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耕田第一

《周书》曰 〔1〕 :“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作陶,冶斤斧,为耒耜、锄、耨 〔2〕 ,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助百果藏实。”

《世本》曰 〔3〕 :“倕作耒耜。” 〔4〕 “倕,神农之臣也。” 〔5〕

《吕氏春秋》曰 〔6〕 :“耜博六寸。” 〔7〕

《尔雅》曰:“斪 谓之定。” 〔8〕 犍为舍人曰 〔9〕 :“斪 ,锄也,名定。”

《纂文》曰 〔10〕 :“养苗之道,锄不如耨,耨不如铲。铲柄长二尺,刃广二寸,以刬地除草。” 〔11〕

许慎《说文》曰:“耒,手耕曲木也。”“耜,耒端木也。”“ ,斫也,齐谓之镃基 〔12〕 。一曰,斤柄性自曲者也。”“田,陈也,树谷曰田,象四口,十,阡陌之制也。”“耕,犁也。从耒,井声。一曰,古者井田。” 〔13〕 刘熙《释名》曰 〔14〕 :“田,填也,五谷填满其中。”“犁,利也,利则发土绝草根。”“耨,似锄,妪耨禾也。”“ ,诛也,主以诛锄物根株也。” 〔15〕

【注释】

〔1〕《周书》: 也叫《逸周书》,是记载周代史事的先秦古书。今传本并非完秩,本条不见于今本,当是佚文。《太平御览》(简称《御览》)卷七八“炎帝神农氏”及卷八四〇“粟”均有引到,文句基本相同。

〔2〕耨(·任地》:“耨,柄尺,此其度也。”柄长只有一尺,操作时只能俯身或蹲着单手使用,就是《释名·释用器》说的“妪耨禾也”(“妪”通“伛”,曲背弯腰)。《说文》:“ ,立薅斫也。”“ ”即“锄”字,才是立着薅草的长柄锄。

〔3〕《世本》: 已佚。《汉书·艺文志》著录有《世本》十五篇,注云:“古史官记黄帝以来讫春秋时诸侯大夫。”(后人增补至汉)有《帝系》、《氏姓》、《居》、《作》等篇。本条出《作篇》。原书宋代亡佚。清人有多种辑佚本。

〔4〕南宋罗泌《路史·余论》引《世本》同《要术》(“倕”作“垂”)。

〔5〕此为东汉末宋衷的注。倕(chuí),相传是古代的巧匠。

〔6〕《吕氏春秋》: 战国末秦相吕不韦(?—前235)集合门客编写,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及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其中《上农》、《任地》、《辩土》、《审时》四篇是我国最早论述农学的专篇。有东汉高诱注本。

〔7〕《吕氏春秋·任地》所记是耜宽八寸,耨宽六寸,《要术》引作“耜博六寸”,疑有误。

〔8〕见《尔雅·释器》,文同。斪(qú),锄头一类的工具。

〔9〕犍为舍人: 汉武帝时人,《尔雅》的最早注释者,曾任犍为郡文学卒史,后内迁舍人(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故又称犍为文学。或谓姓郭。其他不详。其注本已亡佚。

〔10〕《纂文》: 南朝宋何承天(370—447)撰,纂录杂记之作。书已佚失。

〔11〕本条《御览》卷八二三“耨”引到,脱讹颇多,不及《要术》完好。铲,短把狭刃的小手铲,比耨更狭小,用它俯身刬除苗间杂草时更方便。

〔12〕镃(zī)基: 古代的锄头。

〔13〕《要术》所引以上5条《说文》,与今本《说文》颇有差异。《说文》有“枱”无“耜”,“木”部:“枱,耒耑也。”即“耜”字。“ ”字所释云云,见于“木”部“ ”字下,而“斤”部“ ”字只是:“斫也。从斤,属声。”“田”字的“象四口”,《说文》作“象四囗”,“囗”即古“围”字。“耕”字的“一曰,古者井田”,徐锴本《说文》是“古者井田,故从井”。而“一曰”之说,与“耕”字不协,据唐释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四一“耕”字注引《说文》尚有“或作畊,古字也”一语,则异释的“古者井田”是对异写的“畊”字说的。古书流传至今,每多嬗变,《说文》亦然。

〔14〕《释名》: 东汉刘熙撰,训诂书,特点以音同、音近的字解释字义,推究其所以命名的由来,为汉语语源学的重要著作。

〔15〕以上所引《释名》第一条见《释名·释地》,下三条见《释名·释用器》,有个别字差异,不碍原义。

【译文】

《周书》说:“神农时候,天上落下了粟,神农就垦地把它种下去。创制陶器;铸造斧头,作成耒耜、锄头和耨,用来垦辟草莽荒地,然后五谷才能兴盛起来,在天然百果之外,扩大了食物储藏。”

《世本》说:“倕,创作了耒耜。”〔注说:〕“倕是神农之臣。”

《吕氏春秋》说:“耜的宽度是六寸(?)。”

《尔雅》说:“斪 叫作‘定’。”犍为舍人注解说:“斪 就是锄,也叫作定。”

《纂文》说:“养苗的方法,用锄不如用耨,用耨不如用铲。铲的柄二尺长,刃二寸宽,用来贴地平推刬除杂草的。”

许慎《说文》说:“耒是手工翻土的弯曲木杖。”“耜是耒头上的木刃。”“ ,就是斫,齐地叫作‘镃基’。一说,用天然弯曲的木柄装的横刃斧头叫作 。”“田,陈列的意思,种植谷物的地叫作田,形状是四面的‘口’围着,当中的‘十’是纵横的阡陌分布着。”“耕,就是犁。从耒,从井的声。一说〔或作畊〕,是古时的井田。”

