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重庆融入“一带一路”发展的战略基础

(一)重庆融入“一带一路”的比较优势

1.在国家战略格局中的地位突出

地理区位优势明显。重庆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长江经济带“Y”字形大通道联结点,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独特区位优势,在国家对外开放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大格局中,愈加显著地发挥着东西互济功能承接、南北互通枢纽支撑的关键联通作用。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形成“铁、公、水、空、管道”多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极大推动了重庆积极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布局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布局。

经济区位独具特色。重庆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经济优势突出,战略地位重要,是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内陆开放高地,是连接欧洲、亚太、东盟三大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在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特别是在国家“三大战略”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其中,重庆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着支撑作用,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着带动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着示范作用。

2.区域经济综合实力日趋增强

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重庆直辖以来,随着体制机制逐步改善,内陆开放加快推进,汽车、电子信息产业等主导产业快速发展等,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体量不断壮大。201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20363.19亿元,是1997年的13.5倍,年均增长13.2%(见图1-1)。三大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从直辖初的20.3∶43.1∶36.6调整到2018年的6.8∶40.9∶52.3。经济发展质量持续提升,2018年人均GDP为6.59万元,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见表1-1)。

图1-1 重庆直辖以来历年GDP及增速变化
数据来源:《重庆统计年鉴》(2019)。

表1-1 2018年西部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对比

现代产业体系正在加速构建。目前,重庆新旧产能加速转换,传统制造业加速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持续上升,基本形成第二、第三产业“双轮”驱动、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发展格局。一是制造业集群优势明显。重庆是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是全球最大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全国最大汽车生产基地、全国主要手机生产基地和全国重要的通用机械出口基地,在全球产业体系中有较强影响力。当前,汽车、电子等传统支柱行业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新能源及智能汽车、机器人及智能装备、通用航空、云计算及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制造业不断壮大,有利于重庆发挥制造业基础优势、产业集群优势,引进全球高新技术产业,完善产业集群、补齐发展短板,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2018年智能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640亿元,同比增长19.2%,带动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3.1%和13.7%,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比重提高至22.9%、18%。二是服务业占据主导地位。近年来,重庆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快速发展,2013年服务业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8年,重庆服务业占比提高到52.3%,加快转向国际化大都市服务业主导的发展格局,尤其是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智能产业快速发展,推动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向高端化、融合式、外向型、专业化、集聚化发展,促进全市产业由生产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加快转变,有利于重庆引进发展总部经济、国际金融、现代物流、高端专业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提升重庆服务业国际化水平。

专栏1 重庆市工业支柱产业发展情况

电子。经过10年左右发展,电子产业已经形成了“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成为国内以笔记本电脑、手机、平板电脑、打印机、显示器为代表的智能终端产品制造基地。其中,笔电制造形成了5家品牌企业、6家代工企业、860多家零部件配套企业构成的“5+6+860”的垂直产业体系。手机制造快速集聚了vivo、OPPO、百立丰、乐视等200多家手机整机及配套企业。集成电路形成了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原材料配套全产业链。新型显示初步构建起以电视机、液晶显示器等显示面板下游产业为主,逐步向玻璃基板、偏光片、液晶等上游关键原材料配套产业拓展的产业格局。2019年,全市规模以上电子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3%。

汽车。重庆汽车产业体系完整。截至2019年底,全市汽车生产企业达到43家,其中整车生产企业23家,专用车生产企业20家,已形成以长安体系(含长安汽车、长安福特、长安铃木、长安跨越)为龙头,北京现代、庆铃汽车、上汽依维柯红岩、东风小康、华晨鑫源等整车企业为骨干,上千家配套企业为支撑的“1+10+1000”的优势产业集群,汽车整车年综合生产能力超过350万辆。从产业链看,已形成包含发动机、变速器、制动系统、转向系统、车桥、内饰系统、空调等各大总成在内的较完整的零部件供应体系,传统燃油汽车70%以上零部件实现本地配套。2019年,全市汽车产业增加值同比下降4.1%。

摩托车。重庆摩托车产业体系完善。目前形成了隆鑫、宗申、力帆、银翔等摩托车整车企业36家,装备水平、制造能力、生产规模国内领先,拥有规模以上零部件企业430余家,具有年产1000万辆整车和2500万台发动机的综合生产能力,具备发动机、离合器、车架、减震器、转向、轮毂、轮胎、仪表、覆盖件等关键零部件的配套能力。2019年,全市规模以上摩托车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

装备制造。重庆装备制造行业领域多,部分领域具有全国影响力。全市形成了以智能制造、节能环保、能源装备、轨道交通、数控机床、仪器仪表、航天航空等为主的装备制造体系,主要领域实现快速增长,其中仪器仪表等行业在国内影响力大。2019年,全市规模以上装备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

材料。已初步构建起以冶金、建材、化工等为主体的材料产业发展体系,在铝加工、复合材料等细分领域具有相对优势,拥有西南铝业、国际复合等龙头企业。2019年,全市规模以上材料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7%。

消费品。全市消费品工业初步形成了一个以千亿级食品产业集群为引领,纺织服装、造纸及纸制品、塑料、玻璃制品等百亿级产业集群为支撑的发展格局。2019年,全市规模以上消费品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

能源。全市形成了火电、水电、风电等多种形式的能源产业格局。2019年,全市规模以上能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3%。

生物医药。全市已形成生物药、化学创新药及高端仿制药、现代中药及数字医疗器械产业链群。2019年,全市规模以上医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1%。

创新驱动能力全面提升。随着重庆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产业链从低端向中高端不断提升,全市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加快,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位居中西部前列。一是创新投入持续增加。2018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1.9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同比增长13.9%。二是创新主体培育步伐明显加快。各类创新主体快速兴起,呈现“井喷”式的发展趋势。2018年,高新技术企业达2504家,同比增长23.5%。三是创新平台密集布局。拥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1个,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65家高校,市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共180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市级及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538个,其中国家级中心10个。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分院、中建院重庆分院和同济大学重庆分院等高端研发平台落户重庆。四是创新人才集聚加快。采取人才引进和培育并举的措施,截至2018年底,全市研发人员累计13.2万人,各类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达到608人;其中“两院”院士16人,累计引进高端外国专家15名。五是创新成果持续增长。2018年,全市共受理专利申请量7.21万件,同比增长10.9%,获得专利授权4.57万件,同比增长30.6%(见图1-2)。

图1-2 2018年西部各省份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

专栏2 实施重庆市与知名院校开展技术创新合作专项行动方案

2017年11月,重庆市印发了《重庆市与知名院校开展技术创新合作专项行动方案(2017—2020年)》,提出围绕先进制造、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合作建设一批创新平台。对于引进建设项目,重庆设立了科技专项,根据引进项目的类别实行分类激励。同时,还将配套享受科技金融、人才、财税等政策支持和相关服务。

2018年,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比利时鲁汶大学、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等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与重庆市共建项目相继签约落地。近年来,重庆以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重庆高交会暨第九届国际军博会为契机,加快实施重庆市与知名院校开展技术创新合作专项行动方案,推动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取得了积极进展。新加坡国立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国工程院、中国电科等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与重庆市共建项目相继签约落地。9月29日,华中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6所高校与重庆市集中签约,将推动一批重点项目在渝落地。

