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雅》曰 〔1〕 :“戎叔谓之荏菽。”孙炎注曰:“戎叔,大菽也。”
张揖《广雅》曰 〔2〕 :“大豆,菽也。小豆,荅也。 (方迷反)豆、豌豆,留豆也。胡豆, (胡江反) (音双)也。” 〔3〕
《广志》曰:“重小豆,一岁三熟,椠甘 〔4〕 。白豆,粗大可食。剌豆,亦可食。秬豆,苗似小豆,紫花,可为面,生朱提、建宁 〔5〕 。大豆: 有黄落豆;有御豆,其豆角长;有杨豆,叶可食。胡豆,有青、有黄者。”
《本草经》云 〔6〕 :“张骞使外国 〔7〕 ,得胡豆。”
今世大豆,有白、黑二种,及长梢、牛践之名。小豆有菉、赤、白三种。黄高丽豆、黑高丽豆、燕豆、 豆,大豆类也;豌豆、江豆、 豆,小豆类也 〔8〕 。
〔1〕见《尔雅·释草》,文同。《尔雅》邢昺疏引孙炎注作:“大豆也。”
〔2〕《广雅》: 三国魏时张揖撰。他博采汉人笺注、《三苍》、《说文》、《方言》等书,增广《尔雅》所未备,故名《广雅》,为现存重要训诂书。
〔3〕见《广雅·释草》,文同(有二字同字异写)。“ ”字的注音,《要术》各本均作“方迷反”(或“切”)。启愉按: 此字反切的声母,据《广雅》隋曹宪音注、唐释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一二《中阿含经》、《广韵》、《集韵》均作“边”或“布”,即均读唇音,不读唇齿音,清末吾点因此校改为“边迷切”,是。“方”当是“边(邊)”的残文错成。䜶(xiáng) ,即豇豆。
〔4〕“重小豆”,《初学记》卷二七引《广志》作“种(種)小豆。”“椠甘”,金抄、明抄等及《初学记》卷二七“五谷”引《广志》并同,《御览》卷八四一“豆”引《广志》作“味甘”。“椠”是印板,费解,吾点校勘疑应作“ ”,“ 甘”犹言“味甘”,可能对。
〔5〕朱提: 郡名,东汉末置,郡治在今四川宜宾。 建宁: 郡名,三国蜀置,故治在今云南曲靖。
〔6〕《本草经》: 即《神农本草经》,我国最早的中药学专著,大约成书于秦汉时期而托名“神农”者。书中收载动植矿物药品365种,其中不少药品的疗效已经用现代科学方法得到证实。原书早佚,其内容由于历代本草书的转引,得以保存,今《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中以黑底白字录载者即其原有内容。以下引文今传本草书无此记载。《御览》卷八四一“豆”引《本草经》有此条:“生大豆。张骞使外国得胡麻,胡豆—或曰戎菽。”
〔7〕张骞(?—前114): 他两次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使中原的铁器、丝织品传到西域,西域的音乐、葡萄等传进中原,沟通了双方的交往,促进了汉朝与中亚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8〕以上各种豆: 戎菽或荏菽,是大豆的古老名称。江豆即豇豆。 (bī)豆也称 (bì)豆(毕豆),就是豌豆,但《广雅》与豌豆并举而称为“留豆”,当是蚕豆,其所以称为“留”,大概指其为越冬二年生者,好像冬麦被称为“宿麦”。