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主导型是由政府主导参与管理监督甚至由政府部门下属参与的办学方式。在这种模式下政府扮演的角色是支持者和统筹者,政府的重点工作包括:首先是资金的支持,在集团教育办学前期、中期投入资金支持学校建设和资源引进等多方面运作,并且给予指导性的建议。其次是以精神与物质奖励方式鼓励企业介入职业教育,不断扩大职业教育集团的规模,甚至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承诺进入的集团一定利益保障和奖励,并在政策上鼓励支持职业教育集团多元化和跨行业发展,扩展校企合作的战略思想,对校企合作进行分类和指导。学校方面主要抓教育质量、师资力量管理以及教学设备的更新换代,保障职业教育集团平稳、高效地发展。企业方面促进发展企业优势力量和自身特色产业,保障教学和区域经济发展两不误。需要建立有效的制衡机制,以积极探索和建立政府主导的职业教育集团管理体制,使每个成员在权力制衡的前提下明确职责,实现共赢,要从合作入手,从“手拉手”的形式转变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模式。校企合作尤其应注意以下事项:合作双方必须形成切实的联系,为此,必须进行“`订单式”教育和“菜单式”培训模式,以加强学校和企业的资源共享。在多个方面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有效合作,包括专业设置、课程资源、教育设施、专兼教师以及技能开发,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从而实现双方的共同发展。
院校主导型是以学校为主导的职业教育集团模式,它是以学校为主导进行的合作式办学模式,具体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引企入校。基于已制定好的标准,学校选择与一些技术先进、规模大、市场信誉好、管理规范的公司合作,在学校内部共同建立以培训为目的的生产车间,并为对口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和雇用机会。企业通过学校培训获得人才从而受益。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全部由学校负责安排实施,统一执行。其中一些学校专注于培训高技术人员,并依靠学校培训基地的设备和设施安排校园培训。通过与企业共同管理和经营车间,实现产业与教学的融合,将教室转移到车间,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从而实现从消费教育到生产教育的过渡。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工作技能,最终实现工作与学习的结合。学校办企业、企业办学校的“前校后厂、前厂后校”的管理模式,使学生实现实训实习、岗位对接和校社零距离。第二种是合作模式,即公司在学校建立车间,每所学校积极探索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例如,在前校后厂,学校根据企业制订实训计划,按照企业需求安排学生和企业对接。开展深度课堂,不仅有学校的资深理论老师,也有企业的高级职工实施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共同推动职业教育发展。
虽然前两种模式可以培养出优秀人才,学校、政府虽然能利用各自优势培养人才,但对于市场的了解不够多,这时,以行业为主导的办学模式便可以为职业教育集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巨大帮助。行业组织对行业的技术界限、内部运营规则和人才需求有最好的了解,并在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角色。离开行业的指导将给职业教育带来许多问题,尤其是因错误的决定或判断而导致的专业设置不合理会影响学生的就业率。在现实社会中,行业主管部门了解行业的人力资源需求、最新的行业发展和技术发展趋势,只有很好地契合此类信息的专业设置才是科学的、针对市场的和有较强适应性的。因此,行业部门的指导是确保职业教育成功的保障之一,是专业设置与调整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构建既能适应当地经济转型升级,又能实现职业人才培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行业部门依靠自身资源和经验组织开办学校,以促进地区经济更好地发展。在其内部可以更好地设立市场所需的人才培养机构,培养更加专业化的人才,更好地集中行业的优势资源培养人才。同时可以保证人才就业问题得到更好解决,为集团教育更好地发展提供可能。
在“2011年度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工作视频会”上,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强调,职业教育应着眼于“十种链接”,目标是“力争十年内建成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目前,中国的教育系统建设过程复杂,包括所有的工程系统,如职业教育学制体系、职业教育教学体系、职业教育实习实训体系等。职业教育系统是一个大类,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利用区域教育资源,应以空间资源的更加合理化配置为基础。各种的资源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现代教育体系最基础、最关键的因素,职业教育的发展和不断进步离不开资源支持。