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杀人见血的恶魔
——看电影《极度恐慌》走近埃博拉病毒病

电影背景

中文名: 极度恐慌

英文名: Outbreak

导  演: 沃尔夫冈·彼德森

编  剧: 劳伦斯·迪沃莱特/罗伯特·罗伊·普尔

主  演: 达斯汀·霍夫曼/蕾妮·罗素/摩根·弗里曼/凯文·史派西/小库珀·古丁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日期: 1995-03-10(美国)

又  名: 极度惊慌(港)/恐怖地带/危机总动员/蔓延

获奖情况:

第1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1996):最佳外国影片译制奖(提名)

恐怖片里有一种杀人如麻的恶魔,刀刀见血,招招致命,所到之处无人生还。自然界里也有一群恶魔。人一碰到它就七窍流血,几天之后撒手人寰。不要以为我们在杜撰骇人听闻的故事,埃博拉病毒就是这样一种“恶魔”。由于具有极高的传染性和致死率,埃博拉病毒病被冠以“生命黑板擦”的外号,疫情暴发时的情境比恐怖片有过之而无不及。埃博拉病毒是一种什么样的病毒?它有多可怕?我们有办法对付它吗?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电影《极度恐慌》,一起走近这个杀人见血的恶魔——埃博拉病毒病吧!

电影《极度恐慌》是导演沃尔夫冈·彼德森1995年执导的一部美国电影。影片讲述了:1967年,非洲扎伊尔莫他巴河谷,一个美国雇佣军兵营被一种突如其来的疾病肆虐,死亡人数不断攀升。不久后,军医抽取了患者的血样,整个军营被炸弹摧毁。28年后,一个美国人在扎伊尔捉到一只小白脸猴并将其偷带回国,很快一种新型传染病在小镇上蔓延开来。被感染者首先出现流感样症状,接着皮肤破溃、七窍流血,几天后全身出血而亡。美国陆军传染病研究中心上校军医山姆前往当地救治,不久后一批秘密血清也被运送过来。可惜这批血清只能救治1967年的疾病,对于此时已经发生了变异的病毒毫无作用。不久后,山姆的妻子也被感染,山姆为了挽救爱人的生命,一边冒死查找病毒的来源,一边还要和意图炸毁整个小镇的政府周旋。最终,山姆找到了病毒的宿主——那只扎伊尔小白脸猴,并从猴体中分离出抗体血清,从死神手中成功夺回了妻子和2 600多名小镇居民的生命。

《极度恐慌》电影海报

电影《极度恐慌》的创作灵感来自美国作家理查德·普雷斯顿的畅销书《血疫》——一部描写埃博拉病毒病的经典之作。导演沃尔夫冈·彼德森是拍摄瘟疫类灾难片的高手,除了《极度恐慌》,2011年的灾难大片《传染病》也是出自他手,不过前者侧重个人英雄主义的塑造,后者更加凸显普罗大众的人性光芒。《极度恐慌》剧情扣人心弦,演员卡司强大,达斯汀·霍夫曼、摩根·弗里曼、凯文·史派西和小库珀·古丁等著名影星均在片中有上佳表现。在一众明星的簇拥下,我们一边享受剧情的精彩刺激,一边逐渐走近这种神秘而古老的病毒,即使坐在观众席上,也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病魔带给我们的血腥和恐惧。

感染病毒后无一人生还的村庄

一、恶魔的画像

《极度恐慌》中,病毒“莫他巴”被形容成一种能在48小时内毁灭全球的致命病毒。虽然“莫他巴”是一种虚构的病毒,但其原型来自埃博拉病毒,不过剧中它发生了变异,变得传染性更强,杀伤力更大,因此可以看成是埃博拉病毒的“升级版”。那么,埃博拉病毒的真实面目又如何呢?

