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水稻第十一

《尔雅》曰:“稌,稻也。” 〔1〕 郭璞注曰:“沛国今呼稻为稌。” 〔2〕

《广志》云 〔3〕 :“有虎掌稻、紫芒稻、赤芒稻、白米稻。南方有蝉鸣稻,七月熟。有盖下白稻,正月种,五月获;获讫,其茎根复生,九月熟。青芋稻,六月熟;累子稻,白汉稻,七月熟: 此三稻,大而且长,米半寸,出益州 〔4〕 。稉,有乌稉、黑 、青函、白夏之名。”

《说文》曰 〔5〕 :“ ,稻紫茎不黏者。”“稉,稻属。”

《风土记》曰 〔6〕 :“稻之紫茎 〔7〕 ,稴,稻之青穗,米皆青白也。”

《字林》曰 〔8〕 :“秜(力脂反) 〔9〕 ,稻今年死,来年自生曰秜。”

按: 今世有黄瓮稻、黄陆稻、青稗稻、豫章青稻、尾紫稻、青杖稻、飞蜻稻、赤甲稻、乌陵稻、大香稻、小香稻、白地稻;菰灰稻,一年再熟。有秫稻。秫稻米,一名糯(奴乱反)米,俗云“乱米”,非也。有九 秫、雉目秫、大黄秫、棠秫、马牙秫、长江秫、惠成秫、黄般秫、方满秫、虎皮秫、荟柰秫,皆米也 〔10〕

【注释】

〔1〕引文见《尔雅·释草》,无“也”字。郭璞注作:“今沛国呼稌。”

〔2〕沛国: 东汉改沛郡为沛国,故治在今安徽宿州。

〔3〕《类聚》卷八五“稻”、《初学记》卷二七“五谷”及《御览》卷八三九“稻”都引有《广志》,颇有异文,并有脱误。“白米稻”,《要术》各本仅金抄有“稻”字,《类聚》、《初学记》引《广志》也有。无论有无“稻”字,都是一个稻品种的名称,例如《授时通考》卷二一“谷种”记载太平府就有“白米”的晚稻品种,浙东从前也有“白米”的品种。有些书和文章以为“白米”是解释赤芒稻的米质白,是不妥的。“米半寸”,各本相同,《初学记》引《广志》作:“此三种,大且长,三枚长一寸半。”虽所说长度相同,但前者指米,后者指谷。据矩斋《古尺考》,魏晋的“半寸”,折成今尺,在三分半左右。

〔4〕益州: 其故地大部在四川境内。

〔5〕引文中“ ”(fèi)字,《说文》作“ ”。“稉,稻属”,《说文》是:“秔,稻属。……稉,秔或从更。”则“稉”是“秔”的重文。

〔6〕《风土记》: 西晋周处(·周处传》记其曾撰《风土记》,《隋书·经籍志二》著录三卷。书已佚,各书每有引录。周处,今江苏宜兴人。相传少时横行乡里,当时宜兴有蛟、虎为害,父老把它们与周处合称“三害”。后周处斩蛟射虎,发愤改过,仕于吴。入晋累官至御史中丞。《风土记》所记不仅是宜兴的风土习俗,兼及附近地区。

〔7〕“稻之紫茎”,各本同,“稻”上当有脱字。《御览》卷八三九“稻”引《风土记》作“穰稻之紫茎”,仍有未协。日本西山武一《要术》译注本补此脱字为“ ”,惟以《说文》“ ,稻紫茎”参验之,此字应作“ ”。则此二句应补脱读成:“ ,稻之紫茎;稴,稻之青穗。”

〔8〕《字林》: 西晋吕忱撰,为补《说文》之不足而作。书已佚。吕忱,文字学家,曾任晋初义阳王司马望的典祠令,后出任县令。

〔9〕《说文》已先《字林》收有“秜”(lí)字,解说是:“稻今年落,来年自生谓之秜。”这和《字林》就有差异:“死”而来年自生,则为宿根生长;落子自生,那是很平常。虽然稻有宿根越冬生长的,但那是特殊情况,一般来说,仍疑“死”是“落”字之误。《要术》湖湘本始误“秜”为“ ”,明杨慎《丹铅续录》卷四因有“刈稻明年复生曰 ”之说,实为湖湘本所误;清吴任臣《字汇补》又以“ ”为被遗漏奇字而收入,释为:“今年稻死,来年自生也。”似又被杨慎所误。

