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

一、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在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总体提升的同时,某些方面的“痛苦指数”也有所上升。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的“心肺之痛”和“口腹之患”,改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生态环境问题频发,势必导致人民群众不满情绪的产生。以“两山论”为核心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如何处理人类生产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认识论发展到一个新高度,体现习近平的深厚民生情怀和强烈责任担当,为我国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社会主要矛盾,贯穿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社会主要矛盾中的“不平衡”包括很多方面,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不平衡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这里的“不充分”包括生态产品、生态服务提供的不充分,这里的“美好生活”包括人民群众应在宜居的生态环境中生产和生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也迎来了新天地。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日益渴望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愿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期盼鸟语花香、田园风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将来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增长点,只有改善生态环境,才可以提高人民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既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二、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新高度

改革开放后,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认识逐渐深化,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理论完善的考虑,我们还应该赋予“生态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地位。中共十九大报告将20世纪中叶即将建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特征概括为:经济上“富强”、政治上“民主”、社会上“和谐”、文化上“文明”、生态上“美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概括,既体现人与人之间关系上的文明,也体现人与自然关系上的文明。人和人的关系与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实践的两个维度,二者是“二而一”和“一而二”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得不好,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也不可能处理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这是对生态文明建设历史地位、战略地位新的宣示。”

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要求

中国与西方的现代化存在不同之处。西方的现代化是“先发内生型”现代化,是“引领型”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是“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是“追赶型”现代化。可以说,中国的现代化带有“时空压缩”的特点。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几百年才走完的道路,用几十年的时间取得了西方国家几百年才取得的成就。但是,在几十年的时间内,中国出现了西方国家几百年才出现的环境问题。因此,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带有复合型、集中型的特点,也带有“时空压缩”的特征。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必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共产党继农业、工业、国防、科学技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后提出的“第六个现代化”,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内涵。从涵盖范围来说,这是一种既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又能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把握得更为宏观、更为深入。

只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才可以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早日到来,尽可能地以最小的生态成本、最低的环境代价、最少的资源消耗支撑更大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成就。既要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也要把握包括生态环境规律在内的自然规律。 8/6dflbv8UW+GirSOX0MI490YlSz0XKhcBt4Su2rlhVsmWumgmzpNZOVByaHe4E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