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谁是东北大地的主人

时光跨越:

1961年8月间,时任新华社副社长的穆青在北戴河休养。一天中午,他从海里游泳回来,看到沙滩上坐着一位老人和一位年轻的姑娘,感觉面熟。走近一看,惊喜万分,连忙上前问道:“周司令还认识我吗?”

老人愣住了,眯缝着眼看了看穆青,摇摇头说:“对不起,想不起来了。”

“我是关寄晨 呀。”

老人猛地站起来,紧紧抓住穆青的手,颤抖地说:“哎呀,是你呀,你把我想得好苦,我到处找你就是找不到!”

他转身指着姑娘说:“这就是嘉丽呀,嘉丽,你还记得关叔叔吗?”

姑娘笑了笑,腼腆地说:“记不得了。”

“我还抱你照过相呢,你那时才4岁!”

这一晚,穆青失眠了。他称为“周司令”的老人,扯出他的万千思绪。他和他的交往,记录着他在东北这块土地上留下的第一个脚印。

1945年底和1946年初,随着日军的无条件投降,日寇在东北的关东军全部解除了武装,中国面临着一个谁有权接收东北的问题。过去对日寇侵略一直抱着不抵抗主义的国民党,此时却胡说:“日本投降前,东北没有共产党军队,只有国民党有权接收。”他们以此为借口,继续增派军队,企图在东北挑动内战。

为了批驳国民党的谎言,揭露国民党阴谋独霸东北的行径,《东北日报》遵照中央的指示,决定反击。

1946年,穆青在《东北日报》。

海龙时期的《东北日报》正值它的青年时期,生机勃勃。而此时26岁已有10年革命历程的穆青,则是风华正茂,比起清凉山时期的那个小记者,现在他更像一只蓄满了力量的年轻猎豹,随时准备冲向下一个目标。

穆青到达报社的第三天接到任务,采访原东北抗日联军负责人周保中将军。

周保中是一名威震敌胆的民族英雄,在东北沦亡14年当中,他跟随杨靖宇将军率领抗日联军出生入死,打击日寇。杨靖宇牺牲后,他独撑危局,继续战斗,在东北抗日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

中央的意见,请周保中将军对当前东北的形势发表谈话,同时撰写一篇详尽介绍抗日联军14年斗争史的文章,以正视听。

穆青接到任务当天,赶赴梅河口。驻扎在梅河口的东北宣传部为穆青派了一个班的战士护送,同去的还有作家魏东明。他们乘坐一辆卡车,冒着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走了两天两夜,到达东北抗联司令部所在地——北满。

抗联的司令部设在镇中一座宽敞的院子里。穆青一跨进大门,就见一位身着将军服的中年人急切地迎上前来,紧紧地拥抱他们。他就是周保中将军。

穆青打量着眼前这位抗联将领,感觉似乎同想像中的传奇人物有点不同。他身材不高,说话不多,神态和蔼质朴,像一个温厚的长者,惟有眉宇间透出的英武之气,显示出他的不凡。

周保中与党中央失去联系十多年,今天见到延安的亲人,格外激动。中午他备下丰盛的午餐,欢迎穆青一行。下午他又特邀穆青、魏东明到家中做客,让他的夫人和女儿同延安来的亲人见面。周保中的夫人王一知本是一位知识分子,十几年中跟随将军转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久经沙场,已经锻炼成为一名能骑在马背上双手打枪威震敌胆的女英雄。这时她才30岁,一身戎装,说话干脆,透出一股英武之气。将军的女儿嘉丽才4岁,见到客人毫无怯意,跑前跑后,像只快乐的小鸟。晚上,将军夫妇热情留餐,不到一天时间,穆青已与他们亲如家人。

第二天一早,穆青跟随周保中的部队出发前往磐石,到达磐石后,部队刚安顿好,采访便开始了。

这是让穆青感到心灵震撼的一次采访,东北抗日联军英勇抗日的悲壮历史,如歌如泣。

从1937年起,东北抗联便与中央及关内失去任何联系,完全陷入孤军奋战的困境。在最艰难的日子里,他们想念延安,真像孩子想娘一样。有一次,他们找到一份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如获至宝,你传我,我传你,抄的抄,摘的摘,毛主席的话使他们犹如在茫茫大海中看到灯塔。他们按照《论持久战》中提出的战略思想,把部队分散组成许多小分队,依托完达山、老爷岭等地,不断骚扰打击敌人,不仅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保存了自己,而且牵制了大量的敌人不能进关。

