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收种第二

杨泉《物理论》曰 〔1〕 :“粱者,黍、稷之总名;稻者,溉种之总名;菽者,众豆之总名。三谷各二十种,为六十;蔬、果之实,助谷各二十,凡为百种。故《诗》曰‘播厥百谷’也 〔2〕 。”

【注释】

〔1〕杨泉: 三国时吴人,晋初征聘不就,从事著述。他反对当时的清谈风气,主张人死之后并无遗魂,开南朝梁范缜《神灭论》之先河。著作有《物理论》十六卷,已佚。清孙星衍辑有《物理论》一卷。各类书每有引录。《御览》卷八三七“谷”及《初学记》卷二七“五谷”都引到此条,基本相同。

〔2〕《诗经·小雅·大田》及《周颂·噫嘻》、《载芟》、《良耜》等篇,均有此句。

【译文】

杨泉《物理论》说:“粱是黍粟类的总名,稻是水种类的总名,菽是各种豆类的总名。三类各二十种,一共六十种;加上瓜类和果树的果实,可以补助谷类的,也各有二十种总共一百种。这就是《诗经》所谓的‘播种百谷’。”

凡五谷种子,浥郁则不生,生者亦寻死。

种杂者,禾则早晚不均,舂复减而难熟,粜卖以杂糅见疵,炊爨失生熟之节: 所以特宜存意,不可徒然。

粟、黍、穄、粱、秫,常岁岁别收: 选好穗纯色者,劁 才彫反 刈高悬之 〔1〕 。至春治取,别种,以拟明年种子。 耧耩 种,一斗可种一亩 〔2〕 。量家田所须种子多少而种之。

其别种种子,常须加锄。 锄多则无秕也。 先治而别埋, 先治,场净不杂;窖埋,又胜器盛。 还以所治蘘草蔽窖。 不尔,必有为杂之患。

将种前二十许日,开出,水淘, 浮秕去则无莠。 即晒令燥,种之。 〔3〕 依《周官》相地所宜而粪种之。

《氾胜之术》曰 〔4〕 :“牵马令就谷堆食数口,以马践过为种,无虸蚄,厌虸蚄虫也 〔5〕 。”

【注释】

〔1〕劁(qiáo)刈: 刈割。

〔2〕“一斗”,疑有误字。这些黍粟类的种子都是小粒种,大小相若或极相近,用种量相同,还说得过去。但“一斗”,有问题,因为《要术》种这些作物,记明用种量是一亩三到五升。现在是种在种子田中培育种子的,不应比大田播种还要密到一倍以上,不合理。如“一斗”无误,则“一亩”有错字。

〔3〕从上面“选好穗纯色者”到这里,都是良种保纯和繁育的合理措施。种子混杂不仅会使群体生长不一,成熟不齐,而且会加快品种的退化。《要术》通过穗选法选得好种,各自单收,单打,单种,收获后作为明年种子。明年仍是留地单种,精心管理,单收,最先脱粒,单独窖埋,仍用本种的稿秆蔽窖,步步为营,严防机械混杂和不同品种的种间杂交,做到选种和隔离紧密配合进行。下年又把这选出的种子种下去,种前再加水选,晒种,最后按地宜施肥下种。年年如此选育,构成一整套细密合理的良种保纯和繁育措施,促使向好的方面发展,有可能培育成新的品种。

〔4〕“氾胜之”而题曰“术”,可能由于《氾书》中记有“厌(yā)胜”(以此物抑制彼物)、忌避、占验之类的“方术”,尤其多有农作物栽培管理上的突出技术,故别题为《氾胜之术》,亦犹《尔雅》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引称为《氾胜之种殖书》,《文选》唐李善注之题为《氾胜之田农书》,因其书最初原无定名也。《辑要》引此条仍改题《氾胜之书》。

