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阿甘正传
英文名: Forrest Gump
导 演: 罗伯特·泽米吉斯
编 剧: 艾瑞克·罗斯/温斯顿·格鲁姆
主 演: 汤姆·汉克斯/罗宾·怀特/加里·西尼斯/麦凯尔泰·威廉逊/莎莉·菲尔德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日期: 1994-06-23(洛杉矶首映)/1994-07-06(美国)
又 名: 福雷斯特·冈普
获奖情况:
第67届奥斯卡金像奖(1995):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最佳男主角汤姆·汉克斯,最佳改编剧本艾瑞克·罗斯,最佳摄影(提名)唐·伯吉斯,最佳剪辑阿瑟·施密特,最佳视觉效果斯蒂芬·罗森包姆/肯·拉斯顿/George Murphy/艾伦·霍尔
第48届英国电影学院奖电影奖(1995):最佳影片(提名),最佳导演(提名)罗伯特·泽米吉斯,最佳男主角(提名)汤姆·汉克斯,最佳女配角(提名)莎莉·菲尔德,最佳特殊视觉效果江道格/肯·拉斯顿/斯蒂芬·罗森包姆/乔治·墨菲/艾伦·霍尔
第19届日本电影学院奖(1996):最佳外语片(提名)
第1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1996):最佳外国影片译制奖
电影《阿甘正传》是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1994年执导的一部美国电影,豆瓣评分9.5分,共计232.7万人观看过。
电影讲述了阿甘虽然先天智力低下(智商只有75),但在妈妈的鼓励下,执着追求,自强不息,最终“傻人有傻福”,成为橄榄球巨星、越战英雄、乒乓球外交使者、亿万富翁的励志故事。其中,珍妮是阿甘的一生挚爱,无论阿甘取得何种成就,他对珍妮始终念念不忘。可惜最后虽然有情人终成眷属,但珍妮却在婚后不久因病去世,只给阿甘留下了一个男孩和无尽的思念。
珍妮的离去让人惋惜,她到底得了什么病?根据阿甘所处的历史年代和珍妮的行为表现,我们推断,珍妮可能得了艾滋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推论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电影《阿甘正传》的故事情节一起走近艾滋病。
电影《阿甘正传》海报
电影《阿甘正传》的伟大之处在于通过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串联起美国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珍妮生于1945年,卒于1982年,青年时期为20世纪60—80年代,正好是艾滋病被发现的那一段时间。
根据文献报道,1976—1977年在中非扎伊尔、赞比亚及卢旺达地区就相继发现了类似今天艾滋病的病例,但当时由于只是散发,并没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1] 。1981年6月,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医学中心报告了5例卡氏肺囊虫肺炎患者,其中部分患者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同年7月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又报告了26例患有罕见卡波西肉瘤的患者,由于这些患者均具有机会性感染、恶性肿瘤、淋巴细胞数下降、T细胞抗原反应性下降或消失等共同特征,于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简称艾滋病(AIDS)]的概念就被提了出来,并被进一步证实可通过性接触、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和母婴垂直传播。1983年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发现了淋巴腺病相关病毒(LAV);1984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分离出人类嗜T细胞病毒Ⅲ(HTLV-Ⅲ),美国旧金山加州大学分离出艾滋病相关病毒。由于这3种病毒在形态学、核酸序列、蛋白结构以及细胞嗜性等方面均有相同特性,1986年,国际微生物协会及病毒分类学会将这3种病毒统一命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至此,艾滋病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并成为了20世纪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
