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安世高之译经

佛教自西汉来华之后,自有经典,唯翻译甚少,又与道流牵合附益,遂不显其真面目。故襄楷引佛经,而以与黄老并谈也。及至桓灵之世,安清、支谶等相继来华,出经较多,释迦之教乃有所据。此中安清尤为卓著,自汉末讫西晋,其学当甚昌明。今缀拾魏晋旧文,略考其事于下。(《高僧传》所载多怪诞,不录)

安清,字世高,安息王嫡后之子。让国于叔,驰避本土,翔而后进,遂处京师。(谓洛阳。上见《祐录》六,康僧会《安般守意经序》)以汉桓帝建和二年(148)至灵帝建宁(168—171)中二十余年,译出三十余部经(《僧传》引《安录》),数百万言(《祐录》十严浮调《十慧章句序》),或曰百余万言(《祐录》六谢敷《安般序》)。其《修行道地经》,乃译于永康元年(167)。(《房录》三引《支愍度录》之言,又同书卷四言支曾为此经作序)其余经部数及时地,均不可考。安息者,即西洋史中之帕提亚国(Parthia)。由阿尔沙克斯(Arsakes)建立国家。安息,王名之对音也。西汉武帝时始通汉使。东汉章和元年(87)、二年(88)、永元十三年(101),均叠来贡献。其后四十七年,安世高乃至中华,其路程当经过西域诸国。晋谢敷《安般守意经序》云:“高博综殊俗,善众国音”(《祐录》六),或非虚语也。又严浮调云:“凡厥所出,或以口解,或以文传。”(《祐录》十)其所出经,有《阿含口解》《四谛经》《十四意经》《九十八结经》。《安录》曰“似均世高所撰。”(见《祐录》二)则其于译经之外,常以口解。安侯盖亦善华语也。《安录》中列其所译,似只三十五部四十卷。(参见《祐录》二)但旧译本常缺人名,安尝依据文体审定译人。(参看《僧传·道安传》)如《十二门经》,安公即只谓似其所出。(《祐录》六)因此不但《长房录》著录一百七十六部,《开元录》载九十五部,实系臆造,即《高僧传》谓其译三十九部亦不可信也。

但世高所出之数,虽不可考,而其学则幸犹可得知。释道安云:“其所宣敷,专务禅观。”(《阴持入经序》,《祐录》六)又曰:“博学稽古,特专《阿毗昙》学。其所出经,禅数最悉。”(《安般序》,《祐录》六)又曰:“安世高善开禅数。”(《十二门经序》,《祐录》六)数者即指《阿毗达磨》之事数。印度佛徒,对佛之教法,综合解释,合诸门分析,或法数分类,如《长阿含经》中之《众集》《十上》《增一》诸经已具后来对法藏之形式。其后敷宣佛法,为听者方便,分门记数,以相发明。安公谓世高似撰《四谛》《十四意》《九十八结》诸经,已见其对汉人说经即依法数。严浮调曰:“物非数不定。”又曰:“唯《沙弥十慧》,未闻深说。”(《祐录》十)是则安侯讲经,以数为纲。但《十慧》则未详释也。而依此形式以讲说,则所讲者必多《阿毗达磨》。(《祐录》二安世高译有《阿毗昙五法经》《阿毗昙九十八结经》。凡法数之经,均冠以“阿毗昙”三字,则似说法教之契经,或可作如是称)故安公曰“世高特专《阿毗昙》学”也。而因其于《阿毗昙》中,特说禅定法数,故曰“善开禅数”也。

安世高译出多关于禅数,其在中华佛教之影响亦在禅法,此当下章述之。而稽考自元寿以来,佛学在我国独立而为道法之一大宗,则在桓灵之世。延熹八年,桓帝亲祠。九年襄楷上疏。而支谶、朔佛、安玄、支曜、康巨、严浮调,在洛阳译经。(康孟详、竺大力、昙果,在献帝时译经)但支谶译《般若》,实至魏晋乃风行。其余诸人所译,虽或亦行于世。但在当时,安侯实为佛学界巨擘。世高于桓帝建和二年(148)到洛阳,在桓帝祀佛(165)前十七年。(同时译人若此之多,桓帝、襄楷祀佛读书,亦受风尚之影响)晋谢敷《安般守意经序》(《祐录》六)曰:

