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带着心理问
题积极生活

痛苦本身其实只是一个信号,只是告诉我们,问题发生了,我们应该去改变。如果只是一味努力降低痛苦、逃避痛苦,那就是在逃避问题自身,这并不利于心灵的成长。

每年的9月10日,是“世界预防自杀日”。有意自杀的人,绝大多数都遭受着各种各样的痛苦的折磨。那么,是不是减少痛苦就可以让一个人远离自杀,重新恢复心理的健康呢?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陈祉妍博士说,答案是否定的。我们痛苦了,第一反应就是想降低痛苦、逃离痛苦。但是,痛苦本身其实只是一个信号,只是告诉我们,问题发生了,我们应该去改变。如果只是一味努力降低痛苦、逃避痛苦,那就是在逃避问题自身,这并不利于心灵的成长。

这和身体疼痛的道理一样。当我们肚子疼时,医生经常不建议先服用止疼药,因为那会让身体麻木,让医生难以探查到底是哪里的内脏发生了病变,从而无法下手治疗。心理痛苦的意义是一样的。

陈祉妍说,每一种心理的痛苦都是有意义的。我们可以有无数种方法降低痛苦、逃避痛苦,但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一种:直面痛苦,认识痛苦的意义,领悟到问题的来源,并由此成长。

武汉著名的心理治疗师曾奇峰说“心灵注定要在创伤中前行”,正是这个道理。

从6月11日的第一期专题“吵架了去看心理医生”到今天9月10日的“世界预防自杀日”,我做“健康·心理”版正好3个月了。

在这3个月里,我常常会产生无能为力感,因为收到的求助信件太多,我自己不可能一一回复,甚至都未必能帮读者找到适合他们的心理医生,因为全国的心理咨询业远不够发达。而且,一些读者自己也没有钱去看心理医生。

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也和很多心理专家探讨过,怎样才能帮助广大读者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一些什么样的概念和建议可以让更多人实施自助。

最终,我找到了三句话:

一、接受心理问题,带着你的心理问题去积极生活;

二、打开心扉,寻找你身边的“业余心理医生”;

三、理解他人,自己去做一名好的“业余心理医生”。

痛苦只是心理问题的信号,直面问题才能减少痛苦。

首先,我想强调一点:永远不要以为你的问题独一无二,永远不要以为你是最不幸的。实际上,几乎每个与我深谈过的人,包括我身边的亲人朋友,都或多或少地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其实,我们都是带着心理问题在生活。不同的是,有些人陷在心理问题之中日益消沉,而有些人却能做到带着心理问题去积极生活。

譬如数学家纳什(电影《美丽心灵》中的男主人公原型),他在年轻时患了精神分裂症,从未彻底治愈,幻觉和妄想一直在纠缠着他,但他带着症状去生活、去思考,并最终获得了诺贝尔奖。

要分清痛苦与问题,可以想办法减轻痛苦,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有勇气去面对问题。

太痛苦常常是因为不了解为什么痛苦,而太痛苦又直接导致我们逃避痛苦、恐惧痛苦……最后,我们忽略问题自身,迫切地想消除痛苦,因此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问题。要带着心理问题去生活,我们必须先改变一些习惯性的错误认识,明白痛苦与问题的关系。


错误认识之一:“我是天底下最不幸的”

“一和异性说话我就会脸红,每次面对异性都感到脸上火辣辣的,只好落荒而逃。别人都是那么镇定,为什么唯独我这个样子?”

“口吃让我痛不欲生。为了治口吃,我什么方法都尝试过了,还是没有任何效果。因为口吃,我屡屡丢人现眼,每次都有想死的冲动。看见别人流利地说话,我又羡慕又嫉妒,为什么他们那么自如,而我就这么不幸?”

“我是一名大学生,小时候因为一次意外断了一节小手指,从此以后特别自卑,觉得自己是一名残疾人。在大学里,我非常担心别人会看到我的残疾,总是把手插在口袋里。每次不得不把手抽出来时,我的心都会怦怦地跳个不停……自己的一生就毁在这一截小手指上了。”

“我失恋了,看着别人成双成对地走在一起,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不幸的人。”

……

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并且每个人的心理问题都有大量的“同道”。但人们经常看不到这一点,以为自己的痛苦独一无二,总是感叹“为什么不幸的偏偏是我”,将自己的问题无限扩大,并将它当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用一切资源去纠正它。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有心理问题的人以为自己的问题是洪水猛兽,不敢将它暴露出来,但在封锁自己的问题的同时也封闭了自己。久而久之,就觉得自己是天底下独一无二的最不幸的人了。

