序是八卦秩序在更高一个层次上的排列组合。因此,六十四卦秩序与五种发展形态的关系,同八卦秩序与五种发展形态的关系是一样的,是八卦秩序与五种发展形态在更高一个层次上的排列组合的关系。请详见《秩序论》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2 年出版)。

整个六十四卦秩序,制动序(阴)中有促动序(阳),促动序(阳)中有制动序(阴)。正是这种制动序和促动序的相互渗透、相互包容、相互对立统一,才构成了八宫八卦秩序以及六十四卦秩序的五种发展形态运行变化过程。我们把它简称为: “太极—六十四卦秩序演化规律”,或简称:“太极—八卦秩序演 化程序。”

太极——八卦秩序演化程序是秩序演变的总规律、总模式,即是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总规律、总模式。

(四)太极—八卦秩序演化程序是秩序演变的总规律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制动序促动序按照秩序制动促动五种发展形态规律和秩序演化公式N=2 I ,从太极开始演化,其结果或过程便是如图2201“ 太极—八卦秩序演化程序系列图 ”所示:图 1 为无极—太极秩序,有序度从无到有,然仍处于极低度状态;图 2 为“太极生两仪”,制动序促动序外显;图 3 为“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秩序演化进入实质性阶段;“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图 4 为八八六十四卦,秩序演化从八卦状态进入更高一个层次——六十四卦状态;图 5 为秩序演化从六十四卦状态进入了又一个更高一级的状态,……。按照这样的演化顺序,秩序将不断地演化下去。秩序的演化是无止静的,但在秩序制动促动五种发展形态规律的作用下,秩序演化总是按照新生→上升→中转→下降→衰亡→新生→……,这样的顺序演化进行。太极—八卦秩序演化程序图中的任一层次上的中心太极图,就表示了这样的阴阳升降过程。

太极—八卦秩序演化程序是秩序本身所固有的,它是制动序促动序按照秩序制动促动五种发展形态规律和秩序演化公式进行演化的必然过程。因此,它是支配万事万物发生、发展、演化的总规律、总模式。有形世界中的一切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都是按照太极—八卦秩序演化程序发生、发展变化的。

太极—八卦秩序演化程序,其实质就是“道”,即宇宙万物信息世界的总规律。

图 1 无极—太极秩序

图 2太极生两仪

图 3 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图 4 八卦—六十四卦秩序

图 5 六十四卦一………秩序

图 2201 太极—八卦秩序演化程序系列图

二、太极—八卦秩序演化程序(无形世界)的基本特征

简洁、优美的太极—八卦秩序演化程序系列图显示,秩序演化表现出了明显的一系列特征,主要有:系统性、矛盾性、对称性、有序性、层次性、相似性、自组织性、循环性、重演性、全息性等等。这些特征完全是制动序促动序按照五种发展形态规律和秩序演化公式,演化运动所表现出来的规律性变化特征。这些规律性的变化特征,也会在有形世界即万事万物运动变化中反映出来,即:有形世界即万事万物运动变化所表现出来的规律性变化特征,就是太极—八卦秩序演化程序规律性的变化特征的反映和表现。也就是说,一切有形世界中普遍存在的系统性、矛盾性、对称性、整体性、结构性、有序性、层次性、循环性、自组织性、全息性等等特征,都是由太极—八卦秩序演化程序所决定的,都是太极—八卦秩序演化程序在有形世界的反映和表现。

太极—八卦秩序演化程序所反映的就是无形世界本体规律,因此,秩序演化所表现出了的一系列特征,就是无形世界本体规律使然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其实质是道即阴气与阳气的相互作用(对立统一)。如有学者所认识到的: “《易经》 中实含具有宇宙最高原理。所谓‘宇宙最高原理’,即宇宙万有所含具的共通的 原理,也就是宇宙万物万事及一切学问都离不了的共通原理,包括对称原理、平 衡原理、和谐原理、循环原理、生生原理、稳定原理等等。 [13]

大量的科学研究证明,有形世界的系统性、矛盾性、对称性等特征是显而易见的。关于这些特征关系,我们在认识太极—八卦秩序演化程序的矛盾性、系统性、对称性等特征时,将会看得更清楚。

下面对一些主要特征作一分析认识。

(一)系统性

从系列图可知,太极—八卦秩序演化程序显示出非常明显的系统性。

关于什么是“系统”?有很多种说法和定义。但几乎全部是针对有形系统(世界)而言的。上述已经明确,由道-气-阴阳-五行构成了无形世界(系统),为此,我们给无形系统(世界)下的定义是:阴质(制动序)和阳质(促动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组合起来的具有生成并调控有形系统(世界)功能作用的统一整体,并正是这一具有特定性质和功能的统一整体构成了无限的时空。正如刘长林先生所言 [14] “宇宙万物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个整体按阴阳五行 的法则组织起来。”

所以,我们认为,无形系统是秩序的集合和凝聚,其本质上是制动序和促动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对立统一体。太极—八卦秩序演化程序正是制动序和促动序对立统一的集合和凝聚,而且按照秩序制动促动五种发展形态规律演化成不同层次的系统,小系统组成大系统,大系统包含着诸多小系统。由此可见,太极—八卦秩序演化程序的系统性,就是其最主要的特征了。

实际上,太极—八卦秩序演化程序就是一个大系统。其中的八卦秩序、六十四卦秩序、……,都是处于太极—八卦秩序演化程序大系统中各个层次上的小系统。小系统是大系统的组成部分。系统中的任何一个局部的变化,都牵动着整个大系统的变化。这就是说,系统不但是整体的,而且是动态的。动态中的整体,动态中的协调。

处于不同层次上的系统具有一样的(相似的)结构,即都是制动序促动序五种发展形态的八种秩序排列结构。构成这样的结构,完全是制动序促动序按照五种发展形态规律和秩序演化公式排列组合的必然过程。这一过程周而复始地演变,就是太极—八卦秩序演化程序。

刘长林先生认为 [15] “……八卦哲学、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它们不仅包含 着东方的辩证法思想,而且带有浓厚的系统哲学的特点。诚然,西方古代也有辩 证思维,但没有形成像阴阳学说这样完整系统且生命力如此之长的辩证法理论, 更没有产生像五行、八卦这样的系统论哲学。

早在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就认为 [16] “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 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以及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 概念,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 乌杰先生认为 [17] ,这里所说的“集合体”就是系统;而“过程”则是指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和整体的发展变化。钱学森认为 [18] ,系统是 “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 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且这个系统本身又是它们从属的更大系统的组成部 分”。 贝塔朗菲认为 [19] “系统是处于一定相互联系中的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 成成份的总体。”

贝塔朗菲还提出了“系统本体论”概念。在贝塔朗菲看来,所谓系统本体论,即 “什么是‘系统’,系统是怎样体现在可观察世界的各个层次上的”。 贝塔明菲对系统做了深入的、细致的分析与研究。

系统是系统哲学的奠基性概念。贝塔朗菲曾指出:关于系统,已经被认为是一种超越 “科学界限的形而上学的观念”。 贝塔朗菲结合科学的发展,将许多西方哲学家涉及过而 “没有强调的系统这个词” 揭示出来,并给系统以界定。他指出: “可以按照不同的研究对象和反映中心概念的不同,用不同的方式来定义和 展开系统概念”。 他的界定分散在其论著和论文中。

什么东西可以被定义和描述为系统呢?一种是真实系统,即 “从观察中察觉 到或推论出来的,并独立于观察者而存在着”, 如细胞、原子;还有一种是概念的系统,如逻辑、数学等,它们基本上是符号系统。再就是抽象系统(科学),即与实在相符合的概念的系统。贝塔朗菲特别强调,两种类别并不表示如此分明。所谓“真实的”系统并不是知觉的对象和直接观察的对象,而是概念结构。 “所 以,‘真实的’对象和由观察与‘概念的’结构体系所给出的系统之间的区别不 能用常识来描绘。

