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当前教育扶贫政策的实施困境

随着我国教育扶贫工作的大力开展,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教育普及水平大幅度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育惠民、教育富民的作用,但教育扶贫政策的实施在深度贫困地区仍面临着一些困境,教育扶贫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的教育扶贫工作任重而道远。

(一)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意识淡薄

随着社会的进步,贫困地区对教育的认知发生了巨大改观,“上学无用论”的固化思维正在逐渐消失,“上学是走出农村的唯一出路”“能多读书就多读书”成为绝大多数农村人口的共识。然而深度贫困地区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人们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思想观念落后,上进心不强。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山区或者少数民族地区,虽然享受政府的多项教育扶贫政策,但是由于教育投资回报短期不明显,再加上贫困者仍然受落后观念的钳制,不重视教育、对教育的投资少,使得这些地区教育扶贫政策执行效果微乎其微。

深度贫困地区不仅家长的教育意识淡薄,学生厌学辍学问题也比较严重。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深度贫困地区父母的文化程度不高,对子女教育不够重视;二是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比较吃力,青春期又容易受周围人外出务工影响,被打工挣钱所吸引,因而选择放弃读书。学生厌学辍学不仅放弃了自己接受教育的机会,还会给身边同龄人带来负面的示范效应,这种现象一旦形成恶性循环,将会严重阻碍贫困地区走出贫困、踏上致富之路的步伐。

(二)乡村教师有效供给严重不足

帮助贫困地区脱贫,实施教育扶贫,教师是关键。长期以来贫困地区乡村教师“招不来、留不住、教不好”的问题十分严峻。我国贫困地区教师队伍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乡村教师流失严重,教师供不应求。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对全国11个省(区、市)23个区(县)185所中小学教师进行调研发现,65%的教师有过流动的经历。从流动方向看,现职教师的“向上流动率”为67.3%,“向下流动率”为4.5%,向上流动以村屯和乡镇教师为主,城镇教师的向下流动率非常低,教师流失问题在贫困地区更为严峻。

第二,乡村教师存在学科结构性短缺。特别是偏远村小和教学点,不同程度上短缺音、体、美、信息技术等学科专业教师。由于专业学科教师缺乏,教非所学、学非所教的现象普遍存在。

第三,乡村教师“老龄化”问题突出。50岁以上高龄教师在乡村教师中占比很大,且这些教师相对集中在村小,年龄偏大、身体条件差、业务素质低,难以适应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方法。少数青年教师通过国家实行的特岗计划、免费师范生等渠道补充到贫困地区,但由于存在超编问题,学校无法招聘充足的特岗教师。

第四,骨干教师外流严重,人才引进困难。受地方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影响,中青年骨干教师外流严重,同时人才引进也面临着较大困难,需要国家层面制度上的创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解决乡村教师有效供给不足问题。然而这些措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只有建立有力的乡村教师长效补充机制才能保证贫困地区教师资源的持续性补充。

(三)教育扶贫多方协作效应不强

现阶段的教育扶贫主要依赖政府,通过政府出台教育扶贫相关政策文件,加大资金投入和经费支持来提升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一旦国家和政府减少教育扶贫的投入,贫困地区将会重新陷入教育落后的境地。教育扶贫不仅需要国家的大力扶持,更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民间发挥补充作用,激发社会各界力量参与精准扶贫事业。然而现阶段的教育扶贫工作并没有发挥出社会各界的合力作用,也存在各方协作不顺畅的问题。政府扶贫办、人社局、教育局和民政局等各部门都在进行教育扶贫工作,各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基础上也会进行部门间的协同合作,但这种合作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信息共享。贫困村的扶贫干部和贫困群体虽主观认可教育扶贫的价值功能,但在实践过程中仍将产业扶贫当作重点,教育扶贫政策在执行中依然处于一个相对弱势的地位。其实无论是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对口协作扶贫,还是易地搬迁扶贫,本质上都是教育扶贫,只不过这里的教育扶贫偏重受教育的机会均等。 IWaiYDOCg3fpkRKT4Kll8CgRgFCvdu6MlQN9qke9c7pUHtYuungxSYM3YmoIul5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