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不要让名利遮住了眼睛

【原文】名者,实之宾也。

【大意】名是实的影子,是次要的。

庄子是一位追求自由、乐得逍遥的名士,即使楚威王对他很赏识,要拜他为相,但他仍不为所动,宁愿做一条自由自在的鱼,也不愿沾染世俗的名利。

古语有云:“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谁也不想默默无闻地过一辈子。自古以来胸怀大志者多把求名、求利当做终生奋斗的目标。二者能有其一,对一般人来说已经终生无憾;如能尽遂人愿,更是幸运之极。然而,从辩证法角度看,有取必有舍,有进必有退,有一得必有一失,任何获取都需要付出代价。

因此在求取功名利禄的过程中,要少一点贪欲,多一点淡泊,才能不为名利蒙蔽自己的眼睛。

从现实来讲,求名并非什么坏事。一个人有名誉感就有了进取的动力,而且有名誉感的人同时也有羞耻感,不想玷污自己的名声,当然对自己的要求就更严格。但是,什么事都不能太过,如果求名太心切,就会容易生邪念,走歪门。结果名誉没求来,反倒臭名远扬,遗臭万年。古今中外,为求名不择手段,于是产生邪念,最终落得身败名裂的事例可以说是不胜枚举,值得我们深思。

唐朝诗人宋之问有一外甥叫刘希夷,很有才华,是一年轻有为的诗人。一日,希夷写了一首诗,曰《代悲白头吟》,拿到宋之问家中请舅舅指点。当读到“古人无复洛阳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宋之问不禁连连称好,忙问此诗是否给他人看过,希夷告诉他刚刚写完,还没有给其他人看过。宋之问于是说道:“你这诗中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两句,着实令人喜爱,如果他人不曾看过,就把它给我吧。”希夷说道:“这两句是我诗中之眼,如果把它去掉,全诗无味,万万不可。”晚上,宋之问便睡不着觉,翻来覆去只念这两句诗。

宋之问不禁暗想,如果此诗一面世,就是千古绝唱,名扬天下,一定要想办法让它属于自己。于是便起了歹意,命手下人将希夷活活害死。后来,宋之问获罪,先被流放到钦州,又被皇上勒令自杀,天下文人闻之,无不称快!刘禹锡说:“宋之问该死,这是老天对他的报应。”

宋之问在自己的文学领域中是很有建树的,如果不是被名利迷住心窍,遮住双眼,就不会走上不归之路了。

有时,美名会从天而降,你会怎么办呢?我国著名的京剧演员关肃霜,有一天在报纸上看到一篇题为“关肃霜等9名演员义务赡养失子老人”的报道,同时收到了报社寄来的中共湖北省委顾问李尔重写的“赞关肃霜等九同志义行之歌”的诗稿校样。这使她深感不安。原来,京剧演员于春海去世后,他的母亲和继父生活无靠,剧团的团支部书记何美珍于是提议大家捐款义务赡养老人,这一活动持续了二十三年,共捐款6000多元。关肃霜一开始并不知道,是后来才参加的。但报道却把她说成了倡导者,这就违背了事实。关肃霜看到报道后,马上委托组织给报社复信,请求公开说明事实。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与日军在依洛吉岛展开激战,美军最后打败日军,把胜利的旗帜插在了岛上的主峰,心情激动的陆战队员们,在欢呼声中把那面胜利的旗帜撕成碎片分给大家,作为终生的纪念。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场面,随后赶来的记者打算把它拍照下来,就找来六名战士重新演出这一幕。其中有一名战士叫海斯,在战斗中表现极为一般,但由于这张照片的作用,使他成了英雄,并在国内得到一个又一个的荣誉,他的形象也开始印在邮票、香皂等上面,家乡也为他塑了雕像。此时他的心中是极为矛盾的:一方面陶醉在赞扬声中,一方面又怕真相被揭露。由于自己名不符实,所以总是处在内疚、自愧之中,于是他每天就用酒来麻醉自己。最后,他终于在一天夜里,穿好军装,悄悄地离开了对他充满赞歌的人世。