刘熙《释名》说:“田是填的意思,是说在里面填满着五谷。”“犁是利的意思,锐利了就能起土断绝草根。”“耨,像锄,是弯着腰除草的。”“ 是诛的意思,靠它刨土诛杀杂草的根株。”

凡开荒山泽田,皆七月芟艾之 〔1〕 ,草干即放火,至春而开垦。 根朽省功。 其林木大者 乌更反 杀之 〔2〕 ,叶死不扇,便任耕种。三岁后,根枯茎朽,以火烧之。 入地尽矣 〔3〕 。耕荒毕,以铁齿 俎候反 再遍耙之 〔4〕 ,漫掷黍穄,劳 郎到反 亦再遍 〔5〕 明年,乃中为谷田。

凡耕高下田,不问春秋,必须燥湿得所为佳。若水旱不调,宁燥不湿。 燥耕虽块,一经得雨,地则粉解。湿耕坚垎(胡格反) 〔6〕 ,数年不佳。谚曰:“湿耕泽锄,不如归去。”言无益而有损。湿耕者,白背速 楱之,亦无伤;否则大恶也。 春耕寻手劳, 古曰“耰” 〔7〕 ,今曰“劳”。《说文》曰:“耰 〔8〕 ,摩田器。”今人亦名劳曰“摩”,鄙语曰“耕田摩劳”也。 秋耕待白背劳。 春既多风,若不寻劳,地必虚燥。秋田 (长劫反)实 〔9〕 ,湿劳令地硬。谚曰:“耕而不劳,不如作暴。”盖言泽难遇 〔10〕 ,喜天时故也。桓宽《盐铁论》曰:“茂木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 〔11〕

【注释】

〔1〕芟(shān)艾(yì):除去杂草。艾,通“刈”。

〔2〕 (yīng)杀之: ,环割。这是在主干近根处环割去一圈宽阔的树皮,使不能愈合,深及新的木质部,阻止树体内营养物质的上下输送,使树自然枯死。有些像现在的“环状剥皮”,但措施和目的要求不同。

〔3〕入地尽矣: 连地下的根也死尽了。大树在环割去树皮后,第二年虽然不再长叶遮阴,但还没有全部枯死。三年后可以砍掉全枯的树干,堆在根桩上添柴草引火燃烧,连带烧及地下的根系。烧过有暖土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腐殖质的分解转化,有利于作物的吸收。灰烬可以增加土壤中的钾肥含量。

〔4〕铁齿 (lòu)楱(còu): 这是牲畜拉的铁齿耙,不是手持的钉耙。《东鲁王氏农书》(简称《王氏农书》)认为就是人字耙,但也不排斥方耙,今采其图作参考(见图一)。它用于耕翻后的耙细土块,平整土地,灭茬除草。也用于苗期的中耕松土。都是有利于保墒抗旱的。

图一 耙

〔5〕劳: 耢,无齿耙,是用荆条、藤条之类编成的整地农具,也叫“盖”或“摩”(今写作“耱”)。用于耙后进一步平地和碎土,兼有轻微压土保墒作用,故又得“摩”、“盖”之名。也用于下种后覆土和苗期中耕。见图二(采自《王氏农书》)。

图二 耢

〔6〕垎(hè): 土板结坚硬。

〔7〕耰: 一种木制的大椎,最早的碎土、平地农具,也用于覆土。现在也还有应用。所谓古时叫耰,现在叫耢,只是就两者的功用和整地作业而言,不是说两者的形制等同。见图三。

图三 耰

〔8〕“耰”,今本《说文》从木作“櫌”,入“木”部,“从木,憂声”。

〔9〕 (zhí): 低洼田。 ,同隰。

〔10〕泽: 指土壤水分。从水分来源说,指雨水,灌溉水;就水分含量说,包括渍水、潮湿、湿润适度、水分不足等状况。这里是指土壤有良好的墒情。这样,就要想法保住它。耢就是为保墒创造良好条件。这在华北旱作地区是尤其重要的。所以,耕而不耢,就等于自己捣乱胡闹了。

〔11〕见《盐铁论·轻重》,“木”作“林”,余同。

【译文】

凡在山地和低洼地开荒,都要在七月里先把草割下来,草干了就放火烧它,到第二年春天再开垦。 这时草根腐朽了就省功力。 其中那些大的树木,在树干上切割去一圈树皮,使树枯死,叶死了就不再遮阴,便可以耕种了。三年之后,树根枯了,枝干也朽了,再放火烧它。 这样,连地下的根也死尽了。 耕垦完毕,便用铁齿耙耙两遍,撒播上黍或穄,接着耢盖两遍。到明年,便可以用来种谷子。

凡耕高田低地,不论春季还是秋季,都必须在土壤燥湿合宜的时候去耕为好。如果雨水或多或旱不调匀,宁可在干燥时去耕,切不可湿时去耕。 干燥时耕,虽然土垡成大块,只要一下雨,土块就会碎解开来。湿时去耕,土垡干后结成硬块,〔土圪垯散不开,〕那地几年搞不好。农谚说:“湿时去耕,雨后去锄,还不如回去。”这是说不但无益,而且有害。万一湿耕了,到稍微干燥土面发白时,赶紧用铁齿耙耙过,还不妨事;不然的话,结果很坏很坏。 春耕的地,随手就耢过, 古时叫作“耰”,现在叫作“耢”。《说文》说:“耰,是摩田的农器。”现在人也还有称耢为“摩”的,俗话就说“耕田摩耢”嘛。 秋耕的地,等到土背发白时再耢。 春天干风多,如果不随手耢盖,土壤便会透风干燥。秋天多雨,土壤下塌紧实,湿时耢盖,便会板结坚硬。农谚说:“耕后不耢,如同作耗胡闹。”这就是说,土壤润泽是难得的机会,要珍惜不容易碰上的好时机啊!桓宽《盐铁论》说:“茂密的林木之下没有丰草,大块的土壤中间没有好苗。”

