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要讲一讲中国共产党人曾经走过的弯路,那一段艰苦的、曲折的探索历程。我觉得这个问题不要回避,也回避不了。过去有外国人就跟我提出过这样的问题,他们知道中国共产党犯过“大跃进”的错误、犯过“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他们也知道这两个错误后果是严重的。他们就问我,为什么你们的广大民众还支持中国共产党?我觉得这是真问题。这个问题有必要深入思考一下,有必要做出回答。我初步从四个方面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犯错的动机愿望是好的。我在这儿想谈两个最重要的失误,“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大跃进”我研究过比较长的时间,我的博士论文写的就是“大跃进”,后来经过修改出版了。在我看来,“大跃进”这个严重的经济方面的失误,主要就是两个原因:一个是领导人太急了。那个时候没法不急,急完全可以理解,急有原因,不光领导人急,我们老百姓都急。因为在“大跃进”之前,我们国家太落后了,近代我们不就是因为落后才挨打吗?才被人家欺负吗?1954年,毛泽东说过这样的话,我们工业很落后,落后到什么程度呢?飞机、汽车、坦克、拖拉机都造不了,能造什么呢?能造桌椅板凳,能造茶碗茶壶,能够把麦子变成面粉,还能造纸,就这个水平。如果不迅速地改变这样的状况,我们就有被开除球籍的危险。毛泽东同志的话不夸张,当年差不多就是这个样子。所以,中国人想在最短的时间内,想在朝鲜战争结束后,我们看上去,至少会有比较长时间和平的这样一个时间范围内,尽可能快地把我们的经济建设搞上去,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所以,不光是毛泽东急,大家都急。第二个原因,没有经验,当年有打仗的经验,也有政治斗争的经验,但就是缺发展经济,尤其是发展工业的经验。发展经济,过去我们有开荒的经验,南泥湾大生产的经验,这方面经验是有的,但是现代化工业的经验,总体上我们是缺乏的。当年误以为拿出打仗的劲头,靠冲锋、靠干劲、靠热情,我们就能够让钢产量在短时间内赶上甚至超过英国。大炼钢铁就是体现“以钢为纲”,一段时间钢产量是上去了,但农业、轻工业遭受了冲击,国民经济比例关系严重失调,再加上有的地方发生自然灾害,一度我们的经济非常困难,“大跃进”不就是这么搞出来的吗?愿望绝对是好的,当然欲速则不达,效果跟愿望离得很远。但是,当年就是出于良好的愿望。所以,“文化大革命”之后,邓小平同志总结这个教训的时候讲过,“大跃进”,毛主席头脑发热,难道我们没发热?都发热了,他认为这个错误是一块犯的。我觉得不是不可以理解的。
再谈“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更为复杂。关于“文化大革命”,今天有人这样说,说“文化大革命”是中共内部、中共高层的权力之争。“大跃进”失败之后,毛泽东退居二线,刘少奇主持一线工作。毛泽东感觉到大权旁落了,刘少奇不听招呼了,于是发动“文化大革命”,打倒刘少奇。做出了这样一番解释,这个解释似乎是那么回事,这个解释也迷惑了很多人。但是,如果用这个来解释“文化大革命”的发生,我觉得有几个大问题没法解释。比如说,如果存在毛泽东同刘少奇的所谓权力之争,那么为什么“文化大革命”打倒刘少奇之后还要打倒一大批老干部?为什么老干部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就被打倒之后,“文化大革命”还持续十年之久?为什么持续十年,毛泽东同志还不罢休,“文化大革命”后期讲这样的政治大革命要过七八年再来一次?我觉得以权力之争论,这些都解释不通。
