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时,耀县和铜川都没设立中学,我只好转到离家近的三原“三中”借读。到了三原,安下心来上课,我慢慢发觉三中和一中的学风很不一样。一中设立的历史比较长,关中学院沿革下来的嘛。一中的教师都是搞学问的,三中是新成立的,师生的思想都比较活跃,政治气氛比一中浓。
当时是抗战期间,三中这边成立了青年训练班,好多学生都在这个训练班待过。我由于去得晚,没能参加上。
抗战一开始,全国的联合战线形成后,三原和耀县那一带全部驻扎有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他们的番号是“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第八路军”。在街上,我们经常能看见身穿军装的“八路”官兵。这个时候,我才第一次亲眼见识了报纸上常说的“共党”。于是,我心里也产生了些疑问:这些身穿灰军装、帽子上也一样戴着“青天白日”徽记的仁义之师,咋可能是原来报纸上被刻画为青面獠牙的“共匪”呢?说实在的,八路军纪律相当严明,在当地不但不抢老百姓的东西,而且公买公卖,口碑很好,是很少见的队伍,当地人都喜欢和他们打交道。他们那些宣传兵在街头也经常拿着纸喇叭给群众解说一些他们的主张——“共产党是天下穷人的党,八路军是穷人自己的队伍”……
在三中上学不久,共产党的力量在当地从有点小影响到变得强大起来。那个时候,看起来是“联合政府”,国民党还是防备着共产党趁机“赤化地方”,就将很多单位的负责人进行了调整。三原三中进行整顿后,包括原来的校长、教务主任和教师,换了一大批人。省教育厅厅长也换成了王捷三,这个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原来在三原三中的人整合起来,成立了“兴国中学”,将有资历的好教师全都编到这个学校。当时,李瘦枝到“兴国中学”当校长,许多进步人士、民主人士、爱国人士都集中在这里。
按照我的观察,原来的校长雷振江、教务主任王世增(政治大学毕业)其实还是倾向于国民党的。不知是啥原因,还得不到当局信任,被撤换掉了。
记得在一次出早操的时候,雷振江校长给我们训话说:学生就应当好好学习,不要参与党派政治活动,努力做一个报国建国的有用人才。现在说来,这些理论都属于知识分子的愚忠之类,但千百年来,一代代的中国知识分子都是这么修身的。
当时,我们那一期中学学生年龄都偏大,有些学校还有儿子和父亲在一个班级读书的情况。在三原这么一小块地方,集中着这么多人才,共产党当然也很重视这块地方。可是,在当时,国民党的“三青团”在学生中间的活动属于“合法”的,也公开地排挤共产党在学生中搞活动。于是,有一些进步的青年在当地待不下去了,纷纷退学去了延安,投奔了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