3.崛起为国际化城市的潜力日益凸显

国际化水平快速提升。直辖20多年来,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实施以来,重庆全力推进城市向现代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一是国际化城市形象凸显。越来越多的外国驻渝领事馆、跨国性企业、国际性专业机构布局重庆,嘉陵帆影、世界花等一批地标性建筑加速推进,金山国际医院、新加坡莱福士医院、哈罗重庆礼德学院、英国阿平汉公学等一批国际医疗机构、国际学校入驻重庆。2018年,在渝外国总领事馆10家,居全国第四位;世界500强企业已落户287家,位居中西部前列;在渝中国香港和国外新闻机构5个。二是加强国际友好城市合作(见表1-2)。积极参与中国—中东欧、中俄两河流域、中国—东盟、中美、中澳省州负责人论坛等多、双边合作机制建设。2018年,新增5个国际友好城市,其中3个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截至目前,重庆市国际友城数量达到42个,创历史新高。三是金融国际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近年来,重庆加快建设国内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已形成传统金融为主体,新型金融为辅助的现代金融体系,金融影响力、辐射力逐渐增强。目前,重庆拥有各类金融要素市场16个,金融要素市场结算规模突破5万亿元,具有西部唯一的QDII2试点、中新金融互联互通等独特优势。其中,江北嘴区域入驻金融机构近600家,被誉为西部的“陆家嘴”,成为中国西部新兴的金融中心,有利于增强重庆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提升重庆金融业全球影响力。2018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增至9.5%。

表1-2 重庆市同外国城市(省、州)结好一览表

续表

经贸往来势头迅猛。近年来,重庆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进出口贸易、利用外资与对外投资逐年增加,在“一带一路”经贸格局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一是对外贸易日趋频繁。在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重庆)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推动下,重庆对外贸易保持快速增长态势。2018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突破5000亿元大关,实现5222.62亿元,在中西部居第三位,全国排名第12位(见图1-3)。其中,“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成为重庆市进出口主要市场,在渝双边经贸促进机构近20个,进出口总额合计1209.8亿元,占全市的23.2%。

图1-3 2018年西部各省份进出口总额

二是境外资本对重庆的关注度和参与热情在提高。2018年实际利用外资100亿美元以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地区)利用外资52.4556亿美元,占全市总额的51.06%(见图1-4)。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实施,越来越多的国际金融机构布局重庆,如汇丰银行和澳新银行等外资银行一直在关注和参与重庆金融领域的发展,从中受益巨大。

图1-4 2018年西部各省份利用外资总额

三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合作稳步推进。重庆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以并购为主,投资目的国家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以色列、俄罗斯、罗马尼亚、东帝汶、老挝、柬埔寨,占对外投资总量的80%以上;大部分投资流向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以及房地产业、体育和娱乐业。2018年,重庆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14个国家新增投资6376万美元;与“一带一路”沿线10个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27.6亿美元,同比增长204.8%;在“一带一路”沿线19个国家完成营业额6.8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66%。

国际展会影响力日益提升。近年来,重庆会展业持续保持高速发展态势。一是举办国际会议数量明显增多。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智博会”)永久性落户重庆,中国(重庆)国际投资暨全球采购会(以下简称“渝洽会”)成功更名为中国西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以下简称“西洽会”)。此外,重庆成功举办了“中国500强企业高峰论坛”“亚欧互联互通产业高峰论坛”“亚洲能源合作论坛”“重庆市市长经济顾问团年会”“2016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重庆香山旅游峰会”“中国·匈牙利中小企业跨境投资与贸易洽谈会”“中国零售商大会”等系列国际国内知名会议。二是国际会议品牌效应日益显现。2019年,智博会有8个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派出15名副部级以上重要嘉宾参会,173家国外企业参展,8项国际赛事吸引了21个国家和地区、415个境外团队和选手同场竞技,173家海内外媒体的1212名记者向全球同步讲述智能化精彩故事,极大地提升了重庆的城市形象和国际知名度。

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深化。近年来,重庆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开展了广泛合作与交流。一是积极推进教育合作。加快国际化办学进程,实施“丝绸之路”合作办学推进计划,与“一带一路”沿线13个国家40所高校建立良好合作关系,有来自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万名留学生在渝学习,着力促进学术成果合作共享;开展“丝绸之路”师资培训推进计划,累计派出教师460余人次前往沿线国家交流访问、参加学术会议和开展博士后研究,着力推动优质教育模式互学互鉴。二是加强文化交流。依托川剧文化传承与保护基地,组建“曲风雅韵”川剧艺术团赴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国家进行川剧巡演,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目前,重庆市文化系统共有31个团组出访俄罗斯、新加坡等16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促进文化交流传播、文化贸易创新发展。2018年,全市接待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入境游客388.02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21.9亿美元。三是推进科技创新合作。依托西南大学、重庆高技术中心等单位与匈牙利、厄瓜多尔等“一带一路”国家共同组建了中匈食品科学合作研究中心、中—厄智能制造与状态监控国际联合实验室等联合创新平台,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有效地促进了重庆科技创新领域的开放合作。四是加强医疗卫生交流合作。依托重庆附一院、重庆市中医院、重医附属口腔医院、重医附属儿童医院、市急救医疗中心等单位与法国、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家共同组建了中国(重庆)—法国应急与灾难医学合作中心。积极举办中外国家专业技术培训班,大力开展对外医疗援助工作,有效促进重庆与各国在卫生健康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专栏3 重庆教育领域国际合作基本情况

积极拓宽国际教育通道。增设“重庆市外国留学生市长奖学金‘丝路’专项”,奖学金规模500万元/年,每年拟培养100名来华留学高端杰出人才。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到重庆合作办学,实施重庆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5年行动计划,依托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教学资源,中澳(重庆—昆士兰州)职业教育合作办公室联手澳大利亚昆士兰职业技术学院与重庆6所高职学院签订了6项姊妹学校合作协议,市内职业院校分别与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新加坡、美国、韩国、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教育机构签订13项合作协议;联合国内企业在海外开设“鲁班工作坊”“海外人才培养基地”等,加强“本土化”员工培养培训。

构建语言互通机制。充分发挥四川外国语大学等语言类高校人才培养优势,加强非通用语专业建设,着力培养阿拉伯语、泰语、匈牙利语、希伯来语等非通用语人才,推进沿线国家语言专业和课程建设,重点推进俄语、阿拉伯语、越南语、葡萄牙语、匈牙利语等沿线国家语种人才培养工作;着力加强孔子学院(课堂)建设,先后在泰国、俄罗斯、斯里兰卡、哈萨克斯坦等沿线国家建设5所孔子学院;积极培养沿线国家本土汉语教师,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高校与俄罗斯、斯里兰卡等国合作共建中国语言文化教育中心、汉语师范学院等机构,更好满足当地青少年对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学习需求。

开展人才培养培训合作。围绕通信运营、轨道交通、教育管理等重点领域举办专题研修班,培养沿线国家中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技能人才,每年吸引5000余名沿线国家学生来重庆学习。设立卓越校长工程中新合作培养计划、特色专业骨干教师海外研修计划等市级公派出国留学项目,实施中新(新加坡)青少年交流计划、开展“长江—伏尔加河”青年论坛与文艺巡演、文化巡展、专家巡讲活动,在5所高校设立校级“丝绸之路”奖学金,4000余名沿线国家优秀学生在渝学习。每年选派3000余名师生赴俄罗斯、新加坡等38个沿线国家留学、游学。开展“缅甸仰光省公共交通高级管理研修班”“聚焦超声外科技术高级管理人才培训班”等特色教育,培训重庆市“走出去”企业和外籍中高级管理及技术技能人才208名。

搭建重大教育合作平台。推动成立中泰职业教育联盟、“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金砖国家”网络大学联盟、中俄“长江—伏尔加河”高校联盟、中俄教育类高校联盟等10余个国家级、省部级高校联盟,汇聚中外37所职业院校,数十所高等院校,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加强与各国高校的深入交流。