面对同样飞来的美名,关肃霜和海斯的态度不同,结局也不相同。还是东坡先生说得好:“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美名美则美矣!对于那些有正义感,有良知的人,面对不该属于他的美名,他是不会要的。因为他知道这些美名就像一座沉重的大山,早晚会把自己压垮,所以不如真实地活出自己,这样可以更加轻松、自在。

其实,名和利是相互依存的,尤其是利,可以说人生无利则无以生存,无以养身,不能养身则无法立业。所以不能简单地把求利之人都视为小人,这要看为谁谋利和以怎样的手段谋利,获利后又怎样对待和利用所获取的利。如今,获利多少常常成为一个人价值大小的衡量标准。一个企业不赢利,说得再动听,仍旧没什么好名声;一个企业领导,只会搞花架子,却无创利本事,不是好领导。

如今的社会,人人离不开钱,什么事都得用钱,“有钱好办事”亦成了当下的口头禅。钱能给人们带来欢乐,使人们生活舒适安逸,免去饥寒交迫之苦,钱能给人带来自信,不必张口求人,使人们办事更加顺利。

钱财对于人来说很重要,但世界上还有比钱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品格、德行。从古到今,有钱人很多,但人们将其记住的很少,而对那些德高望重的圣贤,人们却如数家珍,正如一位诗人所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虽死犹生的人,不是他富有金钱,而是他具有高尚的道德。

南宋文学家洪迈的《容斋随笔》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年春天,有一个叫曾叔卿的人,因为家中穷得揭不开锅,便向亲友借钱买了一些坛子之类的陶器,想要运到福建去卖,以便赚几个钱买米度日。正要走时,有人捎信给他说,福建遭水灾,民不聊生,他想陶器肯定没有人买,便暂时放在家中。一天,一个商人路过,买下了他所有的陶器,钱货两清后,曾叔卿却听说商人买陶器是为了运到福建去卖,就赶紧说:“福建遭了水灾,谁还买陶器,你把陶器退给我吧。”买主被他的高尚行为所感动,推让了好一会儿,才收下钱走了。他的妻子看到好不容易到手的钱没了,便抱怨说:“是人家登门来买,又已钱货两清,为什么要自请退货?如今家里正等着钱买米下锅,难道你不知道吗?”曾叔卿却笑着劝妻子说:“做人贵在品节,损人利己的事切不可做。咱们宁可忍饥挨饿,也万不能唯利是图,把不好的事情推给别人。孟子说的‘贫贱不能移’正是这个道理。贤妻不是常说要效法汉代贤女乐羊子妻劝夫上进吗?”妻子听了,破涕为笑,而且还面带几分愧色。

曾叔卿也知道舍利就意味着要忍饥挨饿,可是他为了别人不受损失,宁可忍受饥饿也把到手的钱退回去,为的就是心安。

在美国纽约自然博物馆里,陈列着一块数百公斤重的大石头,看上去很普通,可是仔细一看,就会发现这块石头有一个缺口,顺着缺口看进去,就会发现里面是一块闪光耀眼的紫水晶。关于此石,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它本是扔在一户人家院内的一块废石,因主人觉得它有碍观瞻,所以让人移走,在把它向车上搬运时,不小心掉到了地上,摔出了一个缺口,露出了里面包着的紫水晶,他这才知道这是一块价值连城的宝物,但他还是很平静地说:“这块石头,我本来就是要丢掉的。现在虽然发现它是宝物,想必是上帝的旨意,我一言既出,绝不反悔。所以还是将它送给博物馆,让更多的人来欣赏吧!”

故事虽简单,却说明了一个道理:面对即将获得的利,放弃也是一种收获,他得到了好的名声。宝物虽然贵重,终可用金钱买到,而形象受损,却是万金难赎。

这个人的做法,虽然是为维护自己的做人原则,但客观上起的作用却已超出了这一点。纽约自然博物馆每天不知要接待多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当人们来到这块石头前,听导游讲述它的来历时,不管屋里多么喧哗,都会马上静下来,人们出神地望着它。因为人们知道这块石头里不仅包着一块水晶,还包着一颗比水晶还要贵重的心。 z9hTgV0iPnuyyVPAjzSyuAPR0lKqV3J+65jGzPdMdSzlXJ9bwECV4HJPd4D7EFt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