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仪式教育的理论概述

对“仪式”的解读,在不同的语境、不同的研究领域有不同的注解,它既可以是字典中的一个普通词汇,也可以是一个被赋予特殊含义的宗教程序;既可以是一种心理上的诉求,也可以是一场庆典或者表演。“仪式”内涵的复杂性决定了其表现形式的多样性,若对此不加以基本的限制,就很难进一步展开研究。因此,本章节重点论述“仪式”及“仪式教育”的内涵。

一、仪式教育的内涵及其功能

(一)仪式的概念

根据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记载,仪式大致有四种解释:一是仪式可作“法”解。《朱熹集传》中载:“仪、式、刑,皆法也。”苏辙的《皇太后答书》中载:“将仪式于文考,以教孝于诸侯。”二是指典礼的秩序形式。欧阳修的《归田录》中云:“(刘岳)不暇讲求三王之制度,苟取一时世俗所用吉凶仪式,略整齐之,固不足为后世法矣。”三是指仪态。汉代王粲的《玛瑙勒赋》:“御世嗣之骏服兮,表骡骥之仪式。”四是指测定历日的法式制度。《后汉书·律历志中》:“及用《四分》,亦于建武,施于元和,迄于永元,七十余年,然后仪式备立,司候有准。”

由此可以看出,古时对仪式的理解已经较为宽泛。到现在,仪式的内涵更是得到了大量扩充。由于研究领域不同,仪式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但无论以何种视角窥视,仪式都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仪式是在特定的地点,以特定的周期进行;第二,仪式是一种具有程式化、规范化的行为;第三,仪式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寓意。鉴于此,笔者认为,仪式是指具有特定周期,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寓意,在特定的场合进行的一种具有程式化、规范化的活动或行为。

(二)仪式教育的内涵

从广义上讲,任何人类活动都可以衍生为仪式。在学校教育中,仪式被赋予更多道德教化的功能。让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和行为通过仪式在学生心中催化出丰富的情感体验,会比一般的教育手段产生更持久的效果,这就是仪式教育产生的初衷。本研究所指的仪式教育,是指教育工作者通过一系列具有象征性、承载着特定文化寓意的活动或程序,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的一种教育方式。仪式教育的核心要义是,从仪式的角度进行教育实践活动。作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仪式教育对彰显大学精神、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其自身的演进规律和发展历史,仪式教育基本形成了以下五种类型。

一是身份型仪式教育,即标志身份和角色发生变化的仪式活动,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入党仪式等。二是纪念型仪式教育,即纪念重大事件或重大人物的仪式活动,包括庆祝型和铭记型。比如,校庆就属于典型的庆祝型仪式活动,纪念“一二·九”运动、参观校史馆等就属于铭记型仪式活动。三是竞赛型仪式教育,即通过比赛、竞争的方式进行的仪式活动,如运动会、辩论赛、科技活动月等。四是榜样型仪式教育,即通过树立先进典型,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仪式活动。如感动校园人物颁奖、优秀毕业生宣传、大学生讲坛等。五是日常型仪式教育,主要指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将一些行为和活动格式化、规范化。包括上下课仪式、礼貌问好、班会等。仪式教育根据不同的目标、价值取向,有不同的类型划分,尽管侧重点不一、形式多样,但都指向一点——发挥强大的育人功效。

(三)仪式教育的功能

传统意义上讲,仪式教育重在道德教化、政治教化,这也是仪式教育的基础性功能。当仪式教育进入高校,除了发挥基础性功能之外,还有以下重要功能:

1.隐性教育功能

隐性教育是与显性教育范畴相对、作用互补的一个概念,它是指在宏观主导下通过隐藏目的、无计划、间接、内隐的社会活动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的教育过程。仪式将抽象的道理投射到较容易把握的感官符号之中,比如雕像、景观、舞蹈、队列、饰物等,而不是投射到由推理、权威堆砌出来的理论、教条。正是通过语言、行为、器物等象征符号,仪式建构情境,传递特殊意义,发挥隐性教育的功能,学生很容易在参加仪式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价值信念、道德语言,这一逻辑顺序与隐性教育不谋而合。高校仪式教育承载着丰富的校园文化内涵,其隐性教育价值就通过特定的仪式符号和情景得以实现。以毕业典礼为例,拨穗仪式代表着学生们圆满完成了学业;校长致辞寄托了学校、师长对毕业生的殷切希望;毕业生发言表达了学生的感恩之情;毕业视频播放记录了大学四年的美好时光。毕业典礼给毕业生带来了强烈的获得感,同时还激励鼓舞了在校大学生,这就是一场仪式的价值,是隐性教育的重要输出。