专栏4 重庆科技领域国际合作基本情况

推动科技领域的开放合作。推动东盟能源中心、俄罗斯托木斯克理工大学、中丹技术转移中心、德国工业集市等“一带一路”沿线的技术转移机构和高校参展高交会、智博会等;组织移动机器人、VR技术,服务机器人定制等特色技术项目进行展示对接。组织开展国际技术转移对接会、中国(重庆)—东盟清洁能源应用研讨与技术交流会等活动,推动国际技术资源双向转移转化,促进重庆市产业技术对外交流和项目合作。

推动科技创新合作。重点建设了“中匈技术转移中心(重庆)”“中德技术转移中心(重庆)”等国际科技合作信息服务平台。中国—匈牙利技术转移中心已促成17个国际合作项目成功对接,“食品科学合作研究中心”“芦竹生态种植观光园”等项目已在重庆启动实施。中德技术转移中心举办“工业4.0”国际论坛及企业培训会,邀请到菲尼克斯电气、德国最大工业B2B平台Industrystock.com的专家齐聚重庆研讨“工业4.0”、智能制造发展及国际技术转移,为重庆市培养智能制造产业的管理人才及技术队伍。

加强重庆对外科技人文交流。在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市科委的支持下,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和国家电投集团远达环保工程有限公司等单位多次举办发展中国家技术培训班,除邀请“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家来重庆参加培训外,还走出国门,前往埃及、印度等国家开班,为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培养科技管理干部、技术经理人以及专业技术人才,提升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科技人力资源开发合作水平。

专栏5 重庆文旅领域国际合作基本情况

促进文旅交流合作。先后与波兰、捷克、新加坡、澳大利亚、俄罗斯、白俄罗斯及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文化、旅游等方面达成合作,成功举办首届重庆波兰文化节、“李华的认知艺术与质朴的非洲民间艺术”展览、“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季”活动等,开展专题旅游推广营销活动40余场,建立重庆旅游国际传播中心,成立10个重庆旅游境外推广中心和形象展示店,“1+N+X”文化旅游外宣平台逐步形成。

创新文旅融合品牌。在国家文化旅游委支持下,市文化旅游委与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签订了年度合作协议,将2017年命名为“新加坡重庆文化年”。春节期间市文化委、市旅游局组团参加“春到河畔迎新年”、我驻新使馆新春招待会和中国文化中心专场文艺演出,参加新加坡主要媒体的采访宣传和旅游推介等活动。重庆非遗、汉字讲座及“重庆之窗”图书专柜、民乐等4个类别的文化交流活动走进狮城。应越南岘港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邀请,重庆文旅代表团参加“2017岘港国际烟花节”,文旅融合“走进”越南,展示重庆京剧,开展旅游推介。

推动文化贸易发展。2017年,市文旅委首次承接国家文旅委牵头的“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季”项目,与捷克、爱沙尼亚两国的艺术机构建立联系,引进芭蕾舞、室内乐和小丑剧等3个演艺项目来渝商业演出,以“文化+市场”的方式推进文化合作。2018年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与新加坡东亚成功集团签订项目意向投资协议,新加坡东亚成功集团将投资20亿元在渝开发建设重庆特色文化小镇,助力重庆文旅产业发展。到2020年,重庆将建40个特色文化小镇,其中2018年规划建设9个特色文化小镇,深挖文化渊源,植入当代元素,形成文化综合体。

文化合作搭平台。在“中俄媒体交流年”框架下,经近两年的运作,与俄罗斯叶利钦总统图书馆达成合作协议,赴俄罗斯开展人文纪录片《中俄书途》采访拍摄,拟在中俄两国公共媒体播放。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和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考古与民族学研究院组建联合考古队,开启了重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外开拓的新篇章。组织电影企业参加了“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商谈影视合作,努力搭建多层次、宽领域的交流平台。10位艺术家为重庆留下23幅珍贵的艺术作品。

专栏6 重庆卫生领域国际合作基本情况

大力开展对外援助工作。2002年,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受国家卫生健康委委托向南太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派遣中国援外医疗队,这是我国派往南太地区的首支中国医疗队。截至2019年1月底,重庆已向巴布亚新几内亚派遣9批医疗队,共计90人次,累计援外服务10万余人次。同时,医疗队还十分重视临床教学和学术交流工作,开展培训突破1000次,为当地培养了一批医疗人才。对外援助项目的圆满完成扩大了重庆卫生援助项目在受援国的影响,帮助受援医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深受受援国政府和人民热烈欢迎,对促进两国关系、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促进两国之间的卫生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大力促进卫生健康交流合作。在国家卫生计生委的支持下,重庆市卫生计生委、重医附一院等单位多次举办中外国家专业技术培训班,如:以色列突发事件卫生应急管理专题培训班、中国—东盟卫生应急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中—法卫生应急专题培训班、重庆—新加坡护理专业短期培训项目等,除邀请“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家来渝参加培训外,还走出国门,前往新加坡等国家开展培训,为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培养应急专业技术干部及专业技术人才,提升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卫生健康发展水平,促进中国和各国的联系更加紧密,交流与合作更加频繁,友谊更加牢固。同时,德国、泰国、意大利、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等国也多次派人来渝访问,与重庆市专家、学者就人才培养、急诊医学等领域展开深入交流,并希望今后能进一步加强卫生领域的联系。

4.全方位开放格局新优势正在形成

开放通道不断完善。重庆依托“铁、空、水、公”四位一体优势,不断拓展开放大通道,基本形成以中欧班列(重庆)、西部陆海新通道为引领的东南西北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一是陆上国际物流大通道逐步完善。近年来,重庆陆续开通了中欧班列(重庆)、“渝黔桂新”铁海联运班列、中欧(重庆)越南铁路联运班列、“渝满俄”、“甬渝新欧”等国际铁路物流大通道以及东盟公路班车。目前,中欧班列(重庆)成为我国开行数量最多、货值占比最高、开行路线最丰富的国际货运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以重庆为运营中心,初步形成了“统一品牌、统一规则、统一运作”的运营管理体系;东盟班车已形成覆盖主要东南亚国家的干线运输网络,服务范围覆盖亚欧20个国家15个港口。二是航线网络日趋成熟。江北国际机场现有通航城市205个,国际(地区)63个,国内142个,航线总数331条。国际(地区)航线84条,通航五大洲27个国家63座城市,形成了基本覆盖国内大中城市和全球重要航点,通达欧洲、美洲、大洋洲和亚洲主要城市的航空网络。其中,“一带一路”客运航线42条,货运航线6条通航。三是多式联运互联互通初见成效。重庆大力发展以港口为节点的“铁、公、水、空”多式联运,已建成主城果园、万州红溪沟等5个多式联运港口,果园港成为中欧班列(重庆)第二个始发站,串联主要交通枢纽和开放平台的铁路枢纽东环线正在加速建设,以江北国际机场为中心形成了公路航空联运的良好局面。

专栏7 国际铁路物流大通道建设现状

向西:中欧班列(重庆)已成为内陆与欧洲重要的陆上通道。中欧班列(重庆)2018年增开了重庆—明斯克、重庆—汉堡等十几条线路,成为我国累计开行数量最多、路线最丰富的国际货运班列。2018年,中欧班列(重庆)开行1475列,实现了数量与质量“双高”增长,外地箱量已占总去程箱量的60%,运输重箱量同比增长60%以上,在实现中欧班列出口运邮常态化开展的同时,在国内率先完成中欧班列较大规模邮件进口测试。

向南:中欧班列(重庆)南向通道贯通渝、黔、桂等地,成为内陆最便捷的出海通道。2018年,陆海新通道共开行609列,内外贸货物货值累计约37亿元;与西部省市共建“一带一路”,与广西、贵州、甘肃等省市签署共建陆海新通道合资合作框架协议,以重庆为运营中心,确定了“统一品牌、统一规则、统一运作”的运营管理体系。

