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传统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

(一)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退

从经济发展规律的角度来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要经历二元经济的过程。二元经济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剩余为工业化提供低廉的劳动力供给,且劳动力成本较低,城乡收入差距较大。按照传统的发展逻辑,这个过程将一直持续到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变为短缺,增长方式实现质的飞跃,进入现代经济增长阶段。这个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到短缺的转折点,即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也称为“刘易斯拐点”。改革开放以来,从农村转移的廉价劳动力为中国经济增长带来了可观的“人口红利”。根据国家统计局《2018年农民工监测报告》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88亿人,农民工增量比上年减少297万人,总量增速比上年回落1.1个百分点(见图2-1)。农村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情况在未来几年将出现转变,即使像河南、四川这样的农民工输出大省,劳动力供应总量的增速也在不断降低。中国的“人口红利”已接近尾声,传统粗放的、低水平的、劳动力密集的经济增长模式,将面临严重的萎缩。

图2-1 2008—2018年全国农民工总量演变趋势

数据来源:2018年《中国统计年鉴》,2018年中国经济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统计公报。

(二)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特别是长期以来形成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引发了许多的经济问题、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利用效率低、能源消耗过度、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不强等。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是过度依赖投资和外需、重速度不重质量效益、吃资源环境子孙饭的粗放型增长模式。1978—2018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从57000万吨标准煤增长到464000万吨标准煤(见图2-2),其中煤炭消费量386000万吨,原油表观消费量61000万吨。这种发展模式在经济发展之初确实发挥了重大作用,但随着经济的持续深入发展,这种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难以持续。中国的建设不可能重复欧美发达国家消耗资源和环境的老路,必须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全过程,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和谐共生的新路。

图2-2 能源消费总量比较(标准煤)

数据来源:2018年《中国统计年鉴》《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三)高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增长模式遭遇严重挑战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大力发展出口加工贸易,通过扩大出口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模式导致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增加,远远超出合理储备规模,对经济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同时,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模式造成我国对外依存度过高,不利于我国经济健康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大需求拉动GDP增长的历史轨迹表明,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总体上呈现高波动风险态势下的出口促增长的特征。我国长期以来高出口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遭到严重挑战,平衡内需和外需之间的关系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需要追求的发展模式。无论从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压力不断加大的角度,还是从国外贸易摩擦愈演愈烈的角度来看,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几乎走到了尽头。

二、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愈加强烈

(一)推进高质量发展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然要求

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要从中等收入阶段进入高收入阶段,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这一根本性转变,即从低质量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变。据世界银行的研究,1960年全球101个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只有13个进入高收入经济体行列,其余都长期在中等收入阶段徘徊,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实现上述根本性转变。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正处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阶段。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国际国内环境变化,特别是我国的发展条件和发展阶段变化作出的重大判断。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其背后具有深厚的理论内涵和重大的实践指导意义。高质量发展既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途径,也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标志。2018年,在外部环境承压的不利条件下,我国经济稳中有进。当前我国人均GDP已接近1万美元。根据世界银行的标准,人均GNI(与我国GDP接近)12055美元以上为高收入国家。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具备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条件和实力,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自然结果。

(二)推进高质量发展是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历史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重要条件,是劳动力、土地、环境的低成本吸引了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将制造业转移到我国。现在我国劳动力等要素成本持续上升,要素低成本的吸引力、驱动力明显减弱,中国正面临高中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中低端制造业向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的两头挤压。同时,我国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环境承载能力接近上限,依靠要素低成本的粗放型、低效率增长的模式已经不能持续,现在已经到了不得不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历史关头。从需求方面看,以往高速增长主要是靠境外需求和国内投资需求高涨带动的。然而,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十多年来,世界经济复苏一直艰难曲折,国际贸易更是多年低于世界经济增速;国内基础设施、房地产和制造业投资也处在调整减速期,大量低端产能无法适应国内消费结构升级的需求,因而许多生产能力无法实现。只有加快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优质高效多样化的供给体系,实现供给和需求在新水平上的动态均衡,才能使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

(三)推进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客观需要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在经济发展方面集中表现为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由于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尤其是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已经超过投资需求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消费结构也随之加快升级换代,消费需求已经从满足数量型转向追求质量型,人们对商品和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我国的供给结构仍然主要重视量的扩张而忽视质的提高。因此,一方面不少产能严重过剩,另一方面居民的高品质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有不少人将需求的目光转向国外市场,中国人在国外“扫货”的现象让人惊叹不已。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我国居民境外购物和跨境网购每年达数万亿元。此外,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的教育、医疗等方面需求的供给缺口也很大。这充分说明,结构性矛盾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这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表现,也是发展质量不高的表现。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必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两山论”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一)“两山论”蕴含了自然生态环境的经济价值论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威廉•配第曾经说过,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曾经指出,生产力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既包括社会生产力,也包括自然生产力,在社会生产中人和自然,是同时起作用的,人的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界的自然生产力在整个生产力体系中都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经典理论都阐明了自然界是财富形成的重要源泉,自然生产力是生产力的重要形式。绿水青山作为生态资源和生态环境,本身就具有经济价值,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转化为经济资源,实现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守护绿水青山就是实现财富保值增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符合人类社会的根本利益,更是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践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现实体现。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要求实现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即人类社会与自然应该实现本质的统一。

(二)“两山论”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两山论”深刻阐明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揭示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内在规律,为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处于增长速度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前期刺激政策消化的关键时期。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任务尚未完成,同时受制于产业结构偏重、布局不合理,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单位GDP能源消费强度过高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生态环境的压力仍将长期存在,我国仍面临污染物排放量大的难题,环境质量的改善任重道远。我国生态环境很难支撑粗放式发展,经济总量增长与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增加尚未脱钩,污染物新增量依然处于高位,粗放式发展和资源消耗使生态环境的压力持续增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持续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

(三)“两山论”弥补高质量发展的明显短板

高质量发展就是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经济发展和人口、生态、环境、资源保持协调均衡的关系,使得广大人民群众享受优美的生态环境。当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仍然突出,重污染天气、污染水体等现象时有发生,影响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程,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明显短板。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以生态促发展,走产业绿色化和绿色产业化的道路,必须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清洁化改造。虽然守住生态红线是底线要求,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老百姓就不了业、致不了富,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效就不会持久,也无法实现真正的高质量发展。 5qKleyZIcOFxnqwhVWp5rXHpmk+n1R69kUn11b2ygBa1FDcpjqgHGRX8fzfYWy0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