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分别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来,“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进入新的阶段。重庆是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上。2019年《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的出台,丰富了我国南向对外大通道,更明确了重庆连接“一带”和“一路”的纽带作用。六年多来,重庆在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国内大通道、多式联运枢纽建设,以及探索国际物流班列、陆上贸易规则、供应链金融创新、综合保税开放、自由贸易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进入新的时期,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将面临重大调整,重庆要完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在‘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要求,必须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力争走得更广、更深、更实。
第一,深刻认识新时期“一带一路”建设呈现的新特点。在全球化背景下,“一带一路”建设主要呈现六个方面的新特点:一是“一带一路”建设已成为新一轮全球化和区域化的推进动力。二是“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带动我国对外开放从东部沿海向内陆及沿边区域深化,推动形成了新一轮开放新格局。三是促进全国东中西部、南北地区趋向协调发展,增强了区域协调发展新动力。四是通过创新思维、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创新了区域开发开放新模式。五是加大改革力度,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增强了改革创新发展新动能。六是更好“走出去”与更高质量“引进来”相结合,增强了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第二,明确重庆融入“一带一路”的重点范围与取向。一是要从充分体现国家战略、市场需求、重庆优势和共商共建等角度来全面认识重庆“融入”的内涵。二是明确“融入”发展的重点范围,要着眼于产业、设施、软实力等三大领域。三是明晰“融入”发展的战略取向。产业领域以实现综合成本降低或市场扩大、投资贸易与服务相通为取向,设施领域以提升沿线国家和地区沟通效率为取向,科教文卫软实力交流以实现政策沟通、民心相通为取向。
第三,重庆融入“一带一路”前期探索的实践贡献。一是率先打通中欧班列(渝新欧)国际物流大通道,探索建立了“五国六方”铁路联席会议、跨国海关国际协调、货量与运价挂钩的量价联动等机制。二是率先开展陆上贸易规则探索,已在多式联运、国际运邮、汽车平行进口试点、陆上贸易货物提单信用证结算、铁路国际行邮常态化运行、物流供应链金融创新、美元快付等多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第四,重庆融入“一带一路”面临的瓶颈制约。一是开放通道互联互通水平还需提升,中欧班列无序竞争,造成资源浪费和铁路运力紧张。二是开发开放平台潜力有待发挥,开放型经济体系还不完善,本地集货能力不强。三是科教文卫软实力不强,小语种人才、高层次应用型复合人才总量不足,文化交流活动偏少,医疗援助模式单一,医药产品和服务进入沿线国家存在政策和技术等方面的壁垒。
新时期重庆要充分看到自身在国家战略地位日益提升、虽地处内陆但大开放的格局日渐形成、国家赋予重庆牵头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的重大使命等一系列新机遇,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去。在融入时必须体现新思路,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市发展的重要指示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区位优势、长江上游绿色生态优势、国家老工业基地及物流枢纽产业优势、西部唯一直辖市体制优势,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紧紧对接全国六大对外经济走廊建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以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建设、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文明交流与合作为重点,立足重庆,联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及西部地区,努力展现新作为、实现新突破、培育新动力,把重庆建设成为面向“一带一路”的内陆开放新高地、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营中心和国际化国家中心城市,在新时代“一带一路”建设中做出重庆贡献。