向北:中欧班列(重庆)北向通道联通中蒙俄经济走廊。2018年,渝满俄北向通道共开行230列,占比超过中欧班列回程列数1/3,助推了重庆汽车产业和电子信息等产业发展,也为国内带来了高质的木材、工业纸浆、石棉、粮油等大宗产品,实现了产业的双向互动。

向东:中欧班列(重庆)打通了渝甬等铁海联运通道。2018年1月23日渝甬班列开行,从重庆到宁波港铁路运行只需57小时,成为重庆通向大港的重要通道。2018年12月29日,渝甬班列已运行143列,合计到发集装箱标箱16686只,外贸箱占比为95.4%。

专栏8 重庆公路物流基地东盟班车现状

重庆东盟公路班车项目(以下简称“东盟班车”)由巴南区政府与重庆公运集团共同出资组建重庆公运东盟国际物流有限公司负责运营。目前已开通东线、东复线、中线、西线、亚欧线以及重庆—新加坡线6条线路。东线从重庆南彭始发经广西凭祥或龙邦至越南河内至越南胡志明至柬埔寨金边,整条线路采取陆运方式,到达河内全长1400千米,到达柬埔寨金边全长3400千米;东复线从重庆南彭出发经广西钦州港至新加坡,整条线路采取陆海联运方式,全长4300千米;中线从重庆南彭经云南磨憨至老挝万象至泰国曼谷,整条线路采取陆运方式,全长2800千米;西线从重庆南彭经云南瑞丽至缅甸仰光,整条线路采取陆运方式,全长2700千米;亚欧线从欧洲经重庆团结村—重庆南彭至越南,全长12400千米,整条线路采取公铁联运方式,实现了东盟班车与中欧班列(重庆)的无缝连接;重庆南彭—广西凭祥—越南—老挝—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线已于2018年12月6日开通,全长约4500千米,单面用时约7天,整条线路采取陆运方式。截至2019年第一季度,东盟班车共计发车846车次,总重约7400吨,总货值约8.2亿元。2019年第一季度发车185车次(平均每天开行约2班),同比增长约105%;总重约1800吨,同比增长约350%;总货值约8800万元,同比增长约80%。

开放平台作用更加凸显。重庆开放平台众多,国家级一类口岸、保税港区和综合保税区功能齐全。经过多年发展积累,已形成了“1+2+7+9” 的国家级开放平台体系,即由两江新区、3个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4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构成的产业集聚平台体系,由3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3个保税监管场所、重庆检验检疫综合改革试验区等构成的口岸和保税平台体系,由重庆自贸试验区和中新(重庆)互联互通项目2个开放型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平台构成的制度创新平台体系。其中,两江新区开发开放的示范作用日益增强,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中西部地区唯一的中新政府间合作项目——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建设稳步推进,综合枢纽、开放口岸等功能日益显现,使重庆逐步崛起为内陆开放新高地和中国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

开放环境持续优化。随着重庆自贸试验区、中新互联互通等深入实施,制度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营商环境持续改善,贸易便利化水平稳步提升。一是国际国内大通关格局初步形成。积极推动通关便利化改革,依托中欧班列(重庆),展开“安智贸”(中欧安全智能贸易航线试点计划)试点,与沿线国家海关加强通关合作,实现关检的“一卡通”。通过建立跨部门、跨区域、跨关区“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协作机制,搭建电子口岸平台,推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试点,有效实现跨区域通关协作。通过“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关检合作,实现重庆全域海关业务一体化和检验检疫“通报、通检、通放”一体化。二是重庆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取得新突破。重庆自贸试验区已探索形成13个创新典型案例、34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全国首创案例6个、全国首创制度创新成果11个,21项案例和成果向全市推广。三是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明显提升。重庆获批全国唯一的检验检疫综合改革试验区;在全国率先实现国家标准版“单一窗口”申报,申报量排名内陆第一;在全国率先完成国际转运业务实货测试,获批带无人机试飞空域的航空孵化基地;在内陆地区率先开展取消内销征税联系单试点;在第三批自贸试验区中率先开展飞机保税租赁、“保税+融资租赁”业务。四是营商环境大幅优化。重庆自贸试验区外资项目备案实现立等可取,覆盖率达到100%。33项市级经济管理权限下放自贸试验区。开办企业时间从20个工作日缩短至最快3小时,口岸通关时间压缩了1/3。在第三批自贸试验区中率先建成区域识别系统,成立全国首家覆盖全域、专门化的自贸试验区法院,组建商事仲裁中心和知识产权法庭,设立西部唯一的商标审查协作中心。在重庆自贸试验区带动下,重庆营商环境居全国第五位、西部第一位。

5.交通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显著提升

铁路建设成效显著。“十三五”以来,渝万高铁、渝黔新线相继建成通车,郑万高铁、渝怀复线(涪陵—秀山)、黔张常铁路正在加速建设,渝湘高铁(主城—黔江)已开工建设,渝昆、渝西高铁力争2019年开工建设,成渝中线、渝汉高铁正在开展前期工作。重庆正加速融入全国高铁网络,在国家公布的“八纵八横”高铁主干线规划中,京昆、包(银)海、兰(西)广、沿江和厦渝等高铁主通道都将在重庆交会,形成连接全国主要城市的“米”字形高铁网路。目前,重庆已形成了“一枢纽十干线二支线”格局,铁路运营里程突破2000千米,达2371千米,其中高铁里程达到381千米。

“三环十二射多联线”高速路网加速形成。“十三五”特别是《重庆市高速公路建设三年行动工作方案》实施以来,重庆高速公路建设进度明显加快,启动实施了第三个千千米和第四个千千米高速公路项目,渝广高速、江习高速、南道高速、万利高速、九永高速等建成通车,潼南—荣昌、开城高速、南川—两江新区—合川等高速公路开工建设。目前,重庆高速公路正处于扩容、加密发展阶段,形成了“三环十二射多联线”发展格局,通车总里程突破3000千米,省际出口通道达到19个,路网密度达3.5千米/百平方千米,位居西部地区前列,接近世界上高速公路密度最大的德国水平(3.58千米/百平方千米)。

国际航空枢纽功能不断增强。一是硬件设施建设加速推进。江北国际机场和万州、黔江机场稳步发展,武隆和巫山机场加速建设,基本形成“一大四小”机场格局。其中江北国际机场T3A航站楼和第三跑道建成投用,成为中西部首个拥有三座航站楼、实现三条跑道同时运行的机场。重庆第二国际机场前期工作已启动。2018年,江北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4000万人次,连续保持在全国前十;完成货邮吞吐量38.2万吨,在国内主要机场中排名第10位,其中国际货量14.7万吨,位居西部第一。二是通关便利性大幅提升。对53个国家实行“72小时过境免签”,实现货物7×24小时通关,鲜货“一小时提货”,普货提货时间压缩60%以上,整体保障效率已达到全国民航领先水平。三是物流企业成本显著降低。国际货站处置费下调至全国最低,为上海机场同类费用的50%,走在全国机场前列。

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初具雏形。“一干两支”航道体系基本建成,果园、珞璜、龙头、新田枢纽港建成投用,现代化港口集群建设成效明显,全市港口货运年吞吐量和集装箱通过能力分别达到2亿吨、450万标准箱,船舶大型化、标准化建设走在全国内河前列。其中,果园港是国家级第三代现代化内河港口,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内河水、铁、公联运枢纽港;向西,通过渝新欧铁路连接欧洲;向东,通过长江水道直通太平洋;向南、向北,无缝衔接绕城高速,通过渝昆、兰海等高速,以及渝怀铁路等进入全国路网,实现对云、贵、川、陕等地区货物的聚集和辐射,是中国西部名副其实的多式联运枢纽。目前,果园港已建成16个5000吨级泊位,集装箱通过能力370万标准箱,周边省市货物中转量占比40%以上,成为重庆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重要支撑。