〔10〕“皆米也”,各本相同,所记既均系秫稻,“米”上似脱“糯”字。

【译文】

《尔雅》说:“稌,就是稻。”郭璞注解说:“沛国现在管稻叫作稌。”

《广志》说:“有虎掌稻、紫芒稻、赤芒稻、白米稻。南方有蝉鸣稻,七月成熟。有盖下白稻,正月种,五月收获;收获后,根茬上又长出稻孙,九月成熟。青芋稻,六月成熟;累子稻,白汉稻,七月成熟: 这三种稻,都又大又长,米粒长到半寸,出在益州。稉稻,有乌稉、黑 、青函、白夏的名目。”

《说文》说:“ ,是茎秆紫色不黏的稻。”“稉,是稻属。”

《风土记》说:“〔 ,〕是紫茎的稻;稴,是青穗的稻: 米都是青白色的。”

《字林》说:“秜,稻今年死,明年又自然发生的叫‘秜’。”

〔思勰〕按: 现在有黄瓮稻、黄陆稻、青稗稻、豫章青稻、尾紫稻、青杖稻、飞蜻稻、赤甲稻、乌陵稻、大香稻、小香稻、白地稻;菰灰稻,一年两熟。有秫稻。秫稻米,又名糯米,习俗叫作“乱米”是不对的。有九 (hé)秫、雉目秫、大黄秫、棠秫、马牙秫、长江秫、惠成秫、黄般秫、方满秫、虎皮秫、荟柰秫,都是〔糯〕米。

稻,无所缘,唯岁易为良。选地欲近上流。 地无良薄,水清则稻美也。

三月种者为上时,四月上旬为中时,中旬为下时。

先放水,十日后,曳陆轴十遍 〔1〕 。遍数唯多为良。 地既熟,净淘种子 〔2〕 ,浮者不去 〔3〕 ,秋则生稗。 渍经三宿,漉出,内草篅 市规反 中裛之 〔4〕 。复经三宿,芽生,长二分,一亩三升掷。三日之中,令人驱鸟。

稻苗长七八寸,陈草复起,以镰侵水芟之,草悉脓死。稻苗渐长,复须薅。 拔草曰薅。虎高切。 薅讫,决去水,曝根令坚。 〔5〕 量时水旱而溉之。将熟,又去水。

霜降获之。 早刈米青而不坚,晚刈零落而损收。

北土高原,本无陂泽。随逐隈曲而田者,二月,冰解地干,烧而耕之,仍即下水。十日,块既散液,持木斫平之 〔6〕 。纳种如前法。既生七八寸,拔而栽之。 既非岁易,草稗俱生,芟亦不死,故须栽而薅之。 溉灌,收刈,一如前法。

大小无定,须量地宜,取水均而已。

藏稻必须用箪。 此既水谷,窖埋得地气则烂败也。 若欲久居者,亦如劁麦法。

舂稻,必须冬时积日燥曝,一夜置霜露中,即舂。 〔7〕 若冬舂不干,即米青赤脉起 〔8〕 。不经霜,不燥曝,则米碎矣。

秫稻法,一切同。

【注释】

〔1〕陆轴: 即碌碡,见前图九。

〔2〕净淘种子: 把稻种淘干净。这是水选种子的最早记载。水选的原理是利用种子比重的不同,淘汰去比重小、浮在水面的秕粒、病虫粒、破粒和杂草种子,从而选出比重大、下沉的良好种粒。稗子是水稻的严重害草,茎叶又像稻,抽穗前不加细辨很容易被蒙混过关。《要术》没有提到苗期鉴别拔去稗草,似乎是在稻田中抽穗显眼时才给除去的。

〔3〕两宋本、明本均作“浮者去之”,与下句不协调;《辑要》引作“浮者不去”,意义明允,从之。

〔4〕内草篅(chuán)中裛之: 这是把浸涨了的稻种捂在草箩里催芽。《要术》种稻采用的是水直播法,时间在阴历三月,北方气温还比较低,出苗较慢,所以采取催芽播种法。捂在草箩里有了足够的空气,湿、温俱备,促使发芽迅速、整齐。催芽标准是二分长,虽然长了点,如果稻田水温稳定不冷,也不妨。内,同纳。

