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同伴的关系上,高职学生所表现的特点和之前阶段有明显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逐渐克服了团伙的交往方式
童年、青少年早期在结交朋友方面最明显的特点是存在团伙现象,表现为六七个同伴经常在一起交往,在这种交往中,他们感到了身心自由和愉快。因此,就交友的方式来说,小学时代是团伙的时代,到了小学高年级,这种交友的团伙形式就已发展到了顶点,然后就趋于解体,被新的交往形式所取代。
进入青春期后,青少年突出表现出许多心理上的不安和焦躁,他们需要有一个能倾吐烦恼、交流思想并能保守秘密的地方,而交友的团伙形式是不具备这种功能的。因此,青少年交友的范围随年龄增长而逐渐缩小,研究显示(Hartup&Stevens, 1999),从青春期到成年早期,拥有最好朋友的数量从 4~6 个逐渐减少到 1 ~ 2 个,他们选择朋友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有共同的志趣和追求,有共同的苦闷和烦恼,性格相近,在许多方面能相互理解,等等(Buhrmester, 1996)。青少年好友一般为相同的性别,这一阶段朋友之间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所建立起的友谊相对稳定和持久。
2.朋友关系在青少年生活中日益重要
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建立人际关系的场所不尽相同,感情所指向的对象也有区别。幼儿主要与家庭中的各个成员构成一种心理上的交往关系。小学时期儿童已有了自己所喜爱的同龄朋友,但在感情上仍十分依赖父母。进入青春期后,少年将感情的重心逐渐转向关系密切的朋友。
高职学生对交朋友的意义也有了新的认识,他们认为,朋友之间应该能够同甘苦、共患难,能够从对方那里得到支持和帮助。因此,他们对朋友的质量产生了特殊的要求,认为朋友应该坦率、通情达理、关心别人、保守秘密。在日常交往中,好朋友之间往往彼此公开自己认为最重要、最秘密的事情。这种交流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能够使他们通过别人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好地了解自己这一过程对其自我概念、观点选择和同一性的形成都有积极的作用(Berk, 2004),观点和行动上的一致也是该年龄段朋友之间心理接近的重要条件之一。在某些场合下,好朋友之间经常要制订出一个一致的行动方针,若违反了方针,要受到严厉的谴责。他们认为,忠于协议、忠于朋友是衡量友谊的十分重要的尺度。
高职学生在交友上还有一个多层次的特点。随着他们志趣和爱好发展得越来越广泛,内心生活越发丰富,就越难在一个朋友身上满足自己各方面的需求。因此,他们可能与某一个朋友的交往只限于某一方面的兴趣,与另一个朋友的交往又只限于另一方面的兴趣。从性别角度来看,男生之间的友情强度较大,而女生之间的友情表现得更温和、更细腻。
高职学生的朋友关系对于其心理发展水平和情绪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有了朋友,他们会表现得更热情、积极、富有信心和勇气,各种社会能力发展得也更好。同时也为其日后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提供了基础(Coneolly& Goldberg, 1999)。
3.与异性朋友之间的关系
在幼儿期和童年期,儿童的交往一般是不分性别的,经常是男女儿童在一起游戏,即使有时分出性别,也不是由性别意识本身造成的,而是由于在兴趣方面存在差异。进入青春期以后,男女生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特点,双方都开始意识到性别问题,并彼此对对方逐渐发生了兴趣。但是,在最初阶段他们对于异性的兴趣是以一种相反的方式予以表达,或者在异性面前表露出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或者在言行中表现出对异性的轻视,或者以一种不友好的方式攻击对方。总之,从表面上看,他们并不相互接近,而是相互排斥。
逐渐地,男女生之间开始融合相处。而且,在一些男生和女生心中,会有一位自己喜爱的异性朋友,调查表明,女生一般对那些举止自然、友好不粗鲁、有活力的男生更容易产生好感,男生一般对那些仪表好、文雅、活泼的女生易产生好感。但男女生一般都不将这种情感公开出来,在许多情况下这是一个永久的秘密。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他们各方面的发展与成熟,随着价值观念的不断变化和调整,这种情感很可能就渐渐地淡化下去了,甚至完全消失。因此,男女同学之间的爱慕之情是比较稚嫩的,较为缺乏牢固的基础,少有保持下来并最终发展为爱情和婚姻的。但是,只要处理得当,控制在有限的程度内,这种感情也有一定的意义。当一个学生喜欢上一个异性的同学时,他(她)自然也希望对方能接受自己,于是就能更加自觉地按照一个好的标准尽可能地去完善自己,从而促进自身各方面的发展。然而,如果这种情感无限度地发展,就可能会妨碍学生正常的进步。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父母是影响个体早期成长的重要人物。在儿童的眼中,父母的形象至高无上,他们对父母既尊重又信任。但进入大学阶段后,学生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许多方面:
(1)情感上的脱离。学生由于在情感上有了其他的依恋对象,与父母的情感便不如以前亲密了。
(2)行为上的脱离。学生要求独立的愿望十分强烈,在行为上反对父母对他们的干涉和控制。
(3)观点上的脱离。学生对于任何事件都喜欢自己进行分析和判断,不愿意接受现成的观念和规范。因此,他们对于以前一贯信赖的父母的许多观点都要重新审视,而审视的结果与父母意见常常不一致。
(4)父母的榜样作用削弱。随着学生生活范围的扩大,会有其他成人形象通过各种途径进他们的心目中,这些人物又都是些近乎理想水平的形象,相比之下,父母就黯然失色了。另外,随着学生思维水平和认识能力的提高,会逐渐发现存在于父母身上的、过去未曾觉察的某些缺点,这也会削弱父母的榜样作用。
除了与父母的关系产生变化之外,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也有了改变。在小学阶段,大部分儿童与教师的关系都是比较友好的,一般来说,小学生们可以接受任何一种类型的教师。从青春期开始,学生不再盲目接受任何一位教师,他们开始品评教师,而且在每位学生的心中都有一两位最佩服的教师。此时学生所喜爱的教师一般具有以下特点:知识渊博、授课水平高、热情和蔼、关心学生成长、有朝气等。在学生的心目中,他们所喜爱的教师几乎能达到十全十美的程度,并能在行动上对这些教师做出最好的反应。例如,对于他们所喜爱的教师负责的科目,他们会努力去学习;对于这位教师所提出的各种要求,他们会十分认真地去执行;对于这位教师提出的各种意见和看法,他们会毫不怀疑地去接受;等等。同样,在学生的心目中,也总有一两位他们最不喜爱的教师。在心理上,他们对于自己不喜欢的教师的各种意见都保持拒绝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