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和世界经济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但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

疫情发生及其防控,不可避免使经济活动受到抑制,无疑会对交通运输业、服务业、旅游餐饮业、文化娱乐业等直接带来冲击,短期内必然会对中国就业、消费、投资增长等产生影响,内外需受到抑制,短期经济增长预期下行,经济形势极不寻常。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6.8%,这是中国经济自1992年以来第一次出现季度性萎缩,其中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总额、第三产业增加值这三项指标分别同比下降16.1%、6.4%、5.2%。

从全球范围来看,世界疫情正从多点暴发到全球蔓延。受疫情影响,世界经济增长、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国际金融市场等均受到严重冲击,全球经济面临衰退的风险。此次疫情必然进一步加剧世界经济长期低迷增长和缓慢复苏的格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预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全球经济将萎缩3%。与2020年1月的预测相比,下调了6.3个百分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称这是“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世界贸易组织预测:在较乐观的情况下,2020年全球商品贸易将下滑13%,全球GDP将下滑2.5%;在较差情况下,2020年全球商品贸易将重挫32%,明年将反弹提升24%。国际劳工组织4月7日发布的报告显示,在全球33亿劳动人口中,已有81%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470万人遭遇失业。报告预测,疫情将使2020年第二季度全球劳动人口总工时缩减6.7%,相当于1.95亿名全职雇员失业。

此次疫情在某种程度上放大了全球化的负面作用,“逆全球化”思潮可能进一步加剧,导致民粹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商品、服务、人员和资本的跨境流动会受到越来越多限制,经济全球化发展可能明显减弱。疫情的全球大流行,必然会带来全球产业链体系的变动,将使全球制造业供应链、能源供应链、技术供应链、金融供应链、物流供应链以及全球消费市场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和调整。特别是部分西方国家有意在医药、医疗器械、高科技零部件等产业上与中国“脱钩”,寻求产业链条的本土化。全球投资市场掀起无差别抛售潮,国际原油期货价格跌入负值。国际资本正在加速撤离新兴市场,拉美、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可能面临大规模主权债务违约。

但是,此次疫情引起的短期经济下行源自供给和需求同时收缩,有别于经济周期支配下供需基本面发生根本性变化导致的常规危机,其特殊性在于,复苏进程取决于何时遏制住疫情。因此,此次暴发疫情引起的经济断崖式下滑是暂时的、可控的。当前,全国上下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复工复产加快推进,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行业和重要产品稳定增长,基本民生得到较好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稳定。与1、2月份相比,3月份经济数据已经表现出明显好转态势。

面对当前极不寻常的经济形势和挑战,我们必须充分估计困难、风险和不确定性,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努力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随着中央和地方一系列稳增长、稳就业的财税金融等措施陆续出台,二季度经济比一季度会有明显回升,下半年经济会更加稳健。全球经济深度衰退的背景下,中国经济能够稳住,保持一个适度正增长,就是很大胜利。若能以中国的稳健增长引领全球经济走出衰退或萧条,成为全球经济复苏和增长的最主要动力源,将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比重、地位和影响力。

尽管疫情在短期内对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已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但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中国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总量规模持续扩大,具有强大供给能力、适应能力、修复能力和强劲韧性;特别是中国仍然还是并将继续处在发展中国家水平,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进入中高速增长期后还有巨大的增长潜力和发展空间。

雄厚基础是应对风险挑战的最大底气。这些年来,中国经济不断攀登新高度,国内生产总值接近100万亿元,人均首次突破1万美元大关,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连续多年达30%左右。综合国力优势在增强,也意味着抵御短期冲击、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在经济总量持续扩张的同时,经济结构调整升级步伐不断加快,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加速迈向了高质量发展。中国主要工农业产品规模均居世界前列,已经形成了世界上最为完备的产业链。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中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占据全球第一,全球疫情导致的供应链断裂影响对比国外相对更小。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针对防疫需要,一批汽车、服装等生产企业紧急转产,跨界生产口罩、防护服等紧缺物资。无论是稳产保供还是转产防疫物资,无不体现了中国制造强大的生产能力、齐全的配套能力和高效的应变能力。

内需消费拉动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中国拥有14亿人口,是全球最大的内需市场。2019年中国消费对GDP的贡献率是57.8%,与发达国家70%以上的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具有巨大增长潜力。随着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可以预期国内消费将有一定程度增长。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要求自然会上升,这将推动中国企业增强创新能力、加强技术研发,从而以消费升级带动产业升级。随着消费能力的提升,电子信息、远程医疗、健康养老、在线教育等逐渐开始成为家庭消费的重点,新业态、新消费、新热点逐渐被家庭接受,将促进中国消费增长(程志强和马金秋,2018)。

产业结构加快升级促进经济转型发展。随着新业态、新经济、新消费的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2019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4%,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8%,战略性新兴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12.7%,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速明显快于一般工业。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相继问世,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新动能正在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塑造发展新优势。

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全域经济整体提升。中国经济的特点之一就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南北方发展不均衡。为解决这一问题,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就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发展、协调发展的保障。近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传统的区域发展赋予了新的理论与内涵,为中国经济发展开创了新的天地。

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前景广阔。中国城镇化率目前已经达到60%,大约还有20个百分点的上升空间。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将推动信息化、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深度融合发展,甚至形成良性发展的互助性机制,保障城镇化人口就业,促进中国具有产业支撑的优质城镇化发展。而城镇化势必带动房地产、基础设施、制造业、公共服务等全方位投资,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创造良性发展机制。随着年底前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中国农村将彻底摆脱绝对贫困,加快乡村振兴将成为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抓手。 e9rg3GfRzd7pkMFGUJcKjszUw3UfWlM5zHqv65MYbUIuGCRBiuDFkwpTOqHAHQ9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