〔5〕这是排水烤田的最早记载。没有讲到烤到什么程度,但从原文“曝根令坚”来衡量,已达到烤田的基本要求: 土壤经过烤晒使土温增高,加强养分的分解,促使根系下扎和萌发新根,控制了茎叶的生长和无效分蘖的发生,复水后稻株生长健壮坚强,不易倒伏。这些促控效应,《要术》直觉扼要地说成“曝根令坚”。

〔6〕木斫: 大型木槌。《王氏农书》认为就是耰,见前图三。下文稻苗移栽,是拔草栽在原田,不是先作秧田移栽。

〔7〕冬舂稻谷,很像后世江浙等地的“冬舂米”。春季稻谷休眠期已过,生命活动开始复苏,这时舂米容易碎,糠粞多,折耗大;冬舂则米粒坚实,不易碎,损耗少,所以多舂贮备作几个月的食用。《要术》还在晒干后受一夜霜露,只使稻壳沾湿,这样舂起来就容易出糠,舂得白,不易碎,又省力。舂稻,晒燥的米粒完整,潮的容易碎,但干狠了也容易碎。《要术》采用极干后使受夜露立即舂,确是两全的好办法。

〔8〕青赤脉起: 指冬舂的稻谷没有晒干,水分含量较高,舂成米后,在贮藏过程中容易引起自热霉变,被青赤霉菌所侵害。

【译文】

水稻,不要求什么特殊的条件,只要每年换田就好。选地要靠近溪河上游。 不管好地瘦地,只要水清就长得好。

三月播种是上好的时令,四月上旬是中等时令,四月下旬是最晚的下限。

田里先引进水;十天之后,拖陆轴磙打十遍。 遍数越多越好。 田整熟之后,把稻种淘干净, 浮起的不除掉,秋天就长成稗子。 用水浸着;过了三夜,漉出来,放入草编的箩里捂着。再过三夜,芽就长出来,有二分长时,一亩田撒下三升种子。种下三天之内,要有人守着赶雀鸟。

稻苗长到七八寸时,杂草又长出来了,就用镰刀侵入水底带泥割掉,草就全烂死了。稻苗渐渐长高,要再薅草。 拔草叫薅。 薅完了,开缺口排去水,让太阳把稻根晒得坚强。晒过后,看水旱的情况,再灌水。稻子快熟时,又排去水。

霜降时收割。 割早了,米青色,不坚实;割晚了,籽粒掉落,收成减损。

北方高原,本来没有陂塘沼泽。人们随着溪流弯弯曲曲的地方截流灌溉开成稻田的,二月里,解冻后地干了,放火烧过,把地耕翻,随即灌进水。过十天,土块已经泡散化开,就用木斫槌打整平。播种同上面所说的方法一样。稻苗长到七八寸高,要拔掉再栽过。 因为田不是每年换的,杂草稗子都长出来,割也割不死,所以须要移栽时拔掉。 灌溉,收割,都同上面的方法。

田丘的大小没有一定,按照土地形势,做成田面平坦,水层深浅均匀的田块来决定大小。

贮藏稻谷,必须用箪。 这既然是水生的谷物,埋在窖里得到地气,便会烂坏。 如果要长时间贮藏的,也可以仿照“劁麦法”那样做。

舂稻谷,必须在冬天连日曝晒,干后,放在露天里受一夜霜露,立即舂。 如果稻谷不干而冬舂,米便会起青赤色的“脉”。如果不经霜露,不晒燥,米就舂碎了。

糯稻的一切栽培方法,都跟稉稻一样。

《杂阴阳书》曰:“稻生于柳或杨。八十日秀,秀后七十日成。戊、己、四季日为良。忌寅、卯、辰,恶甲、乙。”

