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新版前言

《中国书法:167个练习》从初版到现在已经二十四年了,各种版本印行三十余次。我曾经说到,它包含一个新的训练体系、一种新的书法观念,包含一份史上最全面的技法目录与循序渐进的科学的训练方法,但练习的内容与书法史的关系未曾言及。

限于体例,书中每个练习的解说都很简短,但它们的意义各不相同,其中有些练习包含书法史上重要的发现,有些练习是从未被揭示过的视角和体验,有些练习使从来无法传达的感觉、经验进入交流。此外还有一些练习,根据今天书法研究的成果,在从未被文献描述过的层面上展开。

历来都把书法技法划分为笔法、字结构、章法这样三个部分,关于墨法的记述很少。本书亦据此安排前三部分的内容,它们构成全书的基础部分。

文献与晚近著作中已经论及的技法,我们重新进行了定义和解说,在这之外,练习中还包括一部分已经“失传”的技法。它们以“摆动-Ⅱ”(练习1-17)、“连续转笔-Ⅱ”(练习1-23)、“连续转笔-Ⅲ”(练习1-24)、“点画内笔锋运动轨迹”(练习1-31)、“点画间笔锋运动轨迹”(练习1-33)等五个练习为核心,以“藏锋-Ⅱ”(练习1-5)和“摆动-Ⅱ”等为基础,在“笔法分析-Ⅳ”(练习1-43)中提供了一种逐步接近复杂点画形状的“试错-调整”方法。

这一部分练习,大体上还原了被认为“失传”的早期书写——包括从王羲之到颜真卿的核心笔法。

这些练习,有的动作并不复杂,如“摆动-Ⅰ、Ⅱ”和“藏锋-Ⅱ”,只不过后世的书写习惯改变,忽略了这些关键的特征。它们是那些“失传”的笔法的起点。

在唐代楷书的影响下,各种书体中都加入了提按、留驻,通行的“藏锋”即为这种书写的产物:用笔尖做一环绕(或按-顿)的动作,把笔锋(笔尖)隐藏在点画内部。这使笔画起端浑厚,但破坏了书写的连续性,特别是行书和草书,受到极大的影响。晋唐行书和草书,大部分落笔后不加任何动作,直接运行,便能做到敦厚、圆浑。仔细观察这些作品,书写时垂直落笔,笔锋落下即被包裹在墨色中。我把它定义为一种新的藏锋方法。这种笔法,有助于打破唐代楷书“留驻”笔法的禁锢,对把握早期行书和草书笔法具有重要意义。很少有人想到,这样一个简单的练习,却是重现“古法”的重要环节。

再如“摆动”,它几乎是一种出之于本能的简单动作,但是当它发展为“连续摆动”,进而演化为一种复杂的转笔——绞转,便成为隶书成立的关键,成为王羲之系统书写的核心。它造成点画的复杂变化并使其在视觉上具有三维的特征。从摆动到连续摆动,是汉字书写演化中决定性的一步。这条潜在的线索被书体的演变掩盖,从来无人言及。

本书把这种演变以练习的形式呈现,并且使有关的操作成为一种可以通过训练而掌握的技法。

“转笔中腕与臂的配合-Ⅲ”(练习1-27)图中的笔画,是整个书法史上形状最复杂,也是内部运动最复杂的点画。它们全部取自王羲之《丧乱帖》《频有哀祸帖》等传本墨迹。这些点画书写的秘密几乎都包含在“连续转笔-Ⅱ、Ⅲ”的解说与训练中。

“连续转笔-Ⅱ”图a、b揭示了前期书法史上一个演变的阶段:用手腕的摆动对书写连续不断地进行控制。原理并不复杂,来源也很清楚。图c《平复帖》(选字)是这种笔法珍贵的遗存。它是笔法演变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书法史很快改变了这种书写方式,把控制笔画形状的操作移到笔画的端点与弯折处。

“连续转笔-Ⅱ”的运动本质,是一刻不停的顺时针转动与逆时针转动,以及两个方向转动的交替;而“连续转笔-Ⅲ”的运动本质,是顺时针转动与逆时针转动叠合在一起(笔锋按照笔画轨迹做顺时针运动的同时笔毫锥部做逆时针运动),拆解开来,运动的要素一点都没改变,但两个方向的转动组合在一起,使点画的形状变得极为复杂。一些后世书写中绝不会出现的细节(例如图b“受”字末笔长点中部向下方的凸起部分),被人们轻易地放弃。这种忽视,正是书写发生质变的关键。在这里人们舍弃了两点:一是不同方向(顺时针与逆时针)转笔的组合(后世转笔通常只包含一个方向的运动);另一点,是点画推进时不停的转动。