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EBOV)最早发现于1976年刚果民主共和国(旧称扎伊尔)的埃博拉河附近,“埃博拉”也因此而得名。它就像一个行踪诡异的恶魔,1976年在Yambuku村杀害了280人后神秘消失 [1] ,此后又在非洲大陆频频散发,但未造成大规模扩散。2014年,西非暴发了最严重的一次埃博拉疫情,感染人数2.6万,死亡1.1万 [2] 。由于感染后病死率高达50%~90%,属于人类历史上最致命的病毒之一,因此埃博拉病毒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生物安全第四等级(biosafety level 4,BLS-4)病毒,同时也被视为生物恐怖工具之一。 *

生物安全1~4级实验室

*小知识

生物安全等级是如何分级的?生物安全等级针对生物危害的不同程度而定,是对实验人员、实验室以及环境保护的总体要求。根据操作不同危险等级微生物的要求,实验室生物安全水平可以分为4级。BLS-1研究已知所有特性并已经证明不会导致疾病的微生物物质,如肺炎球菌、沙门氏菌等;BLS-2研究已知中度危险并与人类某些常见疾病相关的物质,如肝炎病毒、流感病毒等;BLS-3研究本土或者外来的、通过呼吸传播的、可能使人们致病或者有生命危险的物质,如炭疽杆菌、艾滋病病毒等;BLS-4研究具有极高危险性、可以通过空气传播、至今没有有效疫苗或者治疗方法的可以致命的有毒物质,比如埃博拉病毒等。这部影片为我们详细展示了4种生物安全水平的实验室特点,包括实验室环境和操作人员要求,对于医学教育而言是一部很好的“活”教材。

埃博拉病毒对于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威胁,其本尊到底是何方神圣呢?埃博拉病毒属于丝状病毒科,是一种单股负链的RNA病毒,概括起来主要有3个特点。

1.结构简单

埃博拉病毒的结构极其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核酸组成,平均长度1 000 nm,没有独立的代谢结构,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被观察到。它有一个螺旋状的核衣壳,外有糖蛋白包膜,内含19×103个碱基,其中665~805 nm大小的病毒感染力较强。根据单股负链RNA病毒的特性,埃博拉病毒进入宿主后不能直接被核糖体翻译出蛋白质,需要先合成互补正链作为mRNA,然后再转译出遗传密码对应的蛋白分子。就是这样一种连细胞结构都不具备的微小生物,却能在人类社会一次次肆虐,难怪山姆情不自禁的感叹:“我们真要佩服这些小东西,比人类小几亿倍,却能轻易杀死人类。”

2.容易变异

埃博拉病毒形态多样,有分支形、U形、杆状、丝状或环状等 [3] 。饰演助手的小库珀·古丁曾在计算机上模拟出病毒的形态:一种细长、弯曲、类似“如意”形状的病毒颗粒,就是埃博拉病毒众多形态之一。相较于DNA的双螺旋结构,单链RNA结构更不稳定,复制的时候更容易出错,而且突变发生后没有互补链作为修复的模板,因此单链RNA病毒变异很快。这也是为什么RNA病毒更容易致病,治疗效果不佳的原因。影片中,小镇疫情暴发后,那批针对1967年病毒的抗体血清虽然被紧急调用,但却无法医治已经突变后的病毒,这个情节充满了嘲讽的意味,当年视作宝贝一样珍藏的血清,如今变成一无用处,说明了一个最朴素的真理:病毒和人类的竞技没有最终的胜利者,你若道高一尺,我必魔高一丈。

1967年的病毒(上)和1995年的病毒(下)

3.高致死率

埃博拉病毒可以分为扎伊尔型、苏丹型、本迪布焦型、塔伊森林型和莱斯顿型5种亚型,除莱斯顿型对人不致病外,其余4种亚型均可致病,而前3种亚型都曾引起过埃博拉疫情的流行。由于可引起致命性病毒性出血热,感染后期患者会出现肝肾功能受损以及内外出血症状,致死率高达50%~90%,因此埃博拉病毒在世界各国均被列为最高危险等级的病原类型。影片中,医生形容“感染患者的体内就像被扔了一颗炸弹,肝脏、胰脏、肾脏都被炸烂了”,而小说《血疫》对于“出血热”的症状更是描述得触目惊心:“感染病毒的人们就像一个个包着血汤而被扎破的气球,从每一个能够流血的地方——眼睛、鼻子、嘴巴、耳朵和肠道,不断涌出大量散发着恶臭的污血。那些带着黑色结块的污血含有大量的致命病毒,一旦有人沾染,很快又会被感染……”如此血腥、恐怖的画面,即使隔着屏幕也会让人感觉到高度不适,难怪号称“见过大场面”的小库珀·古丁第一次看见这些患者(尸体)时也会忍不住呕吐起来。更可怕的是,这些镜头并非编剧的凭空臆想,现实世界中确实存在类似的病症。因此,埃博拉病毒被称作“杀人见血的恶魔”绝非夸大其词。

埃博拉病患者的内外出血症状

二、恶魔距离我们有多远?