第一,突出重庆建设国际物流枢纽的战略作用。对接六大通道,有效提高货物组织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增强枢纽功能。一是进一步完善多式联运班列通道。优化“欧洲—重庆—日本”“欧洲—重庆—新加坡”等铁空公水联运班列,完善“班列+班列+海运”等集装箱运输路径,创新和规模化发展进口药品、汽车笼车、冷链、跨境电商、国际邮包运输班列等定制班列,在现有“一带一路”主通道基础上推动重庆至昆明快速通道融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二是加快建设国际物流分拨中心。完善国际采购、中转集运、配送分拨、转口分销功能,依托重庆一类口岸和指定口岸建设汽车、冷链、医药、肉类、花卉等西部集散分拨中心。沿中欧班列(渝新欧)国际物流大通道设立境外和国内边境口岸集采分拨中心,深化枢纽间合作。三是加快建设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创新体制机制,搭建合作平台,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围绕铁路、航空、水运、公路口岸建设国际箱管中心、出口拼箱中心、公共订舱平台、共同配送平台,开展物流资源、集装箱、物流线路及货代与货主统筹运营,规则设计,合理调配货源,提升对货物的控制力。
第二,依托开放口岸和物流枢纽构建开放型产业贸易经济。加强同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南、西北地区合作,共同培育产业、贸易、消费市场比较优势,避免无序竞争。一是加强区域产业协同,扩大产品供给。扩大本地供给是提高物流效率的重要条件,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围绕电子信息、汽车、智能产业等重点领域,与周边地区共同优化分工体系,扩大本土产品生产和供给,进而参与到“一带一路”乃至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中去,防止行业断链和企业外移。二是加强区域贸易联动,实现贸易集散。大力发展一般贸易,围绕优势品类商品,培育形成一批自主品牌跨国企业和自主知识产权出口企业,孵化一批规模总部贸易企业。鼓励发展转口过境贸易,支持建设东南亚商品中转中心。优化发展加工贸易、服务贸易,加快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升级。三是加强区域消费驱动,挖掘市场需求。为扩大本地需求规模,更好地参与国际交换,要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旅游目的地,引领带动西部地区培育强大国内市场。
第三,推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软实力建设与合作。在推动经济贸易融入的同时,依托高校、医院等本土优势,积极推动文化、教育、科技等软实力产品对外输出和引进交流合作,巩固合作社会基础。一是加强重庆本土软实力建设。落实共建新加坡国立大学(重庆)研究院,支持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加强重庆优势学科建设,支持、鼓励高校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通用语种专业、紧缺型工种专业,增加东南亚留学生招收人数,成为西部国际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引进中东欧医疗机构在渝设立国际医院、康复中心、养老院等机构。二是打造区域人文合作新范式。采取“文化+市场”“互联网+文化”“教育+”“医疗+”等创新方式,在海外建设国家工程师实训基地,加强川味、川剧以及荣昌折扇、綦江版画、秀山花灯等巴渝文化产品、旅游产品输出,以丰富的活动、多样的形式吸引沿线国家民众积极参与。主动开展医疗支援项目建设,援建包括综合性医院、流动性医院、中医中心等在内的医疗设施项目。三是打造具有重庆特色的医疗服务品牌。因地制宜结合重庆市康养资源,以温泉疗养、中医及少数民族特色医疗为重点,研究中医等医疗、食疗国际标准,开发配套产品,探索放宽海外中医药从业人员的劳务政策和往来签证等管理,打造重庆特色品牌。
第四,深耕东南亚、东盟并稳步向南亚等地区扩展。在融入“一带一路”策略上要适度聚焦,瞄准重点国家、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创新第三方合作方式。一是将东南亚、东盟、南亚作为重庆融入“一带一路”增量的重中之重。在中美贸易争端背景下,重庆要充分利用西部陆海贸易新通道,以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为重点,深耕东南亚、东盟、南亚,同时联合西北地区加快对中亚的布局。二是创新与第三方合作开拓境外市场的方式。加强与西欧政府、企业、国际组织专业机构合作,在汽车、电子信息等领域引入西欧领军企业、隐形冠军企业以及国内龙头企业,聚焦制造业研发能力提升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共同开拓东南亚市场,并稳步向南亚、中亚推进。面向中亚地区,除了注重同西欧的第三方合作以外,还要重视同俄罗斯的合作。
