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35章 商议

冯元飚对朱由检道:“陛下,南京诸臣听闻你南下的消息,肯定会停止扶立这种荒唐事情的。”

朱由检冷笑道:“他们啊,就想着行扶立这等从龙大功。说到底,都没有想着去打回北土,只想着偏安江南。这种想法是要不得的,等到了南京,我会坚定北伐之事。”

冯元飚心中一紧,这是不是陛下在向自己表明态度,又或者是在表明自己未来执政的方向。

“老冯,你是支持我北伐还是不支持我北伐?我记得你是江南人是吧,那或许是不太支持我北伐的。”朱由检随口问道。

冯元飚赶紧解释道:“国土沦丧,京师沦陷,北方数万里土地丢失,此时心中稍微有大义之人,恐怕都是要全力支持陛下北伐的。臣自然也是鼎力支持。”

朱由检闻言不由笑了:“老冯,你这话说的就滑头了。你们这些士大夫,最缺的就是大义了。”

冯元飚一时之间不知道如何回答,只得道:“臣永远愿意跟随陛下的脚步,坚定的支持北伐。”

……

崇祯已经南下的消息不过两日就已经由各种信息渠道传递到了南京城,传播的速度极快,这个时候朱由检还在海面上飘着呢。

听闻这个消息一时之间,南京城中的官吏、百姓无不错愕。刚刚还在热烈讨论着应该迎立福王还是潞王,甚至还有人提议桂王也不错,陛下南下的消息一经人散出来,所有的讨论都戛然而止。

随即而来的是官吏们欣喜,一个个泪如雨下喊着天佑大明,天佑陛下。

其实真心欢喜还是假欢喜,恐怕也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但是不可否定的是,朱由检安全的南下,给了原本慌乱迷茫的江南一剂强心剂,让臣民们都一时振奋了起来。

至于什么扶立之事谁都没有再提了。

远在淮安的福王和潞王是最早收到崇祯南下的消息,原本还暗暗较劲,把对方视为竞争对手的二人,听到消息后立即笑呵呵的约着一起去洪泽湖钓鱼了。

南京六部尚书,掌握兵权的守备太监,还有江南各地总督、巡抚一时之间被这个消息打的有点猝不及防,不过到底是一些封疆大吏,士大夫中的精英人物,立即开始为崇祯南下做准备了。

凤阳总督马士英闻得消息,原本蠢蠢欲动要前往南京的他,立即按兵不动,停止了这些胡思乱想。

大明朝实行两都制,这起源于朱元璋定都南京,靖难之役后朱棣将国都迁到北京后,在南京同样留下了一套和北京一样的政权结构,南京作为留都一直保留了六部、都察院等一整套与北京相对应的中央机构。这种两京制度的特点是:皇帝和内阁大学士等决策人物都在北京,北京的六部等衙门是名副其实的中央权力机构;南京各衙门多为虚衔,公务清闲,任职官员被称为“吏隐”,但地位一般不低于北京相对应的衙门官员。在留都握有实权的是南京参赞机务兵部尚书、南京守备太监和提督南京军务勋臣。

在南京守备太监韩赞周的邀请下,今日南京城中的六部尚书等高官全都汇聚到了韩赞周的家中。

距离上一次南京城高官们汇聚一堂还是南京收到了崇祯皇帝发来的号召天下兵马进京勤王的诏令,兵部尚书史可法召集人一起商议此事。

只是此那一次之后,南京就再也没有收到北京送来的一切官方消息,只有无数的流言。

原先还针锋相对,暗中谋划算计的南京官员们,此时都已经没有了那世俗的欲望了,汇聚一堂,商讨着怎么迎接大明朝南下而来的皇帝朱由检。

守备太监韩赞周是崇祯皇帝精挑细选送来南京的,其人不但忠心耿耿,更是通晓兵事,虽为阉人,为人却正直清廉,有气节,简直就是明朝太监里面的清流。

“诸位,陛下明日下午时分就要到达南京城了。诸位还请明日便随我一起往燕子矶码头迎接陛下到来。”韩赞周朗声说道。

礼部尚书王铎当即回道:“礼部在确认陛下南下之后,就立即开始了准备迎接陛下的大礼。”

韩赞周又看向户部尚书高弘图,确认问道:“高尚书,南京的存银还有多少?”

高弘图道:“今年欲要上缴京城的江南赋税,中途听闻了李自成兵围京城,已经折返,有江南赋税四百五十两。”(这是真真实实的江南赋税,史料记载的史可法的原话:天下半坏,岁赋不过四百五十余万……)

南京守备勋臣忻城伯赵之龙沉吟道:“不妨拿出五十万两,为了振奋江南,做一场好好迎接陛下的盛事?”