这个问题其实是关于埃博拉病毒病的流行过程,包括人群易感性、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1.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于埃博拉病毒普遍易感,没有年龄和性别的差异,感染人群主要集中在成年人,可能与其外出劳动,暴露和接触病毒的机会较多有关。

2.传染源

2005年,科学家在果蝠体内发现了埃博拉病毒的抗体和RNA,证实果蝠是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尽管该病毒也能感染非人灵长类动物,如大猩猩和黑猩猩,但目前普遍认为猩猩也和人一样,都是终宿主,而非自然宿主。至于中间宿主是谁,也就是病毒如何从果蝠跨种传播到人类的机制目前仍不清楚。2009年,科学家在菲律宾的猪身上曾经发现过雷斯顿型病毒 [4] 。这个发现很容易让人联想起电影《传染病》里的情节:携带病毒的果蝠、果蝠吃剩的香蕉、吃了香蕉感染病毒的猪、被猪肉携带病毒感染的人……或许电影的灵感正是来源于科学家的发现,又或许科学家的发现也是受到了电影的启发。《极度恐慌》中,小白脸猴被设定为埃博拉病毒的中间宿主,也许这也是当时科学家们的一个研究方向吧。 *

*小知识

关于宿主的几种类型。根据病毒的传播路线,宿主可分为自然宿主、中间宿主和终宿主。自然宿主是指除人以外,自然界中为病毒提供营养和复制场所的生物,是病毒天然栖息和繁殖的生存环境。最常见的自然宿主就是蝙蝠,号称全世界最危险的10种病毒中,蝙蝠至少携带6种:马尔堡病毒、埃博拉病毒、狂犬病毒、SARS冠状病毒、亨德拉病毒、尼帕病毒,并能与这些病毒长期共存相安无事,因此堪称“毒霸”。中间宿主是处于中间阶段的宿主,可为病毒提供暂时性的营养和保护,并作为媒介将病毒运输到终宿主。中间宿主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为病毒提供变异进化和接触人类的机会,只有隔绝了中间宿主,才算是真正隔离了传染源。终宿主指病毒运输的终点,主要指人,对于埃博拉病毒也包括非人灵长类动物。

3.传播途径

埃博拉病毒主要通过与患者体液直接密切接触传播,其中患者的血液、排泄物和呕吐物感染性最强,乳汁、尿液、精液、唾液与眼泪也有一定的传染风险,汗液中尚未检测出活体病毒 [5] 。此外,家庭成员以及健康护理时的密切接触也能造成感染。比如山姆的妻子就是在给患者注射时扎破手指而被感染的;而一位患病母亲被军方带走的镜头,虽然看起来残忍无情,却也是预防家人之间亲密接触传播疾病的无奈之举。值得一提的是,埃博拉病毒不但在常温下比较稳定,室温存放1个月后病毒的感染性仍无明显变化,而且中度耐高温,60℃加热1小时才能使之灭活。因此,去世患者的体液仍然具有传染性,埃博拉疫情在非洲地区传播时,就曾发生过因举行葬礼导致疾病扩散的情况。不过,对于病毒是否也能经空气传播的问题,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公报,明确埃博拉病毒不能通过空气传播。2015年,中国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也公布了研究结果,证实埃博拉病毒尽管已经出现了许多变异类型,但没有证据显示变异后的病毒更加致命和更具传染性 [6] 。因此,影片中“莫他巴”病毒变异后能够通过空气传播,属于艺术加工后的作品,现实生活中埃博拉病毒主要通过接触传播,目前尚未发现通过空气传播的变异类型。

三、斩杀恶魔的尚方宝剑

影视作品中,斩杀恶魔通常需要一把神奇的宝剑。面对凶残的埃博拉病毒,我们是否也已找到了对付它的尚方宝剑,也就是抗病毒的特效药物呢?