凡秋耕欲深,春夏欲浅 〔1〕 。犁欲廉,劳欲再。 犁廉耕细,牛复不疲;再劳地熟,旱亦保泽也 〔2〕 。秋耕 一感反 青者为上。 比至冬月,青草复生者,其美与小豆同也。 初耕欲深,转地欲浅。 耕不深,地不熟;转不浅,动生土也。 菅茅之地 〔3〕 ,宜纵牛羊践之, 践则根浮。 七月耕之则死。 非七月,复生矣。

凡美田之法,绿豆为上 〔4〕 ,小豆、胡麻次之。悉皆五、六月中 羹懿反 〔5〕 ,七月、八月犁 杀之,为春谷田,则亩收十石,其美与蚕矢、熟粪同。

凡秋收之后,牛力弱,未及即秋耕者,谷、黍、穄、粱、秫茇 方末反 之下 〔6〕 ,即移羸速锋之 〔7〕 ,地恒润泽而不坚硬。乃至冬初,常得耕劳,不患枯旱。若牛力少者,但九月、十月一劳之,至春 汤历反 种亦得 〔8〕

【注释】

〔1〕秋耕欲深,春夏欲浅: 华北秋季常有阵雨,秋耕深了有利于收墒、蓄墒,为来年春播提供好墒情;秋耕后经冬入春,土壤经过反复冻融,促进风化,使土体酥散,结构良好,而且深耕加深了耕作层,有利于深土熟化,所以秋耕宜深。春夏没有这样的条件,而且北方春多风旱,夏天进入高温,如果深翻,等于揭底跑墒,土壤又不易熟化,所以不宜深耕。

〔2〕旱亦保泽也: 天旱也能保住下墒。启愉按: 北方旱作农业最重要的一环是保墒防旱。仅仅做到解冻后及时耕地,远远解决不了春播要求,必须进一步设法保住土壤中的原有水分,才能满足出苗生长的要求。这就要依靠耕后随即耙地,把土块耙碎耙细,切断和打乱毛细管通道,使上行水分阻断在细土层之下,因而保住下层的墒。《要术》强调耕后耙地,金元时期的北方旱作农书《种莳直说》要求犁一次耙六次,都是这个道理。但是,仅仅依靠耙松土壤还是不能保证不跑墒的。因为耙后虽然切断了毛管水的上升蒸发,但松土层存在着大量的非毛管孔隙,水分会以气态水的形式通过松土层孔隙而扩散损失。随着气温的继续上升,底墒、深墒上升到松土层之下而以水汽的形态散失就更加严重。因此,必须采取另一种措施予以补救。这补救措施就是“耢”。因为耢有盖压的功效,通过耢,使上层松土轻轻压紧,堵塞非毛管孔隙,避免漏风汽化失墒,也阻断了底、深墒的跑失。《要术》对耢比耙更强调,更随处关照,卷前《杂说》尤其谆谆告诫耢的重要和急迫,都是这个原因。所以,耕后不耙不行,耙后不耢更不行。这里说天旱也能保住下墒,并非虚语。

〔3〕菅茅: 茅草。菅、茅本是两种禾本科的杂草,但古时常是统指茅草。茅草具有长根茎,蔓延很深很广,生长力极强,生命力亦极顽固,很难根除,最为可恶。《要术》采取的办法,短期间有效,要根绝仍有困难,因为没有踩断的深层根茎,要不了很久仍会死灰复燃。

〔4〕把青草耕埋在地里作绿肥,《氾书》已有记载,《要术》叫作“ 青”。这里是进一步有意识地播种豆科作物作绿肥,并已认识到豆科作物有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种豆科作物作绿肥,最早见于《广志》,见《要术》卷十“苕(六八)”。

〔5〕 : 疑当为“穊”,稠密。

〔6〕穄: 黍之不黏者。穄,后人与稷混淆,但《要术》中稷是指粟。 粱:粟的一种好品种,不是高粱。 秫: 糯性的粟,不是糯稻。 茇(bá): 根。

〔7〕锋: 一种有尖锐的犁镵而无犁壁的农具,起土浅,不覆土壅土,起破碎表土、切断毛细管通道、保蓄下墒和灭茬作用。夏秋之间,牛要夏耕和运载秋收作物,容易疲劳,而锋的拉力轻,所以赶紧用来浅锋灭茬,借以锋破表土,保住下墒,避免秋收的地暴露着失墒干硬。这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的应急措施。

〔8〕 (dì)种: 指不耕而种。种法没有讲,可能是点播,但也不排斥耧车冬播,或撒播盖耱。下文《种谷》,瘦地就有不耕而种。

【译文】

秋天耕地要深,春天、夏天要浅。犁起的土条要窄些,耢的次数要两遍。 犁条窄了就耕得细,牛也省力不疲劳。耢过两遍,地整熟了盖压着,天旱也能保住下墒。 秋耕要把青草掩埋在地里最好。 等到冬天,冬草又长出来,〔来春再耕翻,〕就同小豆一样肥美。 初耕的地要深,再耕的地要浅。 初耕如果不深,地不会匀熟;再耕如果不浅,会把生土翻上来。 长着茅草的地,要赶进牛羊在地上践踏过, 践踏过根会向上面浮起来。 到七月里耕翻,就会枯死。 不是七月里耕翻,仍然会复活。

