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影响人类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但概括起来,主要有遗传、环境以及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相互联系,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于人类心理发展。

(一)遗传因素

遗传是指人从先辈那里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以及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特别是脑机能的特点等。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自然条件。遗传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遗传素质是人类心理发展的生理前提,为心理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没有正常的遗传素质,任何发展都是不可能的。例如,一位先天失明的孩子,与视觉相关的所有心理发展都不可能完成;唐氏综合征患儿,无论后天提供的教育条件如何优越,其智力水平也无法达到正常水平。遗传素质也为人的心理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以脑为核心的神经系统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保存下来的生存发展的优势,为人类在后天环境中的学习提供了生理基础的保障,也为人的发展的各种可能性提供了有力支撑。

2.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以及阶段

生理成熟是一个过程,有阶段性和规律性,因此人的身心发展也呈现与之相应的阶段性和规律性。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A. Gesell)的“双生子爬梯”经典实验证明了这种一致性的存在和重要性。在实验中,格塞尔让双生子之一A从 46 周起每天做 10分钟爬梯训练,连续 8 周。到第 54 周, A能熟练地爬上 5 级楼梯。在这期间,双生子中的另一位B不做爬梯训练,而是从第 53 周才开始进行爬梯训练。两周以后, B不用旁人帮忙,就可以爬上 5 级楼梯(见图 3-2)。该实验说明了当生理的成熟度达到一定程度时,给予适当刺激,就会使相应的心理发展顺利完成。如果生理的成熟程度不够,即使给予刺激,相应的心理发展也并不会如期望的那样更快、更高效地完成。

图 3-2 格塞尔双生子爬梯实验

3.遗传素质奠定了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性的最初基础

不同个体的遗传素质是存在客观差异的。每个人表现出来的能力水平和个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也会呈现差异性。遗传对个体差异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生理上,遗传控制个体的先天解剖结构和生理机能致使不同的人在机体构造、形态、感官、神经上呈现差异,即使是同卵双生子,他们的基因100%相同,但是在机体的构造和机能上也会有不相同之处。另一方面是心理上,遗传会给个体的能力发展和性格气质的形成带来一定影响,是人们心理状态各不相同的自然前提。例如,个体的气质类型就会受到其神经活动类型的影响,使婴儿出生后存在个体的差异。

4.遗传对个体的心理发展的影响不能被片面夸大

遗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只限于提供物质的前提,提供发展的可能性,不能决定人的发展。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环境和教育,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并不会转化为现实。在正确分析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的同时,我们要反对形形色色的遗传决定论。在遗传决定论者看来,人的知识、能力和个性等如同他的眼睛、牙齿和手指一样,是自然赋予的,是先天得来的,教育和环境对其是无能为力的。也就是说,人们的遗传素质决定一切。遗传决定论者完全用生物学的观点分析人的发展,否定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贬低教育的巨大作用,是极其片面的,如果我们在实际教育活动中秉持这样的观点,会对个体的心理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环境因素

环境,即围绕在人们周围,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自然环境是人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为人的生理及其机能的发育提供必需的能量和空间。在生产力水平固定的情况下,自然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的生活方式与生活质量,进而影响人的发展水平。在过去,自然环境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影响不被重视,但实际上其对人的兴趣、性情和性格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例如,德国人和意大利人给人的印象是有区别的。德国人性格多具有严肃、冷静、理性、严谨的特点,近代德国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意大利人浪漫、奔放、热情、感性,多出现艺术家和设计师。这两个国家的民族性格产生差异的原因就包括自然环境的影响。德国所在之地气候寒冷,土地贫瘠,多山地,长期以来生存条件较差,因此形成德国人务实、内省、理性的性格特点。而意大利面临地中海,长年阳光灿烂,气候温暖,海风吹拂,拥有众多港口,与其他地方的交流往来便捷频繁,所以意大利人具有热情、奔放的性格特点。

但在人的心理发展中,社会环境还是起着更为主导的作用。社会环境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创造和积累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关系的总和,主要包括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人与人之间复杂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等,如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制度、民族文化、风俗习惯、教育、社会风气、流行思潮、家庭等。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提供了现实条件,其中学校教育和家庭对人的心理发展的作用最为直接、全面和重要。

1.家庭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

家庭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家庭的经济条件、社会地位、氛围、人员构成和父母的人格特点、教养方式及亲子关系等都能对个体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通过对没有家庭生活的儿童的发展特点和在不同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儿童的发展结果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更具体和深入地认识家庭对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影响。

