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支娄迦谶之译经

与安侯同时来洛阳译经者,以支谶为最有关系。支谶乃支娄迦谶之简称,本月支国人也。《祐录》称其“操行淳深,性度开敏,禀持法戒,以精勤著称。讽诵群经,志存宣法”。汉桓帝末,游于洛阳,以灵帝光和、中平之间传译胡文,出《般若道行品》《首楞严》《般舟三昧》等经。又有《阿阇世王》《宝积》等十部经,以岁久无录。安公校练古今,精寻文体,云似谶所出。(《祐录》十三)晋支愍度《合首楞严经记》(《祐录》七)有曰:

此经本有记云,“支谶所译出”。谶,月支人也。汉桓灵之世,来在中国。其博学渊妙,才思测微。凡所出经,类多深玄,贵尚实中,不存文饰。今之《小品》(指《道行经》)、《阿阇贳》(《阿阇世王经》)、《屯真》(《伅真陀罗王经》)、《般舟》(《般舟三昧经》),悉谶所出也。

此中以《小品》为最要,亦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凡十卷(或八卷),三十品。其第一品为《道行品》,故亦称为《道行经》,或《道行品经》。晋时《放光经》出,凡二十卷,九十品。二者均是《般若经》,但广略不同。据道安《道行经序》(《祐录》七)曰:

佛泥洹后,外国高士抄九十章(指《放光》)为《道行品》,桓灵之世,朔佛赍诣京师,译为汉文。

安公《注经录序》(《祐录》五)曰:

《道行品》者,《般若》抄也。佛去世后,外国高明者所撰也。辞句复质,首尾互隐,为集异注一卷。

则是道安闻《道行》乃从九十章《放光经》抄出,故曰《般若》抄也。又因而《放光》称为《大品》,《道行》称为《小品》。

安公《道行序》所言朔佛者,天竺人,故姓竺。《祐录》二云,汉桓帝时到中夏,赍来《道行经》胡本。(按延熹二年、四年,天竺均来贡献)于灵帝时在洛阳译出,为一卷。但《祐录》卷七载有《道行经后记》曰:

光和二年(灵帝即位十二年,179)十月八日,河南洛阳孟元士口授天竺菩萨竺朔佛。时传言译者(一本作者译),月支菩萨支谶。时侍者南阳张少安、南海子碧。劝助者孙和、周提立。正光二年(汉末无正光,魏有正元[255])九月十五日,洛阳城西菩萨寺中沙门佛大写之。

灵帝时朔佛于洛阳译《道行》两次,实不可解。今按一卷本《安录》实未著录(此据僧祐所言),则其《道行序》中所谓赍来洛阳,正指十卷本。据《后记》,十卷《道行》似系竺朔佛口授。支谶传译,而孟元士笔受者。朔佛赍胡本来,故由彼口授。支谶善传译,故彼转胡为汉。而汉人孟元士则笔书其文。《道行经》本朔佛所出,支谶所译,故安公于《道行序》则言及朔佛,而作录则归之支谶。二人共译,故所记不同。僧祐但见二处所记不同,又未见安公《道行注》。(《祐录》于安公之《十二门经注》等,均有注云“今有”。《道行注》下未言“今有”,故知梁时此书已佚失)仅据录知注为一卷,故误以为支谶光和二年译十卷本,而同时朔佛又译有一卷本也。

《祐录》卷七,又载《般舟三昧经记》曰:

《般舟三昧经》光和二年十月八日,天竺菩萨竺朔佛于洛阳出,菩萨法护(此四字疑衍文)时传言者,月支菩萨支谶。授与河南洛阳孟福字元士,随侍菩萨张莲字少安笔受,令后普著。在建安十三年(献帝即位十九年,208),于佛寺中校定,悉具足。后有写者皆得南无佛。又言建安三年,岁在戊子(应为戊寅,198)八月八日,于许昌寺校定。(献帝迁都许县在建安元年。《续汉志》注云,徙都改许昌。但据《魏志》,改名在黄初二年。《魏志》如不误,则此记应作于魏时)