使土地肥美的方法,种上绿豆最好,其次是种小豆、芝麻。都要在五月、六月里密播,到七月、八月耕翻,掩杀在地里面。明年春天作为早谷子田,一亩可以收到十石,它的肥力同蚕沙、熟粪一样好。

秋收之后,如果牛力疲弱,没力量随即秋耕的,就在谷子、黍子、穄子、粱和秫的根茬下,赶紧把弱牛移用来锋地,进行浅锋灭茬。这样,锋过的地可以时常保持润泽,不至于坚硬;到了初冬,还常常可以耕翻、耱耢,不愁枯燥干硬。假如牛力实在少,就在九月、十月里耢一次,到明年春天不耕翻就这样播种也可以。

《礼记 · 月令》曰 〔1〕 :“孟春之月……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 郑玄注曰:“谓上辛日,郊祭天 〔2〕 。《春秋传》曰 〔3〕 :‘春郊祀后稷 〔4〕 ,以祈农事。是故启蛰而郊 〔5〕 ,郊而后耕。’上帝,太微之帝 〔6〕 。” 乃择元辰,天子亲载耒耜……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籍 〔7〕 。“元辰,盖郊后吉辰也。……帝籍,为天神借民力所治之田也。” ……是月也,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同和,草木萌动。 “此阳气蒸达,可耕之候也。农书曰 〔8〕 ‘土长冒橛,陈根可拔,耕者急发’也。” ……命田司 “司谓田畯 〔9〕 ,主农之官。 ”……善相丘陵、阪险、原隰,土地所宜,五谷所殖,以教导民。……田事既饬,先定准直,农乃不惑。

“仲春之月……耕者少舍,乃修阖扇。 “舍,犹止也。蛰虫启户,耕事少闲,而治门户。用木曰阖,用竹、苇曰扇。” ……无作大事,以妨农事。

“孟夏之月……劳农劝民,无或失时。 “重力劳来之。” ……命农勉作,无休于都 〔10〕 。“急趣农也。……《王居明堂礼》曰‘无宿于国’也。”

“季秋之月……蛰虫咸俯在内,皆墐其户 〔11〕 。“墐,谓涂闭之,此避杀气也。”

“孟冬之月……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天地不通,闭藏而成冬。……劳农以休息之。 “‘党正’‘属民饮酒,正齿位’是也。” 〔12〕

“仲冬之月……土事无作,慎无发盖,无发屋室……地气且泄,是谓发天地之房,诸蛰则死,民必疾疫。 “大阴用事,尤重闭藏。”按: 今世有十月、十一月耕者,非直逆天道,害蛰虫,地亦无膏润,收必薄少也。 〔13〕

“季冬之月……命田官告人出五种。 “命田官告民出五种,大寒过,农事将起也。” 命农计耦耕事 〔14〕 ,修耒耜,具田器。 “耜者,耒之金,耜广五寸。田器,镃 之属。” 是月也,日穷于次,月穷于纪,星回于天,数将几终, “言日月星辰运行至此月,皆匝于故基。次,舍也;纪,犹合也。” 岁且更始,专而农民,毋有所使。 “而,犹汝也;言专一汝农民之心,令人预有志于耕稼之事;不可徭役,徭役之则志散 〔15〕 ,失其业也。””

【注释】

〔1〕下引《礼记·月令》,与今本稍有异文。引号内小注均郑玄注,亦稍有异文。均不碍原义。

〔2〕古代帝王在京城南郊祭天叫作“郊”,在北郊祭地叫作“社”,合称“郊社”。

〔3〕郑玄注引《春秋传》,语出《左传·襄公七年》。

〔4〕这是“社祭”,祭土神和谷神。春社二月祭,祈求丰年;秋社八月祭,收获后报答神灵。后稷,相传是周代的始祖,出生后曾被认为不祥而被抛弃,因名“弃”。善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曾任尧和舜的农官。这里是后世怀念他“播殖百谷”的功劳,把他作为谷神来祭祀。

〔5〕启蛰: 即惊蛰,但是正月中节气,和现在以惊蛰为二月节气不同。西汉以前的节气顺序是: 立春、惊蛰、雨水、春分,现在的农历将中间的两个节气倒过来,那是西汉末刘歆(?—23)造“三统历”以后的事。

〔6〕太微: 我国古代天文学将全天分为三垣、二十八宿等天区,太微是三垣的上垣,又名“天庭”,中有五帝座,五个帝君,总称“太微之帝”。

〔7〕帝籍: 古代天子“亲耕”的籍田。天子推三下犁,象征性地表示亲耕。相传天子籍田千亩,其耕种的全功由征召的民力来完成。

〔8〕郑玄注引农书,《月令》孔颖达疏称:“郑所引农书,先师以为《氾胜之书》也。”又《国语·周语上》“土乃脉发”下韦昭注也引到这条,都是节引。参见下文贾引《氾胜之书》(简称《氾书》)。

〔9〕田畯: 周代主管土地和生产的官员,又叫“田大夫”。

〔10〕都: 邑城,犹言街坊。下文中“国”字意同。古代有“五亩之宅”的制度,后人解释其中·小雅·信南山》说的“中田有庐”;另·豳风·七月》说的“曰为改岁,入此室处”。农夫春夏耕作时住在田野的庐,秋冬收获后住进城中的廛,犹如后世的街坊。这里是说四月进入农忙,不可让农民停留在廛里,要赶紧下地劳动。