《周官》曰 〔1〕 :“稻人,掌稼下地。 “以水泽之地种谷也。谓之稼者,有似嫁女相生。” 以潴畜水,以防止水,以沟荡水,以遂均水,以列舍水;以浍写水。以涉扬其芟,作田。 “郑司农说‘潴’、‘防’: 以《春秋传》曰:‘町原防,规偃潴。’‘以列舍水’:‘列者,非一道以去水也。’‘以涉扬其芟’:‘以其水写,故得行其田中,举其芟钩也。’杜子春读‘荡’为‘和荡’,谓‘以沟行水也’。玄谓偃潴者,畜流水之陂也。防,潴旁堤也。遂,田首受水小沟也。列,田之畦 也。浍,田尾去水大沟。作,犹治也。开遂舍水于列中,因涉之,扬去前年所芟之草,而治田种稻。”

“凡稼泽,夏以水殄草而芟夷之 〔2〕 。“殄,病也,绝也。郑司农说‘芟夷’: 以《春秋传》曰:‘芟夷、蕰崇之。’今时谓禾下麦为‘夷下麦’,言芟刈其禾,于下种麦也。玄谓将以泽地为稼者,必于夏六月之时,大雨时行,以水病绝草之后生者,至秋水涸,芟之,明年乃稼。” 泽草所生,种之芒种。” “郑司农云:‘泽草之所生,其地可种芒种。’芒种,稻、麦也 〔3〕 。”

《礼记 · 月令》云:“季夏……大雨时行,乃烧、薙,行水,利以杀草,如以热汤。 郑玄注曰:“薙,谓迫地杀草。此谓欲稼莱地,先薙其草,草干,烧之,至此月,大雨流潦,畜于其中,则草不复生,地美可稼也。‘薙氏,掌杀草 〔4〕 :春始生而萌之,夏日至而夷之,秋绳而芟之,冬日至而耜之。若欲其化也,则以水火变之。’” 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强。” 注曰:“土润,溽暑,膏泽易行也。粪、美,互文。土强,强 之地。”

《孝经援神契》曰:“汙、泉宜稻。”

《淮南子》曰:“蓠,先稻熟,而农夫薅之者,不以小利害大获。” 〔5〕 高诱曰:“蓠,水稗。”

《氾胜之书》曰:“种稻,春冻解,耕反其土。种稻,区不欲大,大则水深浅不适。冬至后一百一十日可种稻。稻地美,用种亩四升。

“始种,稻欲温,温者缺其堘,令水道相直;夏至后大热,令水道错。” 〔6〕

崔寔曰:“三月,可种稉稻。稻,美田欲稀,薄田欲稠。五月,可别稻及蓝 〔7〕 ,尽夏至后二十日止。”

【注释】

〔1〕见《周礼·地官·稻人》,注文是郑玄注。正注文并同今本。注内引《春秋传》,上条见《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下条见《左传·隐公六年》。

〔2〕殄(tiǎn): 灭绝。

〔3〕泽草所生,指长草的下泽地,如果没有高标准的排水条件,绝非麦类所宜。

〔4〕见《周礼·秋官·薙氏》,引录了《薙氏》的全文。但今本《月令》郑玄注只针对正文引其中的二句作注:“薙人掌杀草职,曰:‘夏至日而薙之。’又曰:‘如欲其化也,则以水火变之。’”郑注似毋庸直抄《薙氏》全文。

〔5〕见《淮南子·泰族训》,“蓠”作“离”。注文则大异,作:“稻米随而生者为离,与稻相似。耨之,为其少实。”这条注文,《四部丛刊》本《淮南子》题作“许慎记上”的,他本题作高诱注的,以及《御览》卷八三九“稻”引《淮南子》的注,都是这样,均与《要术》所引“蓠,水稗”的高诱注大异,怀疑今本《淮南子》此注系出许慎,今本中混杂着许、高二注,而其混淆,在隋杜台卿以后,宋以前。

〔6〕上面是调节稻田水温的简便而巧妙的设计。水稻始种之时,气温较低,而稻田水浅,因受日光照射,水温升高,如果灌进较冷的外水,会降低稻田水温,对稻不利,因此把田塍上的进出水口开在一边的直线上,可使灌溉水流通过时对整丘的水牵动较少,因而较能保持原有水温。夏至后气温高,水热,应该把进出水口错开,使水流斜穿而过,有助于降低田丘水温。见图十(采自万国鼎《氾胜之书辑释》)。但崔寔的北方洛阳地区的移栽,究竟是一般移栽还是秧田移栽,不清楚。