〔5〕金抄、明抄作“无虸厌虸蚄虫也”,《辑要》引作“无虸蚄等虫也”。今保存两宋本原有的“厌”(yā)字(谓厌胜术),而“虸”应指虸蚄,故据下文补“蚄”字。

【译文】

所有谷类的种子,潮气郁闭着窝坏了,就不会发芽;就是发了芽,不用多久也会死去。

混杂的谷种,种下去成熟早晚不一致;谷实舂起来,〔没有白的还要舂,而先白的会舂碎了,〕减少了出米率,难得同时舂熟;卖给人家又嫌掺杂;烧饭又会生熟不均,难以调节。因此,要特别注意,不可掉以轻心。

谷子、黍子、穄子、粱和黏粟,都该年年分别收种。方法是: 选出颜色纯净的优良单穗,割下穗子,高高地挂着。到来年春天打下种子,各自分开播种,准备收来作为明年的种子。 用耧车耩沟种下去,覆土掩盖好,一斗种子可以种一亩地(?)。估计自家地里需要多少种子,按照需要种多少。

这种另外种的种子,必须比平常要多加锄治。 锄多了就没有秕壳。 收割后要先脱粒,分别埋在窖里, 先脱粒则场地干净,不致混杂;埋在窖里又比盛在容器里好。 仍然用本种的原稿秆蔽盖窖口。 不这样,一定会有混杂的弊害。

在种前二十来天,开窖取出种子,用水淘洗, 淘汰去浮秕杂种,就不会有杂草。 随即晒干,按时播种。依照《周礼》察看土地所宜的方法,施粪下种。

《氾胜之术》说:“牵马到谷堆上,让它吃几口谷,再在谷堆上踩着走过;用这样的谷作种,不会有粘虫为害,因为它是抑制粘虫的。”

《周官》曰 〔1〕 :“草人,掌土化之法,以物地相其宜而为之种。 郑玄注曰:“土化之法,化之使美,若氾胜之术也。以物地,占其形色,为之种,黄白宜以种禾之属。” 凡粪种 〔2〕 : 骍刚用牛,赤缇用羊,坟壤用麋,渴泽用鹿,咸潟用貆,勃壤用狐,埴垆用豕,强 ,轻爂用犬 〔3〕。此“草人”职〔4〕。郑玄注曰:“凡所以粪种者,皆谓煮取汁也。赤缇, 色也〔5〕;渴泽,故水处也;潟,卤也;貆,貒也〔6〕;勃壤,粉解者;埴垆,黏疏者;强 ,强坚者;轻爂,轻脆者。故书‘骍’为‘挈’,‘坟’作‘蚠’ 〔7〕 。杜子春‘挈’读为‘骍’〔8〕,谓地色赤而土刚强也。郑司农云 〔9〕 :‘用牛,以牛骨汁渍其种也,谓之粪种。坟壤,多蚠鼠也 〔10〕 。壤,白色。 ,麻也。’玄谓坟壤,润解。””

《淮南术》曰 〔11〕 :“从冬至日数至来年正月朔日,五十日者,民食足;不满五十日者,日减一斗;有余日,日益一斗。”

【注释】

〔1〕《周官》: 即《周礼》。此处所引见《周礼·地官·草人》,正注文并同《要术》。

〔2〕粪种: 郑众解释是用骨汁渍种,郑玄同意其说。但孙诒让《周礼正义》引清江永(1681—1762)有不同意见。江永认为粪种的“种”是种植的种,意即粪田,不是种子的种。所用应是以骨灰施于田,如果用骨汁渍种,像骍刚这些土壤,如何能使之化恶为美?

