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前后,中国可以说是政党林立。据不完全统计,当年有过二三百个政党。当然,具体有多少现在很难搞得清楚。因为当年政党成立很容易,消亡也很快,很多政党在历史上就没留下什么痕迹。在当年诸多的政党当中,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力量是很小的,人数是很少的,成立的时候也没有多大影响。但是,最终中国共产党取得了在全中国的执政地位,对中国、对全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建立新中国?简单地说,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和行动赢得了最大多数中国人的支持。具体说,主要是四个方面。
第一,坚定地捍卫国家民族利益。一个党起码应该是爱国的,不爱国的党,相信老百姓不会拥护和支持。而在当年,爱国就得表现为抗日,在抗日的问题上中国共产党表现是好的,比当年执政的中国国民党要好得多。这个好,在我看来起码有四点:
一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九一八事变后第三天,中共中央就发出通电,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后来还多次声明,如果国民党愿意停止内战,共产党放弃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愿意把自己局部执政的区域改成国民政府统一指挥下的边区或者特区,愿意把自己的部队改编成国民政府统一指挥的军队。国共合作能够建立,跟西安事变的发生和和平解决有直接关系,在这件事上中国共产党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九一八事变之后,张学良的东北军退守关内,被蒋介石派去打红军。打的过程中吃过败仗,一位团长级的干部被红军俘虏了,经过红军的教育后放了回去,让他给张学良捎话,应该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尤其是东北军,应该收复自己的故乡。很快,张学良建立了同周恩来的直接联系,东北军和红军之间的仗不打了,而且东北军还给了红军很多帮助,提供医疗用品,提供资金,提供武器弹药,张学良本人甚至提出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申请。很快,蒋介石看出了名堂,明摆着张学良和陕西地方实力派杨虎城“剿共”不积极。所以,1936年12月,他带了一批心腹大员去西安督战。他做好了准备,如果这两位不听劝,就把他们的部队调开,把自己的嫡系调来。张、杨苦劝蒋介石停止内战,但遭到了蒋介石严词斥责,张、杨就把蒋介石扣了起来。西安事变发生后,张、杨紧急致电中共中央,希望派负责任的领导人到西安去商量怎么办。周恩来代表中央去了西安,他提出了和平解决的主张,只要蒋介石答应停止内战,就应该放他回去。张、杨本来就是这个目的,蒋介石的代表这个时候也只能答应这个条件。所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建立。显然,这是张、杨的功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功劳,这个功劳我看是记不到蒋介石的头上去。因为在这之前,他明确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主张,他也宣称要抗日,但是抗日有个前提,“安内”,打内战,消灭中国共产党。只要有一天中国共产党没被他消灭,内战就没完没了地打下去。所以,抗日在蒋介石这里是遥遥无期的。
二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能坚持八年之久,也得益于共产党人的努力,甚至得益于共产党人的委曲求全。抗战之初,红军被改编成了八路军、新四军,被国民党派到敌后,即日本人占领的地区。国民党的意图很多人看得清楚,共产党你不口口声声要抗日吗?那我就给你抗日的机会,让你的部队到抗日最前线,到日本人占领的地区。你能不去吗?没法不去,不去没法向全国人民交代。蒋介石就想借着日本人之手,消灭他打了十年内战也没能消灭掉的共产党队伍。面对这样的阴谋、这样的意图,毛泽东看得很清楚。所以,中国共产党在一开始就确定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战略,能打的时候就打,不能打的时候就跑。否则,共产党的部队人数少、装备差,面对强大的日军,跟他硬碰硬,这样的仗很难打,打不赢。靠游击战,共产党的部队不光没被日本人消灭,反而迅速站稳了脚跟,建立了大块的根据地,部队人数也迅速扩充。抗战之初,共产党部队只有几万人,到了1940年,正规军就变成了几十万人。这个时候,蒋介石担心抗战胜利之后,共产党跟他争夺天下,所以发起了一些反共摩擦。最严重的是皖南事变,新四军军部及其直属部队9000多人奉命北撤,居然撤进了国民党的包围圈。军长叶挺被扣,9000多人中只有2000多人突围出来,剩下的基本上都被国民党的部队消灭了。这是非常严重的反共阴谋。新四军为什么北撤?为了合作抗日的大局,蒋介石一再要求八路军全部撤到黄河以北,新四军全部撤到长江以北,中共中央做了让步,新四军北撤的路线是跟国民党商定的,但是居然发生了皖南事变。一段时间,延安群情激奋,很多人向中央建议,集中优势部队不惜同国民党决一死战。这个时候,中国共产党的队伍有一定实力,能跟国民党斗一斗。但是,中共中央权衡利弊,最终决定军事上采取守势,准备应付国民党可能发动的更大规模的反共行动;政治上采取攻势,向国统区人民、向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揭露国民党的反共阴谋。在各方的强大压力下,蒋介石不得不公开表示,以后不会再有这样的事发生。所以,内战没有爆发,抗战一直坚持到最后胜利,显然,这也是共产党人的功劳。
