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国发展面临多年少有的国内外复杂严峻形势,经济出现新的下行压力,但是我国的扶贫工作并没有因此停下脚步。在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贫困人口显著下降,贫困县大量退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我国民族地区通常指民族八省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5个自治区,以及贵州省、云南省和青海省3个少数民族人口集中的省份。
如表1-1所示,截至2018年底,民族八省区的常住人口达2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14.3%。2018年底,民族八省区的城镇化率为50.9%,比2017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但与全国59.6%的城镇化率相比,仍低8.7个百分点。2018年民族八省区地区生产总值超过9万亿元,占当年全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0.1%,与2017年相比,占全国的比例略微下降了0.2个百分点。
如图1-1所示,按可比价格计算,民族八省区2018年经济增长率为7%。2011—2018年民族八省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9.4%,比同期全国国内生产总值7.45%的年均增速高出近2个百分点。民族八省区与全国的经济增长速度都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但是民族八省区的下降速度明显快于全国。2011年,民族八省区经济增速比全国高3.9个百分点,但到2018年仅比全国高0.4个百分点,说明2011年以来,民族八省区经济增长的压力较大。
2018年,民族地区三次产业结构为13∶39.8∶47.2,与2017年相比,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并超过第二产业7.4个百分点,整体上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2018年,全国三次产业结构为7.1∶41.1∶51.8,第一产业比重低,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10.7个百分点。从产业结构看,民族地区工业化进程持续推进,但与全国还有较明显的差距。
表1-1 民族八省区基本情况及与全国的比较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图1-1 民族八省区与全国2011-2018年生产总值指数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注:生产总值指数按照可比价格计算。
如表1-2所示,2018年民族八省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达8.87万亿元,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3.2%,与2017年相比略有下降;地方财政公共预算收入为0.97万亿元,占全国地方财政公共预算总收入的9.9%,与2017年相比,略微有所下降;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3.2万亿元,占全国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为8.4%,与2017年持平。可见,民族地区由于面临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经济下行压力大,给脱贫攻坚带来了一定的挑战。2011—2018年,民族八省区以上3项经济指标的年均增速均显著超过全国平均增速,其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超过全国4.5个百分点,显示出强劲的后发优势。
表1-2 民族八省区主要经济指标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注:年均增速按可比价格计算,其中价格指数分别使用民族八省区和全国的生产总值平减指数。
由于自然环境、历史条件等多种原因,民族地区贫困面大,部分地区贫困程度深,脱贫攻坚难度大。2018年以来,随着国家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时期,民族地区扶贫工作继续稳步扎实推进,一大批贫困县、贫困村得以脱贫摘帽,贫困人口大幅下降,减贫率再创新高。
如表1-3所示,截至2019年4月,民族八省区的306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中已有132个实现脱贫摘帽,总脱贫比例达43.14%,脱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其中广西脱贫进度略慢,脱贫比例只有21.4%,内蒙古、贵州、云南、青海、新疆等地区的脱贫进度均已超过33.33%,宁夏脱贫进度达到了50%,脱贫进度最快的当属贫困县比例高达100%的西藏,目前脱贫进度达到74.32%。
表1-3 民族地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脱贫情况
续表
注:1.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总数为592个,未包含西藏自治区,但后者按照扶贫工作重点县对待,因此本表的扶贫工作重点县包括了西藏的74个县。2.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脱贫数据来源于各省区扶贫办公布的名单。其中青海截至2018年9月,西藏截至2019年2月,内蒙古截至2019年3月,广西、云南、宁夏、新疆、贵州截至2019年4月。
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按年人均收入2300元(2010年价格)的国家农村扶贫标准测算,截至2018年底,民族八省区还有农村贫困人口602万人,2018全年有430万人顺利脱贫。到2018年底,民族八省区农村贫困人口占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36.3%,比重略高于2017年,表明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任务仍较为艰巨(见表1-4)。
表1-4 民族八省区贫困人口数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中国统计摘要2019》。
民族八省区2018年贫困发生率为4.3%,与2017年的6.9%相比,下降了2.6个百分点,同期全国贫困率仅下降了1.4个百分点,说明在2018年,随着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时期,民族地区的脱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全国的贫困发生率相比,民族地区仍然明显偏高。2018年全国贫困发生率已经降至1.7%,与之相比,民族地区的贫困发生率高出2.6个百分点(见表1-5)。
表1-5 民族八省区贫困发生率
(%)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各省区扶贫办网站。
2018年,民族八省区减贫比例为41.7%,与2017年相比,减贫比例上升了14.8个百分点。但2018年民族八省区减贫率与全国相比,仍低了3.8个百分点,说明民族八省区脱贫攻坚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见图1-2)。随着全面脱贫的时间节点越来越近,全国的贫困人口仍大量集中在民族地区,集中在深度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战能否顺利收官,成为全面脱贫工作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
图1-2 2011—2018年民族八省区和全国减贫比例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中国统计摘要2019》。
在民族八省区内部,内蒙古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贫困率发生率从2010年的近20%下降为2018年的1.1%,比全国贫困发生率低0.6个百分点,基本上实现了全区脱贫摘帽。截至2018年,贫困人口最多的3个省区分别是贵州、云南和广西,这3个省区的贫困人口占民族八省区贫困人口总数的81.7%。2018年民族八省区内部贫困程度最深的3个省区分别是新疆、云南和西藏。贫困人口集中和贫困发生率高的地方是今后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重点地区。
总体来看,2018年民族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稳步增长,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大体上呈现缩小的态势。
在可支配收入方面,2018年民族八省区农村(含牧区,下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457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17年实际增长6.6%。按可比价格计算,2011—2018年民族八省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为10.4%,比全国平均增速高出1.1个百分点。从表1-6中可以看出,2011—2018年,民族八省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的差距不断缩小,2011年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8.1%,到2018年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1.6%,相对差距缩小了6.5个百分点。
表1-6 民族八省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情况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注:2011—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统计口径为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按可比价格计算,价格指数为各省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在消费支出方面,2018年,民族八省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9925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17年实际增长8.4%。按可比价格计算,2011—2018年民族八省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增速为11.4%,比全国高0.6个百分点。总体来看,2011—2018年民族八省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到2018年民族八省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