〔3〕以上这些土壤: 骍(xīng)刚,大概是黄红色黏质土。赤缇(tí),是黄而带红或浅红色的土。坟(fèn)壤,可能是黏壤,遇水才容易解散,干时则难解散。勃壤,可能是沙壤,与坟壤同为“壤”,但勃壤是干时也容易碎散的。渴泽,略同于现在所谓湿土,洼下原先有水,现下水干了。咸潟(xì),盐碱土。埴垆,一种石灰质黏土,并夹杂着很多石灰结核。强 (hǎn),可能是比垆土还要坚硬的重土。轻爂(piāo),大概是一种轻漂的沙土。

〔4〕“草人”,原文已明确记其职掌,此处不应再有“此‘草人’职”的解释,贾思勰不致有此赘词,且他处亦无此例。此句疑是后人读《要术》的行间旁记,而误被刻书人阑入。

〔5〕 (quàn):浅红色。

〔6〕貆(huān): 通“獾”。 貒(tuān): 猪獾。

〔7〕蚠(fén): 通“鼢”。

〔8〕杜子春(约前30—约58): 西汉末东汉初人,受《周礼》于刘歆,曾作《周礼》注,已佚。东汉明帝时,年将九十,传其学于郑众、贾逵(30—101)。

〔9〕郑司农: 郑众(?—83),东汉经学家,曾任大司农,世称“郑司农”。郑兴、郑众父子均通经学,世称“先郑”,而称郑玄为“后郑”。

〔10〕蚠鼠: 即鼢鼠。营地下生活,前肢爪特别长大,用以掘土,洞道复杂,长可达数十米。对庄稼和堤防为害极大。

〔11〕《淮南术》: 《隋书·经籍志三》记载梁有《淮南万毕经》、《淮南变化术》各一卷,亡。《淮南术》当亦此类书。此处所引,亦载《淮南子·天文训》。

【译文】

《周礼》说:“草人,掌管‘土化’的方法,察看物和地的适宜配合,决定种哪种作物。 郑玄注解说:“‘土化’的方法,是将土壤化恶为美,像氾胜之的技术。察看物和地,是察看作物和土地的颜色和性状,种哪种作物,比如黄白色的土宜于种谷子之类。” ‘粪种’的方法是: 骍刚土用牛骨汁,赤缇土用羊骨汁,坟壤土用麋骨汁,渴泽土用鹿骨汁,咸潟土用貆骨汁,勃壤土用狐骨汁,埴垆土用猪骨汁,强 土用 汁,轻爂土用狗骨汁。 这是“草人”的职掌。郑玄注解说:“凡是用作‘粪种’的,都是煮过取它的汁来用。赤缇是浅红色土;渴泽,从前有水的地土;潟,盐碱土;貆是猪獾;勃壤,容易解散如粉末的土;埴垆,黏而带疏的土;强 ,很坚硬的土;轻爂,轻漂的土。旧秘阁藏本‘骍’原来是‘挈’字,‘坟’原来是‘蚠’字。杜子春将‘挈’读为‘骍’,说是赤色而刚强的土。郑司农解释:‘用牛,是用牛骨煮出汁来浸种子,所以叫作“粪种”。坟壤,是地下有许多鼢鼠,〔把土给掘松了〕。壤是白色土。 是大麻子。’玄认为坟壤是遇水湿才会碎解的土。”

《淮南术》说:“从冬至日数起,数到来年正月初一,如果满五十日的,人民就有足够的粮食;不满五十日的,少一日便缺一斗;超过五十日的,多一日便多一斗。”

《氾胜之书》曰:“种伤湿郁热则生虫也。

“取麦种,候熟可获,择穗大强者斩,束,立场中之高燥处,曝使极燥。无令有白鱼 〔1〕 ;有辄扬治之。取干艾杂藏之,麦一石,艾一把。藏以瓦器、竹器。顺时种之,则收常倍。

“取禾种,择高大者,斩一节下,把悬高燥处,苗则不败。

“欲知岁所宜,以布囊盛粟等诸物种,平量之,埋阴地 〔2〕 。冬至后五十日,发取量之,息最多者,岁所宜也。”