“系统是处于相互作用中的各要素的集合。”

贝塔郎菲特别指出: “系统观念——表面上苍白、抽象的空洞概念,然而却 充满深远的含义,发酵般的、爆发性的潜力。”

贝塔郎菲的系统本体论提出了世界的“系统模型”,强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部分与部分的关系,强调组织结构,这与传统哲学本体论和现代哲学的“非本体论”或转形本体论有很大的不同。系统本体论不是抽象本体论;不是完全建构的本体论;不是外在世界本体论。系统本体论是关涉到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一种本体论 [20]

20 世纪下半叶拉兹洛创立了系统哲学,即关于世界系统联系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 [21]

怀特海在《过程与实在》中写到, 宇宙万物之间存在着一个潜在的联系网, 许多潜在的统一体成为了现实实在的统一体 [22] 。怀特海所说的这个 “潜在的联系 网”, 实际上就是无形的阴气与阳气五行相互作用网,也就是系统性的实质。

总之,以上站在不同角度对系统的简单描述和理解,可以说均是就有形系统(世界)所表现出来的系统性的描述和理解,包括创立的系统哲学,它们均是无形的太极—八卦秩序演化程序的系统性在有形系统(世界)中的反映和表现。

(二)矛盾性(对立统一性)

从系列图可知,太极—八卦秩序演化程序显示出非常明显的矛盾性。

阴气(制动序)与阳气(促动序)是一对矛盾。制动序和促动序作为矛盾,其运动变化完全遵守对立统一矛盾运动规律。作为无形世界中最原始的具有相反属性的两个序,又决定了制动序和促动序这对矛盾,是无形世界秩序发生、发展、演变中的最根本的、唯一的一对矛盾。

制动序促动序排列组合的过程,是一个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的过程。如太极—八卦秩序演化程序系列图所示,对立的双方即制动序促动序在每一个环节上都处于一个统一的整体中。

制动序促动序矛盾双方的对立是显而易见的。制动序总是企图把运动变化静止下来,这是由其制动属性决定的;促动序总是企图把运动变化无限制地推进下去,这是由其促动属性决定的。由此决定了双方总是处于互相排斥、互相对立、互相否定的过程中。正是这种矛盾双方由其相反属性决定的对立或斗争,推动着秩序有序地运动变化,而且促动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制动序促动序矛盾双方的统一也是显而易见的。制动序促动序总是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而且制动序中有促动序,促动序中有制动序,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面而孤立地存在。另一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制动序促动序必须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制动序促动序演化的五种发展形态,就是制动序促动序向自己对立面转化的过程。

太极—八卦秩序演化程序系列图还显示出,制动序促动序的对立或斗争是绝对的,而统一是相对的。

制动序促动序相反功能属性的对立统一,是秩序演化的一条根本规律。它决定了秩序演化必须出现五种发展形态。秩序演化的五种发展形态,正是制动序促动序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体现。制动序促动序对立统一规律与五种发展形态规律是一致的、统一的。

太极—八卦秩序演化程序正是制动序促动序相互作用或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的统一体现,它决定着有形世界即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系统辩证发展过程。有形世界即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系统辩证发展过程,正是无形世界制动序促动序相互作用或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的体现。所以,无形世界制动序(阴)促动序(阳)这对矛盾,是有形世界即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所有矛盾之源。

(三)对称性

从系列图可知,太极—八卦秩序演化程序显示出非常显著的对称性。

什么是对称?按照韦氏字典的注释,Symmetry的意思是“均衡比例”,或 “由这种均衡比例产生的形状美”。 在汉语中,Symmetry的意思是“对称” [23]

什么是对称?如果你看着我,就可以看到我是左右对称的——至少在外表上看来如此。一个花瓶可以有这样或者那样的对称性。你怎样定义它呢?我是左右对称这一事实意味着,如果你把在一边的每一件东西放到另一边去,而那一边的东西则放到这一边来,就是说你只是把左右两边交换,那么我看起来应当是完全一样的。一个正方形有一种特别的对称性,因为如果我把它转过90 度,它看起来仍然完全是一样的。数学家外尔教授给出了对称性的一个极好的定义,意思是如果有一件东西,你有可能对它做某种操作,使得你完成了操作之后,它看起来同以前是一样的,那么那件东西就是对称的。这就是我们说物理学定律是对称的意思;我们有可能对物理学定律、或者对物理学定律的表达方式做某操作,而不引起任何差别,并且定律的任何效果也保持不改变 [24]

太极—八卦秩序演化程序所具有的显著的对称性,正如以上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和费曼所述的一模一样。太极—八卦秩序演化程序所具有的显著的对称性,其实质和形式均是制动序与促动序按照秩序制动促动五种发展形态规律和秩序演化公式N=2 I ,从太极开始演化的结果。

太极—八卦秩序演化程序的对称性,决定了有形世界即万事万物存在和运动变化的对称性。太极—八卦秩序演化程序就是宇宙万物信息世界的总规律,所以太极—八卦秩序演化程序的对称性,也决定了有形世界物理学定律的对称性。

众所周知,所有的雪花都具有简单的六重转动对称性。雪花之所以具有六重转动对称性,其基本原因在于水的分子性质以及结冰时水分子中的两个氢原子与一个氧原子连接到一起的方式。分子堆到一起形成规则的晶体网格,而相关的分子内力保证了分子处于最稳定的结构。这一现象中最稳定的结构是六边形。深层次上格点的六重转动对称性意味着所有的雪花都将具有这一对称性 [25] 。类似雪花的对称性,在自然界是普遍的。其构成原因,本质上是由太极—八卦秩序演化程序的对称性所决定的。也就是说,有形世界即万事万物的对称性,是太极—八卦秩序演化程序对称性的体现。

另外,人们发现,在自然界也存在大量的不对称性事物。实际上,不对称性事物的存在也是太极—八卦秩序演化程序所决定的。因为太极—八卦秩序演化程序是制动序与促动序相互作用的过程。因为是制动与促动的相互作用,它们总是处于平衡与不平衡的过程中。不平衡正是为了达到平衡;平衡也会出现不平衡。对称与不对称正是这种平衡与不平衡的反映。正如李政道教授所分析的那样:

按照现在的物理理论,宇宙中基本的相互作用有以下三大类:

·强相互作用,描述它的理论为量子色动力学(QCD)。

·弱电作用,描述它的理论为SU(2)X U(1)理论(标准模型)。

·引力作用,描述它的理论为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

自然界的基本相互作用就这三种。描述这些相互作用的理论都是以对称为基础的。然而,大多数的对称量子数又是不守恒的。一方面,理论越来越对称,而另一方面,我们发现有越来越多的不对称量子数。这构成了当代物理学的一个基本疑难:既然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着不对称,我们为什么还要相信对称性呢?其实,这是不矛盾的,因为很可能为了要有最大的不对称的可能性,我们必须有绝对的对称性。

李政道教授还用弹性物体的弯曲的例子来解释了这个论点。李政道教授最后指出: 对称的世界是美妙的,而世界的丰富多彩又常常在于它不那么对称。有时, 对称性的某种破坏,哪怕是微小的破坏,也会带来某种美妙的结果 [26]

又如所说: 万事万物都处于从对称到对称破缺,再回归于对称的对称性变化 过程,体现为能量造就的变化结果和形态 [27]

应该说,物质世界是对称的,又是不对称的,它确实又显示了多种多样的不对称性,从物质结构到守恒定律,都存在着对称性遭受损害的情况。研究不对称及其起源,是研究对称性的补充及延续。H.韦耳(Weyl,1885-1955)说: “不对 称很少仅仅是由于对称的不存在。” 这种看法,已经成为现代物理学的流行观点,即认为不对称来自对称。将现实中的不对称归结到历史上的对称,将不对称看做是对称性的破缺,其中心思想是以对称来说明不对称,而世界原本是对称的 [28]