礼部尚书王铎当即道:“来不及了,时间只有一天。依我看还是省点钱吧,整个江南岁赋才四百余万两,能干什么事情?如今北土沦陷,陛下见到只有这么点银两,如何收拾山河?倒是又会不会怪罪我们?我认为,应当一切从简。”

韩赞周看了一眼赵之龙,赵之龙毫不示弱的回视了一眼韩赞周。

这腐败无能,视财如命的赵之龙抬起屁股想要拉什么屎,韩赞周是知道的一清二楚。南京留守京营兵马满编应该六万,现在只有两万,四万的编额之前全部都被这厮吃了兵血了,直到韩赞周在崇祯十四年来南京,才稽查清楚了南京京营的确切数量,只是上报给陛下,陛下因为赵之龙敬献了三万两银子,居然没有惩罚。

当时韩赞周就有种滑天下之大稽的感受,但他不敢说,因为他是家奴。赵之龙却是出身显贵的勋贵,再加上这家伙有钱,自己没钱,斗不过斗不过。

不过韩赞周到底是有一些本事的,来了南京后,就实质性的掌控了南京京营的两万兵马,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守备太监,赵之龙则手握着文武操江的十二营,过去自然是正经军队,只是明末糜烂不堪,这十二营兵马都沦为了江面上讨生活的水手、苦力了。

按明朝永乐以后的两京制度,在南京掌握实权的三个人是南京兵部尚书、守备南京勋臣、镇守南京太监;其他勋臣和六部、都察院大臣不过虚有其名。

今日在场的三个实权人物,韩赞周是主持会议的,赵之龙想要动用岁赋银两谋取财富,也为在崇祯皇帝面前长脸找存在感,企图获取接下来江南朝廷里的一席之地。

另外一个实权人物史可法一直没有说话,韩赞周看向他:“史尚书,你可有什么建议?”

“以京营两万兵马列阵燕子矶,迎接陛下。”史可法提议说道。

众人大惊,韩赞周忙问道:“史尚书,你这是意欲何为?”

“史可法,你要逼宫陛下不成?”赵之龙怒斥道。

史可法根本没理会赵之龙的狗叫,对韩赞周道:“京城为什么会沦陷?北土为何会失去?陛下此番南下,可谓是惊慌失措,听闻身边都没有多少兵马跟随,此番南下到达南京,一登岸,便看到江南兵强马壮,陛下看到了是否会心安几分,从而坚定以江南兵马,兴兵北伐?”

虽然很扯淡,在场的大家都知道,以崇祯皇帝这尿性,逃难到了南京,肯定是被吓得屁滚尿流,狼狈不堪,见到了这南京兵马固然可能心安几分,但坚定其兴兵北伐,恐怕是不太可能,只求他莫要把江南也折腾没有了就是大明朝列祖列宗保佑了。

但史可法的话,站在了道德、大义的最高点,兴兵北伐现在就是江南官员、士人的政治正确。

纵然可能想着崇祯皇帝这辈子可能都不会北伐成功,但大家口里还是要时时刻刻念着北伐的。

“尚书说的有道理。”韩赞周非常赞同的说道。

既然你们两个都赞同了,大家都还有什么好说的?史可法一番话丢出来,赵之龙都不反驳,大家更加不可能反驳了。

“这样还有一个好处,便是能节省一大笔银两。”高弘图点头道,他更加赞同史可法的此举。

今年南京的国库里就只有四百五十万两银子,眼看着陛下南下,要花钱的地方多着。

“那便是如此吧。我是个阉人,也还有一言与你们诸位大臣。”就在宣布散会的时候,韩赞周正色说道。

打算溜了溜了的众人停了下来,看向韩赞周。

韩赞周先是作揖拱手,随即道:“你们之前的龌蹉事我便就不提了。国事艰难,大明正是危急存亡之时,陛下到了南京,尔等便都是手握重权的朝廷重臣,但诸位在这两日,勾心斗角,互相算计,让我这个阉人算是看了一场好热闹,如今是什么时局,我也不多说了,只希望陛下到了南京后,诸位能协助陛下励精图治,一雪前耻。”

史可法朝韩赞周拱了拱手,便告辞离去。

其余众人也纷纷拱手离去。

赵之龙冷哼了一声,带着一拨勋贵们离去了。

而此时,大明朝的皇帝陛下朱由检,还在海上面飘着。 kndFm1Jw5MvrPglAWEhribT4kBCb0zL19bpJ4miAzME6x5QMguuucA5pPh8loLe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