这两种豆都在蚕时成熟,现在有的地方叫豌豆为蚕豆,而别称蚕豆为“ 豆”,则与《广雅》相同。可《要术》称 豆为大豆类,则地方名称又有不同。胡豆的说法最杂,有大豆、青斑豆、青小豆、豌豆、蚕豆等说法,这里《广雅》又说是豇豆。 (láo)豆,一般指黑小豆。其他如秬豆、剌豆、御豆、杨豆、燕豆、高丽豆等,或者是杂色豆,或者是大豆的不同品种,各地随俗异名。至于小豆赤色的,包括赤豆(Phaseolus angularis)和赤小豆(P. calcalatus,也称饭豆);小豆白色的,当是饭豆之白色者。所谓“大豆类”、“小豆类”,不是指豆的颗粒大小,当与豆的营养成分和用途有关,大概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丰富而经济价值较高的,称为大豆类,反之为小豆类。
《尔雅》说:“戎叔叫作荏菽。”孙炎注解说:“戎叔,就是大豆。”
张揖《广雅》说:“大豆叫菽,小豆叫荅。 豆、豌豆,是留豆。胡豆,是豇豆。”
《广志》说:“重小豆,一年可以收三次,〔味道〕甜。白豆,颗粒粗大,可以吃。剌豆,也可以吃。秬豆,苗像小豆,花紫色,可以磨面,产在朱提、建宁。大豆: 有黄落豆;有御豆,它的豆荚长;有杨豆,叶子也可以吃。胡豆,有青的,有黄的。”
《本草经》说:“张骞出使外国,带回来胡豆种子。”
〔思勰按:〕 现在的大豆,有白色、黑色两种,还有长梢、牛践的名目。小豆有绿豆和赤色、白色的豆三种。黄高丽豆、黑高丽豆、燕豆、 豆,是大豆类;豌豆、江豆、 豆,是小豆类。
春大豆,次稙谷之后。二月中旬为上时, 一亩用子八升。 三月上旬为中时, 用子一斗。 四月上旬为下时。 用子一斗二升。 岁宜晚者,五六月亦得;然稍晚稍加种子。
地不求熟。 秋锋之地,即 ( tì )种。地过熟者,苗茂而实少。
收刈欲晚。 此不零落,刈早损实。
必须耧下。 种欲深故。豆性强,苗深则及泽。 锋、耩各一。锄不过再。
叶落尽,然后刈。 叶不尽,则难治。 刈讫则速耕。 大豆性炒 〔1〕 ,秋不耕则无泽也。
种茭者 〔2〕 ,用麦底。一亩用子三升 〔3〕 。先漫散讫,犁细浅 良辍反 而劳之 〔4〕 。旱则萁坚叶落 〔5〕 ,稀则苗茎不高,深则土厚不生。 若泽多者,先深耕讫,逆垡掷豆,然后劳之。 泽少则否,为其浥郁不生。 九月中,候近地叶有黄落者,速刈之。 叶少不黄必浥郁。刈不速,逢风则叶落尽,遇雨则烂不成。
〔1〕大豆性炒:“炒”,明抄等作“雨”,《辑要》引作“温”,金抄作“ ”,字不全,当系“ ”(古“炒”字)的残文错成。《四时纂要·二月》“种大豆”采《要术》正作“炒”,从之。“炒”是“燥”的转音(现在苏北方言仍有叫“干燥”为“干炒”,泰州市董爱国同志函告)。“性炒”,指大豆的生理特性需水量较多,后期开花结荚时更需要水,容易使土壤缺水干燥,加上到叶子落尽然后收割,地面暴露较久,水分蒸发快。因此,必须在收割后立即进行耕耙,秋收后正是北方秋雨多的季节,使土壤尽多地收蓄秋雨,为种麦和明春春播作物提供良好的墒情。
〔2〕种茭者: 种来作茭豆的。茭,这里指茭豆。种大豆连茎带叶进行青刈,主要是收贮起来作为牲口越冬的干饲料,叫作“茭豆”。茭豆以收茎叶为目的,所以要播得密,胁使植株长高,如果播稀了,虽然分枝多些,但长不高,远不及密植株高的产量高。同时要种得浅,因为夏季雨水多,表土容易板结,覆土厚了影响出苗。春天少雨多风,所以和春大豆要求深播不同。