(二)重庆融入“一带一路”面临的瓶颈

1.开放通道互联互通水平还需提升

一是西向通道能力仍需强化。目前,中欧班列(重庆)绕行西安线路里程长、运行效率低,兰渝铁路物流成本过高,利用率低;同时,中欧班列无序竞争,造成资源浪费和铁路运力紧张,加上通关通检便利化还不够等,经常因拥堵导致班列不能及时发运,影响了中欧班列的整体运行时效。二是陆海新通道需要加强顶层规划。国家层面相关规划尚未出台,缺乏省际协调机制,市级层面通道运营平台公司缺乏统筹,各个平台层级不一、功能不齐、专业化市场化程度不高,公路、铁路、场站、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智能化、标准化的物流信息平台都需要加快推进。三是东向通道能力急需提升。目前长江沿线通道运输方式单一,三峡船闸拥堵常态化,运输时间不稳定,成为制约水运发展的老大难问题。长江枯水期涪陵至主城段航道水深不足,制约着长江大型船只发展。四是国际空中通道偏少。2018年,重庆开通的国际航线为84条,与全球部分区域中心城市还未建立直航航线,与国际航空枢纽和机场城市存在一定差距,不利于重庆开展国际经贸交往。

2.开发开放平台潜力有待发挥

重庆自贸试验区、中新(重庆)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两江新区、保税港区、经开区、高新区等重点开发开放平台示范引领能力还需提升。一是平台间互联互通不足。平台政策整合力度不足,多式联运普遍存在前瞻性、系统性规划不足问题,各种运输方式之间仍未完全实现无缝衔接,“空、铁、水”多式联运格局尚未有效形成,客观上造成了货物转运集散分拨效率不高,影响开放功能的发挥。二是平台对外开放程度不够高。重庆虽然拥有了“水、空、铁”开放口岸,但口岸功能分布不尽合理。如铁路口岸不具备进口水果、进境粮食等特殊商品监管功能,进口特殊商品受限;果园港作为长江上游的枢纽港,一类开放口岸功能尚未落地,集疏运系统建设滞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物流枢纽和口岸功能的发挥。三是信息整合共享有待加强。各信息平台分散建设、独立运营、功能单一,不同平台之间彼此数据互联共享交换通道未完全建立,业务规范体系、技术标准规范体系、数据质量标准体系、数据安全保障体系缺乏统一标准,造成“数据孤岛”现象普遍存在,数据价值得不到深入挖掘,制约着平台功能的发挥。

3.开放型经济体系还不完善

重庆对资金、物流、人才的集聚吸引力不强,不利于重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一是直接融资、国际结算量较小。重庆缺少全球性金融要素市场,境内外上市企业少,上市企业市值小,直接融资少。其中A股上市企业仅60家,低于上海、北京、成都等城市;离岸金融发展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但与国际离岸金融中心相比结算金额较小。二是国际物流集聚能力较弱。重庆拥有国际物流大通道优势,但国际性跨国物流运行主体相对缺乏,国际中转能力和集聚辐射功能不足。第三方物流、冷链物流等物流新模式、新技术运用较少,物流成本较高,影响重庆利用口岸、通道等优势,加快建成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三是国内外高端人才吸引力弱。重庆购物、居住、休闲娱乐、教育、医疗等国际化生活环境及配套不完善,对高端人才吸引力较弱。全市外籍侨民占本地人口比重仅0.03%,远低于伦敦、纽约、巴黎等国际化大都市外籍侨民20%以上的占比,“千人计划”人才为86人,低于成都、西安等城市,占全国比重不到2%。四是各类国际交流活动偏少。重庆举办的国际性文化交流、国际性赛事和会议会展活动少,国际游客数量不到纽约、巴黎、伦敦等国际大都市的1/4,不利于重庆发挥在全球的影响力和提升自己的国际知名度。

4.开放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

对标国际知名城市,城市建设管理与国际接轨不够,营商环境、市场环境、宜居环境、人才环境、人文精神等“软实力”打造与开放高地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一是城市涉外服务功能较弱。法律、会计、中介咨询、公关等能够满足国际商务需求的机构少,能够满足国际人才生活的医疗、教育、娱乐等国际化机构、国际化社区不多,签证、法律、知识产权等政府服务体系建设较滞后,引进、留住国外高端人才难度较大。二是开放体制机制不完善。虽然重庆投融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取得一定成效,但政府服务效能与沿海仍有较大差距,企业注册、财税服务、人才服务、项目申报审批、政策补贴扶持等行政服务,存在周期偏长、环节烦琐、效率不高,人才引入政策力度不够,项目引导和人力资源配套服务不足等问题。法律法规、知识产权保护、市场监管、人才签证等体制机制与国际规则还存在较大差异,影响企业的国际投资积极性和国际经贸往来。三是城市管理智慧化水平较低。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城市精细智能管理经验不足、力量较薄弱,城市高品质生活社区少,幸福指数居全国第14位,城市的生活、居住等品质还有待提升。

5.风险评估及防控急需加强

由于大多数“一带一路”国家为新兴经济体,相较成熟经济体而言普遍面临更高的投资环境风险,国家主权风险,政策不连续性、恐怖主义贸易和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宗教冲突引起的政治环境风险,产业结构单一带来的经济稳定性风险,以及政府负债高、偿债能力较差导致的信用风险。一是面临社会政治风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政策、文化、宗教、社会问题复杂,一些国家政局不稳、社会动乱、社会治安差,恐怖袭击、战争与武装冲突等问题时有发生,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司法偏颇、执法随意、腐败严重以及争端解决机制的差异,都将给对外投资企业带来不可预期的风险。二是面临企业运营风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所处发展阶段不同,各国GDP水平、人均收入、工业化发展程度、市场规模、基础设施等经济因素千差万别,加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系统性金融风险增加,有时会出现区域内利率波动较大现象,国际汇率也存在极大的不稳定性,区域商品的价格变化多端,不同市场上消费者的需求也不尽相同,这些都是投资企业需要面临的经营风险。三是面临环境风险。“一带一路”覆盖区域自然条件和环境复杂多样,社会文化差异巨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不仅存在生态环境脆弱、施工难度大、灾害频繁等自然环境风险,同时也存在文化、法律、宗教等因素带来的社会环境风险,如东南亚国家基础设施投资风险违约率普遍在50%以上。

(三)重庆融入“一带一路”前期探索的实践贡献

重庆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已经取得较好成绩,尤其是陆路国际贸易通道建设,如“渝新欧”、西部陆海新通道前期探索以及多式联运枢纽、国际物流班列、陆上贸易规则、供应链金融创新、综合保税开放、自由贸易发展等探索对国家形成更大效能的东西联动开放格局做出了内陆地区的积极贡献。从发展阶段来看,重庆前期探索能够成功,源于自身迫切的开放发展诉求。在解决系列难点和短板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可以拓展和复制的发展思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为能够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融入我国“一带一路”建设,重庆有必要对前期探索实践进行总结,以期做出新贡献。

