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陷害王忠嗣

王忠嗣,本名王训,其父王海宾曾任太子右卫率、丰安军使,公元 714年在一次与吐蕃的恶战中壮烈殉国,死后被追赠为左金吾大将军。

当时年仅九岁的王训就这样成了孤儿,李隆基感念其父的忠勇,将他接到了宫中,亲自抚养,并赐名忠嗣。

王忠嗣长大后英武刚毅,沉稳寡言,李隆基因他是名将之后,经常与他谈论兵法,王忠嗣每次都对答如流,颇有见地,李隆基不由得赞叹道,你将来一定是位出色的将军!

事实也证明了李隆基的眼光。

自二十多岁从军以来,王忠嗣先后效力于河西节度使萧嵩、朔方节度使李祎麾下,历任河西讨击副使、左威卫将军、河东节度副使等职,在西北战场上多次大破吐蕃,屡建战功。

公元 741 年,三十六岁的王忠嗣因功升任朔方(治所今宁夏灵武)节度使,四年后再兼河东(治所今山西太原)节度使。

公元 7 4 6 年,原河西、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因卷入韦坚案遭到贬谪,王忠嗣又兼任了河西(治所今甘肃武威)、陇右(治所今青海乐都)节度使。

当时全国共有九大藩镇,王忠嗣一人就占了四个,由此可见他在皇帝心中的地位!

王忠嗣的确当得起这样的重任。

他年轻时以勇锐闻名,再大的危险都不怕,但在独当一面后却变得极其稳重,再小的风险也不冒。

每次作战前,他都要先派出大量间谍前去侦察,力求全面了解对手的各种信息:有多少人、有多少马、有多少粮草、有多强的战斗力、主将是谁、特长是勇还是智、威望是高还是低、治军是严还是宽……

在彻底掌握敌情后,他再做有针对性的周密计划,最后才发兵出击,因此他常常能以最小的伤亡而取得胜利。

不过,他虽然善战,却并不好战。

他常常对左右说,太平时代的将军,只要好好安抚部队就够了,绝不能为了成就自己的功名而滥开战端,白白消耗国家和百姓的财力。

他最擅长的,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在朔方的时候,他故意引进温州炒马团,把当地的马价炒得很高,境外牧民见有利可图,全都争先恐后地把最好的马卖给他。这样一来,唐军战马充足,骑兵越来越强,而周边的突厥等胡人却因缺少良马而战斗力大为削弱,自然难以与唐军匹敌。

此外,他还特别善于发现人才,哥舒翰、李光弼、郭子仪等一大批后来的名将都是因他的慧眼识珠而崭露头角的。

可以这么说,在当时的唐朝军界,无论是战功还是威望,无论是实力还是影响力,王忠嗣都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然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高于众,李林甫必毁之。

李林甫知道,在向来有出将入相传统的唐朝,依照这样的势头发展下去,王忠嗣未来很可能会入朝拜相,成为自己的劲敌。

更令他不安的是,王忠嗣从小生活在宫中,与他的死敌——太子李亨渊源匪浅!

他决定未雨绸缪,尽早将王忠嗣除掉。

而与此同时,势力逐步壮大的安禄山也把王忠嗣视为了他最主要的竞争对手。

在这一点上,李、安两人一拍即合。

公元 747 年,安禄山以防御契丹人为名修筑雄武城(即今天津蓟州区北的黄崖关),向朝廷请求王忠嗣派兵支援,企图借机吞并其军队,削弱其实力。

王忠嗣对安禄山的想法心知肚明,因此他留了一个心眼儿,没有直接派军前往,而是先亲自带着少数随从前往巡视。

这一看,就看出了问题!

他发现,安禄山在幽州大肆培植个人势力,军中充满了对安禄山的个人崇拜,墙上到处都是“没有安大帅,吃不起大蒜”“山外青山楼外楼,没有安大帅我们算个球”“即使忘了自己的生日,也绝不能忘了安大帅的指示”之类的肉麻标语;他发现,军械库中存放的大量装备不是用来野战的,而是用来攻城的,可契丹人大多生活在帐篷里,打契丹人根本不需要这些东西……

显然,安禄山有异心!

他大为震惊,没和安禄山会面就匆匆返回。

回去后,他立即给李隆基上书:安禄山若是靠得住,癞蛤蟆都能上树,这个胡人将来必然会造反!