崔寔曰 〔3〕 :“平量五谷各一升,小罂盛,埋垣北墙阴下”余法同上。

《师旷占术》曰 〔4〕 :“杏多实不虫者,来年秋禾善。五木者 〔5〕 ,五谷之先;欲知五谷,但视五木。择其木盛者,来年多种之,万不失一也。”

【注释】

〔1〕白鱼: 蠹鱼也叫“白鱼”,非此所指。在同一个麦穗中,后期开花的小穗,由于养分不足,常结成细瘪的麦粒,俗称“麦余”。麦余本身既不好作种子,而且其颖壳不易脱落,杂在种子中容易引起变质和虫害,所以必须除去。石声汉《农桑辑要校注》据山东同志说,山东地区将麦穗上最后两个空小穗叫作“白鱼”,因为颜色白,形状像鱼尾。

〔2〕“埋阴地”下,《辑要·收九谷种》据《要术》转引《氾书》尚有“冬至日窖埋”一句,明以前各本《要术》无此句,清代的《学津》本、《渐西》本据《辑要》补入。唐韩鄂《四时纂要·十一月》“试谷种”引崔寔法也是“冬至日”埋藏。原文有发取日而无埋藏日,此句宜有。

〔3〕《四时纂要》引崔寔此条列在“十一月”,则该是崔寔《四民月令》文,在“十一月”。《四时纂要》引文除记明“冬至日”埋藏外,其他亦稍有异文。“余法同上”是贾氏简括语,指与《氾书》所记的“冬至后五十日……岁所宜也”相同。

〔4〕《师旷占术》: 《隋书·经籍志三》五行类著录有《师旷书》三卷,又注称梁有《师旷占》五卷,亡。《要术》所引《师旷占术》和《师旷占》当是同一书而流传异名者。书已佚。此处所引《师旷占术》,《御览》卷九六八“杏”引作《师旷占》,只有“五木者”以上二句,脱“禾”字;卷八三七“谷”引较全,但有脱误。《类聚》卷八五“谷”亦引作《师旷占》,与《要术》相同,但亦脱“禾”字,无末句。

〔5〕与五谷盛衰相应的“五木”,未必是五种木,或者如《杂阴阳书》所说的“禾生于枣或杨”等类,则禾与枣或杨相应,枣杨茂盛,可以多种禾(谷子)。

【译文】

《氾胜之书》说:“种子〔在贮藏中,〕如果有潮湿郁闭着生热,就会生虫。

“收麦种: 等候麦成熟可以收割的时候,选择穗子粗大强壮的,割下来,扎成把,竖立在打谷场上高燥的地方,晒到极干燥,〔打下来。〕不要让它有‘白鱼’;如果有,便簸扬除去。用干燥的艾草夹杂着贮藏,一石麦种,用一把艾。用瓦器或竹器贮藏。以后顺着时令播种,收成常常可以加倍。

“收谷子种: 选择高大的,在穗子一节的下面斩下来,扎成把,挂在高燥的地方。这样的种子,长出的苗不会凋败。

“要想知道年岁适宜于哪一种谷物,可以〔在冬至日〕用布袋分别装进谷子等各种谷物的种子,装时〔要用同一容器〕平平地量,埋藏在背阴的地方。到冬至后五十天,掘地取出来,再量过,看哪一种种子增涨得最多,就是年岁最适宜的。”

崔寔说:“平平地量五谷的种子各一升,分别盛在小瓦器里,埋在墙北面的背阴地方”其余的方法跟上面相同。

《师旷占术》说:“ 〔今年〕杏树结的果实多,又不生虫,明年秋谷的收成一定好。五木是五谷的先兆,要想知道五谷的收成,只要看五木: 看今年哪种树木长得茂盛,明年就多种些与该木相应的谷,这是万无一失的。” kJmkLO1MwyjuwtBFvbYjALbuOf/26pTV+D7o15djIQvFp0JcLUpAbyXpjjg+X+K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