1.重庆在中欧班列前期开行中的重大探索意义

作为国内首开中欧班列的城市,重庆在原铁道部和海关总署的支持下,率先打通中欧班列(渝新欧)国际物流大通道,开行重庆至杜伊斯堡、布达佩斯、米兰、曼海姆等班列,与沿线国家相关部门进行了艰苦谈判,积极对接协商扫清通道各环节障碍,探索建立了“五国六方”铁路联席会议、跨国海关国际协调、货量与运价挂钩的量价联动等机制,中欧班列(渝新欧)成为中欧班列中开行最早、运行最稳定、货源最丰富、安全最有保障的集装箱班列,为全国中欧班列稳定运行打下了坚实基础。率先开展陆上贸易规则探索,已在多式联运、国际运邮、汽车平行进口试点、陆上贸易货物提单信用证结算、物流供应链金融创新、美元快付等多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其中“铁路运输信用证结算持续应用创新”“铁路国际行邮常态化运行”“陆海新通道创新开行下海出境专列”等3个创新案例入选商务部第三批最佳实践案例,为后续开行城市提供了大量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专栏9 中欧班列(渝新欧)和国际物流枢纽创新亮点

重庆铁路口岸创新亮点:重庆铁路口岸在打造国际物流运输体系、拓展口岸功能、提高行政效能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总结提炼出创新实施铁路运输信用证结算、创新推动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美元快付、促进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便利化平台、“二十六证合一”、“一窗式”服务平台等创新案例。2019年7月23日,商务部发布的自由贸易试验区第三批31个“最佳实践案例”中,重庆陆港枢纽“铁路运输信用证结算持续应用创新”“铁路国际行邮常态化运行”“陆海新通道创新开行下海出境专列”等3个创新案例入选。

南向通道公司创新亮点:推动陆海新通道高质量发展,创新内陆签发全球提单,南向通道公司联合各船公司,改变原有港口签发提单模式,在重庆签发“一单到底的全程提单”,更好地满足贸易和产业的融资需求,2019年共开了10张铁海联运提单,货物金额约85万美元。提供特色优质服务,引入保税平行进口车、越南冷冻巴沙鱼,内陆首批冷冻原粒带壳猫山王榴梿、柬埔寨大米、马来西亚葵花籽油、印度辣椒等优质农产品,激活内陆市场活力,带动贸易增长。开展定制化班列服务,根据客户不同需求,成功发运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定制化专列,提供高效、便捷服务,提升本地企业海外竞争力。

中欧班列(渝新欧)运邮重大突破:重庆是海关总署批准,最早成为可通过货运列车进行国际运邮的试点城市,中欧班列(渝新欧)是主要载体。2018年11月,中欧班列(渝新欧)在全国率先完成了铁路运邮的双向测试。2019年3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化改革创新若干措施的通知》,其中明确指出,赋予重庆铁路运邮的权限。2020年3月27日,中欧班列(渝新欧)运邮重大突破,全国首趟中欧班列(渝新欧)“中国邮政号”专列发车,目的地立陶宛。本次全国首趟中欧班列(渝新欧)“中国邮政号”专列共计发运集装箱44个,包括来自北京、广东、湖南及重庆本地的国际邮件42箱和应立陶宛政府请求发运的救援物资2箱。这是中欧班列(渝新欧)、重庆邮政以及重庆海关的一次全新尝试,也是全国首家疏运各地国际邮件的中欧班列运邮渠道。中欧班列(渝新欧)疏运量占全国中欧班列疏运欧向国际邮件总量的70%。目前,去程邮件的目的地已覆盖36个欧洲地区,进一步夯实了重庆国际铁路运邮地位,促成了全国首家铁路国际邮包集散分拨中心在渝建成。

2.中欧班列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

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优势突出,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性能源接替基地,由于深处内陆,开发开放相对较晚,与东部地区相比,经济实力、产业发展还存在较大差距。西部省市支柱产业以装备制造、汽摩、化工、能源、钢铁、矿石等产业为主,产业结构决定了西部地区货物运输以重型适箱货物为主,对铁路运输和国际铁海联运需求较大。依托中欧班列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在重庆的深度融合,串联欧洲、中亚和东盟经济体,带动国际物流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有效整合,推动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等生产制造与国际贸易深度融合,大幅提升西部地区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形成“全球采购、全球生产、全球销售”国际产业新格局。目前,在中欧班列(渝新欧)的货源中,重庆及西南周边地区货源占比约50%,中欧班列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3.中欧班列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

中欧班列(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联通欧洲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已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载体。中欧班列(渝新欧)联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已辐射至欧洲、中亚、东盟等国家和城市,在境外建立30个集结点和分拨点,构建起重庆与亚欧、东南亚等各国之间的国际货物双向流通格局,成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带动重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重庆近几年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进出口量都保持在1100亿元以上规模。同时,中欧班列(渝新欧)通过与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黄金水道、江北机场等对外物流大通道有机衔接,综合利用“铁、海”“铁、铁”“铁、水”“铁、空”等多式联运方式,推动物流行业降本增效,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专栏10 渝新欧对中欧班列的带动示范作用

重庆在原铁道部和海关总署的支持下,经过艰苦努力,首班渝新欧班列于2011年开行,开创了我国中欧班列的先河,成为开行时间最早、数量最多、运输货值最大、辐射范围最广、带动产业最强的中欧班列,创造并积累了5个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一是建立沿线“五国六方”铁路联席会议制度。在中国铁路总公司(以下简称“中铁”)的支持下,确立“五定”(定站点、定线路、定车次、定时间、定价格)班列开行模式,并开创了亚欧两大铁路组织使用统一运单的先例。

二是建立跨国海关国际协调机制。在海关总署的支持下,启动中欧“安智贸”试点和多国海关“一卡通”机制,即实现沿线国家一次报关、一次查验、全程放行的绿色通关机制。

三是建立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运作机制。政府层面,由市政府物流协调办公室负责物流通道组织建设,协调国家相关部委及铁路、海关等事务;企业层面,由中铁、俄铁、哈铁、德铁以及重庆交运集团合资的渝新欧(重庆)物流有限公司负责渝新欧货物组织及运营。

四是建立量价挂钩的联动机制。开行前期,各国运费价格不一,高低相差1倍左右。在中铁的支持下,重庆市协调各方降低物流费用,形成了价格量大从优的机制,目前渝新欧全程运输成本下降了约50%。

五是独立自主研发了电子锁和温控集装箱。为确保渝新欧班列全程安全监控和冬季常态运行,重庆市自主研发了电子锁和冬季运输的保温箱,有效降低运输成本,提升运输安全,为冬季运输提供了保障。

4.中欧班列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在“铁、公、水、空”等运输方式中,铁路运输是最低碳环保的运输方式,最符合节能减排的全球趋势。作为绿色运输方式,中欧班列在推动物流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促进交通行业节能减排规范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加快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建设,做大做优中欧班列,促进“水转铁”“公转铁”,有利于进一步减轻长江航运压力,实现长江尤其是三峡库区的水体保护,为重庆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提供重要支撑。

(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需求分析

1.“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需求分析

“一带一路”初步形成了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孟中印缅六大经济走廊,覆盖约65个国家及地区、45亿人口,经济总量约20万亿美元,人口和经济总量分别约占全球的60%、30%(见表1-3)。

表1-3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注:GDP、人口为2017年数据,进出口总额、消费总额、投资总额为2016年数据。

