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就心理的物质本体而言,心理是脑的机能。

(一)脑是心理的物质载体

1.神经系统是心理现象产生的物质前提

动物心理发展的历史表明,心理不是从来就有的永恒存在,而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出现的物质属性。无机物、植物、单细胞动物都没有心理现象;多细胞动物具有散漫分布的网状神经组织,但还没有相对集中的神经索、神经中枢(见图 2-1),只能产生类似心理萌芽的感应性。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感觉,产生于有索状神经中枢的环节动物,如蚯蚓。实验证明,蚯蚓已经能建立最简单的条件反射,将蚯蚓放入阴暗潮湿的T字形通道内,训练蚯蚓从纵道而入,往右拐的地方没有电击装置,稍前一点放有粗糙的砂纸。通过上千次的训练,蚯蚓可以在身体接触砂纸时立即掉转方向爬行。这表明蚯蚓已经能建立信号性的条件反射,粗糙的感觉是疼痛感觉的信号。以后,随着动物的进化,神经系统和生活条件逐渐复杂化。到了灵长类的人猿科动物,它们的神经系统的头端——脑,无论在重量和外形上,还是在内部构造上,都接近人脑,心理水平也进入具体思维阶段,它们能通过顿悟和尝试,解决简单的问题。可见,心理现象随神经系统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神经系统的发展而发展,特别是随着脑的发展而发展。

图 2-1 神经组织示例

2.大脑是心理的最重要的器官

神经系统分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的“司令部”,由脑髓和脑(大脑和脑干)组成;外周神经是传递信息的通信网络,由传入和传出神经纤维组成。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位,由 140 亿个神经细胞折叠成不规则的六层,分左右两半球,由连合纤维(胼胝体)相连。由于折叠,大脑两半球有许多凸起的回和凹下去的沟。其中最主要的沟和回是中央沟、顶枕裂(凹下去较浅较小的部位)、大脑外侧裂和中央前回、后回。这些主要的沟、裂、回把大脑割裂成几个主要区域:枕叶、颞叶、顶叶、额叶,这些区域是产生心理活动的主要部位(见图 2-2)。

图 2-2 大脑构造

3.脑的三个主要机能系统

心理是脑的机能。每种心理现象在大脑半球皮层上都有相应的代表中枢。了解脑的三个主要机能系统就是分析心理现象的动力定位问题(见图 2-3)。

感觉机能系统包括外周感觉器官,传入神经,大脑皮层后半部(以中央沟为界)的顶叶、颞叶、枕叶等。体表感觉如温、冷、痛的代表区在顶叶的中央后回处。本体感觉如肌肉、关节的运动和位置的感觉代表区在额叶后部的中央前回处。听觉代表区在颞叶的颞横回处。视觉的代表区在枕叶的鲍状裂两侧。嗅觉和味觉的代表区尚未取得一致意见,一般认为嗅觉冲动主要投射于大脑半球边沿部分(与脑干邻近)的海马回一带,味觉冲动投射于中央后回的中下侧。内脏感觉的代表区在大脑半球的边缘、环绕胼胝体周围部分。总的来说,整个大脑半球后半部是各种感觉信息的加工整合系统。

运动机能系统包括大脑皮层中央前回、传出神经、动作效应器,负责执行中枢神经系统的指令,将运动冲动发到肌肉、关节和腺体中,使躯体行动起来。传出纤维除主要来自中前回以外,还来自被称为感觉区的中央后回,以及前额叶等广泛区域。因此,大脑皮层对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行为的调节不限于中央前回的狭小区域,特别是前额叶的参与控制是必不可少的。

联络机能系统在大脑半球上除了包括感觉投射区和运动区以外,还有更广大的联络区。联络区分散存在于上述区域的附近和额叶的最前端。感觉联络区指各种感觉投射区邻近的大量的短轴联络神经元,其功能是组织进入感觉区的神经冲动,以便获得更精确的感觉信息。例如,红色灯光刺激传到枕叶视觉区,只能单纯地揭示红色的物理特性。至于红光表示的意义,如“停止”或“危险”,必须依靠附近的视觉联络神经元来揭示。听觉亦如此,如果听觉投射区附近的听觉联络神经元受到损伤,在接受外部声音刺激时,只能感觉到有声音,我们不能理解和判断是一种什么样的声音,即听而不闻。

