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是千百年来人类发展的共同旨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使更多国家、地区和人民的发展需求和追求幸福的需求的满足依赖于整体发展和共享发展。7年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成为携手建设“一带一路”的共识,顺应了当代全球发展需要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大方向,“一带一路”倡议正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被写进联合国决议。 7年来,“一带一路”受到国际组织的广泛接纳和认可。2016年中国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签署“一带一路”建设合作谅解备忘录,这是“一带一路”与国际组织签署的第一份政府间谅解备忘录。2016年11月,联合国大会在决议中写入“一带一路”倡议,并得到193个会员国的一致赞同。2017年3月,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阿富汗问题决议,首次载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呼吁国际社会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敦促各方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安全保障,加强发展战略对接,推进互联互通务实合作。此外,中国政府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世界卫生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文件。
——从倡议、愿景、行动到全球公共产品。 习近平主席指出,“一带一路”源自中国,更属于世界。“一带一路”建设跨越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明,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平台,是各方共同打造的全球公共产品。“一带一路”提出7年来,先进理念化为行动,美好愿景正变成现实。“一带一路”没有走过去全球公共产品提供中的强规则的路子,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坚持最大程度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顺应了国际社会对全体治理体系公正性、平等性、开放性、包容性的追求,实现了从规则性公共产品向发展性公共产品的供给创新。7年来“一带一路”为国际社会广泛接受,从倡议、愿景、行动变成了重要的全球公共产品。“一带一路”目标指向人类共同的未来,是当代全球公共产品供给的一个创举,是中国对全球做出的重要贡献。
——体现了21世纪人类发展的深刻内涵。 当今世界面临增长动能不足、全球治理滞后和发展失衡三大挑战。“一带一路”体现鲜明的发展导向,推动实现全球治理、全球安全、全球发展联动,本着超越社会制度和文化差异,尊重文明多样性,坚持多元文化共存,强调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着力改善发展条件、创造发展机会、增强动力,有望解决长期以来顾此失彼单一治理成效不彰困扰。2017年5月14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发言指出,“‘一带一路’倡议与联合国新千年计划宏观目标相同,都是向世界提供的公共产品。共建‘一带一路’,不仅促进贸易往来和人员交流,而且增进各国之间的了解,减少文化障碍,最终实现和平、和谐与繁荣。”2018年12月10日,习近平主席致信北京纪念《世界人权宣言》发表70周年座谈会指出:“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秉持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人类共同价值,维护人的尊严和权利,推动形成更加公正、合理、包容的全球人权治理,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世界美好未来。”“一带一路”建设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7年来取得的成就表明,“一带一路”已成为迄今为止最受欢迎的公共产品,成为最具吸引力的国际发展工程和前景最好的国际合作平台。
——体现了世界道德道义制高点的要求。 “一带一路”体现了深厚的中国理念和中国情怀,中华民族具有“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文化传统,讲求“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秉持“强不执弱,富不侮贫”,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不搞少数国家利益集团,不搞排他性“俱乐部”,不以国家大小强弱、意识形态和地缘利益划界,坚持义利并举,强调利他与利己相结合,寻找利益交汇点。“一带一路”坚持强调多元主义、平等参与、民主协商,体现当代国际关系民主化、开放性、代表性要求。“一带一路”不搞一部分国家占有另一部分国家成果,不搞你输我赢,不唯利是图,不转嫁危机,占据了世界道德道义的制高点。
——“共商、共建、共享”成为处理国际关系新型原则。 中国始终是国际秩序与国际规则的维护者、建设者和贡献者。中国曾被挡在联合国大门之外长达22年,但从未动摇对多边主义的信念,从未放弃对联合国宪章宗旨的坚守。中国“入世”后全面履行了所有承诺,坚定不移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与各方同舟共济,并连续多年以占世界经济增量超过30%的贡献率助力全球经济复苏。中国维护国际秩序和国际规则的立场和决心坚定不移,不会因为自身发展和国际风云变幻而改变。中国坚定维护多边主义和全球化发展大方向,反对保护主义和强权政治,“一带一路”所强调的“共商、共建、共享”已成为处理新型国际关系的原则,平等、开放、创新、包容、普惠正逐步成为国际关系和国际规则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