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横贯亚欧大陆,连接中国、东亚、中亚、西亚、中东、中东欧、西欧等区域,辐射3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口、经济总量分别占全球的26%、25%。沿线国家在经济上具有较强的相互依存性与优势互补性。东端是经济活跃的东亚经济圈,西端是经济发达的欧洲经济圈,基本上属于发达地区,但资源相对短缺;中间是资源禀赋丰富的欧亚腹地,除少数国家外,基本上都属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中国中西部、中亚、西亚地区,地域辽阔,交通不够便利,自然环境较差,但资源富集,开发前景好,开发潜力大。其中,能源尤为富集,煤炭储量2万亿吨以上,石油储量约1500亿吨,天然气储量近21.24亿立方千米,堪称世界“能源之乡”。沿线国家经济合作十分活跃。从区域看,中国是欧盟最大的进口贸易伙伴,也是欧盟第二大出口市场。在中欧进出口贸易中,机器和车辆、化学品和其他制成品占主导地位,占欧盟出口的85%和从中国进口的97%。其中,汽车是欧盟对华出口最多的产品,而电信设备则是欧盟从中国进口的主要产品。2017年,欧盟自中国进口占其从区外进口总额的20%;对中国出口占欧盟对区外出口总额的11%。中国—中东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取得积极进展,匈塞铁路、波黑斯坦纳里火电站、贝尔格莱德跨多瑙河大桥、波兰弗罗茨瓦夫城市防洪设施等一批旗舰项目有序推进。中国与中亚国家产能合作成效显著,中哈金土地高科技产业园区、哈萨克斯坦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区、中乌鹏盛工业园区、中吉亚洲之星农业产业合作区等一批示范项目建成投产。经贸合作日益密切,中亚地区主要从中国进口服装、玩具、游戏运动用品等,对中国出口矿物燃料、矿物油及其蒸馏产品,成为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经贸合作增长最快的区域。2017年,中国与中亚地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总额是360亿美元,同比增长19.8%。能源合作发展迅猛。2018年中亚对中国天然气供应约500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30%左右。

中蒙俄经济走廊包括中国、蒙古、俄罗斯,覆盖约16亿人口,经济总量约14万亿美元,分别占全球的21%和17%。沿线国家石油、天然气、森林等能源及自然资源丰富,其中天然气已探明蕴藏量占世界探明储量的1/3,居世界首位。支柱产业以石油、天然气、机械、钢铁、冶金、煤炭、森林工业及化工等为主,木材及木材加工业、畜产品也较为发达。中蒙俄经济走廊具有线路成熟、途经国家较少、运输成本较低、时间短、地缘环境较好等明显优势。目前中俄原油管道、天然气管道已投入运行,中蒙二连浩特—扎门乌德跨境经济合作区、阿穆尔气体处理厂 等一批重大项目合作正在积极推进,“渝新欧”“津满欧”“苏满欧”“粤满欧”“沈满欧”等中欧班列开通运行,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中蒙俄经贸合作日趋紧密,中国连续多年保持对蒙俄最大经贸伙伴地位,经贸合作关系已成为双边关系的“压舱石”和“推进器”。蒙俄主要从中国进口机电产品、食品、化工产品等,出口原油、煤、铝材、铜矿石、铁矿石等能源资源类产品。2018年,中国与蒙古、俄罗斯双边贸易额达到1113.35亿美元,增幅超过25%。其中,中俄双边贸易额首次超过1000亿美元,达到1070.6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增幅达到27.1%,增速在我国前十大贸易伙伴中位列第一。

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主要涉及中亚五国 以及西亚的伊朗、沙特阿拉伯、土耳其等国家和地区,覆盖约18亿人口,经济总量约16万亿美元,分别占全球的24%和20%。中亚、西亚油气资源丰富,矿藏种类繁多、储量大。其中,西亚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丰富、产量最大、出口最多的地区,素有“世界石油宝库”之称。所产石油90%以上供出口,主要出口到中国、美国、西欧和日本,其中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伊朗分别是我国第一、第三、第五大原油供应商。中亚、西亚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以油气矿产开采加工为支柱产业,属于典型的资源型产业结构。中亚、西亚主要向中国出口石油及其相关产品、矿产品,进口机电产品、机械设备、钢铁制品、轻纺产品等。

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包括中国和东盟十国,人口总数突破20亿,GDP总量约15万亿美元,分别占全球的18.6%、27%。中南半岛与中国陆海相连,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世界上橡胶、油棕、椰子和蕉麻等热带经济作物的最大产区,是世界最重要的稻米产区,是联通“一带一路”的重要桥梁和纽带。除新加坡外,中南半岛其余国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主要发展旅游、橡胶、农渔业、石油以及劳动密集型且资本周转较快的轻纺工业和装配工业,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有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中国与中南半岛国际产能合作加速推进,中马钦州产业园区、马中关丹产业园区、泰中罗勇工业园、泰国湖南工业园、磨憨—磨丁跨境经济合作区等,成为中国—东盟国际产能合作的重要平台。中国与中南半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取得积极进展,重庆至东盟公路班车、“渝桂新”多式联运等陆海贸易新通道相继打通,雅万高铁、中老铁路、泛亚铁路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有序推进,成为中国与东盟合作的新亮点。东盟与中国贸易往来频繁,主要从中国进口机电产品、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钢材、成品油等产品,出口机电产品、农产品、初级形状的塑料和天然气等。2017年,中国—东盟贸易额突破5000亿美元,达到5148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3.8%。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包括中国、印度、孟加拉国和缅甸,是连接东亚与南亚的重要通道。沿线国家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滞后,人口约29.5亿人,GDP约15万亿美元,分别占全球的39%、19%。物产资源丰富,黄麻、茶叶产量占世界总产量1/2左右,铝土储量和煤产量居世界第五位,云母出口量占世界出口量的60%。制造业欠发达,以电力、矿业、纺织、食品、软件制造、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生产为主,主要出口商品有珠宝制品、棉纱及棉织品、化工制品、机械及五金制品、皮革、海产品、铁矿砂及矿产品等;进口商品有矿产品、机电产品、贵金属及制品、化工产品贱金属及制品、石油及石油相关产品等。

中巴经济走廊主要包括中国、巴基斯坦,覆盖人口近16亿人,GDP12.5万亿美元,分别占全球的18.8%、15.5%。巴基斯坦有中亚粮仓、东方“水果篮”之称,矿藏多,开发少,劳动力资源丰富。工业基础薄弱,整体经济处于轻工业开发出口阶段,以棉纺织业为主,而服务业和农业占比较高,服务业占53%,农业占20%。其中,批发和零售贸易占服务业的30%。主要进口石油及石油制品、机械和交通设备、钢铁产品、化肥和电器产品等。主要出口大米、棉花、纺织品、皮革制品和地毯等。巴基斯坦与中国一直保持着密切的经贸、文化、科技往来,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推动瓜达尔港以及大型能源电力和交通基础设施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成为中巴合作的示范项目。2017年,中巴贸易总额达132亿美元,占巴基斯坦贸易总额的16.4%;我国对巴基斯坦直接投资15.858亿美元,同比增长30.9%,占巴基斯坦吸收外资的57.3%,连续5年排名巴基斯坦外资来源国第一位。

专栏11 重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基本情况

长江上游国际性枢纽通道初步形成。向东的长江黄金水道通江达海,外贸集装箱班轮优先过闸机制日趋完善,主通道作用不断彰显。向西向北的中欧班列(重庆)已规模化常态运行并密化境外分拨网络,截至2018年底,中欧班列(重庆)累计开行逾3000班。向南的“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以下简称“陆海新通道”)直达东盟,2018年,“渝黔桂新”铁海联运开行609班、31196个标准箱,重庆—东盟跨境公路发车505车次、货物总重3266吨,重庆—河内铁铁联运班列开行55班。国际航线加速密化,截至2018年底,累计开通国际航线总量82条,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航线近50条,已辐射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柬埔寨、越南等5个东盟国家首都。西南地区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设不断加快,大数据、云计算、5G试点布局全方位发展。水、陆、空、铁、信“五位一体”的国际性枢纽通道初步形成。