〔11〕墐(jìn): 涂塞。

〔12〕见《周礼·地官·党正》,以意掇引,非原文。古代地方组织以五百家为一党,由“党正”掌管。党内百姓三季务农,十月收获后举行饮酒礼,按年龄入座,以示慰劳,同时以上面的政令法规教育大家。

〔13〕此是贾思勰按语。

〔·考工记·匠人》:“耜广五寸,二耜为耦,一耦之伐,广尺深尺。”但二耜究竟怎样耦法,古人解释也有不同,或说是二人并肩而耕,或说是一前一后各执一耜翻土。到现在,说法更多,莫衷一是。但无论如何是两人配合为一组的,所以说要组合耦耕的事。

〔15〕“徭役之”,各本均脱此三字,据郑玄注补。

【译文】

《礼记·月令》说:“孟春正月……天子在一个好日子,向上帝祈求好收成。 郑玄注解说:“这是说在正月上旬的辛日,在京城郊外祭祀天帝。《春秋左氏传》说:‘春天在郊外祭祀后稷,祈求庄稼丰收。因此在“启蛰”举行郊祭,郊祭后开始耕地。’上帝,是太微星座的帝君。” 接着选一个‘元辰’,天子亲自载着耒耜……率领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帝籍’去亲耕籍田。 “元辰,是郊祭后的一个吉祥日子。……帝籍,是为了祭祀天神需要祭品,借助于民力来完成耕作的籍田。” ……这个月,天气开始下降,地气开始上腾,天地二气融和,草木都开始萌芽长出。 “这时地里阳气上达通畅,正是可以耕地的征候。这就是农书上说的:‘土壤风化了向上面隆起,盖没了小木桩,地下的枯根也可以随手拔出来,这时要抓紧赶快耕地。’” ……命令田司 “田司指田畯,就是主管农业的官。” ……细心地察看丘陵、斜坡、山险、高平、低平的地,按照土地所宜,该种哪些谷物合适,就教导农民去种。……种的事情既已准备就绪,事先还要把疆界阡陌规定好,农民才不至于迷惑争闹。

“仲春二月……耕地的事稍稍可以舍开,就该修葺阖扇。 “舍,停止的意思,〔就是闲空些了〕。这时蛰伏在地下的虫类都渐渐钻出来了,所以在稍为空闲的时候,就把门户修治好。阖是木板作的门,扇是竹子、苇秆作的门。” ……上面不可派徭役给农民,以免妨碍农家的耕作。

“孟夏四月……慰劳农民,勉励他们加劲干,切不可错过农时。 “再三地慰劳劝导他们。” ……命令农民勤恳地工作,不可在邑城里呆着。 “急迫地催促去耕作。……《王居明堂礼》说:‘不可在邑城里歇宿。’也是这个意思。”

“季秋九月……虫子都潜伏在地下,都把洞户墐闭起来。 “墐,就是涂抹封闭,这是避免秋天的杀气。”

“孟冬十月……天气开始上升,地气开始下降,天气地气不交通,闭塞着成为冬天。……慰劳农民让他们休息。 “这就是‘党正’说的‘召集一党的人举行饮酒礼,按年龄排定座次慰劳他们’。”

“仲冬十一月……不要兴工动土,千万不可翻开盖藏着的地,不可打开闭好着的房屋……否则,会泄漏地气,这叫作揭露天地的‘房’,地下的蛰虫都会死去,人们一定会发生疫病。 “这时是太阴当令,更要注重闭藏。”〔思勰〕按: 现在有在十月、十一月耕地的,非但违背了天然的道理,伤害了蛰虫,就是耕翻的地也没有润泽,明年的收成必然减少。

“季冬十二月……命令田官告诉农民拿出各种种子。 “这是因为大寒过后,农业生产就要开始了。” 命令农家组合耦耕的事,修治耒耜,准备好田器。 “耜是耒头上的金属装置,耜的宽度是五寸。田器是锄头之类。” 这个月,太阳运行到了终点的‘次’,月亮运行到了终点的‘纪’,星辰在天上绕行也回到了原来的地方,一年的日数将要终止了, “这是说日、月、星辰运行到这个月,都环绕一周回到原来的地方。次,止舍的地方;纪,交会的地方。” 一岁将要重新开始了,使而农民专心农业生产,不可另外役使他们。 “而,就是你;这是说,要使你的农民们专心下来,思想上一心一意地考虑种好庄稼;不可让他们服徭役,服徭役了就会意志分散,扰乱了他们的本业。”

《孟子》曰:“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 〔1〕 赵岐注曰:“言仕之为急,若农夫不耕不可 〔2〕 。”

魏文侯曰 〔3〕 :“民春以力耕,夏以强耘,秋以收敛。” 〔4〕

《杂阴阳书》曰 〔5〕 :“亥为天仓 〔6〕 ,耕之始。”

《吕氏春秋》曰:“冬至后五旬七日昌生。昌者,百草之先生也,于是始耕。” 〔7〕 高诱注曰 〔8〕 :“昌,昌蒲,水草也。”

《淮南子》曰:“耕之为事也劳,织之为事也扰。扰劳之事而民不舍者,知其可以衣食也。人之情,不能无衣食。衣食之道,必始于耕织。……物之若耕织,始初甚劳,终必利也众。”又曰:“不能耕而欲黍粱,不能织而喜缝裳,无其事而求其功,难矣。” 〔9〕