〔7〕“稻”,各本作“种”,《玉烛宝典·五月》引《四民月令》作“稻”,据改。

图十 稻田灌水调节水温方法示意图

【译文】

《杂阴阳书》说:“稻与柳树或杨树相生。八十日孕穗,孕穗后七十日成熟。播种以戊、己和四季日为好。忌在寅、卯、辰日,恶在甲、乙日。”

《周礼》说:“稻人,掌管在低地种庄稼。 〔郑玄注解说〕:“就是在有水泽的地里种稻谷。所以叫作‘稼’,好像嫁女生育后代的意思。” 用陂塘潴着水,用堤防拦住水,通过支渠的沟荡漾地流出去,通过毛渠的遂均匀地配水到田,用列来舍水;用大沟的浍排去水。然后在田里涉水走着,飘扬去割下的杂草,作成稻田。 “郑司农解释说: 《春秋左氏传》里有‘町治原防,规划堰潴’,意思和这里的‘潴’和‘防’相当。用列来舍水。‘列,就是不止一条舍去水的沟。’涉水飘扬去杂草,‘因为排泄着水,所以可以在田里行走,拿起钩镰割去杂草。’杜子春解释‘荡’是‘和荡’,是说‘用沟来和缓地行水’。郑玄认为‘堰潴’是蓄水的陂塘。‘防’是陂塘旁边的堤。‘遂’是田头引水的小沟。‘列’是田埂〔;‘舍’是止舍住〕。‘浍’是排水的尾闾大沟。‘作’就是整治。把遂沟的口打开,引水灌进田里,依靠田埂把水止舍住,因而涉水走着,把去年割下的杂草荡扬出去,作成田种稻。”

“在下泽地里种庄稼,夏天要用水来殄草,并且芟夷掉。 “殄是使发病,使断绝的意思。郑司农用《春秋左氏传》的‘芟夷、积聚’来解释‘芟夷’,认为现在人管禾下种麦叫‘夷下麦’,就是说夷割去禾,在禾茬地里种麦。我玄认为将要在下泽地里种庄稼,必须在夏天六月里常下大雨的季节,用水来断绝后来长出的杂草,到秋天水干了,再割去,明年才可以种庄稼。” 长草的下泽地,可以种上‘芒种’。” “郑司农说:‘泽地能长草的,那地方可以种芒种。’芒种,就是稻谷和麦子。”

《礼记·月令》说:“季夏六月……常下大雨,就烧掉草,薙下草,灌进水泡着,利用它来杀草,好像用热汤烫过一样。 郑玄注解说:“薙,是说贴地剃杀杂草。这是说,在草荒地里种庄稼,先要剃掉杂草,草干后,烧掉它。到六月,下大雨,把潦水蓄在田里,草不能再长出来,地就肥好可以种了。〔《周礼》说:〕‘薙氏,掌管杀草: 春天锄掉初生的萌芽,夏天用钩镰贴地割掉,秋天结实了割去使不能成熟,冬天用耜把它铲去。如果要使它起变化,便用火烧和水泡的办法使它变成肥料。’” 这样,可以粪肥田亩,可以使强土变美。” 注解说:“土壤润泽,加上大热天,肥分容易见效。‘粪’和‘美’意思一样,换个字罢了。强土是坚强的土。”

《孝经援神契》说:“低洼停水和有泉水的地,宜于种稻。”

《淮南子》说:“蓠,比稻谷先成熟,可农夫还是要薅掉它,因为不能贪图小的利益,而妨害大的收获。” 高诱注解说:“蓠,就是水稗。”

《氾胜之书》说:“种稻,春天解冻时,把土耕翻。种稻的田丘不要大;大了,田里的水深浅不均匀。冬至后一百十天,可以种稻。稻田好,一亩用四升种子。

“稻苗刚出不久,需要温暖些;要温暖,该在田塍上对直地开进水出水口,使水成直线地流通〔,就可以保温〕。夏至以后,水晒得很热,该使水流的方向错开〔,可以降低水温〕。”

崔寔说:“三月,可以种稉稻。种稻,好田要稀些,瘦田要稠些。五月,可以移栽〔稻〕和蓝,直到夏至后二十日为止。” S8ZAD2ScUvuf0ZIuBaRMEVoQ46h67YGlUdkgpstluoDWveBVUY5cuyA2ly1NYCT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