在我看来,毛泽东同刘少奇、邓小平之间不存在什么权力之争。刘少奇、邓小平被确定为接班人,1956年这个事情就明朗了。1957年,毛泽东访苏的时候,苏联人就问过这问题。1961年,毛泽东在国内接待来访的英国元帅蒙哥马利时也回答过这个问题。他一点也不回避,他之后是刘少奇,刘少奇之后是邓小平。人家再追问:邓小平之后是谁?毛泽东开玩笑说,那就不知道了,管不了那么多。所以,他们之间完全不存在所谓权力之争的问题。
我觉得他们之间存在着政见之争,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发生了分歧。毛泽东多次批评指责刘少奇、邓小平等领导人犯了“修正主义”的错误,指责最多的、批评最多的是认为他们搞所谓“三自一包”。“包”是包产到户,“大跃进”之后的困难时期,在有些地方就是实行了包产到户,效果很明显。刘少奇、邓小平都支持过。邓小平同志讲的“不管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就是在这个背景下、针对这个问题讲出来的。三个“自”,第一个“自”是自留地,没搞包产到户的农村地区,扩大自留地的面积,也能解决一些问题。第二个“自”是企业自负盈亏,实行利润核算,不能光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第三个“自”是自由市场,活跃城乡经济交流。这个所谓“三自一包”,确实是刘、邓等领导人当年提出的主张,对于恢复发展国民经济起了明显的作用。但是,在毛泽东看来,这是所谓“修正主义”,这是所谓“资本主义”。那么,刘、邓就是所谓“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毛泽东就要罢他们的官,就要打倒他们,就要夺他们的权。我觉得“文化大革命”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发动的。包括打倒一大批老干部,也跟这样的认识密切相关。历史证明毛泽东的判断是错误的,所谓“三自一包”不是什么修正主义、资本主义。
我们想一想,毛泽东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判断?跟他对社会主义的理解有密切关系,他的标准出了问题。在我看,毛泽东理解的社会主义包含两个基本方面:一个是固守苏联模式的一些基本特征。在我看来是“四个单一”:单一公有制,单一计划经济,单一按劳分配,单一农业集体经营。现在,这“四个单一”老早找不着了。但是,在当年,在毛泽东同志看来,这就是社会主义的天经地义,这都不能改变,改变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了,甚至就是资本主义了。
再一个方面,他对未来社会的某些理想。比如说,毛泽东特别主张收入差距不要大,政治上应该完全平等,意识形态上要高度纯洁。我觉得,这两个方面合起来就是毛泽东心目中的理想的社会主义。从这个标准看,显然一些现象、一些人,毛泽东同志是不能接受的,我觉得就是这个观念支配着毛泽东发动和领导了“文化大革命”。
他以为通过“文化大革命”,能够使我们的党不变修,能够使我们的江山不变色。但是,“文化大革命”持续了十年,最后,毛泽东发现“文化大革命”没有达到他所期望的这种目的。1975年,毛泽东同志身体已经不好了,这个时候要求邓小平同志主持中央政治局做一个关于“文化大革命”评价的决议。他定的调子是“七三开”,七分肯定“文化大革命”就可以了,不要求全盘肯定。在毛泽东同志看来,“文化大革命”当中的有些现象也是不能肯定的。比如说,铁路不通车,甚至完全中断,还有外国的轮船到了中国的码头上,没有人卸货,码头工人闹革命去了,误了船期还得赔人家的钱。至少在毛泽东看来,这些现象是不能肯定的,所以,他认为肯定到七分就可以了。但他没想到,这样的决议邓小平同志不做。邓小平同志的理由是:他是“文化大革命”打倒的对象,是所谓桃花源中人,不适合做这件事。但是,明摆着邓小平就是不愿意肯定“文化大革命”。