实际上,对称性在物理学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如以下报道:

对称性对物理世界的重要性,在进入 20 世纪后,人们才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更深刻的了解,其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对称性显示了守恒定律。

● 对称性及对称破缺思想对物理基础理论的演进及物理定律表述的影响。

● 对称性作为研究方法在认识物理世界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物理学首先通过物质结构认识到对称性,从雪花到晶体,从球状的太阳到盘状的银河系,甚至比原子更小的微粒子,无不具有对称特点;抽象对称在物理理论里也逐渐崭露头角,特别在进入 20 世纪之后,人们认识到对称性与守恒定律之间的紧密关系,对称性更加受到物理学界的重视。可以说,现代物理学的不少重大突破,都直接或间接与对称性及其破缺有关。

时间、空间的某些对称性导致了大家所熟知的守恒定律:空间均匀性引出动量守恒、时间均匀性引出能量守恒、空间各向同性引出角动量守恒。我们以动量守恒为例,给出简略的说明。空间均匀性即空间的平移对称,要求物理定律在空间平移时保持不变。对于一个远离其他物体的力学系统,如果在空间某处其质心是静止的(只要选择合适的惯性参照系,这总是可能的),则将这个系统移至空间的另一处,其质心相对于原来选定的参照系将仍然静止;否则,移动前后的力学规律应有所不同,这与前提矛盾。于是,一般地说(对于任一惯性系),力学系统在空间平移的过程中其质心有不变的速度,这表明系统的动量守恒。

这里要想一再说明一下宇称守恒和空间的左右对称,当原子吸收或释放光子时,能级之间的跃迁,不是从偶到奇就是从奇到偶。能级的偶性或奇性,后来被称为能级的宇称,并定义偶能级有宇称+1,奇能级有宇称-1。如果认为,原子释放光子时,初态的宇称等于原子终态宇称与放出的光子的宇称之积,则被原子吸、放的光子应具有奇宇称,从而维护了宇称的守恒。

1927 年,维格纳得出证明,拉波特法则来源于原子中库仑力的镜面对称性,并由此引进波函数的宇称概念,将宇称守恒与镜面对称联系起来。

无论是狭义相对性原理所主张的所有惯性系之间的平权,还是广义相对性原理所主张的所有坐标系之间的平权,其实质都贯彻了一种对称性思想,即反映了平移对称。A.爱因斯坦在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中,一开始就写道: “大家 知道,麦克斯韦电动力学——像现在通常为人们所理解的那样——应用到运动的 物体上时,就要引起一些不对称,而这种不对称似乎不是现象所固有的。” 接着,他分析了由于导体与磁体之间的相对运动所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其中闪耀出爱因斯坦的对称性思想。同样,在谈到广义相对论时,爱因斯坦在《自述》中写道: 牛顿的力学理论有“一种内在的不对称性,即在运动定律中出现的惯性质量 也在引力定律里出现,但不在其他各种力的表示式里出现”。 正是这一思考,引导爱因斯坦走向了等效原理。

其实,对称性思想对经典物理学的发展也是有重大贡献的。以电磁学为例,电磁对称作为指导思想尤为突出。M.法拉第进行电磁感应实验并求得其规律,就是出于这种考虑,是由奥斯特实验对应过来的;J.C.麦克斯韦建立电磁场理论的两个基本思想也是对称的:随时间变化的磁场在周围伴生电场,随时间变化的电场在周围伴生磁场。

物理学的宏观定律往往也具有优美的对称形式,众所周知,万有引力定律、库仑定律以及几何光学的物像公式都是十分对称的;在每一个守恒定律里,参与守恒的各个方面都处于对称的地位;牛顿第二运动定律似乎不直接显示出对称,但在分析力学里取代它的哈密顿正则方程,却有着漂亮的对称形式。

总之,物理学家不仅追求物理思想的对称性,讲究定律形式的对称美,还特别注重物理规律在时间反演、空间镜像、电荷共轭中的对称关系 [29]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对物理学方面的对称性研究很有见解,现摘录部分如下 [30]

对称定律完全符合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其中最简单的一种,即空间的各向同性和均匀性,可以追溯到人类思想的早期历史。运动定律在匀速运动的坐标转变中的不变性(即“伽利略变换”不变性)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对称性。物理学者很早就知道这种对称性,它构成了牛顿力学的基石之一。上世纪的物理学家深入研究了这些对称原理所引起的结论,并推出了许多重要的结果。一个好例子就是在各向同性固体中只有两个弹性常数的定理。

……

随着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的出现,对称定律获得了新的重要性:它们与动力学定律之间有了更完整而且相互依存的关系,而在经典力学里,从逻辑上来说,对称定律仅仅是动力学定律的推论,动力学定律则仅仅偶然地具备一些对称性,并且在相对论里,对称定律的范畴也大大地丰富了。它包括了由日常经验看来决不是显而易见的不变性,这些不变性的正确性是由复杂的实验推理出来或加以肯定的。我要强调,这样通过复杂实验发展起来的对称性,观念上既简单又美妙。对物理学家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大家认识到有理由希望自然界具有一种我们可以企求了解的秩序。

然而,直到量子力学发展起来以后,物理学的语汇中才开始大量使用对称观念。描述物理系统的状态的量子数常常就是表示这系统对称性的量。对称原理在量子力学中所起的作用如此之大,是无法过分强调的。且举两例:周期表的总结构,本质上是库仑定律各向同性的直接结果。反粒子(如正电子、反质子、反中子)的存在,是根据洛伦兹变换的对称性而理论地预料到的。在上述两例中,造化看来利用了对称定律的简单数学表述方式。当人们仔细考虑这过程中的优雅而完美的数学推理,并把它同复杂而意义深远的物理结论加以对照时,一种对于对称定律的威力的敬佩之情便会油然而生。

……

对称在科学界开始产生重要的影响始于 19 世纪。发展到近代,我们已经知道这个观念是晶体学、分子学、原子学、原子核物理学、化学、粒子物理学等现代科学的中心观念。近年来,对称更变成了决定物质间相互作用的中心思想(所谓相互作用,是物理学的一个术语,意思就是力量,质点跟质点之间之力量)。

我今天要跟大家讨论的是对称观念对 20 世纪物理的作用。

虽然杨振宁和李政道在物理学上最先发现了“弱的相互作用下”的宇称不守恒,开创了人类科学和社会学中的“不对称”的研究风尚,使得“不对称”成为近年来诺贝尔奖中各学科的热门课题。然而,杨振宁却随后擎起了对称的大旗,他和学生米尔斯( Mills)所创立的“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就是把麦克斯韦的电磁场论推广到更普遍、对称性更高,把物理学中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引向统一的时空对称性,成为人类探索质量起源问题的指引。阐发出“对称性决定相互作用”的核心思想,将之发展成物理学的一个基本原理,使对称性成为了当代物理学家们的共同思想基础 [31]

1979 年,温伯格曾指出,目前物理学最有希望的探索方向就是透过现象世界与表层结构的迷雾,去发现隐藏在事物深处的对称性,他说: “一个理论可能 具有高度的、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又是隐而不见的对称性。我认为在物理学中还没 有比这样一个想法更有希望了” [32]

“隐藏在事物深处的对称性”,或“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又是隐而不见的对称 性”, 就是太极—八卦秩序演化程序对称性。