口吃者如此。很多口吃者一开始将自己视为最不幸的人,但一旦接触到口吃团体,发现居然有这么多人和自己一样不幸,他的痛苦就减少了一半。

各种社交恐惧症患者也如此。脸红恐惧症患者以为天底下就自己一个人一见人就脸红;对视恐惧症患者以为天下就自己一个人眼睛总往下看而不敢和人对视……但实际上,患有他们这些病症的大有人在。心理治疗师在治疗社交恐惧症患者时,第一步常常是给他们看其他人的案例,等他们发现有这么多人和自己有同样问题时,痛苦就减少了大半。

无论多么古怪的心理问题,基本都可以找到大量的同类,没有谁是“天底下最不幸的人”,总有别人和你一样不幸甚至更不幸。

“我们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句话从这个角度讲是有道理的。再不幸的人,发现同样不幸的人总会觉得像找到亲人一样。


错误认识之二:“痛苦都是因为现在”

产生了惧怕、恐慌、愤怒、焦虑、忧愁等负性情绪,我们会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这个时候,不妨思考一下“为什么”。

一个27岁的女孩写信说,她只谈过一次恋爱,分手后再也不敢谈恋爱了,因为“我很怕失去,很怕那种如坐云端却顿时坠入谷底的感觉,很害怕”。

无数人在恋爱中分手,但多数人后来又开始了新的恋爱,为什么这个女孩“很害怕”而不敢再谈恋爱呢?

一般来说,这可以回溯到童年。这种不敢再谈恋爱的女孩大多在童年遭受过严重的分离焦虑的伤害。譬如,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离开她很长时间,甚至,其中一方离开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这种严重的分离焦虑最后化为一种无意识,深埋在她的心底,分手重新唤起了她的无意识,又一次诱发了她严重的分离焦虑。于是,她宁愿麻木,也不想再有亲密关系。

恋爱中死去活来的痛苦大多与童年分离焦虑有关。痛苦时,不要只沉浸在痛苦中,或者以寻找刺激的方式来降低痛苦或麻痹自己,而要思考一下“我为什么这么痛苦,我重复了童年的什么体验”。

一对姐妹,在同一所大学读书。妹妹失恋后割腕自杀,姐姐从此发誓再也不谈恋爱。她果真坚持了下来,40多岁了仍然单身。

从表面上分析,姐姐可能是因为太内疚,同时又认同了妹妹,以妹妹的身份恨那个男人,也恨所有男人。但是,如果追溯到童年,就可以明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她们的爸爸辜负了妈妈,有了第三者后和妈妈离婚,也离开了她们。当时,她们一个4岁、一个2岁,正是建立安全感的关键时期,爸爸的离开给她们造成了严重的分离焦虑,她们一早就埋下了对男人的怀疑和愤怒。妹妹年纪小,产生的主要是自卑;姐姐大2岁,产生的主要是恨。

很多人谈恋爱会分手,但妹妹之所以割腕自杀,是因为分手唤起了她2岁时爸爸离开所带来的绝望感。而姐姐之所以恨所有男人,并不仅仅是因为妹妹的遭遇,更是因为她心中早就埋下了对男人的恨,妹妹的事情只不过再一次证实了这种恨是“合理的”。

这个27岁的女孩和这对姐妹,她们的逻辑看似是合理的,因为成年的体验重复了童年的灾难。

但是,如果她们能好好思考一下,自己的惧怕和愤怒究竟从何而来,她们就会明白,自己的惧怕与愤怒是建立在有限的人生体验上的,是不合理的。


错误认识之三:“用一切办法减少痛苦”

孔子说,人的认识能力分4个层次,“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以前,我觉得他的话说得非常漂亮,非常有道理,但在我有限的31年人生中,迄今尚未遇到真正的“生而知之者”,我所知道的心理学大师,都是“困而学之者”。

譬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因为提出了患者中心疗法、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等概念,被心理治疗界认为是最有贡献的心理治疗家。他对医患关系的论述更是精彩绝伦,关系也成了他的治疗理论的精髓。但是,罗杰斯在成为心理学家之前,一直是非常自闭的,他的妻子是他第一个真正的朋友。他很痛苦,认真思考人际关系,并最终找到了爱的真谛——“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受”。从此,他比绝大多数人更懂得理解,更能接受任何人。

日本心理学家森田正马,他提出的“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森田疗法成为治疗强迫症、社交恐惧症等心理疾病的一种非常流行、有效的方法,而他自己在读大学时正是一名严重的神经症患者。

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他提出的恋母情结、童年创伤和无意识等成为理解人性的钥匙,而他自己恰恰是一个有严重的恋母情结的孩子。

