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全球气候变暖

尽管在 1850 年前的一两千年中曾出现过中世纪温暖时期和小冰河时期,但是我们一直相信全球温度是相对稳定的。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话题,要从人类开始记录温度以及研究温度的变化说起。人类记录温度是近代以来的事情,如 1860 年人类有了类似记录全球温度的仪器,1880 年人类学会了现代气象观测等,有关记录温度的仪器为记录全球气候变化和世界各国气候提供了数据和依据。通过仪器记录我们得知,1860—1900 年,全球陆地与海洋的平均温度上升了 0.75℃;自 1979 年开始,陆地温度上升了 0.25℃,海洋温度上升了 0.13℃,陆地温度上升幅度大概是海洋温度上升幅度的一倍。1979 年,人类开始利用卫星监测温度来量度对流层的温度,发现对流层的温度每 10 年会上升 0.12℃~0.22℃。进入 21 世纪后,多方组织对过去 1 000 年的全球温度进行了研究,在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和讨论后发现,自 1979 年开始的气候转变的过程十分清晰,也验证了上述温度统计结论。研究显示,20 世纪初至今,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增加了约 0.6℃;在过去的 40 年中,平均气温上升约 0.2℃~ 0.3℃;在 20 世纪,全球变暖的程度更是超过过去 400 ~ 600 年中任何一段时间。气候变化是确凿无疑的,气候变暖趋势仍在持续。据世界气象组织(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WMO)最新发布,2018 年全球平均温度比 1981—2010 年平均值偏高 0.38℃,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约 1.0℃,而 2014—2018 年则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 5 个年份。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的报告显示,2020 年1 月全球平均气温破纪录,成为自 1880 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 1 月。同时,2020 年 1 月全球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气温比20 世纪的 1 月平均气温高 1.14℃,超过 2016 年 1 月创下的纪录。

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过程,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区域响应,我国的气候变化趋势与全球的总趋势基本一致,但是变暖趋势更为强烈。我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中国近百年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发布的《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19)》显示,1901—2018 年,我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其间我国地表年平均气温上升了 1.24℃;1951—2018 年,我国年平均气温每 10 年升高 0.24℃,升温率明显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中国气象局发布的《2018 年中国气候公报》显示,2018 年,我国气温偏高,降水偏多。其中,全国平均气温为 10.1℃,较常年偏高0.5℃,是中国近百年来最暖的 10 个年份之一,且春、夏两季全国平均气温均创历史新高。

进入 21 世纪以来,世界各地的高温纪录经常被打破和刷新,开启了“火炉”模式,让人类遭受高温“炙烤”,考验着人类的“忍耐”极限 ,如瑞士格罗诺镇 2003 年 8 月 11 日的温度达到了 41.5℃,打破 139 年来的纪录等。1961—2018 年,我国极端低温事件显著减少,但是极端高温事件在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明显增多。2018 年,我国共发生极端高温事件 416起,较常年值偏多 137 起,其中,河北元氏等地最高气温就突破历史极值。目前为止,这种情况不仅没有减少,还在不断增加。

2005 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发布预测报告时指出,国际社会如果不采取积极行动,2026 年后全球平均气温可能将上升 2℃,这将引爆全球气候变暖的“定时炸弹”。2018 年 10 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ntergovem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发布的《全球1.5℃增暖特别报告》指出,全球温升 2℃的真实影响将比预测中的更为严重,若将目标调整为 1.5℃,人类将能避免大量因气候变化带来的损失与风险。

19 世纪中叶,人类广泛地运用仪器测量并记录温度开始至今,全球气候变暖成为摆在全世界和全人类面前的不争的事实。人类该何去何从?人类该如何应对这场危机?不采取行动、任由其发展,从来都不是人类的选择。 jTCepnPIs1ABaoP9ubxfuQtPrS8UY2kq3iVsXBO/mJWBH8mpsir8wD7uZaZdtTm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