对外贸易规模迈入千亿元级行列。2016年,重庆市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1100.8亿元,占全市进出口总值的26.8%;其中,出口占57.2%,进口占42.8%。2017年,进出口1192.5亿元,占进出口总值的26.5%;其中,出口占55.9%,进口占44.1%。2018年,进出口1209.8亿元,占进出口总值的23.2%;其中,出口占60.3%,进口占39.7%。

“一带一路”沿线外资利用长年稳占全市利用外资总额一半以上。全市实际利用“一带一路”沿线外资的有新加坡、匈牙利、俄罗斯等亚、欧、美、非、大洋洲等五大洲的32个国家(地区),主要涉及制造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10余类行业。其中:2016年利用“一带一路”沿线外资79.8亿美元,占全市利用外资总额的70.33%;2017年57.7亿美元,占56.69%;2018年52.5亿美元,占51.06%。

“一带一路”“走出去”步伐加快,份额占比不断提升。2016年、2017年、2018年重庆市对“一带一路”沿线进行的非金融类投资分别为1.2亿美元、0.75亿美元、0.64亿美元,分别占全市当年总量的4.8%、4.8%、5.8%。2016年、2017年、2018年重庆市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分别为20.0亿美元、9.0亿美元、27.6亿美元,占同期全市总额的73%、42.8%、85%。涉及的行业领域多元化发展,已从矿产资源、汽车制造、网络通信等不到10个行业,拓展到电子商务、“互联网+”工业、智能物联等40多个细分行业。

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互动稳步增长。2016年,全市各部门参加境外展会达40余个,签约项目160余个,签约金额约43亿元。2017年达47个,签约项目180余个,签约金额约47亿元。2018年达50余个,签约项目200余个,签约金额近50亿元。截至2018年底,在重庆领事机构10个,双边的经贸促进机构近20个。2018年,全市接待入境游客388.02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21.9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8.28%和12.44%。

2.“一带一路”国内地区需求分析

(1)产业发展对物流需求快速增加

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发展和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的不断推进,重庆及西部地区电子信息、汽车、机械等产业加快发展,对物流业的需求持续快速增长。

重庆产业发展对物流需求旺盛。一是工业领域,根据《重庆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方案(2019—2020年)》(渝府发〔2019〕14号),到2022年,全市工业增加值75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8000亿元,年均增速为5.7%。按此增速增长,预计到2035年工业增加值为15508亿元。二是商贸流通业领域,根据《重庆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2019—2022年)》,到2022年,服务业增加值16000亿元,年均增长7%;物流业增加值1500亿元,年均增长10%。按此增速增长,预计到2035年服务业增加值38557亿元、物流业增加值5178亿元。三是农业领域,根据《重庆市农业农村发展“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农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达到2200亿元和142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5%和4%左右。按此增速增长,预计到2035年农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达到4574亿元和2557亿元。

西部地区产业发展对物流需求巨大。中国西部地区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总面积约686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总面积的72%;人口总数约为3.8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9%左右。2019年西部地区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GDP为205185.2亿元,占全国GDP比重由1999年的17.5%上升到20.7%,年均增速领先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矿产资源比较优势突出,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性能源接替基地,西部省市支柱产业以装备制造、汽摩、化工、能源、钢铁、矿石等产业为主,产业结构决定了西部地区货物运输以重型适箱货物为主,对铁路运输和国际铁海联运需求较大。

(2)国际市场拓展对跨境物流需求急剧增长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特别是随着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的快速发展,重庆乃至西部地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物流贸易往来更加紧密,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快速增长。

重庆开放经济发展对国际物流需求强劲。一是对外进出口总量不断扩大。重庆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近三年,重庆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出口均保持在1100亿元以上规模,拉动整体进出口增长超过20%。2019年重庆进出口总值5792.78亿元,对欧洲和东盟进出口总额约2273.4亿元,占全市外贸总值的39.2%。其中对欧洲、东盟分别进出口1186.7亿元、1086.7亿元,分别增长11.4%、43.2%。预计未来十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规模占比有望超过1/2,成为重庆乃至中国的主要贸易和投资伙伴。二是重庆对欧洲进出口快速发展。2019年,重庆进出口总额为5792.78亿元,其中对欧洲进出口额为1186.7亿元,占比20.5%,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其中,重庆对欧洲进出口主要国家为德国、荷兰、英国、俄罗斯、法国,共占重庆对欧进出口总额的70.9%。三是重庆对东盟进出口井喷式增长。2019年,重庆对东盟进出口额为1086.7亿元,占全市进出口的18.8%,远超全国平均水平。重庆对东盟进出口主要国家为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泰国,占全市对东盟进出口的97%左右,而文莱、老挝、缅甸和柬埔寨四国占比仅3%左右。

西部省市国际物流需求提升。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对外贸易快速发展,跨境物流运输需求旺盛,其中重庆、四川、广西、陕西、云南等省(自治区、直辖市)进出口总量规模大、国际物流最活跃。2019年,重庆、四川、广西、陕西、云南等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对外进出口总额22149.6亿元,占到西部12省市进出口比重超过80%。从主要贸易伙伴看,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对东盟、欧盟、韩国以及日本的贸易总额超过1万亿元,占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对外贸易总额比重超过50%,与东盟、欧盟、韩国、日本等外经贸关系密切,对应的国际物流需求也最大。

(3)区域物流市场快速发展

重庆市域内物流市场需求不断增加。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内陆国际物流分拨中心建设方案的通知》(渝府办发〔2018〕168号),到2020年货运量1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00万标准箱以上,港口集装箱年吞吐量160万标准箱以上,中欧班列(渝新欧)年度开行量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市外货物占比达60%以上。同时,外贸货运量占比稳定在70%以上,铁路比重提高到1.9%,即铁路货运量达到2850万吨。根据《重庆市综合货运枢纽发展规划(2017—2035)》,到2035年重庆地区货运量为27亿吨,其中大都市区货运量22.2亿吨、渝东北地区货运量4.3亿吨、渝东南地区货运量0.5亿吨。其中,铁路比重提高到5.9%,即铁路货运量达到15930万吨。

重庆腹地物流市场需求增长势头较强。通过重庆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成渝)等国际大通道,在重庆进行出口货物中转的地区和省、市主要有:长江中下游地区(湖北、湖南、江西、江苏、浙江、安徽、上海等)、西南地区(云南、贵州、四川)以及西北地区(新疆、甘肃、宁夏、陕西、青海),以2019年外贸进出口为基数,测算各省外贸进出口额如表1-4所示。

表1-4 枢纽辐射区域内外贸进出口额

续表

根据重庆市进出口额与进出口货运量关系,计算出全市外贸货运生成量系数为0.23万吨/亿元(进出口货运量/进出口金额),中欧班列货物生成量系数为0.31万吨/亿元(2019年中欧班列货运量558.8万吨、264.3亿美元),取平均数0.27万吨/亿元计算重庆辐射区域进出口货运量。到2025年、2035年,重庆周边进出口货运需求将分别达到5亿吨、9亿吨规模(见表1-5),按照15%在重庆周转计算,则周边区域在重庆周转外贸货运量约0.8亿吨和1.35亿吨左右。综上分析,到2035年重庆市域物流需求量为27亿吨,其中铁路货运量达到15930万吨,铁路比重提高到5.9%,周边区域在重庆周转外贸货运量约1.35亿吨,区域物流市场规模不断提升,将为物流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表1-5 枢纽辐射区域内的外贸货运量

续表 vJdL0rNGK0XEiYF8wTCWKKnkI1EB5vGtqnMqaVyZNyxd1xf78uo7t0whjc04bpR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