在此基础上,首先,必须“明确职业教育资源体系谁主导和职业教育资源配置谁做主”,职业教育在性质上与高等教育存在区别,其根本任务是培养技能型高效人才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实用型人才。在集团教育中若缺少主体的领导地位,就容易造成资源的缺失与浪费,也有可能会造成培养出的人才与实际需求脱节,无法成为实用型人才而导致人才臃肿和所使用的资源浪费。德国、加拿大等职业教育经验丰富的国家都以自身的发展证明市场机制下职业教育资源并不能够实现优化配置,在职业教育团体中,政府起着主导作用,政府的权威性是任何行业、企业都无法替代的,由政府统一领导的集团化教育可以优化内部分工。政府可以为行业、企业和职业学院建立沟通和协调机制。为了消除职业教育资源主体(大学、企业、行业等)之间合作的障碍,应将内部职业教育资源与外部资源(如产业计划、劳动力准入、职业标准、行业标准、资格证书等)整合到一起,进而可以有效地优化教育资源的分配,形成更具有竞争力的集体。其次,可以构建一个集技术、资金和各种优势资源的共享平台。以平台为基础提高资源的开放性和流动性,进而提高职业教育资源的利用率。目前,从我国精品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和省级精品课程上不难体现出政府在技术、财政层面上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指导地位。但国家精品课程的局限性在于课程资源仅仅往来于学校之间,企业、行业和市场的融入度相对来说较低。另外,鼓励深入合作,并阐明职业教育资源中谁是合作伙伴的问题。政府建立综合的协调机制和职业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是为了使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就职业教育而言,人才培养的方向是为企业的生产、服务和管理输入人才,因此校企合作是实施职业教育最重要的办学途径,并且该途径已成为中国最受欢迎的职业教育模式。但是,在中国现有的校企合作案例中,大多数校企合作只是学校强烈需求和企业选择性需求的结合,而这些结合往往只是形成合作的框架或形式,没有深度融合,效果不太明显,学校和企业缺乏长期的战略互惠关系。学校的兴趣在于,企业可以通过向学生提供实践教育、实习和职业机会,并为教师提供学习、工作安置和技术合作的机会和平台,从而促进职业教育升级。虽然企业为学校提供这些好处,但对于企业而言,却没有明显的等值收入,甚至一些实力较弱的企业认为这是负担。这也是国内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模式普遍“企冷校热”的主要原因。在共生系统中强调多元主体的合作,为以后共同发展制定发展战略与规划,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资源优势,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协作建立共享的资源平台,并利用一方相对有利的资源去帮助处于资源劣势的一方,从而达到资源利益最大化。通过学校教育资源和企业业务资源的对接和共享,不仅学校可以单方面获得真实的项目资源和工作体验,企业也可以使用学校的实验室资源、课程以及教师资源来提升员工的教育水平,这样使双方的资源利用率得以提高,同时也节省了运营成本。例如,学校可以向合作企业的员工发放免费的学习卡和允许员工免费借阅图书,在寒假和暑假时利用学校的实验室和计算机房等优先或免费为企业开展较为合理的业务。通过有效的资源对接和资源共享,企业将会把与学校的合作作为业务发展的一部分,通过校企合作实现深度整合和长远发展,最终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对生产、管理和服务领域的应用型人员进行培训,这决定了职业教育应建立在共同的职业教育资源系统上。对同一类型属于不同教育水平的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建设可以通过建立反映职业教育层次关系的共享教育资源,来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共同发展。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基于合同关系,目标是保持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良好合作。职业教育资源的共享建立在继承与发展关系基础上,目的是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主体作用,共同培养国家需求的各级应用型人才。实际上,这是在共享机制下开放资源链接渠道来协调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种方式。为了保证衔接过程中资源的快速循环,有必要建立一个平稳的资源循环通道。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无论是课程资源、教师资源还是教育资源。实现共享之后,资源分配已从外部中高职业教育转移到内部,实际上是职业教育资源的内部分配以及优化。也就是,对于一门存在于共享机制中的课程资源,中高职院校以不同的课程应用标准进行选取和重构,自然地形成对口链接,对应的师资和实训资源可以按照标准自由流动,最终使中高职业教育互相依赖、共同发展。