艾滋病的诊断需要结合流行病学史,包括静脉注射毒品、不安全性生活史等,以及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
影片中的珍妮是一名女嬉皮士,有多个性伴侣,性生活开放,有吸毒史,长期过着反传统的流浪生活。当她在小剧场赤裸着身体弹唱鲍勃·迪伦的 Blowing In The Wind 时,一方面折射出嬉皮士“性解放、摇滚乐和反战争”的三大特征,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嬉皮运动带来的社会隐患,比如性解放促进性传播疾病的广泛流行,吸毒带给年轻一代的身心摧残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珍妮是极有可能成为艾滋病高危人群的。电影为我们展示了一幕珍妮和男友吸食完毒品后的场景:某个百无聊赖的夜晚,男友注射完毒品后目光呆滞,一幅失魂落魄的样子,珍妮望着镜子里容颜憔悴的自己,痛苦万分,爬上阳台想要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尽管我们对于珍妮想要自杀的原因并不完全了解,也许是对自我放纵的后悔,也许是对未来生活的迷茫,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吸毒后会加重心情抑郁,甚至产生厌世情绪和自杀倾向。这种悲观情绪在吸毒人群中经常发生,也从侧面反映了珍妮在吸毒的漩涡中越陷越深,距离被HIV感染的危险越来越近了。
珍妮弹唱鲍勃·迪伦的 Blowing In The Wind
静脉吸毒后的注射器
果然,当阿甘终于找到珍妮并准备和她一起共度余生时,珍妮告诉他“我感染了某种病毒,医生不知道是什么病,也不知道如何治疗。”珍妮去世于1982年3月,距离阿甘找到她的时间不超过1年(阿甘于1981年3月里根总统遇刺后收到珍妮的来信并与她重逢)。从见面、举办婚礼到病情加重、去世,珍妮的病情变化非常之快。事实上,当时艾滋病确实没有有效治疗,直到1996年美籍华裔科学家何大一发明了“鸡尾酒疗法”(HAART),通过3种或3种以上的抗病毒药物联合治疗,艾滋病的治疗才有了较大突破。
因此,综合以上时代背景、多个性伴侣、不安全性史、吸毒史,曾经感染过某种未知的病毒(HIV确认于1986年),发病快,发病后无特效药物治疗等多个依据,我们初步诊断珍妮患上了艾滋病。
假若珍妮真的患了艾滋病并发病去世,观众们最关心的问题恐怕就是:阿甘和他们的孩子也会患病吗?接下来,就让我们结合剧情继续从医学的角度分析一下阿甘和他的儿子会得病吗?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艾滋病的性传播途径。HIV存在于血液、精液和阴道分泌物中,唾液、眼泪和乳汁中也含有一定HIV。性接触传播是艾滋病主要的传播途径之一,与发病有关的因素包括:性伴侣数量、性伴侣感染阶段、性交方式和性交保护措施。
珍妮是阿甘的一生挚爱,同时由于阿甘智力低下的原因,他可能也不会讨其他女孩子的欢心,因此阿甘的性伴侣应该只有珍妮一个人。电影中也没有表现阿甘与其他人有过性行为的情节。
性伴侣感染阶段是讨论阿甘是否会被感染的关键。分析这个因素之前我们先要厘清几个关键时间点,这对明确珍妮的感染阶段非常重要。1981年阿甘和珍妮重逢并结婚,在此之前阿甘经历了3年零2个月的跨美长跑,长跑的前一天也就是1978年阿甘和珍妮发生了第一次性关系。虽然从时间上来看,艾滋病病例首次报道于1981年,但由于艾滋病的潜伏期和无症状期长达数年,电影也未给出更多细节,因此,1978年珍妮的患病状态就存在两种可能性。一是珍妮并未染病,那么阿甘自然也就安全。二是珍妮处于潜伏期或无症状期,尤其是无症状期,虽然不会表现出明显临床症状,但HIV在其体内还是会不断复制并具有传染性,因此阿甘也会存在被感染的风险,而且当时他们没有采取任何保护措施,因为这次亲密接触之后,珍妮就有身孕了。
不过,阿甘确实是傻人有傻福。有文献报道,就病毒载量而言,无症状期感染者体内的病毒致病能力明显低于出现临床症状的艾滋病患者 [2] ,这也是同一个HIV感染者在不同阶段的传染性不同的原因。珍妮在无症状期只与阿甘发生过一次性行为,3年重逢后虽然进展到了艾滋病期,但按照常理推测,她与阿甘发生性行为的可能性应该很小(谁会忍心传染一个真正爱自己的人呢?)。因此,总体来说,阿甘接受HIV病毒考验的概率不大。 *
艾滋病潜伏期为HIV侵入人体后到出现临床症状之前的那一段时间,平均8~9年,短则数月,长则15年。艾滋病的临床分期分为急性期、无症状期和艾滋病期。急性期通常发生在初次感染HIV后2~4周,临床症状轻微,持续1~3周后缓解。无症状期可由急性期进入此期,或无明显的急性期症状而直接进入此期,通常为6~8年。艾滋病期为HIV感染的终末期,主要表现为发热、消瘦、淋巴结肿大及精神症状等HIV相关症状,各种机会性感染及肿瘤。