1976年春节,毛泽东的身体更不好了。我看到一篇回忆文章说,毛泽东在病中看了一场电影,电影的名字叫《难忘的战斗》,是革命历史题材。我记得小时候,也看过这部电影。前年,去上海参观电影博物馆,我进一步了解了这部电影。有人回忆讲,毛泽东看到电影当中解放军进城,受到老百姓自发热忱欢迎的镜头时,流眼泪,热泪盈眶。毛泽东为什么流眼泪?我认为是触景生情,联想到他的理想,他追求的理想状态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军民关系不光没实现,反而远不如新中国成立之初,更不如新中国成立前了。他的愿望跟眼前的现实,这个巨大反差让他伤感,但是已经无力回天了。
所以,我特别认同1981年中央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一个基本判断。“文化大革命”对毛泽东而言是个悲剧,愿望是好的,但是方法错了,导致了他自己也不愿意见到的后果。所以,我想,就连“文化大革命”这样持续十年之久的严重错误,也不是“权力之争”。毛泽东的愿望尽管没能实现,但愿望也是好的。
第二,犯错误期间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曲折探索的时间比较长,从1957年始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当然,不是说这期间我们一直在犯错,但是这期间我们这个路走得很曲折、走得很艰难,错误主要是这段时间犯的。这个期间,就在犯错误的同时,我们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我们今天回过头来看,这段时间的成就主要就是打下了我们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基础。现在媒体上经常讲,按照联合国的工业分类,我们是唯一一个工业门类齐全的国家。确实是这样。我们想一想,我们的很多工业门类就是这段时间建立的。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我们的工业技术怎么样呢?我们只在东北与东部沿海有一些工业,而且主要是轻纺工业,很多工业门类没有,中西部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工业。在这段探索时期,我们花了很大力气来建设工业,甚至我们勒紧裤腰带来发展我们的工业。我们的积累率很高,我们的投资比例很高。包括过去存在的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其实也是农业、农村、农民为我们的工业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的工业化要靠自己积累,我们不能像西方国家那样靠掠夺。我们这段时间就是建立了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基础,包括一些新兴的工业门类,像核工业、电子工业等,我们都很快就建立起来了。
再还有“两弹一星”的突破,我们几乎完全是白手起家。一开始,中苏关系好的时候人家还愿意帮助,但很快苏联撕毁合同,撤走专家,跟我们翻脸。不帮我们,我们就自己干。起步的时候,正是经济困难的时期,陈毅元帅说过,哪怕我们穷得把裤子脱了当掉,也要搞自己的原子弹。后来没有多长时间,我们就搞成了。当年二机部的负责人问后来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国家准备发射一颗大炮仗,你愿不愿意参与?如果参与得严格保密,邓稼先参与了,从此28年隐姓埋名。邓小平同志后来讲,如果没有“两弹一星”,中国就不可能成为真正世界意义上的大国。我们想一想,如果我们没有核武器,有的国家肯定会拿着核武器来讹诈。但是我们自己有了核武器,我们就不怕人家讹诈了。现在根据解密的苏联的档案、美国的档案,美国、苏联过去确曾动过对我们动用核武器的念头。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我们自己没有核武器,这对我们而言意味着什么?