职业教育若想通过高质量的职业教学以及服务资源来持续发展并获得国家和社会的普遍好评,就必须通过对职业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合理利用,走好内涵式的均衡发展和提升的道路。我国现代中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均衡发展道路就是要求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发展、内涵式发展。当前我国区域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着均衡发展、内涵式发展提升速度较为缓慢,职业教育培训机构资源分布不均,城乡教育发展失衡,办学效率低下等主要问题。而这些资源失衡问题之所以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有效的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与配置的优化。通过在空间、时间等多维度上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能够使各类职业教育资源平等且及时地在各职业教育资源的需求者之间高效地进行流通,使同一、相邻或不同地域内的各类职业教育机构能够有效地全面共享资源,有利于职业教育的资源整合,从而促进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和社会共享发展迈出第一步,而后建立具有特色的职业教育观与职业教育资源管理体系,拓展职业教育的资源平衡功能与社会共享功能,为实现我国职业教育的均衡、优化性的发展提供不一样的选择和路径。整合区域职业教育的资源有利于全面加快与发展我国的现代职业教育进程。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资源分布零散、地区不均,在有限的职业教育投入和很大的职业教育需求矛盾中,只有通过充分整合区域内的职业教育资源,使人、财、物等资源更好地实现集聚优势,才能够真正地发挥职业人才培养的效益。并且一定区域范围内的职业院校之间可以通过共享开放优质的课程教育资源、共享职业教育实训实习基地、开展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交流等不同形式从而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构建各个区域的职业教育校际协同的发展联盟,从而极大地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效率,且促成区域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提升。“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两大突出特点,即企业、学校及产业之间合理、有序的布局不仅有利于充分地整合与利用各类职业教育资源,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共享,同时这种整合还有利于形成紧密的互动联系,最终更好地实现三方的合作和共赢发展。开展我国职业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不仅有利于节约我国职业教育的投资,还有利于职业教育资源过剩的区域分担起其他职业教育资源紧张的区域的巨大发展压力,使闲置的教育资源可以充分有效地被利用起来,从而避免了职业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总之,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共建教育可以有效地形成教育资源的有效集聚与协调合力,共享教育资源可以有效缩小教育资源丰富与贫乏地区发展水平的差距,促进我国整个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公平且合理有序的发展。
如何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
第一,应该建立职业教育纵向调控和教育资源横向管理相贯通的科学化管理与市场化运行机制。即进一步建立联合国家财政、教育、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对区域职业教育的科学管理与监督制度,也可以按照需求同时构建综合性的职业院校、社会职业培训服务机构,以及与企业、市场相关的职业鉴定与咨询和就业服务部门或机构协调统一的微观运行机制。
第二,建立职业教育人才资源评估和职业鉴定体系,完善职业院校、职业鉴定与咨询机构、就业服务机构、职业培训部门或机构的人员资格评聘机制。
第三,最大限度有效整合与盘活、充分综合利用潜在的从事职业教育的人、财、物与相关资源。
第四,充分调动国内外经济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到共同推动我国职业教育整体改革中来,改善职业院校、社会专业职业培训机构、县域与农村职业教育中心以及职业教育和培训办学办公条件,有效缓解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资源短缺等各种现实矛盾,保障我国职业教育的整体协调均衡发展。
第五,加强职业院校与社会专业职业培训机构、企业职业咨询和就业服务中介机构或部门等职业教育办学经营主体之间紧密的交流沟通与服务合作。推动我国社会潜在的职业教育人才资源向职业院校中“双师型”教师资源类型成功转化、社会主体经济组织的主要财力与资源向职业教育资本成功转化,以及社会潜在的职业教育物力资源向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资源成功转化。通过各种手段丰富职业教育办学主体资源种类,以期使我国职业教育资源更加丰富、均衡,从而提高职业教育资源利用率和转化率,提高办学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