另外,从性交方式来看,有文献报道艾滋病男性患者较之女性患者更容易使其性伴染上HIV [3] 。这是因为HIV病毒在精液中的含量(100万~1000万/ml)远高于阴道分泌物,同时,病毒通过性接触导致的细微破损致病,而女性阴道在性交过程中更容易发生黏膜破裂。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阿甘一直身体健康(可能与其长期坚持跑步有关),即使有少量HIV进入体内,估计也会被他的免疫系统迅速清除掉。
因此,总体来看,阿甘虽然和珍妮发生过性行为,但鉴于珍妮当时体内病毒载量不高、性生活次数不多、阿甘身体健康且只有珍妮这一个性伴侣等综合因素,初步推断阿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被感染的风险,但风险程度不高。 *
与HIV感染者性交是不是100%会被感染?有学者曾做过一个研究 [4] ,对于中国河南河北农村地区87对至少一方HIV阳性、有稳定婚姻关系、年龄在20~50岁的夫妻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只有7对夫妻是一方先感染HIV后通过性传播导致对方感染的,也就是发生HIV性传播的夫妻只占全部有性传播危险夫妻的11.1%,这个研究对于本文观点有一定支撑作用。不过,虽然与HIV感染者性交不是100%会被感染,但仍属于高危行为,尤其是男男同性性交以及和男性患者异性性交,更需要加强个人防护。
接下来让我们了解一下艾滋病的母婴传播途径。感染HIV的母亲可以通过胎盘、产道和哺乳方式将病毒传给孩子。1988年的一项美国研究显示:血清阳性母亲所生婴儿的HIV感染率达到46% [5] 。这种现象与当时临床上没有有效的母婴传播干预措施有关。假若珍妮在离开阿甘之后并没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怀孕或者哺乳期间感染了HIV,那么,阿甘的孩子(以下简称小甘)被母亲感染的可能性还是较大的。
不过,也有研究发现,母婴传播的风险和母亲怀孕时是否有艾滋病症状以及是否静脉吸毒有关 [5] 。根据珍妮产后能够找到工作独立抚养小甘的情节,我们推断怀孕期间珍妮应该还没有进入艾滋病症状期。另外,影片也没提示珍妮怀孕后继续吸毒的情节,因此,小甘的危险性貌似又降低了一点点。
然而,如前所述,艾滋病存在较长时间的潜伏期和无症状期,时间长短与感染病毒的数量、病毒类型、感染途径、机体免疫状况、个体差异、营养卫生条件和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小甘暂时看起来聪明健康,但却不能确保其今后会不会发病。一份1988年美国、欧洲和意大利的联合研究结果显示:母婴传播感染者的预后较差,其中只有1/3幼儿在2岁前未表现出艾滋病症状,但检查结果仍然强烈提示HIV感染的存在 [5] 。这项不太乐观的研究结果又让我们为小甘的未来捏了一把汗。
因此,总体来说,小甘感染HIV的可能性大于阿甘,正如片尾那片飘浮在空中的白色羽毛,小甘的命运充满了未知的危险和不确定性。
珍妮年轻时叛逆放纵,可能通过吸毒、性传播感染了HIV,她的孩子也有可能成为一名艾滋病患者。令人遗憾的是,虽然近年来艾滋病预防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HIV新发感染数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但15~24岁的年轻群体感染率却在逐年增长,这种现象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什么年轻群体的感染率会上升?主要原因与这个年龄的人群对于艾滋病传播途径等疾病预防知识落后于其他人群有关。因此,如何针对年轻人群体开展艾滋病预防宣教成为防艾工作的重中之重。
首先,吸毒是年轻人绝对不能触碰的红线。学校、家庭、社会要从小教育学生远离毒品,牢牢守住健康底线,坚决抵制某些人不良居心的诱惑,不要因为好奇心、好面子就轻易尝试毒品,因为这样做的后果极有可能会毁掉自己的一生。
其次,关于性教育。15~24岁的年轻人大多为在校高中生或大学生,性冲动活跃,性心理发育不成熟,对于两性生活充满好奇、憧憬、害羞甚至害怕等复杂情绪。因此,性教育不能简单粗暴地以一句“坚决不允许”来解决所有问题,需要我们结合年轻人不同阶段的成长特点,采取不同维度、更有温度、更加灵活的方式开展教育。
对于高中生,他们对“性”的态度主要是好奇。尽管学校开设了生理卫生课,但在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学生们对于两性知识的了解仅仅停留在文字、图谱等书本知识层面,真正的性生活对他们而言犹如“雾里看花”,看不清,也说不明。然而,青春的萌动始终存在,随着身心的不断发育,男女之间必然产生相互吸引,这个时候,如何正确引导学生了解两性知识就应该由家长来承担更多责任。建议采取和孩子一起聊天、观看电视节目、阅读书籍等方式,将性话题作为一个正常的家庭话题进行探讨,对于电视中出现的亲密镜头无需刻意回避,如果孩子提问就予以客观回答,无需搪塞话题,更无需“谈性色变”,要让孩子形成一种“性行为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人类繁衍后代正常行为”的健康概念。通过公开透明的健康教育减轻年轻人对于“性”的过度好奇,帮助他们充分了解性行为的意义,从而减少他们在冒险尝试中犯下大错的机会。