运动联络区在运动区的附近,其功能是对运动方式和运动程序加以组织。以写字为例,如果运动联络区受损伤,病人仍能做书写状的动作,但却不能书写出他以前所熟悉的文字。

前联络区存在于大脑半球额叶的最前端的广大区域,在鲁利亚的“神经心理学”研究中,指出该区域在人形成意向、运筹规划和调节监督自己的活动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实验证明,损坏前联络区的狗不能集中精力去获取一个目标物,它对任何无关刺激物都起反应,如去追逐偶尔被风刮起的一片落叶;被损坏前额叶的猴子不能凭记忆去选择放有食物的杯子,正常的猴子却能够在数分钟内解决类似问题。人的情况显然不能和动物等同,但在病例中发现,前额叶受伤害的人仍有简单的智能活动,却不能从事综合性与推理性的思维活动。因此前额叶联络区是监督、规划、意志、创造和逻辑思维的中枢,大脑半球后半球的一切信息传送到这里加工整合,一切决策和指令从这里发出。前联络是中枢神经系统最高司令部——大脑半球的核心部位。

图 2-3 脑的机能

4.大脑两半球的分工

大脑两半球的分工(见图 2-4),实际上是机能动力定位问题。长期以来,心理学一直把和语言、逻辑思维有关的大脑左半球叫优势半球,把和知觉、形象识别有关的大脑右半球叫非优势半球。美国斯佩里教授(Roger Wolcott Sperry)在“裂脑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大脑半球分工的新论点。首先,他改变了大脑两半球左优右劣的观念。他认为大脑左半球主管语言和逻辑思维,右半球主管知觉和形象识别,这是功能不对称之分,不是优劣之分。它们在多种多样活动中各具优势,或交互优势。其次,他改变了两半球功能对抗的观念。他用实验证明右半球也有语言理解功能,左半球也能识别形象和颜色。因此一旦某一半球受损害,其功能可以被另一半球补偿。生活经验也做了证明,上海曾发现一位姑娘,她小时候因脑部肿瘤切除了大脑右半球,现在仍能唱歌和绘画。

斯佩里的研究丰富和发展了大脑机能定位学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图 2-4 大脑两半球的分工

以上原理充分证明脑是心理的物质载体。

(二)心理是脑的反射机能

1.反射概述

反射是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实现的,对一定刺激所做的有规律的回答活动。

反射在一定的神经结构里进行,实现反射的神经结构叫反射狐。它由五个部分构成:①感受器,即把刺激能量转化为神经冲动的换能器;②传入神经,即把感受器的神经冲动经过多次交换神经元传导到中枢神经系统;③反射中枢,即中枢神经系统内参与某一反射的神经元的总和;④传出神经,即把中枢神经的冲动经过多次交换神经元传导到效应器;⑤效应器,即参与反射并引起动作的肌肉、关节、腺体等组织。

反射弧(见图 2-5)并不是弧形装置,而是闭环装置。在效应器官里,即肌肉或关节中,有一种本体感受器,能将效应器官的活动状况和位置传入神经,反馈回中枢,使中枢对效应器的活动加以调整,使之不断完善和精确。

图 2-5 反射弧

反射弧的闭环装置使有机体自身行动的信息得以回收,使人的行为在中枢监控下能够自我矫正和自我完善。心理就发生在反射弧的中枢过程之中。

2.心理现象的反射性质

谢切诺夫的“脑的反射”学说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的伟大意义在于把心理现象与客观刺激物的引发同神经装置的生理反射紧密结合,从而使心理现象产生的方式得到唯物的说明。

反射的种类有很多,只有条件反射才具有心理意义。无条件反射是先天得来、不学而能的本能,可以不在意识、心理支配下去适应固定不变的环境,所以不具有心理意义。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信号反射。条件反射的建立表示条件刺激物的信号意义被揭露,从而使高等动物在识别和学习各种信号刺激时适应变化多端的环境。条件反射的心理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

第一,条件反射形成的过程和机制。以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为例,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是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用无关刺激物如铃声、灯光之类多次与无条件刺激物如事物相结合(时间上同时出现,或无关刺激物稍前),以后单独出现无关刺激物时,也能引起有机体的类似无条件刺激物出现时的分泌唾液与吞咽反应,这样条件反射便形成了,见图 2-6。