于时俊乂归宗,释华崇实者,若禽兽之从麟凤,鳞介之赴虬蔡矣。

而汉末魏初《阴持入经注序》有曰:

安侯世高者,普见菩萨也。捐王位之荣,安贫乐道,夙兴夜寐,忧济涂炭,宣敷三宝,光于京师。于是俊乂云集,遂致滋盛,明哲人士,靡不羡甘。……密睹其流,禀玩忘饥。

“密”当为注经人名。其注文中尝称“师曰”,当即指安侯。似作者亲预讲次,禀玩忘饥。迨后复撮取师说而为此注。世高出经,听者云集,乃目睹者所记,应颇可信也。

当时在洛译经之安息人,又有优婆塞安玄。安息原为东西诸国贸易之中心。《史记·大宛传》云,安息有市民商贾用车及船行旁国,或数千里。安玄者,盖于灵帝末游贾洛邑。以有功号曰骑都尉。性虚静温恭,常以法事为己任。渐练汉言,志宣经典。常与沙门讲论道义,世谓之“都尉玄”。(上均见《祐录》十三)玄尝共严浮调译《法镜经》。三国初康僧会为之注。其序曰:

骑都尉安玄、临淮严浮调,二贤者年在龆龀,弘志圣业,钩深志远,穷神达幽。愍世蒙惑,不睹大雅,竭思译传斯经景模。都尉口陈,严调笔受。言既稽古,义又微妙。

安玄译经,盖年甚少,而其所讲说,义又微妙。时人至称其议论为都尉玄,则其人聪慧可知。《祐录》亦称“浮调绮年颖悟,敏而好学,信慧自然,遂出家修道”。《祐录·沙弥十慧章句序》,题曰严阿祇梨浮调所造。是浮调乃汉人出家之最早者。据此王度奏疏,谓“汉朝不听汉人出家”,实不确也。(或桓灵时佛教势盛,已弛此禁也)《沙弥十慧章句》乃浮调所撰。此亦中国撰述之最早者。据其序,谓安侯传教,唯《沙弥十慧》未闻深说。

调以不敏,得与贤次。学未浃闻,行未中四,夙罹 image 咎,遘和上忧。长无过庭善诱之教,悲穷自潜,无所系心。于是发愤忘食,因闲历思,遂作《十慧章句》。

浮调既学佛(学佛二字首见于《法镜经后序》)于世高,听讲禅数,唯十慧则未详闻,故此撰书(《祐录》著录一卷)。其序中又谓“十慧之文,广弥三界,近观诸身”,则乃禅观之书也。考谢敷《安般守意经序》,有“建十慧以入微”之句,该经世高所出,中有十黠,谓数息、相随、止、观、还、静、四谛也。十慧似即十黠。浮调所撰,即在申明世高之遗旨。(世高译之《阿毗昙五法行经》别有十黠,按其内容,当非浮调之十慧)

《法镜经》者,调所笔受。《十慧章句》,调所自撰。现存南北朝以前记载未言其自行译经。吴时《法句经序》,谓“昔蓝调、安侯世高、都尉、佛调,译胡为汉,审得其体”。(见《祐录》七,《僧传》作安侯、都尉、佛调三人。“蓝调”二字疑衍)晋道安称其出经“省而不烦,全本巧妙”。(《祐录》十三)此均据其共译《法镜经》而言,未言其曾独自出经也。至隋费长房始著录其所译《古维摩经》等六部(合《十慧》为七部),其中《内习六波罗蜜经》《安录》入于失译中,不知长房何因知其为调所译,余五部多大乘经,不似安侯、都尉风味,且早佚失,疑长房所言只系悬揣。(其中一部乃据古录及《朱士行录》,然长房自言未亲见二录)然古时译经仅由口授,译人类用胡言,笔受者译为汉言,笔之于纸。故笔受者须通胡语。浮调,时人称为善译,则或擅长胡语,巧于传译,而为中华译经助手之最早者。夫调能译,且以佛理著书,又为发心出家之最早者,则严氏者,真中国佛教徒之第一人矣。 40JN2HRhYOeFR2gXTKDzL6+vKPx1xC3jPd1so5KvZ1/BkoN0CzYDHfIdZ7mI5p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