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1.4
基础理论简析

密码学基础理论中涉及的代数、信息论等原理比较繁复,为达到深入浅出的目的,本节只对其中的精要进行概述。在不影响读者理解后续密码算法的前提下,我们并不试图涵盖所有理论细节。

1. 密码学的数学定义

首先,现代密码学的发端是将密码算法的研究表述为数学问题,并利用诸多数学原理去分析和设计。一般来说,密码学的研究课题是构建一个五元组:

{ M , S , K , E , D }

其中, M 是明文空间,它代表全体明文构成的集合; S K 分别是密文和密钥空间; E D 分别是加密算法和解密算法构成的集合。 E 中包含一系列可能的加密变化,其中任意一个加密变化都可将 M 中的一个元素换算为 S 中的一个元素;集合 D 中则包含一系列的解密变化,完成和集合 E 相反的映射。在下文中,在不特别指出时,我们将用大写字母代表空间或集合,用小写字母代表集合中的某个元素。

基于此,一个密码体制成立的条件是:对于任意 m M ,都有 e E d D k K ,以及 s S ,且满足:

s = e ( m , k )

以及

m = d ( s , k )

以上就是密码体制的数学定义。根据Kerckhoffs原则,Carl可能知道Alice和Bob所采用的密码体制,但是并不知道密钥。Alice和Bob可以事先约定一个密钥 k K 。由于密钥空间 K 足够大,Carl不可能轻易地破解Alice和Bob使用的是密钥空间中的哪个密钥。我们还可以看出,一个密码体制成立的必要条件是加密函数 e 必须是一个一对一映射函数,否则会出现一个密文 s 可能对应多个原文 m 的情况,导致Bob在解密的时候不可避免地出现歧义。此外,还要注意,一些情况下密钥 k 可以是一个加、解密的密钥对:

k ={ k e , k d }

两个密钥对应于加密和解密过程中采用的不同密钥。

2. 香农信息理论

美国科学家香农的主要研究工作完成于20世纪中叶,他是信息论和编码理论领域的奠基人,他的研究为现代密码学理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香农在1949年发表了论文“Communicaiton Theory of Secrecy Systems”,率先用信息论的相关数学模型来研究加密系统。他的论述在数十年后才开始产生广泛影响。正是在香农理论的启发之下,1976年,Diffie和Hellman提出了新的思路,将密码算法带向了公钥加密方向。

香农的信息论原理的内容非常多,可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进行学习,我们下面做一下密码学方向的初探。香农信息论的研究框架是三段论。

密码学中的加密、攻击和解密等也可以用上述过程来建模。香农首先建议以“信息熵”为基本度量来研究{ M , S , K , E , D }等各个集合的统计特性。“熵”原本是一个热力学概念,后被香农引入了信息理论中。以密钥空间 K 为例,假设 K 包含 n 个元素{ k 1 , k 2 ,…, k n },且任一元素 k i 被使用的概率为Pr( k i ),则空间 K 的熵可以表示为:

017-1

很容易看出, H ( K )是一个用密钥空间 K 中各个元素出现的概率来加权求和一系列变量的结果,且这一系列变量的大小和该元素出现概率的大小成反比。这些变量可以被不甚严格地理解为“信息量”,比如1个等概率取值0或1的随机数,其任一取值的信息量恰好为1,那么由于0和1出现的概率都是50%,因此加权求和得到的信息熵为1位。那么, H ( K )衡量的是什么呢?可以想象,当密钥空间 K 中的元素越多时,可能性就越大,则 H ( K )的值也越大。 H ( K )衡量的就是密钥空间中包含的不确定性,其值越大,说明密钥空间不确定性越大。反过来,如果密钥空间只有一个元素 k 1 ,那么Pr( k 1 )=1,则 H ( K )=0。显然,这样的密钥空间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香农还建立了用“熵”的模型判断加密体制的方式。根据他的理论可以得出:

H ( K / S ) = H ( K ) + H ( M ) - H ( S )

