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资金融通

资金融通是保障“一带一路”顺利进行的不可或缺的资本力量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项目回收周期较长、资金需求规模巨大等特点,基础设施投融资结构和水平直接影响到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和进程。7年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国际多边金融机构,以及各类商业银行,不断探索投融资模式,积极拓宽多样化基础设施建设融资路径和方式,为符合不同发展水平和不同需求的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提供稳定、透明、高质量的资金支持。

(一)探索“一带一路”建设新型国际投融资模式

“一带一路”沿线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潜力巨大,融资缺口亟待弥补。在“一带一路”倡议下,4家多边开发性金融机构发挥重要作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上合组织开发银行和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跨国项目提供重要的资金支持。作为区域性多边金融开发机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并非专为“一带一路”而设立,而是按照国际多边开发金融机构的模式和原则,旨在促进亚洲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以及经济一体化进程。7年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与其他多边和双边开发机构紧密合作推进区域合作和伙伴关系发展。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泛美开发银行、欧洲投资银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合作,共同为多个项目提供融资。截至2018年12月,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已累计批准项目投资75多亿美元(约为517.22亿元人民币),通过提供融资、支付结算、资金管理等方面的支持,带动各类公共和私营资本近400亿美元投入“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对促进亚欧拉等区域金融互联互通产生积极影响。截至2018年8月底,丝路基金已签约投资项目25个,承诺投资金额超过82亿美元和26亿元人民币,实际出资金额超过68亿美元。此外,丝路基金还单独出资20亿美元设立中哈产能合作基金。涉及基础设施、能源资源、产能合作、金融合作等多个领域,为支持“一带一路”国家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一带一路”多边金融合作网络加速推进

7年来,中国同“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与国际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金融合作,加速了与中国—东盟银联体、上合组织银联体、中国—中东欧银联体、中国—阿拉伯国家银行联合体、东盟与中日韩(10+3)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等多边金融组织和多边金融合作机制的务实合作。2017年5月,中国财政部与阿根廷、白俄罗斯、俄罗斯等26国财政部共同核准了《“一带一路”融资指导原则》。根据这一指导原则,各国支持金融资源服务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实体经济发展,重点加大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贸易投资、产能合作等领域的融资支持;2017年11月成立的中国—中东欧银联体,包括中国、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克罗地亚等14个国家的银行,共同主持中国和中东欧国家企业参与中东欧国家基础设施、电力、电信、园区、农业、中小企业、高科技等领域项目投资;2018年7月中国—阿拉伯国家银行联合体成立,是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之间首个多边金融合作机制。此外,各国主权基金和投资基金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7年来,中投公司、阿布扎比投资局等主权财富基金对沿线国家主要新兴经济体投资规模显著增加,丝路基金与欧洲投资基金等比例出资并共同进行投资决策的中欧共同投资基金于2018年7月正式成立并投入运作,投资规模5亿欧元,大大促进了“一带一路”倡议与欧洲投资计划相对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与“一带一路”相关的基金有中哈产能合作基金、中非发展基金、中欧共同投资基金、联合融资基金、“澜湄合作”专项基金、“21世纪海上丝路”产业基金等22只,合计规模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第二届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企业家大会上,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官员、国际组织和机构代表、商协会代表及知名企业家共800余人出席,中外企业家洽谈签署合作协议总金额超过640亿美元。

(三)“一带一路”商业金融机构合作水平不断提升

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贷款期限长,在支持境内外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建设上发挥着独特作用;商业银行则在利用筹集资金渠道多元性吸收存款、公司融资、金融产品、贸易代理、信托等方面具有优势。截至2017年末,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与全球超过1600家银行建立了代理行关系,基本建立了覆盖“一带一路”沿线和区域的金融服务网络。2018年4月20日,花旗集团与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分别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2018年9月,德国商业银行与中国工商银行签署“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德国商业银行是首家加入“一带一路”银行合作常态化机制的德国银行,双方在“一带一路”有关项目上的合作涉及项目融资、资本市场业务和贸易融资,大大提升金融服务能力。与此同时,加强“一带一路”沿线的金融互联和金融基础设施也对推动区域贸易以及刺激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四)“一带一路”金融市场体系建设日趋完善

7年来,不断深化长期稳定、互利共赢的金融合作关系,各类创新金融产品不断推出,大大拓宽了“一带一路”建设的直接融资渠道。2014年9月,中国国家开发银行通过伦敦环球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成功发行20亿元人民币债券,是首笔在中国内地及香港以外地区发行并上市的中资准主权债券。2016年7月以来,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发行首单30亿元人民币绿色金融债,全球首只以特别提款权(SDR)计价、人民币结算的债券(命名为“木兰债”)由世界银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在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合计额度20亿特别提款权(SDR)。2017年,瑞士、俄罗斯等国央行同中国央行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保障了跨国基础设施项目的资金安全。2018年4月,阿布扎比全球市场(ADGM)和上海证券交易所(SSE)在阿布扎比签署谅解备忘录,在ADGM建立“一带一路”交易所,以服务沿线国家投资者的金融需求。

(五)“一带一路”金融互联互通加快加速

提升“一带一路”金融互联水平需要国际组织以及更多国家间的通力合作。7年来,中国先后与21个沿线国家建立了双边本币互换,与7个国家建立了人民币清算安排,分别是新加坡、卡塔尔、马来西亚、泰国、匈牙利、俄罗斯、阿联酋。人民币国际支付、投资、交易、储备功能稳步提高。2019年1月16日,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与跨境清算公司(CIPS运营机构)签署了合作意向书,以进一步深化双方以及区域在跨境支付业务发展方面的合作。目前已有27家中资银行签约加入SWIFT gpi(2017年启动以来,SWIFT gpi已成为跨境支付领域新标准),有助于促进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效率,以及人民币国际化水平 ,加强“一带一路”金融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Pi2ae+Ftw2M6XSp4vV16DHgEPtWKcOfwyRSAB4UHuJq7HLXUT6qIzWTaZRTZzYS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