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科动物进化的第二个重要阶段就恰当多了,出现了第一个真正的两足物种:南方古猿。虽然这个属的名字指的是它首次发现于南非(1924),但该物种在东非大裂谷中也有发现(图4)。而且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有关南方古猿的最古老证据并不是化石,而是一些被保存下来的脚印。这些脚印属于南方古猿阿法种中的三个个体,就是著名的露西所属的那个种。大约380万年前,在一个叫“莱托里”的地方(位于今坦桑尼亚),萨迪曼火山爆发后,给周围地区盖上了约15厘米厚的火山灰,进而保存下了这几位曾一起走过那里的南方古猿的脚印。
图4:“纤细型”南方古猿和傍人
(曾一度被称作“粗壮型”南方古猿)在非洲的主要发现地点
非洲北部和西部并未发现南方古猿。“人化过程”始于这些南方古猿中的某一种(可能是南方古猿湖畔种)。
这些脚印之所以特别有趣,是因为它们与当今人类的脚印非常相似(图5)。第一个趾头——大脚趾——不像类人猿那样与其他四趾对生,而类似智人,与另外四趾并排。因此,虽然南方古猿的足弓(纵向和横向)不太明显,但双脚与我们的很像。此外,我们还能从这些脚印中得知,南方古猿双脚行走时的支点靠近脚跟,也就是说,它们还没有进化出人类特有的那种行走方式——脚趾先离地,然后收紧足弓,脚跟再踩地。
图5:莱托里火山灰中的南方古猿脚印
1974年,考古学家玛丽·利基在坦桑尼亚的奥杜瓦伊峡谷以南45千米处,发现了三只南方古猿和两匹三趾马的脚印。通过铀-氩定年法确定,其年龄已有370万岁。
它们的双手也与我们的相似,只是拇指的第一节指骨无法像人类的那样活动自如,且手指较长、略带弯度。这种形状的手,再加上长长的手臂、狭窄的肩膀和由下到上逐渐变窄的胸部,显示出它们的身体具有适合爬树的敏捷性。
上述特征在其他南方古猿的种类身上也有发现(图4),尤其是起源于南非的南方古猿非洲种(300万~260万年前)和南方古猿源泉种(200万年前)。不过,后者的下肢相对较长,表明其体形较大——这将成为人属相关化石的关键特征。
尽管南方古猿的手、脚与我们的类似,但它们似乎并不只用两足行走。一些古生物学家曾将其与倭黑猩猩作类比,也就是说,它们有高度发达的社交生活,大部分时间都在地上觅食,但其生存依然主要依赖树木,特别是会为了安全而爬到高处。这让我们不禁好奇,难道它们会像黑猩猩那样在树上筑窝?正是考虑到黑猩猩的这种行为,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约翰·卡普曼及其同事在重新检查过露西的骨骼后,才在2016年某期《自然》杂志上发文称:她是坠树而亡。
那么,是什么导致某些人科物种向两足直立行走进化呢?法兰西公学院的伊夫·柯本斯(同美国人类学家唐纳德·约翰逊共同发现了露西)认为,其根源是东非大裂谷的形成引发了气候变化。根据被他称作“东区故事”(East Side Story)的理论,这一地质事件的后果是非洲东部的一部分森林被稀树草原取代,原本习惯了树栖生活、四足行走的灵长目动物,不得不迁移到更适合两足行动的开阔地带,进而推动了它们向两足行走方式的进化。
但柯本斯的理论(亦称“稀树草原假说”)同最新的环境数据并不吻合。实际上,图根原初人、地猿,甚至是露西,都生活在如马赛克图案一般相间的植被区,有茂密的丛林,也有灌木和靠近水源的稀树草原。有些研究者称,我们的直立姿态始自曾经的树栖生活,有利于在树上采食时站立起来。因此,对这个问题,我们还没有一个终极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