第五,提升重庆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和地位。重庆的国际知名度、认同度还不高,要对标国际化大都市和世界城市,着力提升城市影响力。一是将智慧城市建设和公园城市建设作为关键内容。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动力的培育关键在于宜居宜业环境的改善、创新人才的集聚,要着力补齐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铁和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短板,依托自然人文本底建设全域公园城市。二是建设“重庆服务”品牌和标准。以国际交往、国际消费、国际会展、国际金融、国际科创等为重点,研究形成一批领先西部乃至全国的服务品牌和标准,扩大在“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知名度。三是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培育开展城市国际化运营的市场主体,加强国家中心城市无形资产建设和运营。
第六,努力成为西部地区营商环境最佳的城市。抢抓纳入世行中国营商环境样本城市的机遇,完善高效运营环境。一是加快构建以市场主体为导向的审批和监管环境。世行评价体系囊括了各类市场主体从成立到无障碍进入市场、获得资源并实现公平竞争,发展壮大乃至退出市场的全过程,不仅要有规范、便利的制度规则体系,更要有高效的执行体验,要加快建立健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政策制度落实监督机制、反馈机制、修正机制。二是简化事前监管,完善事中事后监管。从调查来看,重庆企业开办、审批许可等事前监管较之上海、北京仍有较大差距,获得电力、纳税、跨境贸易、办理破产、政府采购等时间和成本竞争力不强,事中事后效率还可进一步提高。三是聚焦“五通、四流、三链”吸引市场主体。加快建成西部地区服务效率最高、管理最规范、综合成本最低的营商环境高地,着力引入产业链头部企业、供应链枢纽企业、价值链核心企业,成为西部领先的投资目的地。
第七,大力服务“走出去”企业,提高“走出去”企业素质。一是促进对外投资和对外贸易便利化。深耕东南亚,争取扩大贸易和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争取海关、外事、信用保险、检验检疫等便利化试点,支持通过设立海外股权投资基金、转移部分生产加工环节、国际兼并收购与重组、对外承包工程、扩大出口等开展对外投资和对外贸易。积极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建工业园区等形式,拓展国际产能合作。二是建立专业化的服务体系,加强企业培训。积极培育和引进熟悉国际规则和惯例的财务、税收、法律等专业咨询服务机构,开展公共培训服务,协助“走出去”企业提高防范风险能力。三是发挥国内外各类非政府组织作用,促进中外经贸交流。鼓励设立各类行业对外合作协会,加强与国外各类协会等非政府组织交流合作。
第八,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努力发挥好重庆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的带动作用。一是统筹建立西部地区国内外协调机制。发挥重庆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的带头作用,建立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机制,全面落实国际货运班列、海运监管互认、信息共享、执法互助,建立健全跨境多式联运标准、运量、运价、运力、安全等方面的协调机制。二是构建口岸开放新机制。争取将重庆铁路口岸正式开放项目纳入国家“十四五”口岸开放项目,将重庆铁路口岸确定为启运港。扩大重庆各类指定口岸、转运口岸的数量和业务范围。争取组建中国铁路重庆局集团有限公司,争取试点创新现行铁路统营、统运管理体制,将货物编组功能下放到重庆、阿拉山口等主要节点城市和口岸,从体制上保障这些城市和口岸的集货功能。三是争取国家给予更多政策支持。争取国家将重庆设立为“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融合发展示范区。支持重庆探索陆上贸易规则,修改国内立法,实现物权化,推动修改国际铁路货物联运协定,实现国际规则突破。发行特别国债支持重庆等西部地区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争取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国家政策性银行、中央财政资金及地方财政、社会资本共同出资设立产业基金,支持面向南亚、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区域的产业合作、对外投资等。设立财税专项补助资金,对航空物流、国际航线、铁路运费、质押融资、货物保费等给予专项资金补贴。加强中央税费减免优惠,给予公铁水空转口、集运类物流企业增值税财政补助。支撑重庆开展融资多元化、融资国际化、国际结算等金融探索。争取世界名校选址重庆,支持重庆组建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