〔3〕“三升”,各本相同,太少,怀疑是“三斗”。茭豆以收茎叶为目的,作为牲畜饲料,要求播种密度大,胁使植株长高,多收茎叶;如果种稀了,虽然分枝较多,但长不高,远不及密植株高的产量高,“稀则苗茎不高”,已明确点明。一般大豆耧种条播的每亩尚且多到“一斗二升”,现在是撒播,种期又较晚,绝不可能只播“三升”。
〔4〕 (liè): 翻耕土地。
〔5〕“旱”,各本相同,但与正文不相侔,疑应作“早”。“早”谓播种过早,又种得浅,易遇干旱,则水分不足,有茎干叶落之弊。现在五月接麦茬下种,进入雨季,水分较足,则茎叶繁茂,很合时。
春大豆,在种过早谷子之后就种。二月中旬是上好的时令, 一亩用八升种子。 三月上旬是中等时令, 一亩用一斗种子。 最晚不能过四月上旬。 一亩用一斗二升种子。 年岁宜于晚种的,五月、六月也可以种;不过晚了要多加些种子。
地不要求很熟。 秋天锋过灭茬的地,可以就这样不必耕翻就耧播。过熟的地,苗徒然长得茂盛,但子实反而少。
收割要晚。 这种大豆不裂荚落粒,割早了反而籽粒不饱满受损失。
必须用耧车下种。 是要种得深些的缘故。大豆有扎根深的特性,根扎得深就能摄取地下面的水分。 锋一遍,耩也一遍。锄,两遍就够了。
叶子落尽了,然后收割。 叶子没有落尽,整治起来就麻烦。 割完后,赶快把地耕翻。 大豆的特性是耗水量大,秋收后不马上耕翻,地里就保不住墒。
种来作茭豆的,要接麦茬下种。一亩用三〔斗〕种子。先撒播下去,接着用犁浅浅窄窄地犁过,随即耢平。 〔种得过早,〕容易受旱,茎秆会干硬,叶子会掉落;种得稀了,苗株长不高;种得深了,覆土厚,苗长不出来。 如果地里水湿多,先深耕一遍之后,逆着垡块倒仆的方向撒豆,然后耢平。 地不湿就不能这样做,怕的是水分不够,闷坏了长不出苗。 到九月里,看到近地面的叶有萎黄落下的时候,就赶紧收割。 叶子还不见有什么萎黄,还太青,必然会郁坏。不赶快收割,遇上风,叶子会掉光;遇上雨,茎叶会烂坏,等于白种。
《杂阴阳书》曰:“大豆生于槐。九十日秀,秀后七十日熟。豆生于申,壮于子,长于壬,老于丑,死于寅,恶于甲、乙,忌于卯、午、丙、丁。”
《孝经援神契》曰:“赤土宜菽也。”
《氾胜之书》曰:“大豆保岁易为,宜古之所以备凶年也。谨计家口数,种大豆,率人五亩,此田之本也。
“三月榆荚时,有雨,高田可种大豆。土和无块,亩五升;土不和,则益之。种大豆,夏至后二十日,尚可种。戴甲而生,不用深耕。 〔1〕
“大豆须均而稀。
“豆花憎见日,见日则黄烂而根焦也 〔2〕 。
“获豆之法,荚黑而茎苍,辄收无疑;其实将落,反失之。故曰:‘豆熟于场。’于场获豆,即青荚在上,黑荚在下。”
〔1〕后面一节中“种之上,土才令蔽豆耳”一句,在引《氾书》的最末,当是错简,宜列此。《御览》卷八二三“种殖”引《氾书》“戴甲而出”下就径接“种土不可厚”,可见出苗与覆土连贯为文,而《要术》被割裂。《御览》引《氾书》覆土不能厚的理由时说:“厚则折项,不能上达,屈于土中而死。”事实确是如此,即使挣扎着顶出土,以后也长不好,或成畸形株。
〔2〕“根焦”,各本及《御览》卷八四一“豆”引《氾书》并同,讲不通,疑是“枯焦”之误。