事实上,自从1976年埃博拉病毒被发现以来,除了对症支持治疗,医学界从未停止过对于抗病毒治疗的探索和尝试。近年来,随着核苷类似物、RNA沉默及反义寡核苷酸、免疫制剂以及EBOV疫苗等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抗病毒领域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以下我们结合剧情,为大家介绍几种有故事的抗病毒药物。

1.康复者血浆

影片中,山姆抓住了携带病毒的小白脸猴,利用猴血浆中的抗病毒抗体,挽救了整个小镇居民的生命。这个做法似乎在灾难电影中非常普遍。韩国电影《流感》中也有一个了不起的小女孩,用她宝贵的康复血浆,不光拯救了整个城市,而且还制止了一场一触即发的战争。不过,《极度恐慌》留给了我们一个巨大的疑问。康复者血浆治疗中,我们通常使用的血浆只有IgG抗体,没有埃博拉病毒抗原(不含病原体) [7] ,而山姆抽提的猴血浆中同时存在活体病毒和抗病毒抗体。猴血浆中的病毒是何时分离的?输给患者的血浆是否安全?从艺术作品的角度来看,或许我们的疑问过于吹毛求疵,但从医学的角度出发,患者的安全始终是我们关注的重心,或许这就是医学工作者的初心吧!

提供抗病毒抗体的小白脸猴

2.单克隆抗体药物

同样是获得抗体,单克隆抗体药物相对之下就要安全得多。2019年8月,刚果国家生物医学研究所所长Jean-Jacques向全世界宣布:“从现在开始,我们将不再说埃博拉是无法治愈的,这一进步将在未来帮助拯救成千上万人的生命”。Jean-Jacques所指的“这一进步”就是mAb114和REGN-EB3单克隆抗体药物。mAb114分离自早年埃博拉疫情幸存者,该抗体可以结合EBOV糖蛋白中受体结合区的高度保守区域,从而使得病毒逃逸突变的可能性较低;而REGN-EB3则是产自人源化免疫系统小鼠,由特异性针对EBOV糖蛋白3个不同区域的3种单抗混合而成。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接受REGN-EB3和mAb114治疗的患者生存率分别为71%和66%,特别是疾病早期,病毒载量较低的时候,REGN-EB3和mAb114的治愈生存率甚至可以达到90%。这一研究成果极大地改写了埃博拉病毒病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的现状,提升了人类对于这一重大传染病的防控能力,因此被《科学》( Science )杂志评选为2019年十大科学突破之一。 *

关于单克隆抗体,还有一个有故事的药物ZMapp。ZMapp由3种单克隆抗体混合而成,除了能抑制病毒进入细胞,还以其成功推动《动物法则》的实施而世界闻名 [8] 。2002年,《动物法则》由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首次发布,但是直到2014年西非埃博拉疫情暴发时才真正派上用场。依据《动物法则》,2014年2名在利比里亚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美国人接受了ZMapp治疗,而在此之前该药仅在动物身上实验成功,尚未进行过临床试验。幸运的是,2名受试者使用ZMapp之后病情明显好转,此后美国政府宣布在利比里亚开始关于ZMapp的临床试验,进一步观察其给药方案和安全性等问题。 **

*小知识

什么是单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是由单一B细胞克隆产生的高度均一、仅针对某一特定抗原表位的抗体,其作用是阻止病毒进入细胞,减少病毒在细胞内的增殖。单克隆抗体是人工制备的杂交瘤细胞生产的,杂交瘤细胞是由一个经抗原激活后的B细胞与一个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单克隆抗体优点:纯度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交叉反应少,制备的成本低。

**小知识

什么是《动物法则》?在极为特殊的情况下,在药物的有效性无法得到人体试验验证之前,药物研发公司可以应用在动物实验中证明有效的结果,将药物推进到下一阶段的临床试验中去。

有趣的是,影视作品中经常也会出现《动物法则》的身影。电影《传染病》中,由于疫苗研发时间紧急,安妮医生就将在猴子身上实验成功的疫苗直接用在了自己身上,该做法“跳过”Ⅰ期临床试验,直接进入Ⅱ期临床试验初步进行疗效评价。安妮医生的做法看似是一出险招,实则借用了《动物法则》的法律依据,细细品味起来,不得不佩服电影构思的严谨,赞叹镜头背后的专业。 *