总之,太极—八卦秩序演化程序具有非常显著的对称性。有形世界即万事万物的对称性,就是太极—八卦秩序演化程序对称性的体现。

在这里笔者特别强调:对称性与系统性、矛盾性、整体性、结构性、有序性、层次性、循环性、自组织性、全息性等,均是有形世界的运动变化所反映和表现出来的一些基本特征,其实质均是无形世界即无形的阴气与阳气的相互作用(对立统一)。那种认为 [33] “自然宇宙的本质规律不是基于矛盾哲学的‘对立统一’, 而是基于对称性的对称合一!”, 完全是没有认识到辩证法的实质是,具有本体功能与作用的无形世界即无形的阴气与阳气的相互作用(对立统一),而仍然站在有形物质世界层面的简单推论。

(四)有序性

从系列图可知,太极—八卦秩序演化程序显示出非常有序的演化过程。太极—八卦秩序演化程序不仅简洁、优美,而且有序。简洁、优美、有序是统一的。其有序性主要表现为:阴质(制动序)与阳质(促动序)的相互作用即排列组合;其排列组合遵守五行规律(五种发展形态规律),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循环往复、周期性的演变;在这周期性的演变过程中,有序度从无到有,即太极→阴阳两序→八种秩序→八八六十四种秩序→……;有序度从有到无,即……→八八六十四种秩序→八种秩序→阴阳两序→太极。

太极—八卦秩序演化程序的有序性,决定了有形世界即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有序性。

哲学家和科学家对有形世界的有序性的研究,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34]

康德曾精薜地说明“混沌”与“秩序”的关系: “大自然即使在混沌中,也 只能有规则有秩序地进行活动。”他还说:“我们把宇宙追溯到最简单的混沌状 态以后,没有用别的力,而只是用了引力与斥力这两种力来说明大自然的有秩序 的发展。”并进而指出:“如果秩序井然而美好的宇宙,只是受到一般运动规律 所支配的物质所起的作用的结果,如果自然力的盲目机械运动能从混沌中如此壮 丽地发展而来,并能自动地达到如此完善的地步,那么,人们在欣赏宇宙之美时 所得出神是创世主的证明,就完全无效了。” 康德不承认宇宙的秩序是神创造的,而是混沌初开,其自身所具备的。恩格斯则更加明确地论述了自然界由“原始星云”这种混沌状态向高度有序的人类社会逐步发展的历史。他还强调自然界的运动是混沌一有序一混沌如此无限演化发展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19 世纪以来,对“混沌与秩序”,即“无序与有序”问题,自然科学进行了精深的研究。生物进化论认为,生物的发展是由无序到有序、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人类的出现,是生物高度有序化的标志。而热力学第二定律则指出:在孤立系统中,热量总是由高温物体自动传向低温物体,此即所谓“熵增原理”,它表明高温流向低温,达到热平衡,这就是从有序到无序、从秩序到混沌。在自然科学探讨中,似乎又形成了“无序到有序”与“有序到无序”的两个方向的对立。

近年来,普利高津建立的“耗散结构论”、哈肯创立的“协同学”,从有序与无序相互转化的角度,初步将进化论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矛盾统一了起来。它们研究了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理论,指明了系统怎样从混沌无序的初态,向稳定有序的终态演化的过程与规律,并力图描述系统在临界点附近相变的条件和行为。孤立系统由于熵增,由有序走向无序。但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则可通过与外界交换物质与能量,从外界获得负熵来抵销自身的熵增。这样就有可能在一定条件下。使系统从一种混沌无序的状态,发展成为一种稳定有序的结构。

早在数千年前,人们就发现,从宇宙到一切生物的发生、发展,是那么的有序和谐。数千年来,寻找这种有序和谐的原因的活动,一直没有中断过。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 “本质上讲宇宙是绝对有秩序的,这种秩序来自于上帝预定的 和谐”。 把宇宙的有秩序性归结为上帝预定的和谐,显然是错误的,至少是找不到宇宙有秩序性根源是什么的一种“自圆其说”。现在看来,本质上讲宇宙是绝对有秩序的,这种秩序性即有序性就来自于太极—八卦秩序演化程序的有序性。也就是说,宇宙的有秩序性,绝不是上帝或秩序以外的什么东西预定的,而是秩序本身即太极—八卦秩序演化程序的有序性预定的。

预成论认为,宇宙的秩序是预定的,宇宙间的万物及其属性也是预定的,发展过程只是这些预定的东西由微至著的显化过程。如果说预成论的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的话,他正是讲的太极—八卦秩序演化程序。太极—八卦秩序演化程序是一切秩序固有的演化程序,也可以说是预定的秩序。有形世界即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按照太极—八卦秩序演化程序,由微至著的显化过程。在有形世界中,包括天体秩序、遗传秩序以及由遗传秩序决定的生物体发生、发育过程,无不是按照太极—八卦秩序演化程序由微至著的显化过程。

牛津大学著名物理学家和数学家罗杰·彭罗斯认为,要从没有秩序的物质中产生意识,这需要奇迹的发生。他在其《皇帝新脑》一书中演算了宇宙从低熵的有序相中诞生的概率,需要“造物主”瞄准相空间体积中的这个数值——10的10 次方的 123 次方,就是 1 后头跟 10 次方的 123 次方个0!把整个宇宙的全部粒子都写上一个数据,也远远不够写下这个数字。因此,我们的宇宙不可以从蛮荒无序的状态中诞生,它必须是在极其精确有序的条件下才得以形成。对此,陈天威先生认为 [35] “这意味着宇宙起源必须要有某种预先设定,彭罗斯的相关计算 证明了唯物本原观缺乏科学基础。但我们也并不认同彭罗斯需要一个“造物主” 的观念,因为信息的模式结构刚好可以在其中发挥出这种作用,通过自然的对称 性的关联属性就能够阐释有序机制和自组织产生宇宙和其中的生命,……。” 陈天威先生有一点说对了:宇宙和其中的生命的产生,是 “通过自然的对称性的关 联属性”! 那么, “对称性的关联属性” 的实质是什么呢!就是无形的阴气与阳气的相互作用(对立统一),即太极—八卦秩序演化程序由微至著的显化过程。

万物因有序结构而存在,以有序结构而呈现 [35] 。无形的阴气与阳气的相互作用(对立统一),正是有形世界从产生到灭亡而有序存在和呈现的决定者和调控者。

(五)层次性

从系列图可知,太极—八卦秩序演化程序显示出非常明显的层次性。制动序和促动序为第一层,八种秩序为第二层,六十四种秩序为第三层,……。每一级层次是更高一级层次的组成部分,同时每一级层次又是由诸多层次组成的。

太极—八卦秩序演化程序的层次性,决定了有形世界即一切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层次性。

有形世界就是一个由从微观到宏观,从无机界到人类社会的形形色色的系统组成的层次等级秩序体系。

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表明,自然界的多种多样的物质形态,按其质量的大小和空间尺度的不同,可区分为不同的层次:在微观领域,有基本粒子、原子核、原子、分子等层次;在宏观领域,有布朗微粒、地上物体、小行星、卫星、行星、恒星等层次;在宇观领域,有星团、星系、星系团、总星系等层次。

任何物质层次都是由不同的物质要素构成的。例如,我们的总星系,在射电望远镜观测所及的 200 亿光年的范围里,是由 10 亿个星系构成的。银河系是由1500 亿颗恒星构成的。太阳系是由太阳、九大行星、70 多颗卫星、数千颗小行星、众多的彗星构成的。微观领域的物质层次也都是由不同的物质要素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中子等基本粒子构成的,而基本粒子则是由夸克(层子)构成的。