《杂阴阳书》说:“大豆与槐树相生。九十日开花,开花后七十日成熟。豆,生在申日,壮在子日,长在壬日,老在丑日,死在寅日,恶在甲、乙日,忌在卯、午、丙、丁日。”
《孝经援神契》说:“赤土宜于种菽。”
《氾胜之书》说:“大豆保证有收获,容易种,宜乎古人种它来防备荒年。仔细计算家里的人口,按照每人五亩的标准来种大豆。这是种田人家的根本大事。
“三月榆树结荚的时候,遇上雨,可以在高地种大豆。土壤松和无块的,一亩用五升种子;土壤不松和的,种子要增加些。种大豆,夏至后二十天,还可以下种。大豆发芽后,两片子叶要顶着豆壳伸出地面来,所以不要求深耕。(种子上面的土,只要刚刚盖住豆子就够了。)
“大豆株间的距离,要均匀和稀疏。
“大豆开花时,怕见太阳;见到太阳,豆花便会黄烂〔枯〕焦。
“收获大豆的方法,豆荚发黑而豆茎还带青色的时候,就该收获,不必迟疑。迟了,子实会脱落,反而造成损失。所以俗话说:‘豆在场上成熟。’在打谷场上收豆子,就是上部的荚还是青的,下部的荚已经发黑。〔这时就收回来,让它们在场上后熟。〕”
氾胜之区种大豆法:“坎方深各六寸,相去二尺,一亩得千二百八十坎 〔1〕 。其坎成,取美粪一升,合坎中土搅和,以内坎中。临种沃之,坎三升水。坎内豆三粒;覆上土,勿厚,以掌抑之,令种与土相亲。一亩用种二升,用粪十二石八斗。
“豆生五六叶,锄之。旱者溉之,坎三升水。
“丁夫一人,可治五亩。至秋收,一亩中十六石。
“种之上,土才令蔽豆耳。” 〔2〕
崔寔曰:“正月可种 豆。二月可种大豆。”又曰:“三月,昏参夕 〔3〕 ,杏花盛,桑椹赤,可种大豆,谓之上时。四月,时雨降,可种大小豆。美田欲稀,薄田欲稠 〔4〕 。”
〔1〕此句“二”字,及下文“用粪十二石八斗”的“二”字,各本原均作“六”,据亩积和坎数核算,均应是“二”字之误。参看万国鼎《氾胜之书辑释》。
〔2〕这句各本都在这个位置,但行文突兀,疑是错简,当在上文讲播种段中。
〔3〕昏参(shēn)夕: 黄昏时参星西斜。“夕”是西斜,取太阳西斜为“夕”之义。《夏小正》:“三月,参则伏。”清徐世溥《夏小正解》:“谷雨之交,戌亥参没,则诚伏也。”由“中”而“夕”,由“夕”而“伏”,是星宿升没的过程。“昏参夕”,即指黄昏时参星(白虎七宿的末一宿)西斜将没的这个节候。这时黄昏时的“中星”是井宿。
〔4〕豆子分枝多,肥地种得密了,会徒长贪青不结荚,影响收成。瘦地则要使单株多,种得稀了地力未尽,同样影响产量。稻子分蘖多,也一样。都和谷子的肥密瘦稀相反。
氾胜之区种大豆的方法:“每区六寸见方,六寸深,区与区距离二尺,一亩可以开一千二百八十区。区掘好后,每区用好粪一升,与区中掘出来的土拌和,仍旧填入区里。临种的时候,先浇水,每区三升水。每区种下三粒豆;盖上土,不要厚,用手掌按实,使种子和土密接。一亩用二升种子,用粪十二石八斗。
“豆苗长出五六片叶子时,锄地。干旱时浇水,每区三升水。
“一个男劳动力,可以种五亩。到秋收时,一亩可以收到十六石。”
“种子上面的土,只要刚刚盖住豆子就够了。”
崔寔说:“正月可以种 豆。二月可以种大豆。”又说:“三月里,黄昏时参星西斜,杏花盛开,桑椹红的时候,可以种大豆,这是上好的时令。四月,下了及时雨,可以种大豆、小豆。肥地要稀,薄地要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