*小知识

临床试验分为几期?临床试验分为四期。Ⅰ期临床试验包括耐受性试验和药代动力学研究,一般在健康受试者中进行。Ⅱ期临床试验为治疗作用初步评价阶段。其目的是初步评价药物对目标适应证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也包括为Ⅲ期临床试验研究设计和给药剂量方案的确定提供依据。Ⅲ期临床试验为治疗作用确证阶段。其目的是进一步验证药物对目标适应证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评价利益与风险关系,最终为药物注册申请的审查提供充分的依据。Ⅳ期临床试验为上市后研究,在广泛使用条件下考察其疗效和不良反应。年来肆虐非洲大陆的疾病,埃博拉病毒病离我们似乎很远,又似乎很近。虽然我国目前没有埃博拉病例发生,但是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上又有哪一片土地能够独善其身呢?近年来,各个国家都在积极研发抗病毒药物和埃博拉病毒疫苗,但是随着病毒的变异,谁又能保证下一次疫情暴发时这些药物仍然有效?

电影带给我们的启示

从类型电影的角度来看,《极度恐慌》涉及传染病暴发时的医学、社会、军事和政治等多个领域,营造出了一种类似于科幻纪录片的真实感(尤其是前半部分),无怪乎会成为后期同类型电影广泛模仿的一部经典影片。然而,观影过后,留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既不是生化实验室的逼真模拟,也不是惊心动魄的直升机大战,而是片头诺贝尔获奖得主乔什瓦·李德伯格那句触目惊心的警示:“病毒是人类统治地球最大的威胁”。事实上,这句话只表达了一半,另外一半在小说《血疫》的结尾:“因为地球的免疫系统已经识别出最具破坏力的病原体的存在——那就是人类”。

2018年,刚果人民共和国再次出现新的埃博拉疫情,截至2020年3月,该国累计报告病例3 453例,死亡2 273例 [9] 。作为近我们将埃博拉病毒视作恶魔,认为病毒对于人类的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但从其他生物的眼里反观,人类又何尝不是更大的恶魔?全世界每天有75个物种灭绝,每小时就有3个物种被贴上死亡标签,这些消失的物种有多少和人类无关?古老冰川被融化、永久冻土被溶解、原始森林被砍伐,越来越多的新型传染病不断出现,是人类的咎由自取还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

人类在寻找传染病治疗方法的同时,是不是更应该反省自身的行为,并为此做出改变?毕竟大自然才是地球真正的主人,人类不过是寄居在地球上的生物之一。大自然也有自己的平衡系统。一旦平衡被打破,大自然的免疫系统就会启动平衡调节机制,比如调用她的武器——病毒。

影片中,疫情暴发时巫医跪地忏悔:“人类砍伐森林惊动了上帝,上帝很生气,所以给人类以惩罚。”

这是谁也逃脱不了的宿命。

敬畏自然,保护自然,热爱自然,除此之外,我们别无选择。

参考文献

[1]岑山.抗击埃博拉病毒[J].中国科学基金,2020,34(02):204-205.

[2]那些骇人的病毒性传染病[J].华东科技,2020(03):76-77.

[3]李强,卓其斌,黄玉仙,等.埃博拉病毒病的研究现状[J].中华传染病杂志,2015,33(05):316-318.

[4]高海女,李兰娟.埃博拉病毒病研究的现状和思考[J].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14,7(06):481-485.

[5]世界卫生组织:埃博拉病毒不通过空气传播[EB/OL].http://discovery.163.com/14/1008/10/A81DHCGM000125LI.html,2020-06-16

[6]我国揭示埃博拉病毒进化现状[J].生物学教学,2015,40(10):71.

[7]毛青.埃博拉病毒病治疗的现状与思考[J].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15,8(03):206-209.

[8]余珊珊,尹华静,王庆利,等.浅析美国FDA动物法则的基本原理[J].中国药学杂志,2019,54(01):72-76.

[9]韩辉,伍波,贾娇娇,等.2020年3月全球传染病疫情概要[J].疾病监测,2020,35(04):280-282. L/7aRumdOTHIqDaCucUiis1e3EV5xkE5PDCHfTi07UYXlx/VnBNtoyxaIh8jAcR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