任何物质层次,不同的组成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按一定方式构成统一的秩序系统。例如,银河系、太阳系虽然包含有众多的星体,但这些星体不是彼此孤立的,也不是杂乱无章的凑在一起,而是通过引力相互作用联系在一起。银河系的所有恒星都围绕银心旋转,太阳系的大小行星、卫星、彗星都围绕太阳旋转,银河系和太阳系都是作为统一的天体系统而存在的。在微观世界,各个物质层次的不同的组成要素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原子内部的原子核和电子是通过电磁相互作用联系在一起,所有电子都在核外一定空间围绕原子核旋转。原子核内的质子和中子是通过强相互作用联系在一起,各个核子分布在不同的壳层上,不仅有个体的运动,还有集体运动的效应。基本粒子内部的夸克是通过超强相互作用联系在一起。实验表明,在基本粒子内部存在着比原子核内更强的集体效应。由此可见,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这些微观物质层次也都是作为统一的物质系统而存在的。

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还表明,自然界的各个物质层次,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高一级的物质层次是由低一级的物质层次构成的,低一级的物质层次又是由更深的物质层次构成的。层次与层次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例如,总星系与银河系,银河系与太阳系,宏观物体与分子,分子与原子,原子与原子核,原子核与基本粒子的关系,都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物质结构层次中,低一级的物质层次都是高一级物质结构层次中的组成部分,高一级的物质层次都包含着低一级的物质层次。自然界的任何一个物质层次,上面都有更高的层次,下面都有更深的层次。到目前为止,人们观测到的最大物质层次是总星系,最小的物质层次是基本粒子(严格说,是有形世界的基本粒子。见后述。),但它们决不是人类认识的极限,只是在目前的科学发展水平下人类的认识所达到的一个界限。

总之,上述资料说明,系统的发展进化是一个不断地组织化有序化的自组织过程。由于发展的阶段性,系统呈现出多级层次性。系统的层次性是系统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和顺序性。现实的系统都是整个物质系统进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所以任何系统都具有层次性,都是按照等级和层次组织起来的。

正如系统层次性原理讲的那样,任何一个系统,都和周围环境组成一个较大系统,因此,任何一个系统都是较高一级系统的一个要素;同时,任何一个系统的要素本身,通常又是较低级的系统。

各个要素通过相互联系形成系统整体。要素之间这种联系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秩序井然,有条不紊的,是按照等级和层次进行的。

这一切有形世界的有序的层次性,都是太极—八卦秩序演化程序的有序性的反映和表现。

(六)相似性

从系列图可知,太极—八卦秩序演化程序显示出非常明显的相似性。结构的相似,层次的相似,运动过程的相似,循环周期的相似,以及功能的相似,等等,都表现的非常明显。

太极—八卦秩序演化程序所具有的相似性,决定了有形世界即万事万物一定会呈现出深刻的相似性。如在天体系统中,就存在着自相似性。小行星、行星、恒星、星系团及超星系团等天体系统,按质量(10 17 ~10 46 克)和大小(10 6 ~10 26 cm)形成层次或等级。英国剑桥大学的韦桑(P·S·Wesson)对层次宇宙学或等级式宇宙学研究多年,他分析了天文学界多年来的观测数据后指出,由万有引力作用结合在一起的各类天体系统是自相似的,即与这些天体系统的尺度大小无关,其自相似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分别反映天体系统密度律和自转律的无量纲量η 1 ≡GρR 2 /C 2 和η 2 ≡ωR/C上,这里R是天体系统的典型尺寸,ρ、ω分别是该系统的平均密度和平均转动角速度,G为万有引力常数,C为光速。

从恒星到超星系团(10 33 ~10 48 克,10 10 ~10 26 cm)各层次的η 1 和η 2 相同,分别为η 1 ≈3×10 -7 ,η 2 ≈5×10 -4 。这是强自相似,η 2 与η 1 之比约为10 -9 。从η 1 与η 2 我们可以推知天体系统的角动量与天体质量的平方成正比。而以从观测数据推得的各类天体系统的角动量(J)的对数为纵坐标,以质量(M)的对数为横坐标作图,得出一条直线,斜率为 1.9(±0.005),接近于 2;较恒星为小的天体系统,如木星有η 1 ≈5×10 -6 ,η≈4×10 -5 ,显然比恒星系统的η 1 和η 2 为小。韦桑认为这是由于在较小的天体上,与引力相比,物质的压力是不可忽略的,而且大多数行星不是处于完全的流体静力学平衡态,虽然如此,但η 2 与η 1 之比仍约为10 3 ,这显示出了弱自相似性。

韦桑得出结论:万有引力为主结合在一起的各类天体系统,从10 6 ~10 26 cm(M从 10 18 ~10 48 克),确实是自相似的,大多数天体系统的密度律和自转律是与尺寸大小无关的,而较小天体系统常常是具有相同形式密度律及自转律的较大天体系统的成员。

行星系统、恒星系统和银河系等这些不同层次上的天体系统呈现出很大的相似性。从结构上看,其结构模式是相同的,它们都有一个核心天体,核心天体周围都有较小天体绕其运转,所有天体都既自转又公转。从成份上看,一切天体都由基本粒子组成,且都是稀薄的弥漫星云经过凝聚逐渐演化形成的。新星云说认为,由星际弥漫物质发展到恒星,大致经过如下三个阶段:弥漫物质阶段,星云阶段,球状体阶段。所有天体系统无不如此。现代天文学家对所观察到的处在不同演化阶段的恒星进行了分类和比较,把所有恒星的演化过程,综合概括为四个阶段:引力收缩阶段(恒星的“幼年期”)、主星序阶段(恒星的“成年期”)、红巨星阶段(恒生的“老年期”)、白矮星和中子星阶段(恒星演化的“临终期”)。从波场的角度观察天体系统就会发现,所有的天体、天体系统都有磁场、电磁场和引力场等。所有天体系统都有上述规律、特征、属性,而它们在所有天体系统中都是等价的,即所有天体系统在这方面包含的信息都是相同的。

对于系统之间的相似性,协同学作了很好的说明。哈肯在《协同学》一书中指出: “对于完全不同的系统,当出现不稳定性时,它们之间具有深刻的相似性”。 这表明在很不相同的系统中却包含着相同的信息。

关于物质系统之间的相似性,张光鉴先生创立的相似理论曾系统地阐述过。他从微观、宏观、宇观的综合考察中较全面地揭示出了存在于物质系统之间的相似规律,并提出了一系列相似原理 [36]

如果把原子放大 10 30 倍,原子结构就和银河系极其相似;当原子处在非常高的激发态时,它的各种结构就接近于太阳系。温伯格也正是通过希格斯场而实现了弱作用和电磁力的理论统一,这也是弱作用和电磁力具有相似机能的原因。微小的原子和宏观的宇宙虽然处于不同的尺度,但结构上却有着惊人的自相似性。而分形理论也展示出,我们这个世界的万千事物,普遍具有大小尺度之间的“自相似”对称性 [37]

这一切有形世界的相似性,都是太极—八卦秩序演化程序所显示出的相似性的反映和表现。

(七)自组织性

从系列图可知,太极—八卦秩序演化程序是自组织的。其自组织机制就是阴质(制动序)与阳质(促动序)的相互作用和五种发展形态规律。

无形世界的秩序,按照一定的规律演化发展,具有极强的自组织性。秩序从无序走向有序,从有序走向无序,就是秩序的自组织过程;秩序的发展进化也就成为秩序不断地自组织的过程。

太极—八卦秩序演化程序的自组织性,决定了有形世界的自组织性。

当代科学家们面临着一个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从萌芽状态,或者甚至从混沌状态如何能自发形成具有充分组织性的结构!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物理、化学系统中有大量这样的例子:具有充分组织性的空间结构、时序结构或时空有序结构从混沌状态中产生出来。这说明自组织性并非生物界的“专利”,在非生物界也是存在的;同时也表明在低级的混沌状态里已包含着高级的组织性的东西的信息,否则混沌状态决不会无中生有地发展出未曾在自身中潜含着的东西。