三是共产党的部队消灭牵制了大量日本侵略军。现在,我们偶尔能从互联网上看到这样的言论,当年国民党的部队打了很多大仗、硬仗,牺牲了很多高级将领,共产党的部队只打过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战场上牺牲的将领只有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这么说的意图很清楚,意思是共产党的部队没打多少仗,抗日主要是国民党干的。事实完全不是这个样子,共产党的部队因为人数少、装备差,又身处敌后,大仗确实打得不是很多,但是小仗打得很多,积小胜为大胜,战果也是辉煌的。更重要的是,共产党的部队绝大部分在敌后,对日伪军的牵制作用是巨大的。敌后战场抗击着60%的日本侵略军、95%的伪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部队在敌后战场,对国民党与美国人、苏联人起到了极大的支持帮助作用。蒋介石为什么在抗战的很长时间内能在重庆待得安稳?就是因为日军的很多部队被共产党领导的武装牵制住,没有能力打到重庆去。美国人在太平洋战场上虽然打得艰苦,但最终能打赢,也跟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把大量日军牵制在中国战场,无法更多地调到太平洋战场上有关系。至于对苏联的援助就更加直接,如果我们有的同志去过内蒙古的海拉尔、黑龙江的虎林和东宁,就会知道,这几个地方有规模巨大的地下要塞,是日本人在伪满洲国时期修的,都在中苏边境。当年修地下要塞的目的就是为了打苏联,斯大林很清楚,也很担心。因为,苏联红军在西部战线遭受了德国法西斯的重创,如果日本关东军在远东地区也向苏联发动进攻,他们就难以承受了。但是这样的进攻始终没能发动起来,就是因为日本关东军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牢牢地拖在了东北,没有能力发起这样的进攻。所以,苏联卫国战争胜利之后,苏联红军派出部队到东北来帮助我们消灭日军,是因为我们先帮助了他们。这些年来,包括西方学者在内,越来越多的人看清楚了中国战场,尤其是敌后战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四是共产党的部队英勇抗日,决不投降。共产党的队伍当年的表现是好的,哪怕装备差,哪怕人数少,不管付出多大的伤亡,决不投降。东北抗日联军的将领杨靖宇,打到弹尽粮绝,最后就剩下一个人,也决不投降。他壮烈牺牲之后,日本人解剖他的遗体,发现肠胃里头只有树皮、草根、棉絮,没有粮食。日本人肃然起敬,没想到一个人的意志能坚定到这种程度。新四军刘老庄连,一个连全部战死,就这样也决不投降。这样的事情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支抗日武装当中有很多,但是相比之下,国民党的部队表现就差得多,很多部队投降、叛变。我曾经看到某一家大报用一个版的篇幅登了这样一篇稿子,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中国是唯一一个伪军比侵略军数量多的国家,这应该说是我们这个民族过去一段不那么光彩的历史。我们想一想,伪军哪来的?伪军都是过去的所谓国军投降叛变的。还有,汪精卫的汉奸政府哪来的?好多人也是过去的国民党中央委员。
经过上述四点的比较,到底谁在抗日问题上表现更好?谁真正爱国?我相信当年的老百姓是看得清楚的。
第二,中国共产党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毛泽东同志对农民问题是看得很清楚的,他认为中国革命的实质问题就是农民问题,因为农民占中国人口的最大多数,谁把农民争取过来,问题就解决了。靠什么争取?就是满足农民的土地诉求。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打土豪分田地。抗日战争时期,为了争取地主富农一同抗日,把土地政策改为减租减息。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又把土地政策改成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无论怎么改、怎么变,农民都很清楚,中国共产党是为他们谋利益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就是他们的子弟兵。所以,农民子弟为了自己的利益,能参军的就得参军,不能参军的也得踊跃地支持,中国共产党就同广大农民形成了血肉联系、鱼水关系。在这里,我想讲一个我的老家山东沂蒙老区的故事。我的老家有一个知名的沂蒙母亲王焕于,当年她的家里住过徐向前,住过罗荣桓。