2.情感聚合功能

“仪式象征符号是情感的催化剂” ,仪式“能够唤醒、引导和控制各种强烈的情感,比如仇恨、恐惧、爱慕以及忧伤” 。借助不同的手段、情境、场域,仪式活动可以催化参与者的情感,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凝聚力,以宗教仪式最为突出。回溯远古时期,面对大自然的神秘莫测和不可征服,人类的祖先怀着敬畏、讨好、驱逐的复杂心理,尝试通过各种巫术或祭祀活动与某种超能力沟通。受到仪式气氛的影响,个人微弱渺小的情绪汇聚到周遭的情感洪流之中,被压抑的个性得到了宣泄、释放和升华,现世苦难所带来的悲观和绝望也得到了舒缓和化解。如今国庆盛典、重大纪念日、运动会、开学典礼等大型仪式活动都通过盛大场景、考究流程聚焦参与者的目光,升华参与者的情感体验。人们复杂的情绪在同一时刻酝酿交融,聚集中又强化了集体意识,增强了集体力量。

3.文化认同功能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滋养出来的人存在客观现实的文化差异。而文化认同是人们对于文化的倾向性共识与认可。仪式与文化认同有着某种天然的关联,作为一种媒介,仪式对加强或者削弱文化认同有重要作用。首先,仪式可以是一种文化符号,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舞蹈、祭祀、庆典。它们除了具有符号的表意和释义功能,还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包含着一个民族的思想倾向与精神意识。民族文化的传承就是通过仪式的符号化得以延续和发扬的。其次,仪式往往通过精神加冕的形式把人们以团体或共同体的形式凝聚在一起,强化民族的信仰精神力量,这也是不断增强个人身份感和归属感的过程。最后,仪式强调对社会关系的维系,文化认同也强调这种维系,在特定的社会中,仪式会影响人们对社会规范以及文化价值观念持有的态度。

二、高校开展仪式教育的重要性

(一)仪式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时代和社会的进步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创造性地探索和利用新兴媒介、教育手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是目前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使命。大学是学生角色向社会角色过渡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形的重要阶段,所有教育内容、教育环节和教育手段的设置都至关重要。对历史事件和社会现实的内容、意义进行相应的选择,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进行高度的嫁接融合并通过仪式的形式呈现出来,对学生来说接受度更高,受益性更强。仪式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实现了日常教育内容的凝聚与教育效果强化的双重效应,仪式教育的内容深刻地烙印在学生的意识里,外化在学生的行动中,学生通过仪式教育收获了来自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与帮助。

(二)仪式教育促进教育过程中的目标实现

教育目标是一个动态化的指标体系,若干的过程指标达成之后,才能最终指向结果的实现。仪式教育同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设计、准备、组织、动员、宣传、实施和总结等环节。作为一种外在的表现形态,仪式体现、承载、传递着特定的教育目标和价值导向,很容易为学生感知,同时对学生整个教育过程和以后的学习生活历程也影响深远。为此,教育工作者应结合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目标的具体要求,根据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殊性,设计出相应的仪式教育活动,使学生处于连续的、动态的受教育过程。仪式教育一方面可以促进教育内容的充分展现,另一方面使教育的针对性大大增强,更容易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自我认同,进而升华为学生的自我约束和自我要求。

(三)仪式教育能充分整合教育资源

仪式涉及知识传授、价值观传递、协同行动、思想引领等多方面,同时还涉及个人文化与修养,其存在的价值赋予每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不同的意义。仪式教育在高校,通常是以群体达到促进个体意义和价值的发现,进而发挥出鼓舞、激励、凝聚的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中,仪式无处不在。不管是大型隆重的开学典礼、感动校园人物颁奖、优秀毕业生事迹宣讲,还是日常的上下课问候、主题班会等,仪式都渗透于教育的每个环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抓住仪式活动的契机,将仪式承载的教育形式与内容统一起来,充分发挥仪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仪式中强化、升华现有的教育形式,通过仪式加强对教育的过程把控,大力促进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扩大教育对象的覆盖面。

(四)仪式教育促进个体角色实现

学校根据大学期间不同的政治使命和教育目标采取不同的仪式形式,学生则成为其中的一个角色。仪式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完成角色体验和角色实现。具体来讲,在一定的仪式情境之下,学生很容易受周围情绪的感染,从而获得心理体验和思想情感上的熏陶,同时被仪式的庄重气氛信服,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使命感和自豪感。这个角色体验的过程,能够使学生主动地将个人融入班级、学校、社会中思考,意识自己对他人的价值和意义,认清自己对集体发展的职责和使命,进而克服思想上的狭隘,把自己的关注视角和影响指数转化为一种重要的力量,努力提升自身素养,完成从角色体验到角色实现的转变,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 lIIDt7caWsRvTfri0/dqQYKXzrDCeFh+GQWv2FRMpFfJpQRu05RdsxTnuMYKA4q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