可此时的李隆基对安禄山极为宠爱,对此根本就不相信。

他觉得王忠嗣之所以这么说,是出自对安禄山的妒忌。

而安禄山由于被点破了心事,对王忠嗣更是必除之而后快,经常趁皇帝与自己见面时说王忠嗣的坏话。

王忠嗣大概也嗅到了危险,为避免树大招风,他主动辞去了河东、朔方两镇的节度使职务。

但李林甫和安禄山却依然不放过他。

不过,王忠嗣这个人既不贪财又不好色,既有能力又有背景,且深受皇帝器重,该从哪里找突破口呢?

这难不倒李林甫。

很快,他就想出了办法。

李林甫极力挑动李隆基,让他命王忠嗣攻打石堡城(今青海湟源西南)。

石堡城是唐朝与吐蕃边境上的一座重镇,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且位置极为重要,可以说,谁占有了石堡城,谁就掌握了河湟地区的主动权。

因此这里一直是双方的必争之地。

双方在此反复拉锯。

最近的二十年内,城池就几度易手:

公元 729 年,唐朝大将李祎率部奇袭石堡城,将其一举拿下;

公元 741 年,吐蕃出动重兵发动反扑,夺走了石堡城的控制权;

公元 745 年,唐朝河西、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率部强攻石堡城,最终却损兵折将,无功而返……

这几年来,李隆基一直无时无刻不惦记着重新收复石堡城。

李林甫的提议自然正中其下怀。

他当即下诏给王忠嗣,命他不惜代价,务必攻取石堡城。

然而王忠嗣对此却有不同意见。

他上奏说:石堡城异常险峻,且吐蕃在此屯有重兵,如要硬攻得手,至少要搭上数万条唐军将士的性命,得不偿失,臣认为不如先养精蓄锐,等待时机。

李隆基很不高兴。

我对你如此关心,你竟然一点不体谅我的心!

我对你寄予厚望,你竟然这样令我大失所望!

你不去,难道就没人愿意去了吗?

当然有。

在古代中国,也许会缺粮、会缺水、会缺钱,但从来不会缺迎合圣意的人。

有个叫董延光的将领揣摩到了皇帝的心思,主动请缨:臣愿往!

李隆基大喜,马上同意了他的请求。

同时,他还命王忠嗣拨给董延光数万兵马,并全力支持其行动。

可王忠嗣对董延光提出的要求却并不配合。

两人的交涉有点像现在酒桌上不太愉快的劝酒。

董延光:王将军,给点人吧。(喝点白酒吧。)

王忠嗣:不行,我真的给不了了。(不行,我真喝不了了。)

董延光:要不,给点粮草?(要不,整点啤的?)

王忠嗣:不行,我们这儿明年还有很多仗要打,会不够用的。(不行,我明天还有很多事要干,会起不了床的。)

董延光:你到底帮不帮我?(你到底喝不喝?)

王忠嗣:我真的已经尽力了。(我真的不能喝。)

…………

最后两人只能不欢而散。

部将李光弼劝王忠嗣不要这样对待董延光:打石堡城是天子的意思,如果董延光失利了,必然会归罪于您,把责任都推到您身上,您这是何苦呢?

但爱兵如子的王忠嗣却依然坚持己见:我就算丢掉官职,也不愿看到数万将士白白牺牲!我知道你是为我好,但我意已决,你不用再多说了!

李光弼只好悻悻而出。

不久,他最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

董延光铩羽而归,随后为了推卸责任向皇帝诬告,说这次之所以会失利都是因为王忠嗣的阻挠,然后添油加醋地列举了王忠嗣的十八大罪状一百零八个失误。

本来就对王忠嗣有意见的李隆基忍不住勃然大怒。

之前他有多么喜欢王忠嗣,现在就有多么讨厌王忠嗣!

这样的结果,正是李林甫期盼的。

他马上指使一名官员向皇帝揭发,说王忠嗣之所以消极避战,是为了保存实力,以便起兵拥立太子。

显然,他的目的是想利用王忠嗣将太子拖下水,实现自己废掉太子的夙愿!

可惜,他又再次失望了。

尽管李隆基下诏征王忠嗣入朝,等他一到京城就将其免职,交由御史台、刑部和大理寺三司会审,却同时又给此案明确定性,将其与太子撇清关系:吾儿久居深宫,怎么可能与外人通谋?这一定是不存在的,只要查王忠嗣阻挠军事行动这件事,其他的不要管。

李亨再次逃过了一劫。

但王忠嗣就没那么幸运了。

不久,三司就做出了判决:王忠嗣阻挠军功属实,论罪当诛。

就在王忠嗣危在旦夕的时候,有一个人挺身而出,救了他的命。 9zl4Fez8rAjg5dIf7SoJSMHc7E27r7wQgOvUoV+GjtwVMrj48yWPisB0qNmlIZj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