图 2-6 条件反射形成示意图

条件反射的形成,表示原来对有机体无关的刺激物成为无条件刺激物的信号,代替无条件刺激物对有机体发挥作用。所以条件反射又叫信号反射。

无关刺激物为什么能成为无条件刺激物的信号并代替无条件刺激物的作用?巴甫洛夫为此沉思、设想,做了无数次的高等动物的实验,提出了“暂时神经联系”的原理。巴甫洛夫作为一个研究消化腺的生理学家,在探索狗的进食与唾液分泌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狗在饥饿时看见喂食的人或盛食物的空盘子,也能引起和进食相同的流唾液反应。巴甫洛夫设想狗的唾液中枢和视觉中枢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神经活动过程,才使得它产生了类似“联想”的心理现象。

条件反射形成的机制。巴甫洛夫在实验基础上,推断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是,在大脑皮层上,在无条件反射中枢和条件刺激物的中枢之间拓通一条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通路,叫“暂时神经联系”。当条件刺激物如铃声单独出现时,神经冲动会沿着这条通路流向唾液中枢,引起流唾液反应,这时候,无关刺激物便替代了无条件刺激物所起的作用,成为无条件刺激物的信号。现代脑电科学的研究证明了巴甫洛夫的推断。神经冲动不仅会沿着一个神经细胞做连续的电性流动,也会通过生物化学变化,跨越细胞之间的间隔,激活下一个神经细胞,使之产生冲动。也就是大脑不同区域之间的神经细胞之间,是能建立联系通路的。正是这些神经联系的建立,各式各样的条件反射才得以形成。

第二,条件反射既是生理现象,又是心理现象。这是苏联心理学界的观点。从条件反射形成的过程来看,暂时神经联系的接通是生理现象;从条件反射对人和动物所发挥的作用来看,条件反射对有机体起通知、预告作用,使有机体掌握刺激物的信号意义,因而它又是心理现象。

巴甫洛夫认为,条件反射是人类生活中最常见、最普通的事实。“月晕而风”“础润而雨”“谈癌色变”都是见微知著的信号活动,也是我们称之为“联想”的心理现象。条件反射学说把生理和心理统一起来,表明心理现象并不神秘,他的产生有其自然科学基础。

条件反射为人和动物共有,但人的心理和动物的心理有本质上的不同,人和动物的社会实践不同,大脑结构和信号反射系统也不同。

3.两种信号系统

人的心理是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系统。

两种信号系统指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两种信号系统划分的依据是信号刺激物的特点。凡是以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具体事物为信号刺激物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被称为第一信号系统。凡是由语词作为信号刺激物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被称为第二信号系统。人在吃酸梅时,梅子的化学属性——酸味作用于味觉细胞,人产生唾液,这是无条件反射,没有信号意义。吃过酸梅的人,看见梅子的形状,视觉中枢与无条件反射中枢建立神经联系,也会分泌唾液。在这里,梅子的具体形状是梅子的化学属性的信号,所引起的条件反射活动即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成语中的“望梅止渴”则是人的第二信号系统活动。

人的心理现象或条件反射是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活动。其中第一信号系统是第二信号系统的基础。例如,“木丫”一词在日语中是“书”的意思,没有学过日语的人没有将“木丫”和旧经验、书的具体形象建立过联系,也就是没有第一信号系统做支持,便不能识别它的信号意义,因而不能引起有关书的任何联想。反之,第二信号系统支配和调节第一信号系统活动。例如,动物或第二信号系统不够成熟的幼儿被火灼伤过,以后看见火光,便会产生躲避、逃跑等防御活动,这是第一信号系统活动。儿童、成人等看见火光后产生什么样的行动,受他们头脑中语词引发的第二信号系统所支配,在这里火光即是灼烧、危险的信号。由此第二信号系统对第一信号系统起支配和调节作用。

高等动物如灵长类中的人猿,它们大脑中没有人类的言语视觉细胞和言语听觉与动觉细胞,不可能有第二信号系统的机能活动,这是动物心理和人类心理本质不同的生理基础。借助语词和社会实践,人的心理才能超出感官范围,认识事物的本质。

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反射机能,但是没有客观现实作为源泉和引为刺激,心理是不会产生的。 AjCNOnyOTh71ow/PMAISfhnVRLLMMwd3hRf/Vbpm00lhRKeEZmsrxJUGDUn2Rs1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