此外,如在生物体中那样,这些系统的功能作用只有靠进入系统的能量(和物质)通常才能维持。与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人造机器不同,这些结构是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它们是自组织的。

现代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提供的科学材料可以证明,在有形世界的矛盾运动中,确实客观存在着一种自我组织自动控制因而自成秩序自成系统的本能。系统论指出,任何事物都是自成系统、互成系统的,任何系统都是有序的 [38] 。系统就是有组织的复合体。信息论指出,信息量正是系统的组织化有序化程度的度量 [39] 。控制论则揭示了在动物(人)自动机和人类社会中都存在着一种自动控制的共同现象。耗散结构理论指出,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力学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乃至社会的、经济的系统),尽管系统本身在产生熵,但系统又同时向环境输出熵,输出大于生产,系统保留的熵在减少,所以系统走向有序。系统自己走向有序结构,就可称为系统自组织。协同论则进一步发现,有序结构的出现并不是非远离平衡不可,超导体和铁磁体的结构是一种有序结构,就连液体和固体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序的;而它们都可以在热力学平衡下,从无序的状态产生。这一理论还发现,激光发射这种远离平衡态的系统与上述平衡态的系统,在形成系统的有序结构的理论方面是相似的,都是本系统固有的性质 [40] 。现代科学已经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证明,矛盾的自组织性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着的对立面之所以能成为同一的和统一的,就在于诸矛盾之间还存在着一种自我组织自动控制因而自成秩序自成系统的本性。因此,现代唯物辩证法的系统论并不否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是要求进行系统分析;它把任何事物都看作是一个由诸矛盾自组织起来的有序化的系统整体来分析,不仅要分析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和矛盾关系,而且必须要分析诸矛盾之间的组织性和组织关系。只有这样,才既能认识事物的局部性质,又能认识事物的整体系统性质。这就是现代唯物辩证法的系统分析法。

总之,太极—八卦秩序演化程序,决定了有形世界的演化是自组织的。有形世界自组织原理就说明了这一点。概括有形世界自组织原理,人们惊呀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自组织性,实际上这完全是由太极—八卦秩序演化程序的自组织性决定的。

(八)循环性

从系列图可知,太极—八卦秩序演化程序显示出明显的循环性。循环的路线就是新生→上升→中转→下降→衰亡→新生→……。正是这种循环性,使秩序演化总是按圆道进行运动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循环运动变化另一个特点是,低级的循环运动变化,构成高一级的循环运动变化;高一级的循环运动变化包含着诸多低一级的循环运动变化。

刘长林先生总结《易经》圆道观为 [41] “圜道观认为宇宙和万物永恒地循着 周而复始的环周运动,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人事的发生、发展、消亡,都在环周 运动中进行。圜道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根本的观念之一。在现有的典籍中,《易 经》首次以明确的文字形式并结合卦象将这种观念自觉地表述出来。

《易经》之圜道观,首先通过其书名表现出来。《周易》书名之义,解释有不同。本书认为,‘周易’即指日月阴阳做永恒的环周运动。

依据《易经》,世界永远在运动着,变化着,六十四卦的设立,是对宇宙万物运动变化规范的模拟。而循环观念体现在《易经》所有六十四卦之中。

六十四卦处于整体大循环之中。”

所以说,无形世界所显示出的循环性,完全是制动序与促动序相互作用并按照五种发展形态规律演化的必然结果。它决定了有形世界的循环性。

有人提出了“循环演化律”,认为任何大系统的演化趋势都表现为发展与衰退的“相互交替”。这一观点正是对太极—八卦秩序演化程序的形象描述。

自然科学证明,整个物质世界(有形世界)处在永恒的循环运动中。恩格斯写道: “在这个循环中,物质的任何有限的存在方式,不论是太阳或星云,个别 的动物或动物种属,化学的化合或分解,都同样是暂时的,而且除永恒变化着、 永恒运动着的物质以及这一物质运动和变化所依据的规律外,再没有什么永恒的 东西。但是,不论这个循环在时间和空间中经常地和如何无情地完成者,不论有 多少百万个太阳和地球产生和灭亡,不论要经历多长时间才能在一个太阳系内而 且只在一个行星上造成有机生命的条件,不论有无数的有机物一定产生和灭亡, 然后具有能思维的脑子的动物才从它们中间发展出来,在一个短时间内找到适于 生活的条件,然后又残酷地被消灭,我们还是确信:物质在它的一切变化中永远 是同一的,它的任何一个属性都永远不会消失,因此,这虽然在某个时候一定以 铁的必然性毁灭自己在地球上的最美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而在另外的某个 地方和某个时候一定又以同样的铁的必然性把它重新产生出来” [42] 。这些话从辩证唯物主义高度指出了物质世界作为总体是处于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的。在这个无限流动的循环过程中,任何有限事物都要经历一个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灭了以后又生,生了又灭。物质世界的最高发展阶段是思维着的生命,它在一个天体上灭亡之后,又必定会在另一个星球上再生出来。天体演化的规律告诉人们,人类、地球终有一天会灭亡,然后来一个循环,在另一空间区域内,又会产生物质的分化,从简单到复杂,从物理变化到化学元素的产生,再经过化学进化的过程产生出生命,然后又经过生物进化过程从低级生命发展出精神。经过一段时间,自然规律又把这最美的花朵无情地毁掉,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物质世界发展的永恒循环。这一理论得到了许多天文观测事实的证实,也得到了非常有影响的大爆炸宇宙论的支持。

大爆炸学说把物质宇宙看做一个运动着的不断演化而又循环往复的整体。这与恩格斯关于物质世界永恒循环运动的见解是一致的。这些理论和天文观测资料表明,物质世界(有形世界)的运动变化完全是按照太极—八卦秩序演化程序进行的,即按新生→上升→中转→下降→衰亡,这样的五种基本发展形态循环往复的演化着。一个循环紧接着一个循环,小的循环组成大的循环,大的循环又是一个接着一个,最后形成一个更大的循环,……。

循环之所以为循环,其根本之点就在于 “重新达到其起点而回归到它自身”, “是一个自己返回到自己的圆圈”, 而不在于其中的过程有什么无关宏旨的具体差别。对立面的辩证运动,说的就是对立面的互相过渡与反向回归。列宁甚至认为,回到起点的转化是辩证运动的根本所在: “回到出发点的运动即辩证运动”, 而“不重复,不回到出发点”的运动,“就不是‘对立面的同一’”。

自然界是一个能够自行调节、自动控制的物质和能量(运动)的循环运转系统。这个循环运转系统分为一个个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演化序列,每一个序列都是物质和能量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的小的循环运转,整个自然界处于无限的大循环中 [43]

总之,循环是太极—八卦秩序演化程序的根本特征之一。正是这种有规律的循环,决定了有形世界即万事万物的辩证运动变化。

(九)重演性

从系列图可知,太极—八卦秩序演化程序显示出明显的重演性,即八种秩序是元序的重演,六十四种秩序又是八卦秩序的重演,……。一个极小的循环或周期运动变化,是整个循环或周期运动变化的重演,因此,一个极小的循环或周期运动变化,又是一个极大的循环或周期运动变化的缩影。