日寇对周保中恨之入骨,到处画像,悬赏捉拿,宣布“谁割得周保中一两肉,可换一两金子”。同时实行封粮政策,企图把抗联的队伍活活饿死。

1939年10月初,东北已是千里冰封。周保中率领警卫大队120多人转战到黑龙江省宝清县的兰棒山,当时他们已经有七八天未见一粒粮食了。周保中从望远镜里看到山下有一座小木房,便派副官陶雨峰带领两个人下山找点吃的。三个人下去后,左等右等不见回来,大家以为他们买了很多东西走不动了。谁知结果等回来的却只是陶雨峰一人,而且两手空空,身上背着三条枪,大家立即明白出事了。

原来,那座小窝棚里什么都没有,只有锅灰,看样子人已走了个把星期。同去的两个人见到这种情景感到绝望了,他们说:“陶副官,放我们走吧,给我们一条生路,我们去找点吃的。”

陶雨峰说:“你们要走,把枪留下。”

于是,他们两人把枪挂在树上,子弹放在地下,转身走了。走时流着泪说:“陶副官,请转告周总指挥,我们只是想留条活命,相信我们绝不投敌,也绝不会出卖周总指挥。”

周保中把大家召集来,沉重地说:“同志们,陶副官的话你们都听到了。现在我们确实面临着生与死的问题。眼下,已是深秋,草也不能吃了,棉衣也没有。我们可能会饿死、冻死。他们走了,请同志们决定,愿走的走,只要把枪留下,尽可以去找条活路,就是剩下我周保中一人,也要抗日到底!”

120多人齐刷刷地站起来,不约而同地高喊:“我们不走,死也要和周总指挥死在一起!”

周保中抹去流出的眼泪,说:“好,我们活要活在一起,死也要死在一起。但是,我们绝不轻易去死,我们正是为了活才去斗争。我相信,困难总是可以度过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人民!”

他们整理好队伍,又整整齐齐地下山了。

1940年,日寇实行一种更为残酷的“集团部落保甲连坐”政策,把山沟森林中的零星居民全部集中起来,深沟高垒以军警驻守,彻底切断了联军与群众的联系。

这是东北抗战最困难的时期,抗日联军几乎面临绝境,许多部队弹尽粮绝,白天以菌类野草为食,夜晚以荒林冻土为床,大批战士死于冻饿之中,活着的,行军走不动路,站岗要背靠着树干支撑。冬天,大雪深达腰际,常有冻掉脚、冻烂脸甚至冻僵而死者。当时,虽有很多老百姓冒死在夜间偷偷把粮食、食盐、火柴等物品埋在林边、地头,任联军挖取,但是他们十有八九都遭到日寇残害。

敌人总是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就像他们到处张贴的一张漫画上画的那样:抗日联军站在一棵树上,“皇军”正在下面锯树,树已倾斜,眼看抗日联军就要掉下来。

事实是,无论形势怎样险恶,抗日联军在周保中的带领下,依然顽强地坚持在东北的土地上。抗联战士们指着那张漫画大笑:“我们永远也不会掉下来,总有一天,我们要从天上扑下来歼灭你们!”

历史正如英雄们的预言。到了1945年8月,当苏联红军参加对日作战时,周保中将军领导的抗日联军从东北大地的各个角落,火山般地喷发起来,给日军以最后的痛击,并很快发展到十余万人,改编为东北人民自卫军。

周保中将军和抗联将士为中华民族写下了一部震天撼地的英雄史诗。

穆青在磐石近半个月的时间里,每天都被这些英雄故事激励着。他处于极度感奋之中,常常边谈边写,边写边哭。最后终于完成了12000字的《中国共产党与东北抗日联军 14 年斗争史略》。这篇署名关寄晨的文章,以我党在东北坚持14年浴血斗争的大量详尽的史实,向全中国、全世界说明:只有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军民,才是东北大地的真正主人。