这两个练习几乎凝缩了早期笔法演变史中最核心的内容。

以上练习,勾勒出一幅书法史上业已失传的书写的图景。其中某些细节虽然从未被记录,但却是一个时代书写的关键特征(如“摆动”和“藏锋-Ⅱ”),是破解失传技法的入口。这是只有从实际操作着手才可能被关注的细节。这里显示出教材特有的价值。

当然,这些练习并不是以往书写简单的重现,其中还有工具、姿势、书写材料等许多因素的影响,但这些练习使书写前所未有地接近前人的状态。它们提供了一种路径,并使书法史上的书写成为一个有序的链环,而不再是一些迷信、传说和个人有限经验的混合物。那些流传至今的杰作有了通达的途径,今天的书写者有了体验曾经存在的书写方式的可能。

字结构和章法部分,亦包含几组最重要的练习。它们或者改变了观察的角度,使隐藏的感觉方式有了清晰的表述;或者摘出那些从未被当作技法的构成进行训练,扩展了书法技法的概念,使隐藏的不可言说的书写有了通达的途径。

字结构部分:“平行渐变线段对字结构的影响”(练习2-5)、“单元图形与单元空间”(练习2-9至2-21)、“书写过程中对字结构的感受”(练习2-26)等;章法部分:“单字的连接”(练习3-3至3-11)、“单字的奇异连接”(练习3-12至3-14)、“行侧廓的控制”(练习3-18至3-20)、“字间空间的包容性”(练习3-29)等。

这些练习以系统的基础研究作为支持,如笔法史、章法史和字结构技法演变史等。

还有一类练习,完全从现代理论发展而来,如第4部分“动力形式”。“动力形式”是运动层面之下关于书写的一个概念,它把运动、控制运动的感觉模式和个人习惯糅合在一起,从而成为一种影响书写的要素。关于“动力形式”的论述,揭示了书写中隐藏的许多问题。

我们根据“动力形式”的理论,编写出各种练习。它们不属于通常意义上的“技法”,但它们是在对所有技法进行分析以后,在更深入的层面上展开的训练。它们与本书前三部分已讲述的技法密切相关。例如,利用动力形式的概念,对书法史上各种书体的代表作进行分析,以至精选的二三十个笔画,便涵盖了一件作品的全部笔法。

围绕动力形式概念而进行的构成分析和心理分析,发展出一系列控制笔法、结构和调整书写习惯的方法。

此外,还有一些练习,源自对书写的观察和体验。

技法理论是就某一类问题进行研究和论述,它不可能涉及实际书写的所有细节,但教材的编撰出自另一思路:对书写中的所有细节必须做全面的审视。这样,教材关注的往往有论著中未曾涉及的内容,如“书写过程中对字结构的感受”(练习2-26)。

字结构训练,历来都是对所书写的字结构加以检查、调整,字结构成为基本构成单位。然而,单字的构成比较复杂,而且大部分人已经形成自己的书写习惯,即使练习时有所修正,回到日常应用中依然故我。对完整的字结构进行检查,无法触动既有的书写习惯。必须设法把对结构的审察、感受插入结构构成的过程中。

这个练习把单字结构看作不断生成的若干部分,在书写的过程中,多次停下审视这个生成中的结构,然后再接着进行书写。一个单字结构的构筑过程,被拆解成若干独立的结构来感受,从而养成在书写中监督结构生成的意识。

它带来书写心理和观察、感受习惯的改变。它为结构的调整,也为结构的创造带来各种可能。

教材第5部分“汉字构成”中部分练习源自现代汉字作品中所包含的技法,还有部分练习是参照当代艺术作品,对汉字构成的想象。

有关技法的拓展,重要的不是风格的累积,而是构成方式的创造。希望当代文字书写不断出现具有原创性的作品,为教材提供新的内容。

此书的日文译者前田秀雄博士说,这部教材把所有书写技法的秘密都呈现在人们眼前。揭示与把握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工作。真正掌握书写的全部技法是不容易做到的。不过,我们今天有了一窥历史真容的可能。当代书写有可能在一个与以往不同的基础上展开。

本书这一版中,部分练习增添了图版,部分练习更换了图例,文字有修订。

感谢三联书店,感谢促成出版的诸位友人,感谢编辑黄新萍女士热情、细致的工作,使这部教材能以新的面貌出现在读者面前。

邱振中
2020年8月 YBmvy6OCq0iY0I+JMjeniHakKCjkmc5gNpaUBB4sXimLk8j3UQWX0tnakyJTWWw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