这里 H ( K / S ),即“条件熵”,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变量。它衡量的是Carl已知密文 S 后,对于密钥 K 还有多少不确定性。如果说 H ( K / S )=0,说明已知 S K 就没有额外不确定性了,这说明Carl很容易从 S 中猜出 K ,加密体制设计失败。反之, H ( K / S )越大,系统越安全。还有一个启发,假设明文和密文空间一样大,且明文和密文中的元素都是等概率出现、充分随机的,那么 H ( M )和 H ( S )相等,这时密钥空间越大,即 H ( K )越大,密码体制越安全。有了这些数学工具,人们在面对一种新的算法时就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分析了。

以这些理论为基础,香农进一步提出了若干密码算法设计的概念,如表3-2所示。

表3-2 密码算法设计的概念

018-1

我们在后续章节中会反复看到,现代密码学体制会贯彻这些思想,充分地将明文、密钥进行扩散和混淆。在分组密码中,我们也会看到利用多轮迭代来构造出乘积密码的结构,从而增强加密算法安全性的例子。

密码学研究的课题是对明文、密文、密钥集合以及加密和解密变换集合的研究,因此密码学理论中贯穿着集合的概念。为了更好地理解密码学算法,要进行一些必要的知识准备。我们对于集合并不陌生,如整数、实数、素数(又称质数)等都是集合。由于计算机处理的特性,在密码学算法中主要考虑整数集合 Z 的子集,即由一部分特殊性质的整数构成的集合。群、环和域就是由一系列的筛选规则来定义的。

我们理解这些知识的思路是,首先定义集合上最基本的数学运算,然后基于这些基本运算理解重要的群、环和域的概念。

基本的数学运算包含模加法和模乘法两种,它们和一般加法、乘法的区别是,模加和模乘的结果是将一般加法、乘法的结果再做模运算得到的余数。例如,在一个集合 Z 6 ={0,1,2,3,4,5}中做模加和模乘的计算如下:

(3+4)mod 5 = 2

以及

(2×3)mod 5 = 1

有了这些基本运算,就可以定义几个基本的集合概念。这些重要的概念如表3-3所示。

表3-3 几个重要的集合概念

018-2-1

让我们从“群”的概念开始。首先要理解群的概念是基于某个集合和某个运算来说的,例如某个群 G 对于模和运算构成加法群。如果集合 G 对某种数学运算满足以下四个性质,则称集合 G 是一个加法群。

以上这些性质很容易理解。还可以验证:一个基本的整数集 Z m ={0,1,…, m -1}就是一个“加法群”。显然,集合 Z m 乘法不构成群,因为不满足逆元存在的要求。如果集合 G 在满足上述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满足交换律,则我们称它为“交换群”或“阿贝尔群”。

如果上述交换群 G 再增加一些关于乘法的性质,就可以得到“环”的概念。具体地说,如果交换群 G 满足对乘法的结合律、封闭性、单位元,并且满足乘法和加法的分配律,那么将集合 G 称为一个“环”;如果 G 进一步满足乘法的交换律,就构成“交换环”。

如果在上述条件的基础上, G 进一步满足以下条件,则称 G 为一个“域”:对任何 G 中的元素 a ,如果 a ≠0,均能找到 a 的乘法逆元 b = a -1 ,使得 a × b = b × a =1。

简而言之,如果在环 G 中非零元素 a 都能找到乘法逆元,则 G 构成一个“域”。我们所熟知的实数、有理数等集合,对一般意义的加法和乘法来说都构成域。如果某个域所包含的元素个数有限,则称其为“有限域”。

另一个重要概念是“循环群”:如果一个群 G 中可以找到一个元素 g ,使得 G 中任意元素都是 g 的乘方,那么 G 是一个循环群,而 g G 的一个生成元或本原元。

为什么要理解这些看上去较为复杂的集合概念呢?我们已经知道,密码学研究的课题就是对明文、密文、密钥等集合{ M , S , K , E , D }进行选择。在选择这些集合时,需要利用群、环和域的一些性质,并且我们也需要理解各种加密、解密运算是如何作用于这些集合的。所以,花些时间理解这些集合的概念和相应运算的性质是有必要的。

至此我们简要了解了群、环和域的概念,也认识了乘法逆、循环群及其生成元。在后续密码学算法的介绍中,我们还会反复接触这些基本概念。 hK9G6LtdmPSx23uSlffO8Qq6FG4DsO0N4stUoahqga/5vyiBNYWi2hCGuWBxk3i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