沂蒙母亲和她的家人及乡亲们为八路军养孩子,包括指挥员的孩子,也包括烈士留下的遗孤,最多的时候同时养了几十个。她的儿媳妇刚生孩子不久,她就关照儿媳妇,奶水先紧着烈士的遗孤喂。她说,咱们的孩子万一饿死了以后再生,而烈士的遗孤如果饿死了,烈士就绝后了。在当年的山东农民眼里头,一个人如果绝后了,这事儿太严重了。为了养八路军的孩子,沂蒙母亲的孙子孙女先后饿死了四个。这事今天听来就像天方夜谭一样,但是当年就真实地发生了。老太太活到了101岁,1989年去世。在她生前,有人问过她,为什么能干出这样的事?在老太太看来很平常,就应该这么干。八路军这些外乡人,当年主要是南方人,到山东打鬼子,有人连命都送掉了,人家留下的遗孤你能不照顾好吗?如果照顾不好,良心上过得去吗?显然,她就是这么想的。老百姓为什么支持共产党、八路军?蒋介石不是看不清楚,后来他也做过这方面的总结。但是,共产党能做到的事他就做不到。因为地主阶级是他的统治基础,他显然不会下手,也下不了手。
第三,共产党实行了高度的民主。现在,偶尔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说法,共产党是怕民主的,共产党是不搞民主的,这纯粹是胡说八道。中国共产党就是靠搞民主起家的,中国共产党当年就是拿着民主来对付国民党的。国民党在它的统治区实行法西斯特务统治,而中国共产党在自己局部执政的区域实行普选。抗日根据地政权的参与人员,都是老百姓选出来的。当年的普选,我们今天想来似乎不具备条件,因为一个村都不见得能找出几个识字的老百姓,怎么画选票?共产党当年发明了原始的选举方式——投豆法。我们在老照片上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候选人背对着选民而坐,屁股后头放一只碗,或者帽子摘下来口朝上,工作人员给选民发黄豆粒,你愿意投谁就把这颗豆放在谁屁股后头的碗里就完了。方式肯定是原始的,但是,没有任何人能说它不民主。共产党当年还提出实行“三三制”,就是共产党人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人员组成中只占1/3,另两个1/3,一个是左派进步分子,一个是中间人士。陕甘宁边区选上的共产党人一度超过了1/3,多出部分辞职,就保留1/3。当年,根据地的政权得到了各阶层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和支持,国统区很多知识分子,尤其是年轻的大学生都往延安跑,历经千辛万苦。但是,很少有人往重庆跑,人心所向,清清楚楚。
第四,共产党人高度廉洁。毛泽东曾经自豪地讲过,陕甘宁边区是全国最进步的地方,十个方面的东西没有,没有贪官污吏,没有巧取豪夺,没有叫花子,没有娼妓,等等。显然,这十个方面,国统区那儿都有。毛泽东就是跟国统区做比较的。当年国民党的垮台跟它的腐败透顶有着直接的关系,国民党政权在后期可以说遭到了各阶层人民的唾弃。
这里,我想讲两个高级知识分子的故事,我觉得很能说明问题。一个是朱自清先生的遭遇。朱自清先生是清华的教授,著名作家、学者,他的儿子朱乔森曾是我很长时间的直接领导。他生前几次跟我们讲过他父亲的故事,说他父亲去世前不光病很重,而且经济上也非常困难,甚至穷得没钱买面粉。好像不应该如此,今天说民国时期好的那些“国粉”,说民国好的证据之一就是知识分子收入高,多的一个月能挣几百大洋。我看过一个材料,朱自清先生好像是一个月能挣四百多大洋,收入是够高的了,为什么买不起面粉呢?因为国民党统治后期通货膨胀极其严重,今天到手的钱觉得好像是笔钱,但是用不了几天,可能就会变得跟废纸一样。国民党政府为了笼络朱自清先生这样的知名知识分子,可以向他们平价供应美国人援助的面粉。但朱自清先生病重的时候交代家人,宁愿饿死,也不能买、不能吃。朱自清先生为什么这样做?因为“二战”之后,美国为了对抗苏联、扶持日本,日本的一些战犯,没经审判就被他们放掉。中国人感情上绝不能接受,朱自清先生是在抗议信上签了名的。朱自清先生去世的时候,体重只剩下了七十几斤。我们想一想,清华的名教授,他夫人是清华图书馆的高级职员,这种家庭落到了这种境地,可以想见其他的老百姓日子会过得怎么样,那更过不下去了。
再一个故事,国民党逃往台湾的时候,试图动员知名知识分子跟他们一起去,但是绝大部分知名知识分子没有去。当年国民党人最看重的知识分子,应该是中央研究院的院士。第一届院士一共才八十几个人,这个时候已经有两位院士去世了,有12位滞留在国外没回来,跟着国民党去台湾的只有九位,剩下的接近60位都留在了大陆。这些人为什么留下来?不是因为他们对共产党人有多少好感,他们长期生活在国统区,对共产党没有多少了解,甚至有人因为受了国民党长期歪曲宣传的影响,对共产党人还有一些误解。他们之所以不去,是因为对国民党太了解了,在国民党统治之下过了20多年,这个党怎么样,彻底领教了。所以有些没去的院士在日记、在私人通信中做出这样的判断:共产党怎么样不知道,有待于了解,但是哪怕共产党再坏,也绝对坏不过国民党。所以,这些人毫不犹豫地留在了大陆。
我们今天说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这句话的内涵非常丰富,也非常深刻。海峡两岸关系改善之后,有些国民党元老的后代跑来大陆,想了解一下,当年他们的父辈为什么会败给中国共产党。一了解,心服口服。我觉得这段历史是很能说明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