再还有,这个时期我们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各方面都有,有的人才至今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还有外交上的成就,“文化大革命”后期,毛泽东意识到中美苏大三角关系,中美在共同对付苏联问题上有了共同利益、共同立场。所以,美国总统尼克松在没有同我们建交的情况下,跑来中国访问。毛泽东同志导演了非常精彩的“乒乓外交”,借小球转动了大球。很多西方国家纷纷跟我们建交,我们跟西方国家的关系根本上改善,这就为后来对外开放提供了必要的前提。中美关系的改善,也逼着苏联不得不跟我们改善关系。因为光跟美国一个国家争霸,苏联都不是对手,如果中国再跟美国站在一起,他就更不是对手了。所以,苏联领导人后来一再表态,要跟我们改善关系。后来,中苏关系,包括同整个东欧国家的关系,也改善了。邓小平同志后来讲过,世界大战短时间内打不起来,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显然这个局面跟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后期的决策是有密切关系的,我觉得这个影响一直到现在还存在。
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同志讲过,要处理好前后两个30年的关系,不能用后30年否定前30年,当然也不能拿前30年否定后30年。2019年,我们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媒体上讲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及其成就的内容很多。讲改革开放之前,我们走过的历程,我们取得的成就的东西也很多。包括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拍摄的片子《我们走在大路上》,我看了几遍,看到这一段的时候非常感动。我觉得,对这个时期我们取得的成就,如果没有恰如其分的评价,不光违背历史的真实,而且对当年的整个一代人也不公道。
第三,领导层同老百姓同甘共苦,“大跃进”之后,我们有三年困难时期。但这个困难,绝不仅仅是老百姓困难,我们的领导干部,我们的领袖,包括毛泽东同志本人也困难。毛泽东同志8个月不吃红烧肉就是这个时期,我觉得不是不爱吃,也不是吃不起。为什么不吃?就是表达同老百姓同甘共苦的这么一种精神状态。还有,毛泽东等领导同志带头降工资,毛泽东原来是一级工资,一个月600块钱,他降到了404块8毛钱。不光毛泽东降,县处级以上的领导干部都降。当然,我指的是党内的领导干部,党外的人士不降,基层干部不降。党外人士不光不降工资,反而还给一些特供与优待。比如说,每个月供应一点糖,供应一点黄豆。当年有人对这些人开玩笑,说他们是“糖豆干部”。当年,糖、豆都是救命的东西,这样的做法,我觉得,绝对是得人心的。所以,我们想一想,今天想来不可思议的一些事,当年就能干成。当年,国家为了减轻对城镇居民粮食供应负担,大批地动员城镇人口到农村去。动员什么人呢?就是此前从农村招工招到城里来工作的这些工人,包括他们的亲属。国家给不起他们的粮食定量,那就回老家,让回就回了,几年工夫有几千万人回去,没什么补偿。毛泽东、周恩来议论过,我们的老百姓真好,3000万人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像欧洲一个中等规模的国家搬家。我们的老百姓确实好,但是,我们想一想,如果仅仅是老百姓好,而我们的领导干部搞特权,甚至搞腐败,这样的事情能干成吗?绝不可能干成,我们的干部也是好的。
第四,深刻总结犯错误的教训。中国共产党有自我革命的精神,自己犯的错误自己纠正。“大跃进”中后期,毛泽东就领导全党纠正一些错误。“文化大革命”中后期,周恩来、邓小平等也努力地纠正一些错误。至于“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总结过去的教训就更加深刻了,纠正错误就更加彻底了。邓小平说过这样的话,没有对“文化大革命”教训的正确总结,就不会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如果我们翻一翻《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我相信大家会有这样的印象。邓小平特别爱谈历史,平均不超过几页的篇幅,我们都能够找到他谈历史的内容,而且谈的基本上是“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前那一段走弯路的历史。邓小平的一些重要的基本的判断,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谈出来的。比如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法制也不是社会主义。这些论断都是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论断,邓小平用的都是否定的句式结构,针对当年我们的某些失误,邓小平讲这不是社会主义,或者说社会主义不应该是这个样子。我觉得,邓小平理论就是这么谈出来的。有人说没有“文化大革命”就没有改革,我觉得二者之间是存在着这样一种关系的。“文化大革命”是我们全局性的失误,这个失误是中国共产党人头撞了南墙,撞得头破血流,把我们很多人撞醒了。所以,“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我们就思考新的出路。
古往今来,在中国人的眼中,没有一个党、没有一个人是永远不犯错误的。问题不在于犯不犯错,问题在于犯了错误之后怎么办。如果犯了错误,认识到错误,纠正了错误,变得聪明起来,这样的党、这样的人是可以信赖的。当然,如果犯了错误,不承认错误,执迷不悟,一错再错,错上加错,则另当别论。显然,中国共产党能够纠正自己的错误,通过不断总结犯错的教训,变得越来越聪明,变得越来越好。所以,尽管过去我们犯过严重错误,广大人民群众依然信赖支持中国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