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于1970年初版,三年后曾略作修订。由于我长期滞留海外,自1973年修订后,迄未改版。我在北京大学多次开设老庄哲学课程,对于本书【注释】部分早就感到有重新修改的必要。前年夏天,我回到阔别十四年的台北,承商务总经理张连生先生面允,修改后重新排版由台湾商务印书馆一家出版。我遂于去年秋冬着手整理,日前完稿。这次修订,主要在【注释】部分进行了较多的更改,而【引述】部分,仍维持原样,以保持我先前的观点。我在写这序文时,悉获湖北荆门市出土了一批比马王堆汉墓帛书更早的竹简,其中与《老子》有关的残简尤引人瞩目。该墓葬早至战国中期,是则古史辨派学者所谓《老子》成书晚期说,更加不能成立。此前,我曾多次为文力主《老子》为老聃自著,其成书早于《论语》(近年来我曾发表过〈老学先于孔学〉、〈老子与孔子思想比较研究〉、〈老子与先秦道学各流派〉、〈论老子晚出说在考证方法常见的谬误〉、〈墨子与老子思想上的联系〉等文,前三文收在拙著《老庄新论》书中,后两文刊在《道家文化研究》第四、五辑。我对老学有些新的观点,则尚未成文)。
近五六年,在我已发表的论文里,有两个论题引起学界广泛的争论:一是《易传》学派性质的问题,一是道家主干说。前者,我连续写了十几篇文章,推翻《易传》是儒家作品的旧说,而论证它是道家学派之作(现已汇集成册《易传与道家思想》在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后者,我曾撰文论说中国哲学的主干部分是道家思想而非儒家。今后的几年我将在这一课题上,继续探讨。在我近来写的文章里,我曾一再提到老子是中国哲学之父,认为中国“哲学的突破”始于老子。事实上,对于整个中国哲学史,越往下探索,越深入研究,就越会认识到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影响,远超过其他各家。
中国古典文化译成外国文字,以《老子》的译本最多,时至今日,每年仍有多种不同的老子译本问世。在众多研究著述中,对老子原文的阐释,也常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拙著也只是提供一得之愚,尚祈专家学者不吝指正。
1996年春于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