【注释】

〔1〕见《孟子·滕文公下》。

〔2〕“不耕不可”,今本赵岐注作“不可不耕”。

〔3〕魏文侯(?—前396): 战国时魏国的创建者。在位期间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使魏国在当时成为强国。

〔4〕魏文侯语见《淮南子·人间训》,“夏”作“暑”,余同。

〔5〕《杂阴阳书》: 已佚,今类书每有引录。《汉书·艺文志》著录有《杂阴阳》三十八篇,未知即其书否。作者时代无可考,或是汉代阴阳家所写。

〔6〕天仓: 星名,即胃宿。《史记·天官书》:“胃为天仓。”唐张守节《正义》:“胃主仓廪,五谷之府也。”《礼记·月令》正月“元辰”天子耕籍田,唐孔颖达疏:“耕用亥日。”“正月亥为天仓,以其耕事,故用天仓。”是说正月的亥日为天仓,因此天子始耕籍田,用天仓当令之日即亥日耕之。

〔7〕见《吕氏春秋·任地》,有个别字差异。

〔8〕高诱: 东汉末学者,曾任县令和司空掾等职。曾注《孟子》、《孝经》,已佚;又注《吕氏春秋》、《淮南子》,今存,但《淮南子》与许慎注有混杂。

〔9〕前一条引文见《淮南子·主术训》,后一条见《淮南子·说林训》,个别字有差异。

【译文】

《孟子》说:“读书人要做官,如同农夫要耕种。” 赵岐注解说:“这是说读书人急于做官,好像农夫非耕种不可一样。”

魏文侯说:“农民春天努力耕地,夏天淌汗锄草,秋天才有收获储藏。”

《杂阴阳书》说:“亥日是天仓〔当令〕,是耕地开始的时候。”

《吕氏春秋》说:“冬至以后五十七天,昌开始发芽。昌是百草中最先发芽的,就在这个时候开始耕地。” 高诱注说:“昌,就是菖蒲,是一种水草。”

《淮南子》说:“耕种的事情是辛苦的,织布的事情是劳累的,可辛苦劳累的事情人们终是不放弃,就因为知道从那里可以得到饭吃,得到衣穿。人的生活,不能没有衣和食。衣食的来源,必须从耕田织布中产生……像耕田织布这种事情,最初是很劳苦的,但终究必然获得很多的利益。”又说:“不去耕种而想得到美味的黍粱,不去织布而喜欢新缝的衣裳,这样,不做事情而想求得实绩,那是很难的啊!”

《氾胜之书》曰 〔1〕 :“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

“春冻解,地气始通,土一和解 〔2〕 。夏至,天气始暑,阴气始盛 〔3〕 ,土复解。夏至后九十日,昼夜分,天地气和。以此时耕田,一而当五,名曰膏泽 〔4〕 ,皆得时功。

“春地气通,可耕坚硬强地黑垆土 〔5〕 ,辄平摩其块以生草 〔6〕 ;草生,复耕之;天有小雨,复耕和之,勿令有块以待时。所谓强土而弱之也。

“春候地气始通: 椓橛木长尺二寸,埋尺,见其二寸;立春后,土块散,上没橛,陈根可拔。此时二十日以后,和气去,即土刚。以时耕,一而当四;和气去耕,四不当一。

“杏始华荣,辄耕轻土弱土 〔7〕 。望杏花落,复耕。耕辄蔺之 〔8〕 。草生,有雨泽,耕,重蔺之。土甚轻者,以牛羊践之。如此则土强。此谓弱土而强之也。

“春气未通,则土历適不保泽,终岁不宜稼,非粪不解 〔9〕 。慎无旱耕。须草生,至可耕时,有雨即耕 〔10〕 ,土相亲,苗独生,草秽烂,皆成良田。此一耕而当五也。不如此而旱地,块硬,苗秽同孔出,不可锄治,反为败田。秋无雨而耕,绝土气,土坚垎,名曰‘腊田’ 〔11〕 。及盛冬耕,泄阴气,土枯燥,名曰‘脯田’。脯田与腊田,皆伤田,二岁不起稼,则一岁休之。

“凡麦田,常以五月耕,六月再耕,七月勿耕,谨摩平以待种时。五月耕,一当三。六月耕,一当再。若七月耕,五不当一。

“冬雨雪止,辄以蔺之,掩地雪,勿使从风飞去;后雪,复蔺之。则立春保泽,冻虫死,来年宜稼。

“得时之和,适地之宜,田虽薄恶,收可亩十石。”

【注释】

〔1〕氾胜之: 汉成帝(前·艺文志》著录的九家农书之一,后世通称《氾胜之书》。原书已佚,虽偶见引录,但多有脱错。幸赖《要术》的引录而保存其主要内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综合性农业专著,有相当高的农学水平。

〔2〕和解: 表示土壤柔和而容易碎解,实际就是土壤达到了适合耕作的湿润状态。

〔3〕阴气始盛: 北半球夏至昼最长,夜最短,过了夏至,夜就开始转长。“阴气”,就是“地气”,古人笼统地表示土壤性状的一种说法,主要包括土壤的温度和水分,兼及土中水和气体的流通情况。夏至在《易经》的卦象上是五条阳爻底下潜伏着一条阴爻,即古人所谓“夏至一阴生”。因此,夏至气温转热的时候,土壤“阴气”也开始转盛,这样阴阳交替,土壤就再一次和解。这种说法,有它长期的历史根源,但作为土壤和解的理论是唯心的。