太极—八卦秩序演化程序的重演性,决定了有形世界即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重演性。近百年来,各个领域的科学发现证明,有形世界即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确实存在着非常明显的重演性。19 世纪海克尔提出的生物重演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生物重演律认为:个体发育过程是整体发育过程的缩影。如:人类的演化,从“死的”无机物渐渐地演化出具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质,尔后出现了原始单细胞生物,由此又经过了原生动物、腔肠动物、两侧对称动物、后口动物、棘皮动物、原始脊索动物、原始有头类、有颚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等诸阶段,最后才出现了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思维着的人类。这个过程长达几十亿年的时间,但人类的“十月怀胎”却迅速地完成了这个“长征”。这不能不使人们感到巨大的惊异!实际上现代科学已证明,婴儿从第一声啼哭直到进入坟墓的过程也是人类发展的一个缩影。因此我们可以把生物重演律扩展为:个体发展中简短而又迅速地重演整体发展史。进而,个体发展的全部历史是整体发展的全部历史的一个缩影。用这种观点去观察人类会使我们豁然顿悟,人类虽然仍在朝气蓬勃地发展着,但终有一天会重蹈个体的覆辙,走入自己的墓穴。从这个意义上说,整体与个体走着相同的道路,整体也重演着个体,整体与个体的重演是一种全息重演。这样我们就可以从个体和整体的相互重演中分别看到有关个体、整体以及个体与整体相互关系的过去、现在、未来的全部信息。

实际上个体与整体之间也是重演的,任一个体都走过相同的道路。

王平明运用泛系方法论,对生物的时空有序结构的泛对称性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于 1981 年独立地提出了生物全息重演律的新概念:生物体的相对独立的局部子泛系是整体(也是群体)在空间时间有序结构的泛系模型,空间上的泛对称即为泛系全息性,时间上的泛对称即为泛系重演性,它们都是泛系重演律的具体表现。

王存臻等提出了“周期全息重演律”。他们认为, 周期性的普遍存在是周期 之间全息重演的结果。而且周期也是以全息递归的方式存在的:大周期里存在着 小周期,小周期里又有更小的周期,每一周期又是其他周期的缩影。这可以称之 为“周期递归”。 C·坡泰里指出: “宇宙与生物有类似之处,二者皆通过一个 个体发育周期而发展”。 最大的周期重演就是产生—消亡这一周期,大至宇宙、星系,小到基本粒子,无一例外地排徊在这条道路上,难以逃脱。事物处在产生—消亡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上会表现出不同的性质,而处在同一阶段上的事物则表现出相同的性质。据S·J·英格利斯描述,星系的结构、年龄、化学组成三者之间存在着相关性,处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星系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化学组成,处在同一发展阶段的星系则有相同的结构和化学组成。产生—消亡这一周期又由无数大大小小的周期所组成。从星系到基本粒子都在不停地转动(自转或公转),这是一种位移性的周期重演。另一种周期重演则带有节律性,一切层次上的事物都处于这种节律性的跳跃之中。恒星存在着漫长的膨胀、收缩期;每过11 年太阳表面就出现大爆炸——太阳耀斑;脉冲星有节奏地发出一个个脉冲信号,就像脉波的跳动一样;原子具有恒定的振动频率,如氮原子每秒种振动23870100次!还有我们习以为常的心脏和脉波的跳动……。这些不同层次、不同系统的周期重演之间都具有全息相关性,每一周期活动都依赖在其他一切周期活动上面,同时又为其他周期活动所依赖。我们生活的节律随着昼夜的更替、季节的变化而变化,而昼夜的变化、四季的更替、潮汐等又与天体的运行密切相关。我们的心脏是不用有意识的指挥就能跳动的自动机,谁能想到,它的跳动竟与恒星、细胞甚至原子的节律振动有关,然而一旦这些东西停止了跳动,我们的心脏也将“孤掌难鸣”。妇女的月经与天体运行周期有关,动物的发情期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到来或消退。马铃薯呼吸的变化与宇宙辐射相关,即令把马铃薯放在密封的容器里,它也能以某种方式感受到月球的节律及某种宇宙空间力的节律。可以说,整个宇宙都处在节律性的振荡之中,这很象是湿婆之舞,仿佛是湿婆用舞蹈唤醒了万物。现代物理学在粒子水平上证实了 “宇宙之舞” 的存在。我们可以把这种周期重演的相互感应称之为 “周期重演的全息效应”。 还可以把生物钟的概念推广到整个宇宙中去,把到处存在着的这种节律性称之为“宇宙钟”。元素周期表所揭示的周期性似乎表明了这种宇宙周期性的原因。

从一定意义上说,构造模式重演与周期重演也是一种过程重演,亦即时间重演,因为这种重演是有过程的,是需要时间的,并且是在时间内实现的。但是这两类重演本质上是横向性的,被重演者本身并不消失,而是与重演者在空间上同时并存。这里所特指的过程重演即“时间全息重演律”,则是另一种现象,重演时被重演的那些阶段在整体的发展史上已成为过去,即两者是时间上的并存关系。因此,如果说空间全息重演与周期全息重演是一种空间上的全息递归结构的话,那么时间全息重演则是一种时间上的全息递归结构。在时间全息递归结构中,任何一种发展所达到的相对最后阶段,都包含着这种发展以前所经历的一切阶段,处在演化过程最后阶段上的个体或子系统总要隐约地重演这种发展所经历的一切阶段。反之,从另一个方向来看,这也就意味着过去的低级发展阶段隐含着未来的一切高级的发展阶段。当我们把不同的过程进行比较的时候就会发现,每一个体发展史都重演整体的发展史,发展在后的过程总是重演发展在前的过程。大哲学家狄德罗曾形象地说: “他在一滴水中看见了世界的历史”。 我们可以说,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整个生物进化史和人类发展史的缩影。人类胚胎的发育史简单地重演由低等动物至高等动物的胚胎发育史,这是整个生物进化史的缩影,处在早期发育阶段的人类胚胎与其他动物的胚胎几乎无法区别。人在出生以后虽然形态似人,但尚未形成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因为他只有动物的“本能”,却没有人的意识,如果这时让他远离人类社会他就会变成人形动物,狼孩就是证明。生物是从无机界中进化来的,从无机物到人类形成用了几十亿年的时间。但是,大自然似乎变得越来越聪明,这漫长的进化过程现在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我们把一些无机物(如氨水等)施到庄稼地里,庄稼吸收了它酿成果实,我们吃了果实,果实变成了人的肌体。这是大大简化了的从无机物到有机物再到高等动物的发展过程,是这一过程的全息重演。在生物个体发育过程中,部分全息重演整体的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在植物界,每一树枝的发育过程都简要地重复了整体乃至整个有机界的发育过程。列宁总结的辩证法要素之一,就是 “在高级阶段 上重复低级阶段的某些特征、特性等等”。

从上述不难看出,全息重演性是物质世界的又一根本属性。而物质的全息性与物质的重演性是交织在一起的,二者似乎难解难分,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们是同一个东西。

从另一方面看,每一事物在物质世界中第一次出现的时候,都曾经历过漫长的孕育时期。在这个孕育期中,母体中新个体的发育过程必定简略而又迅速地全息重演其整体的发育过程,舍此,新个体就不可能跃出潜在之海跳上显在之岸。万物从它们的第二代开始,都必定以全息重演的方式走过其整体曾经走过的漫长历程才能诞生。

从上述我们可以概括出物质全息重演律的基本内容:物质世界中普遍存在着全息重演的规律,每一物质系统都是全息重演系统。任一子系统都全息重演物质系统乃至整个物质世界。

按照C·坡泰里的意见和大爆炸宇宙论的观点,宇宙与生物有相似之外,它们都通过一个个体发育周期而发展。宇宙从它初始的“奇点”开始,总是沿着爆炸—膨胀—收缩的老路循环运动。而每一循环中都演出着相同的剧目。