国内著名口吃矫正专家平易,他自己以前就是一名严重的口吃患者。他是在进行自我治疗的时候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我们想逃避痛苦,但痛苦背后的问题恰恰是我们的一部分,须臾不可分离,根本逃避不了。所谓的逃避,只不过是运用种种自欺的方式扭曲了我们对问题的认识,从而减少我们的痛苦。我们以为看不到它们了,但其实它们还是我们甩不掉的尾巴。

而那些直面自己的痛苦及痛苦背后的问题的人,每一次痛苦就促进了他们的成长。

陈祉妍博士说,痛苦是一个信号,也是一个契机。痛苦告诉我们,“你应该改变了”,而那些勇敢地直面痛苦的人,也最容易抓住这个契机让自己的心灵成长。

要记住,简单地逃避痛苦,必然会陷入自我欺骗。直面问题自身,会将你带向成长之路。


错误认识之四:“我能控制自己的一切”

我们经常以为,我们能够控制自己的一切,这种错误认识是强迫症、社交恐惧症和口吃等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一位男青年来信写道:

我是一名步入社会就业已经6年的普通人,我一直希望我能有不平凡的作为。虽然现在处境也还过得去,但是,我想要得到更多。对自己也有一定的了解。总结走过的这几年,我意识到自己在个性方面还不成熟。

主要的问题是,我很多时候都不能集中精神思考自己要思考的问题,往往会在思考的时候走神,这样一来,我的效率就很低。想向您请教一下:怎样才能集中精神思考问题?

一位年轻妈妈写信说:

我很爱我的孩子,但我有一次居然产生了想掐死他的念头。天哪,我怎么能这么想,我一定是疯了。于是,我拼命压制这个念头,但它现在出现得越来越频繁。我现在都不敢抱孩子了,生怕我控制不住自己。

这位男青年和这位妈妈的问题有些类似,他们都以为自己能控制自己的一切。男青年偶尔走神,他就认为会严重影响自己的追求。年轻妈妈认为爱孩子就绝对不能产生“想掐死孩子”的念头。

他们都是有了绝对化的想法。人们经常犯这样的错误,是没有认识到,我们顶多只能控制自己的意识,但意识只是心理能量的冰山一角,而大量的潜意识压在心底,是我们不能直接控制的。它们会时不时地浮出水面,这一点是必然的。我们不想它们出现,这只不过是不切实际的要求罢了。

潜意识的特点是,我们越想控制它,就越控制不了,它的活动会越来越频繁。譬如,那位年轻妈妈拼命想压下掐死孩子的潜意识念头,这种念头就会出现得越来越频繁。

一个人的潜力无限,但一个人的意识能直接控制的范围却很有限。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不要总是和潜意识过不去,不必和走神、坏念头等偶尔出现的问题较真。否则,它们就会成为真正的问题。


错误认识之五:“没有它我就一切都好”

很多时候,当我们把一切焦点放到问题上时,这个问题就会成为我们拒绝成长的一只“替罪羊”。

譬如,前面提到的断了一截小手指的大学生,他最后的断言是“自己的一生就毁在这一截小手指上了”。

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可以做一个最基本的假设,如果他有这一截小手指,那么他的人生就会一切都好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

一个大学生,高考前一只耳朵失去了听力,这没有妨碍他考上名牌大学。但进入大学后,他发现因为听力的缺陷,导致他在公共场所不能自如地与人交往,于是,他开始把自己封闭起来。不久,他爱上了一个女孩,女孩对他也不错,但他认为耳朵的缺陷令他配不上她,于是他一次次地在感情中逃避。

因为不断重复感情的创伤,他最终患了重度抑郁症,逃避到网络世界里,整日打电子游戏。

那时,他以为,如果没有这只耳朵的问题,他的世界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

但是,他的耳朵后来治好了,这个时候他才发现,自己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他仍然抑郁,仍然自闭……最后,他明白耳朵问题不过是一只替罪羊,成长是需要勇气的,但他缺乏成长的勇气。于是,耳朵问题成了他给自己找的一个偷懒的天然理由。等耳朵好了,他只不过少了一个生理缺陷,但其他的问题依旧没有解决。

有些男孩会把个子矮当作替罪羊,于是拒绝成长;有些女孩会把相貌丑当作替罪羊,于是拒绝成长。他们把一切问题都归罪到自己的某个缺陷上去,经常会幻想“如果……一切都好”。

但是,一些个子同样矮的男孩、相貌同样丑的女孩非常有勇气地去生活,并活得非常成功。一些高大帅气的男孩和一些美貌的女孩却同样找到了各种各样的替罪羊而拒绝成长。

你最在乎自己的什么缺陷?好好思考一下,它有没有成为你的替罪羊? Ev+GicovIj4aQdZYs+ndypnaJuveglIpm9QLIC7xy9UWHgJrqmtVudaGhomr314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