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佛陀祭祀

汉代佛教信形神有别,形体有聚散,神明永不灭。但因过去作业,来生受报,神明遂轮转于生死无常之苦海。天地山川,均非常住。人命尤在呼吸间,自生至老,自老至病,自病至死,其苦无量。心恼积罪,生死不息,其苦难说。(上杂录《四十二章经》)释迦至尊,感极深而愿遂弘,曰:“万物无常,有存当亡,今欲学道,度脱十方。”(《牟子》)所谓学道者,首在屏除爱欲,宅心仁慈,故定戒律,行禅法,禁杀生,贵施与,修持积久,则可得道,成阿罗汉(《四十二章》),或曰成佛(《牟子》)。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住寿命、动天地。次为阿那含。阿那含者,寿终魂灵上十九天,于彼得阿罗汉。次为斯陀含。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次为须陀洹。须陀洹者,七死七生,便得阿罗汉。(《四十二章经》)

阿罗汉者,盖人之神魂修行得道,已脱生死苦海,故能飞行变化,住寿命,动天地。汉魏之所谓佛,亦谓其能飞行虚空,身有白光。(见《牟子》诸书永平求法记载)人未解脱时,则为鬼物。既解脱后,则为神人。鬼物沉溺于生死苦海,而神人则能变化,住寿命。住寿命者,由中国人视之,亦如长生久视也。(按巴利文经,“阿罗汉”训释无飞行住寿云云。《四十二章经》所言,疑经华人改削)汉代既视佛为变化不死之神人,故斋戒祭祀为此教之主体。范蔚宗曰:“汉自楚英始盛斋戒之祀,桓帝又修华盖之饰,将微意未译,而但神明之邪?”(《西域传》论)据上所言,则神灵不死乃时人共同之信仰,奉佛为神明,为斋戒祭祀,固由此根本之信仰而来也。

《后汉纪》曰:“佛身长一丈六尺,黄金色,项中佩日月光,变化无方,无所不入,故能化通万物,而大济群生。”袁宏所记,或本出于《东观汉记》。则汉人必因其能普济众生,而祀之求福。《东观汉记》曰:“桓帝设祭器,用三牲祠祀老子,以求福祥也。”桓帝既并祀二氏,则其祭浮屠,或亦陈中国祭器,并用三牲,而其意则在“求福祥”也。《高僧传·昙柯迦罗传》谓魏时“设复斋忏,事法祠祀”。吾人虽未知其详,但汉代流行之教理,既与中国道术相通,则其斋忏事法祠祀,亦理所必然,不独因其时戒律未具。而遂采华人法度也。由此言之,则汉代佛教为道术祠祀之一,实无可怪也。 asalvrypwmmLz75SkZuayyOLyuTUjDhGTlG6IW/ahI+hPdW+vH1aEqL07GAZ1GL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