1995 年,王存臻和严春友在《宇宙全息统一论》 [44] 一书中提出 “宇宙自全 息重演律”。他们认为:“宇宙总是按照最经济最简单的原则来复制自身和万物。 可是,怎样做才能符合这一原则呢?看来最合适的做法就是宇宙按照同一的模式 来构造一切。这样,宇宙便按照自身的模式来复制自身,复制万物”。“宇宙自 全息重演律可简单地表述为:从潜在与显现之总和来看,宇宙中只有一个模式— —宇宙自身的构造模式,宇宙自身的运动和万物的发展,实质上不过是宇宙自身 全息重演自身的结果。这是宇宙自身和一切事物运动发展的总根源。舍此,宇宙 和万物都决不会这样存在,这样发展和消亡。只有全息重演,宇宙才能获得新生”。 只有一个模式,这个模式是什么呢?他们没有讲清。实际上这个模式就是“太极—八卦秩序演化程序。”

(十)全息性

从系列图可知,太极—八卦秩序演化程序显示出非常明显的全息性。以上论述的太极—八种秩序演化程序的矛盾性、系统性、层次性、相似性、循环性、重演性等特征,同时也体现出了太极—八卦秩序演化程序的全息性特征。一个小系统、一个低级层次、一个小循环,就是一个大系统、一个高级层次、一个大循环的全息。

刘长林先生研究认为 [45] “在《易传》作者看来,《易经》以乾坤二卦为始, 既济未济二卦为终,逐层展开六十四卦,包含了宇宙的全部信息。然而每一别卦, 又潜含着所有六十四卦的内容,就是说,藏纳着关于宇宙变化的一切信息。这是 因为,就每一别卦说,它们所具有的六爻结构,逻辑地反映了宇宙由太极至两仪, 至四象,至八卦,至全部吉凶大业的演进过程。因此,宇宙发展史的所有信息以 凝缩形式打印在任一卦中。《易传》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 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 (《系辞下》)《易经》六十四卦每卦六爻,上二爻代表天,下二爻代表地,中 二爻代表人,即所谓三材之道。可见依《易传》,每一个六爻卦都标示由天地人 组成的宇宙整体。从六十四卦说,每一别卦又隐藏着其余六十三卦阴阳推盪刚柔 相摩的全部变化。《易传》说:‘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 矣。’‘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系辞下》)‘六虚’, 是指六个爻位。表明任何一卦,由于阴阳二爻的自由相推,都具有变出六十四卦 的可能性。”

太极—八卦秩序演化程序的全息性,决定了有形世界即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全息性。从张颖清提出的“生物全息律”,到王身立的“广义全息论”,以及王存臻等提出的“宇宙全息律”等新概念 [46] ,其实质都是对太极—八卦秩序演化程序全息性特征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具体反映的描述。所有“全息”现象,都是制动序促动序按照五种发展形态规律和秩序演化公式排列组合所决定的。

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有形世界),全息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1981 年,《自然辩证法通讯》、《自然杂志》刊载了张颖清同志关于生物全息律的文章。张颖清通过大量的观察,发现生物体的任一相对独立的部分,都是整体的成比例的缩小。由于激光全息照片具有一个特点,就是这类照片可碎裂成小块,每一小块再现时仍能给出整个物的象,而生物体很象是一幅全息照片,故张氏将其命名为“生物全息现象”。

生物全息律是说 [47] “生物体一个全息元上的各个部位,都分别在整体上或 其它全息元上有各自的对应部位;一个全息元上的一个部位和相对于整体上或某 一其他全息元上的非对应的部位,总是和其所对应的部位生物学特性相似程度较 大;各部位在一全息元上的分布规律与各对应部位在整体上或其他全息元上的分 布规律相同。这样,生物学特性不完全相同的各部位的分布结果使全息元在不同 程度上成为整体的缩影,并且各全息元之间在不同程度上是相似的。

“在生长轴线连续的两个相连接的全息元,生物学特性相似程度最大的两端——相同的两极,总是处于相隔最远的位置,从而总是对立的两极连在一起。各全息元在整体的分布就像磁场中众多小磁针的N、S极相接或取同一走向的排布一样。

“从生物体某处衍生出来的全息元,与整体的其他部位衍生出来的全息元相比,总是与其所衍生出来的部位在总的生物学特性上相似程度较大。

“相对于非对应部位,每一部位与整体上或其他全息元上其所对应的部位的病理、生理、生化、遗传等生物学特征相似程序较大。这样,每一部位就包含着整体上或其他全息元上其所对应部位的生物学特征的信息,同时,生物学特性不同的各位点的分布结果使每一个全息元都在不同程度上与其他全息元相似,从而每一个全息元就包含着整体各部位的以及其他全息元各位点的生物学特性的信息。”

“生物全息律”问世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对于全息现象的研究迅速地从生物学和医学扩展到自然界乃至人类社会。空间全息、时间全息、自然全息、社会全息、广义全息、全息论等概念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负熵论”的创立者王身立先生提出了创立“广义全息论”新学科,提出了“广义全息律”的新概念。1984 年王存臻和严春友提出了“宇宙全息律”的新概念。此后,他们对宇宙全息问题作了进一步探讨,从宇宙过程全息中概括出“宇宙重演律”和“宇宙全息重演律”的新概念。“宇宙全息论”的基本思想是要把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一句话,要把整个宇宙统一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认识,也就是要把宇宙中各个不同的层次和过程统一起来。 “把宇宙统一为一张结构缜密、不可分割的 巨网”。“宇宙全息律是说一切事物乃至宇宙都具有四维立体全息性,并且每一 事物都是宇宙的全息元”。 这样就把宇宙统一为一个处于普遍渗透中的有机整体。因此单独的事物本身是无法真正被说出的,我们无法将一个事物从宇宙整体中割裂下来,因为当你述说“此”时其实述说的也是“彼”;当讲到时间上的结构时,其实讲的也是空间上的结构;当讲到部分的信息时,其实讲的也是整体的信息;当讲到一事物的信息时,其实讲的也是整个宇宙的信息。具体地说,宇宙全息律包括如下基本内容:一切事物都具有四维立体全息性;同一个体的部分与整体之间、同一层次的事物之间、不同层次与系统中的事物之间、事物的开端与结果、事物发展的大过程与小过程、时间与空间,都存在着相互全息的关系;每一部分中都包含了其它部分,同时它又被包含在其它部分中,物质普遍具有记忆性,事物总是力图按照自己的记忆中存在的模式来复制新事物;全息是有差别的全息。

宇宙重演律是说任一子系统的发展过程是系统发展史乃至宇宙演化史的一个缩影,是其简略而又迅速的重演,并且子系统的构造模式是系统构造模式乃至宇宙构造模式的复写。由于在这种重演中前者包含了后者的一切信息,故也可称之为宇宙全息重演律。宇宙全息重演律实质上是宇宙全息律中的过程全息和空间结构全息律。宇宙全息重演律包含三大定律:(1)构造模式重演律。这是一种全息递归结构。(2)周期重演性。它揭示了诸系统之间的动态重演。(3)过程重演律。这是一种时间上的全息递归结构。

“宇宙全息律”和“宇宙全息重演律”把“生物全息律”和“生物重演律”推广到了整个宇宙。这样,“生物全息律”就成为宇宙全息律的一部分,生物重演律只是宇宙全息重演律的一个特例,一个实证。

王存臻和严春友根据宇宙全息律描述了一幅奇妙的宇宙全息图景:宇宙间的一切系统、一切事物、一切层次都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互转化、相互潜含、交互摄入、重重映现、无穷无尽……大宇宙包含着无数小宇宙,大系统包含着无数小系统,高层次包含着无数低层次,每一小宇宙、低层次、小系统都是大宇宙、高层次、大系统的缩影。他们把这种“中国套盒式”的结构称为全息递归结构。这一结构,不正是“太极—八卦秩序演化程序”的显现吗!一句话,有形世界所反应出来的全息图景,本是无形世界的太极—八卦秩序演化程序的全息性的显现,即决定有形世界的全息性的是无形世界的全息规律。 eb4R9g5PEyndY7ulYHOg1eV4yYVGh2ajV6idLg6LbOIE85nOkd88An7qoKx67aD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