心理学家墨森(P. H. Mussen)等总结了早期进孤儿院的孩子的发展状况,认为这些孩子与一般孩子相比有三个方面差异。孤儿院的孩子明显更爱闹事(如脾气暴躁、欺诈偷窃、毁坏财物和攻击他人),更依赖大人(过度寻求关注,寻求不必要的帮助),更散漫和多动。研究者发现,与生长于正常家庭环境的孩子相比,生活在孤儿院的孩子往往缺乏认知和社会性刺激,也缺乏应答性反应,因而造成情绪与社会性方面的缺陷,并且会一直持续到成年以后。

家庭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也十分显著,父母的教养方式可以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四种。

(1)“权威型”父母——高要求、高反应。

这类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方面有适当的“高”和“严”,有明确合理的要求,会为孩子设立一定的行为目标,对孩子不合理的任性行为做出适当的限制并督促孩子努力达到目标;同时,他们并不缺乏父母应该有的温情,能主动关爱孩子,能够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述说,而且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激励孩子自我成长。这类父母施行“理性、严格、民主、关爱和耐心”的教育方式。在这样的教导之下,孩子会慢慢养成自信、独立、合作、积极、乐观、善社交等良好的性格品质。

(2)“专制型”父母——高要求、低反应。

这类父母会拿自己的标准要求孩子,而没有意识到过高的要求对孩子的个性是一种变相的扼杀。他们不能接受孩子的反馈,对孩子缺乏热情和关爱,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不能及时鼓励和表扬孩子。在这种“专制”下,孩子容易形成对抗、自卑、焦虑、退缩、依赖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3)“溺爱型”父母——低要求、高反应。

这类父母对孩子充满了无尽的期望和爱,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但他们很少对孩子提出要求。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孩子会形成依赖、任性、冲动、幼稚、自私等性格特征,做事没有恒心、耐心。

(4)“忽视型”父母——低要求、低反应。

这类父母不关心孩子的成长,他们不会对孩子提出要求和行为标准,对孩子冷漠,缺少对孩子的教育和爱,导致孩子自控能力差,对一切都采取消极的态度,还会有其他的不良心理特征。

“专制型”教养方式会导致儿童缺反独立思考的能力,做事优柔寡断,心理上容易产生抑郁和焦虑,缺乏学习的灵活性;“溺爱型”教养方式会使儿童缺乏创新能力,影响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发展;“忽视型”教养方式会使儿童学习注意力转移,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引导,孩子将会荒废学业;“权威型”教养方式会使孩子思维活跃、富有想象力、自控能力强、做事有主见,并且能够听取意见,能积极改进,学习灵活刻苦,善于和同学交流。因为这种“权威”体现了两层含义,一是体现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即“权利”,父母具有养育孩子的义务,同时也有教养的权利;二是体现孩子对父母的反馈态度,即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因此在这样的教养方式下,家庭氛围、亲子关系、家庭成员的角色定位等都会处于良好有序的状态,自然有利于孩子心理的良好发展。

2.学校教育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

学校教育是由承担教育责任的教师和接受教育的学生共同参与和进行的,学校的教育具有极大的人为性,具有明确的目的,有指定的教育内容与活动计划,有系统的组织和特殊的教育条件。

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目标明确、时间相对集中、有专人指导并进行专人组织的教育活动,此外,学校教育中个体处在一定的学习群体中,教育内容的多面性和同一学生集体中学生间表现出的个体差异性和发展水平的差别,有助于个体开发特殊才能以及发展个性功能。如果学校教育能正确判断人的最近发展区,这种加速作用将更明显、更富有成效。同时,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的内容大部分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即使专门学校的教育内容,也属该领域普遍和基础的部分,因而对人的进一步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

但也需注意,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不能脱离遗传和社会环境而单独起作用,并且也要适应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要使教育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真正起到主导作用,必须在理论上研究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在实践中遵循这些规律。

(三)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环境和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只是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或条件性的因素,要使这种可能性的因素变成现实性的因素,只能通过个体自身的身心的活动才能实现,因为人不是消极地、被动地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是通过自身的活动去积极地、能动地反映外部环境的。

外部环境的客观要求只有转化为个体自身的需要,我们才能发挥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广度和深度主要取决于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高低。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人不仅能反映客观环境,而且也能改造客观环境以促进自身的发展。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因此,从个人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这一意义上说,人的身心发展是通过活动来实现的,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P7LaROes9XE53U9VJvIZnWeI/PyEQxJunNC7rcgBHOhAixdLv81GFOeXG4YPTN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