合上二记,《道行》《般舟》,盖同时译出。出经及传译者人相同。唯《般舟》笔受者孟元士外,多一张少安。按古时译经,或由记忆诵出,或有胡本可读。善诵读者,须于义理善巧,但不必即通华言。故出经者之外,类有传译者。《道行》《般舟》均朔佛所出而谶所译也。但至写经时,因系出经者所传授,故常题为其所译。(盖出者不但须能讽诵,且于经有深了解,译时能解释其义。传译者仅须善方言,地位较不重要)因此《般舟》经本,或亦只题朔佛之名。故后世依录则谶译,依经本则朔佛译,实亦只一本,二人共出也。《长房录》于此言二人同在光和中各译一部,其失考与《祐录》之于《道行》相同也。

又按汉《三公碑》侧文有曰:

处士房子孟□卿,处士河□□元士。

《白石神君碑》阴第一列第十行文曰:

祭酒郭稚子碧。

《三公碑》立于光和四年,《神君碑》立于六年,俱在元氏县。三公与白石神君均元氏名山。《三公碑》侧,河字下或泐“南孟”二字。而《般舟经记》南海子碧或即郭稚。二人或在二年后自豫境同到元氏也。按《三公碑》云:“或有隐遣辟语言兮,或有恬淡养浩然兮,或有呼吸求长存兮。”(《全三国文》卷四十《三公山下神祠赋》)白石神君祠祀之立,由于巫人盖高之请求。(参看《曝书亭集跋语》)此项祭祀,均涉于神仙家言。元士、子碧如为《般舟》译时助手,则汉末佛教信徒仍兼好道术方技,汉代佛教之特性,于此又可窥见也。

大乘空宗教史,书阙难言。然空宗或出于大众部,而起于印度南方。大众部在南方流行,有案达罗各部。据西藏所传,案达罗派已有大乘经。《般若经》中有云:“佛涅槃后,此经至于南方,由此转至西方,更转至北方。”(见《小品般若》,《放光经》则略去西方)空宗自西传至北方,或在迦腻色迦时。盖《大毗婆沙》者,在其后撰出。中似引及大乘教。如说佛灭后,伪三藏出世,应指大乘教之三藏。而我国向以马鸣为最初宣弘大乘教者,相传深为迦腻色迦王所器重。此王在东汉时,又属月氏种族。或在东汉中叶,其领土渐行大乘经。至汉之末运,《般若》《方等》诸经始由此流至中夏。支谶,月氏人也。与朔佛共译《道行品》,实为中国《般若经》之第一译。《般舟三昧》,重无量寿佛观。在此三昧中,弥陀佛现前。故该经记中谓“后有写者,皆得南无佛”也。此与《首楞严》,均为大乘禅观,与安世高所出之小乘禅不同。而《首楞严》《三昧经》亦以支谶所译为初出也。(《祐录》七《首楞严注序》末尾小注引《安录》曰,支谶于中平二年十二月八日出,此经首略“如是我闻”云云)同时又有支曜者(姓支,或亦月支人)译有《成具光明三昧经》,与谶出之《光明三昧》谓为同本异译。(《祐录》二)此亦大乘禅经,魏晋颇流行者。据支愍度《合首楞严经记》,汉末支亮字纪明,资学于谶,其后支越(即支谦)字恭明,又受业于亮。支恭明谓亦译《首楞严》。至两晋时,支法护亦曾出之。《首楞严》为魏晋最盛行经典。其来源似均出于大月氏。支谶所译,僧祐谓《安录》载十四部(丽本作十三,误)中多大乘经典。而《般若》《首楞严》特为重要,此亦可知月氏佛教之影响于中土如何也。

康居国人以营商著称。汉成帝时,都护郭舜谓康居骄黠,遣子入侍,乃欲贾市。《祐录》卷十三言,献帝时康孟详于洛阳译《中本起经》。安公谓孟详出经,奕奕流便,足腾玄趣。而同时有康巨(亦作臣)者,在灵帝时出《问地狱事经》,言直理质,不加润饰。(《高僧传》一)盖与孟详所译有文质之分也。《祐录》言孟详之先,为康居国人,或因游贾洛阳,因而著籍者也。 3hQqoj2TMispPm++YYC0YPjD8cWb/UKpilz8nbA4L2yGkwzsCSqm5haT+KhD3p9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