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参与“政治”

在中学阶段,我那时只知道上课,搞好自己的学习,课余时间喜欢写点小诗,属于现在讲的“文学青年”那类学生。那些关心“政治”的同学经常为各自政治观点争执得不可开交,我却整天盘算怎样把自己在学校壁报发表的那些诗整理好,准备积攒一部分文章出一本自己的诗集。

当时,学校时常会办一些壁报,就是在墙上贴着纸,在上边写一些文章公开宣传。我的毛笔字好,也能画几笔,办的壁报看的人很多。国民党支部在学校也办了一块壁报,可是前去看的人却不多。后来,学校就把我们办的那个壁报和国民党支部办的壁报“合并”到一起了。名义上是一块办,实际上是把我们吞并了,不准我们自己办。

当时,第二战区有个“中国文化服务社”。那个“社”的功能很齐全,可以出版书籍。我那时爱好文学,那些刊物上各个“大家”的东西我都喜欢看。当时全国的新文学运动正在兴起,郭沫若等人成立了很多学派。我们学校里面也是如此,大家为了民族命运而热血沸腾,我便和几个同学成立了一个文学社。我记得成员有马东正、杨忠洲等四五个学生,我们模仿郭沫若的“创造社”,自己闹了个组织,名字也叫“创造社”。

但是,学校不允许学生自行搞社团活动,更不准乱出刊物。我们跟学校争辩说:我们同学之间为了互相促进学习,出个学刊,为什么不允许?一看我们几个闹得还很凶,年级主任季功德老师就只好同意了。我们出的第一期学刊名字叫《攻坚》。但是,到校长那里审查的时候,他说,你们这只是为了相互促进学习,就改为《互利》吧。名字改就改了吧,反正能出刊就行。当然,虽然说的是学习上的事,也可以在那上边就一些爱国呀、抗战呀、三民主义、共产主义等有关政治的话题发表各自看法。当时,我是主编,马东正写诗,也写点小品文,杨忠洲是美编,穆振亚写小文章。这个小刊物在三原最后慢慢地闹得稍有名气,还吸引了一些同学来主动投稿。我喜欢作诗、长短句之类,不几天就有点出名了,还有同学称我为“诗人”。

当时的三中,也只有我们这一个刊物。尽管编辑、写稿、刻蜡版这些事情很辛苦,还得自己花钱买纸张。但是,在我们几个的努力下,硬是坚持了一年多时间。

抗战那阵子,成立联合政府了,言论看起来宽松,政治却很复杂。陕西关中属于第二战区辖地,胡宗南是副司令长官,他的部队长期驻扎在西安。阎锡山是正职,人却住在太原。三原紧北边,又是共产党的“苏维埃政府”。国民党讲三民主义,共产党讲共产主义,这么多政治观点集聚,闹得学生们不关心国家政治都不行。

而这个阎锡山,担任着国民党的要职,居然和政府倡导的“三民主义”主张还有些不同。他在自己的二战区执行的是“物产证券、按劳分配”的“民主主义”。为了阐述这个观点,他个人还著述了一本书,我记得那是一本印刷很粗糙的毛边书,是当时他那个“中国文化服务社”的公开出版物。他在自己的书里边写道:共产党是“左”的,国民党是“右”的,我“阎老西”走的是一个“中间道路”!我对这本书也仔细研究过,里边还真有些很复杂的东西,这个说起来有点“土老帽”的地方军阀,思想还很有点小激进呢。

除了这个以外,阎锡山还出钱办了一个《黄河》月刊。那上面登载的都是些抗战勇士的英雄事迹,我最喜欢看这个,还投过稿子。这个刊物读者也挺多,在当时的二战区是公开发行的刊物。通过这些刊物我逐渐发现,一些后来很有名的大人物,当时都在这个地方刊物上面发表过不少东西。这个刊物持续办了两三年时间,我家里收藏了好多。可惜新中国成立后,我自己担心收藏的这些旧报刊惹事儿,全烧毁了。

说到阎锡山这个人,没文化办文化,啥他都闹,也都没闹出什么结果。他在我们附近成立了一所“抗日民族革命大学”,四处招生,声势蛮大。招的那些学生成分很杂,陕西当地和全国各地的人都有,年龄也很悬殊。可是,不知啥原因,他培养的那些学生不跟着他走,大多数投了共产党。有一些人就是从三原这所“抗日民族革命大学”接触到了共产党,最后去了延安、晋察冀等地。后来,阎锡山还组织了一支“抗日新军”,队伍发展得倒较快,结果,毕业后全部投靠了共产党。那个时候,我们都说这个“阎老西”绝对是共产党的后勤部长。 LFiMg/JBj6somf9cmDnBsj6bGCL/t8/ELG7u0BeG4px13srrwd6ZgQtRsmmWtoI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