〔4〕膏泽: 土壤形成良好结构,肥美润泽,并有利于保墒。

〔5〕黑垆土: 一种石灰性黏土,坚硬黏重,古人也叫“强土”或“刚土”。现在黄河流域民间仍有“垆土”的名称。这种黏质垆土,过湿则黏重,过干则坚硬,都不好耕,只有在干湿适度的时候耕,既好耕,又耕得疏松,土块容易碎解,可以改良土壤结构,有利于保墒,有利于发芽出土,生长发育。春初解冻时,正是土壤干湿适度的时候。可是这种时机是短暂的,稍纵即逝,一旦土壤过干变坚硬,就不好耕了,而且北方多春旱,以后可能不会再有这种适耕期,所以必须抓紧这个时机首先急耕黑垆土。

〔6〕《氾书》的“摩”,究竟是什么农具,是早期的“耰”(木斫,木榔头),还是后来的“劳”(耢),书中没有明确的迹象提供我们作判断,只有麦的中耕提到牵引“棘柴”壅麦根(卷二《大小麦》引),像带刺的枝条扎成的扫把之类,似乎有些像耢的雏形,但要达到耢的功用,尚有待于发展。

〔7〕轻土弱土: 相当于现代土壤学上的轻土。它的措施是使过于松散的弱土变得紧密些,就是使土粒结成小块而形成结构。

〔8〕蔺之: 镇压的意思,指对松散的弱土镇压紧实些。蔺法采用什么器具,虽然没有明说,但从镇压践踏使松土变得紧密来考虑,当是一种具有重力能压紧松土的工具。《要术》用“挞”,后世有“砘车”(用于覆种),但《氾书》不明。《辑要》改“蔺”为“劳”,不妥。

〔9〕非粪不解: 解,据上文应指碎解。但干燥的土块单靠加粪是不能使之碎解的。在这种情况下,加粪可使庄稼长得好一些,是补救的措施,故后面译文作“非加粪不能补救”。

〔10〕这里上下两句的两个“耕”字,《要术》各本均作“种”,不合适,据上下文义及耕作原理改正为“耕”。

〔11〕腊(xī)田: 干枯的田。指秋天缺少雨水时所耕之田。

【译文】

《氾胜之书》说:“种庄稼的根本大法,在于赶上时机,松和土壤,注重施肥和灌水,及时锄地,及时收割。

“春天初解冻的时候,地气开始通顺,土壤第一次和解。到了夏至,天气开始暑热了,阴气开始回升,土壤又一次和解。夏至后九十天〔到秋分〕,白天、黑夜的长短相等,天气和地气调和,〔土壤也就和解。〕在这些时候耕地,耕一次抵得上五次,那地叫作‘膏泽’,都得到适合时令的功效。

“春天地气开始通顺的时候,该先耕坚硬的强地—黑垆土。耕后把土块摩碎摩平,让它长出草来。杂草长出后,再一次耕翻。天下了小雨,又耕一遍,要把土搞松和,不让它有土块存在。就这样,等待着合适的时机下种。这就是所谓把强土变弱的办法。

“测候春天地气开始通顺的方法: 把一根一尺两寸长的小木桩,打进地里去,一尺埋在地底下,两寸露出在地面上。立春之后,土块〔经过反复冻融后〕酥碎了,〔体积增大,〕向上面高起,掩盖了露出地面的两寸木桩,地底下的陈根也可以随手拔出来了,〔这就表明地气已经开始通顺,土壤湿润合适,正好耕地。〕错过这时二十天以后,土壤的湿润调和状态消失,地就变得刚硬难耕。在合适的时机耕地,耕一次抵得上四次;调和状态消失时才去耕,耕四次还抵不上一次。

“杏花开始盛开时,就耕轻土、弱土。到杏花凋落的时候,再耕一次。耕后随即镇压紧实。杂草长出来,遇着下雨土壤润泽时,再耕,再压紧。十分轻松的土,赶着牛羊上去践踏。这样,土壤就比较坚强了。这就是所谓把弱土变强的办法。

“春天地气还没通顺时耕地,就会耕起错错落落不密接的土块,不能保墒,这一年就长不成好庄稼,非加粪不能补救。千万不要在土壤干燥的时候耕地。要等杂草长出来,到可以耕的时候,遇着下雨土壤湿润时就耕。这样,土壤〔和种子〕紧密相亲,单单长出庄稼的苗,而翻在地里的杂草也腐烂了,都成为好田。这样,耕一次可以抵得上五次。如果不这样,却在土壤干燥的时候去耕,耕起的土块是坚硬的,秧苗和杂草在同一个空隙里长出来,没法锄草松土,反而成为坏田。秋天没有雨的时候耕地,会使地下的水分跑失,土壤变得干燥坚硬,这样的田叫作‘腊田’。还有,如果在大冬天耕地,会泄漏土中的水润气,使土壤枯燥,这样的田叫作‘脯田’。脯田和腊田都是受了伤的田,接连两年长不成好庄稼,非让它休闲一年不可。

“凡是种麦的田,正常要在五月耕一遍,六月再耕一遍,七月不要耕;耕后好好地摩平,等待合适时候下种。五月里耕,一遍抵得上三遍。六月里耕,一遍抵得上两遍。如果七月里耕,五遍抵不上一遍。

“冬天下雪停止后,随即用器具在雪上镇压过,把雪压实盖好,不让雪被风吹走。以后下雪,照样镇压。这样,解冻后土中保有多量雪水,同时虫也冻死了,适宜于春播作物的生长。

“得到时令的调和,适应土地的所宜,田地即使是瘠薄的,也可以一亩收到十石。”