对于大学生,性生活的需求一部分出于爱情,一部分则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
当前大学生的性观念趋于开放化。根据我国成都地区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22.87%的在校大学生发生过性行为,其中只有59.10%使用了安全套,部分学生甚至存在多性伴行为 [6] 。恋爱过程发生性行为可以理解,但年轻人对于无保护性行为认识不足的现状却令人担忧。从个人防护的角度出发,保持固定的性伴侣、避免高危性交方式、使用安全套是预防艾滋病的必要措施。其中,全程、正确使用安全套是预防包括艾滋病在内的各种性传播疾病最有效最安全的方法之一。记得意大利电影《完美陌生人》中有一个情节:女儿咨询父亲要不要去男友家过夜,父亲并没有给出一个肯定或否定的答案,而是告诉她:“这是你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时刻,是你会铭记一生的事情。如果你以后想起,无论何时回想起来,这件事都会让你嘴角带笑的话,你就去做吧!但如果你并不这么认为或者不太确定,那就忘掉它吧。因为你还有大把的时间。”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父亲在女儿临走前塞给她了一盒避孕套!虽然我们的家长可能做不到像这位父亲一样开明,但教育子女的义务却是一样的,我们也有责任告知甚至指导他们如何保护自己,尤其是恋爱中的女生,不要像影片中的珍妮那样,为了爱不顾一切,最终葬送了自己的健康和幸福。
另外还有一些年轻人因为内心迷茫或者出于现实生活的不满,通过性行为逃避现实。电影《阿甘正传》中,珍妮代表的就是一群梦想破灭的叛逆青年,通过各种反传统的性爱形式,追求快感,摆脱苦恼,实现所谓的与“传统”对抗。同样,今天我们也会面临很多个人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当问题出现时,是以遁世的方式对社会做出消极反抗,还是以入世的态度不断努力,哪怕只是改变一点点,答案显而易见。这个时候,我们的学校和社会就需要多做一些事情,除了引导他们更加理性客观的看待问题,建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还要更加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建立良好的心理疏导方式,而不是用极端的方式发泄自己,甚至伤害自己也不自知。
艾滋病防控和治疗经历数十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根据国家卫健委最新统计显示,截至2020年10月,我国现存艾滋病感染者为104.5万例,其中性传播比例在95%以上,可见加强性教育仍是艾滋病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尤其对于年轻人,如何针对传播途径,联合全社会各方面力量,采取有重点、有区分、有温度的教育方式,是需要我们所有人认真思考的社会命题。
[1]王景山,姜日花.艾滋病的历史与现状[J].中国社区医师,2002(23):10-11.
[2]李林,李敬云.影响艾滋病病毒性传播的生物学因素[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10):95-98.
[3]何勤国.HIV的异性传染在艾滋病传播中是否为主要的流行病学因素(纽约市调查)[J].皮肤病与性病,1991(02):64.
[4]李林,李敬云,鲍作义,等.影响艾滋病病毒异性性传播有关因素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11):24-27.
[5]王永怡,张玲霞.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母婴传播[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1989(02):53-56.
[6]吴梦瑶,张韬.我国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和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综述[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9,35(12):1341-1346+1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