26岁时的穆青。

文章在《东北日报》和延安的《解放日报》上同时发表,之后,中共中央东北局又把它印成单行本广为发行。这之前,穆青还完成了《周保中将军答记者问》,文中以周保中的话指出:“如果国民党企图以各种方式以一党一派独占东北或攫取优势,而不给人民以自治权,新东北的建设是不可能的。”这两篇文章对这一时期共产党与国民党的斗争形势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次采访之后,根据周保中将军的建议,中共中央东北局又指示穆青立刻赶往朝鲜,向金日成将军采访杨靖宇烈士的事迹。

杨靖宇是中共早期党员,东北沦陷后,他最早遵照党中央指示,在东北发动群众组织武装抗日,领导抗联与日寇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最后不幸壮烈殉国。他死后,日寇曾残忍地解剖了他的尸体,发现他胃里除了草根、树皮和棉絮之外,竟找不到一粒粮食。这位共产党人钢铁般的意志,令敌人也为之叹服。

周保中说,只有写出杨靖宇,才能更全面地反映东北抗联的历史。而最了解杨靖宇的人是长期与他并肩战斗的金日成同志。

这是穆青第一次出国。他先到达通化,恰巧碰到正在这里采访的新华社东北总分社的骆风,得知他要去朝鲜,骆风一再要求同去,后来经请示得到批准,这样穆青便有了一个同伴。两天后,他们来到集安准备过鸭绿江大桥。

当时鸭绿江大桥还有苏联红军把守,那时去朝鲜既不需要外交签证,也没有护照,只需集安政府开一张介绍信。信开好后,他们由县上一位向导和翻译带他们过桥。谁知到了桥边,几经交涉,守桥的苏联红军就是不放行。后来向导想了一个点子,他说:“苏联人喜欢喝酒,你们只要给他们几瓶酒,保准能过。”于是,他们就在当地买了几瓶通化葡萄酒,没想到还真管用,守桥的红军看到酒,一个个笑逐颜开,马上挥手放行。就这样,几瓶葡萄酒竟成了穆青第一次出国的通行证。

过了鸭绿江,他们取道熙川进入平壤。当时的平壤,规模相当于中国东北一个稍大些的中等城市,没有多少高大的建筑物,但街道却古色古香,街头到处张贴着土地改革和反对美帝侵略的标语,洋溢着一种革命的激情。

朝鲜劳动党中央机关报《正路报》接待了穆青一行。

他们是第一批到朝鲜采访的中国记者,报社编委会为此专门开会商量接待事宜,为了让中国同志了解一下朝鲜的民俗,决定用朝鲜人民接待贵宾的方式来欢迎他们。

报社在一家酒店里举行了一次纯朝鲜式的宴会,席间有几个女子陪酒,敬酒时你如果不喝,她们就跪在地上不起来,而且不停地唱歌。穆青哪里见过这种场面,在尴尬和为难之中,这一次宴会上,他几乎被灌醉了。

穆青见到金日成是在一天晚上,他被接到金日成的家里。

当时这位朝鲜革命的领袖住着三间小屋,一个小院,既无警卫,也无服务员,生活极为简朴。在一间会客室兼餐室的房子里,金日成用流利的汉语向穆青着重介绍了杨靖宇英勇牺牲的经过,谈到了抗联的组成和历史,谈到了中朝两国抗日游击队患难与共、并肩作战的情况。金日成同志深情地说:“在我所接触到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中,我最佩服的是杨靖宇和周保中同志,他们不单是优秀的共产党员,更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应该好好宣传”。

采访从晚上7、8点钟起,一直谈到子夜时分。因为太晚了,金日成让穆青在他家里留宿。那天,只有他的祖母在家。这位慈祥的老人给穆青送来了被子,又亲自为他在会客室铺好了床,第二天清晨,金日成和穆青共进早餐时,老祖母端来一大盘煮熟的鸡蛋,一碟盐,一再劝穆青多吃点,并亲手为他剥去蛋壳,把几个大鸡蛋放在他面前的盘子里……

朝鲜归来,东北形势急剧恶化,战事频繁,穆青一直无法安定下来。几经奔波,这次去朝报道终是拖了下来。

40年后,当穆青重访朝鲜,在万寿台金日成的故居看到已去世的那位老祖母与金日成紧紧拥抱的照片时,流下了愧疚的泪水:“一切都追悔莫及了。” JYVmS5sqWhx/o8XVaUFdAm+prG7rdFz3qpSwvAOnWH4ROBHg6faPGYeArH7e++m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