崔寔《四民月令》曰 〔1〕 :“正月,地气上腾,土长冒橛,陈根可拔,急菑强土黑垆之田。二月,阴冻毕泽,可菑美田缓土及河渚小处。三月,杏华盛,可菑沙白轻土之田。五月、六月,可菑麦田。”

崔寔《政论》曰 〔2〕 :“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 〔3〕 ,教民耕殖。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 〔4〕 ,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 〔5〕 。今辽东耕犁 〔6〕 ,辕长四尺,回转相妨,既用两牛,两人牵之,一人将耕,一人下种,二人挽耧: 凡用两牛六人,一日才种二十五亩。其悬绝如此。” 〔7〕 : 三犁共一牛,若今三脚耧矣 〔8〕 ,未知耕法如何?今自济州以西,犹用长辕犁、两脚耧。长辕耕平地尚可,于山涧之间则不任用,且回转至难,费力,未若齐人蔚犁之柔便也 〔9〕 。两脚耧种,垅穊,亦不如一脚耧之得中也。

【注释】

〔1〕《四民月令》: 东汉崔寔(?—170)撰。逐月安排农业生产和生活活动等事项,每月一篇,是我国最早的月令式农书。书中二月的树木压条,三月的“封生姜”(种姜催芽),五月的“别稻”(水稻移栽),都是我国农书中最早的记载。书已失传。《要术》所引,不分月份,采用连类汇录的方式;其无关农业生产者,汇录于卷三《杂说》中。隋代杜台卿的月令式书《玉烛宝典》,按月引录了它的材料,但今缺九月一个月。其他类书等有零星引录。

〔2〕《政论》: 崔寔的政治论著,已佚。其书主张崇本抑末,发展农业生产,严刑峻法,废旧革新,抨击当时黑暗政治,言词颇为激烈,与王符的《潜夫论》和仲长统的《昌言》同为当时政治名著。《政论》此条《御览》卷八二二“耕”和卷八二三“犁”有引录,但有严重错简和讹误。

〔3〕搜粟都尉: 协助大司农的中央高级农官,主要管农业收入和教导农业生产,但不常设。据南宋朱熹《通鉴纲目》,赵过任搜粟都尉在汉武帝征和四年(前89),是接桑弘羊的差的。

〔4〕挽耧: 拉耧覆土。这个“耧”不能是耧车,因为上文已经一个人掌握着耧犁,不能再说“挽耧”,这只能是耙耧之“耧”,即耧土的器具,拖在耧犁后面用以覆土者。这样,耩沟、下种、覆土三项工作,同时完成,功效大增。

〔5〕三辅: 约当今陕西关中平原地区。

〔6〕辽东: 汉郡名,约为今辽宁东南部辽河以东地区。崔寔曾被任命为辽东太守,但因母死,并未到任。

〔7〕这是贾思勰按语。《王氏农书·耧车》引《政论》题此按语为“自注云”,则误为崔寔自注。

〔8〕三脚耧: 耧车,也叫耧犁,现在也叫耩子,有一脚、两脚、三脚等分,北方通用的条播器。由耧架、耧斗、耧脚、耧镵等构成,由牲畜牵挽,以耧镵开播种沟,种子从耧斗中通过中空的耧脚下到沟里,开沟下种同时完成。兹采《王氏农书》的两脚耧供参考(见图四)。

图四 耧车

〔9〕齐人: 齐指齐郡,贾思勰的家乡益都是齐郡的郡治。郡的辖境为今山东中部和偏东一带地方。上文济州(今济南)以西,在齐郡之外,用的却是长辕犁。 蔚犁: 没有具体记述,但与长辕犁作优劣比较,应是改进和减轻了重量的短辕犁。再从《要术》所用犁的性能看,它既能翻土作垅,可深可浅,又能自由掌握犁条的广狭粗细,并可在山涧、河边等的弯地狭地上使用,至少已有摇摆性的犁床、连续曲面的犁铧犁壁和可以调节深浅的犁箭装置,显然比长辕犁有所改进。《要术》用的应该就是这种蔚犁。

【译文】

崔寔《四民月令》说:“正月,地气上升,土壤松散高起,掩没了露出地面上的木桩,去年的陈根也可以随手拔出来,这时赶快耕翻强土—黑垆土的田。二月,冻冰完全融化了,可以耕翻松紧适中的壤土好田和河滩沙洲的小片土地。三月,杏花盛开的时候,可以耕翻沙土轻土的田。五月、六月,可以耕翻种麦的田。”

崔寔《政论》说:“汉武帝任命赵过为搜粟都尉,教老百姓耕种。方法是: 一头牛拉三个犁,一个人掌握着,下种,拉耧覆土,步骤都一一完成。一天种一顷地。到现在三辅地方,还沾受着他的利益。现在辽东所用的耕犁,犁辕有四尺长,掉头转弯都自相妨碍,耕地时用两头牛,由两个人牵着,一个人掌犁犁地,一个人下种,又由两个人拉耧覆土: 一共用两头牛六个人,一天只种二十五亩地。二者悬殊实在太大了。” 〔思勰〕按: 三犁共一头牛,像现在的三脚耧,不知道怎样耕法。现在济州以西的地方,还是用长辕犁和两脚耧。长辕犁耕平地还可以,耕山涧之间的狭地就不合用,而且掉头转弯都很困难,费力气,不如齐人蔚犁的灵活方便。至于两脚耧,种的行垅太密,也不如一脚耧的宽狭随意合用。 /kGFriwdS3K7XnGg/POJQAC42e7NALbjDRQemzNFOkLHMzCbJU1XpgktKALFMAV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