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聆听原上的声音

站在城市任何一处高楼的顶部,趁着蒙蒙的夜色,向东南眺望,少陵原或许就在你的一次眺望之中。这或许只是一种想象,城市是没有寂静的,多彩的灯火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在有星星的夜晚,天上人间混成一片,你几乎分不清哪些是城市的灯火,哪些是天上的星光。城市越来越缺乏一个完全漆黑的夜晚了,没有一丝灯火,没有一点声音,万物沉浸在绵绵的沉睡之中。在这样的夜晚,眺望南方或许是意味深长的:大雁塔或许会让你回想起一位伟大的僧人,在他一生凄惨或辉煌的岁月里,如何由一个普通善良的孩子,进而修得正果,完成佛家终极的目标,成为永留经史的圣僧。正是由于他,一部誉满世界的神话小说便脱颖而生,它无疑满足了那种对西去取经历经艰难而终有所获的大众心理,因而大雁塔的名字也和它一样,在历史中作为一种文化的标志性符号。

或许在这样一个完全漆黑的夜晚,让你的目光越过大雁塔,继续向东南方向延伸,肯定会有一种特别的声音触动你。那是少陵原,一个高出的黄土塬,给你发出的一种隐约低荡的回音。其实,在一大块平整的土地上,存在着诸如此类、众多的地名一点也不奇怪,长安原本就是帝王们的必争之地,坟墓多就自然而然了。在这样的一个夜晚,这样的眺望,这样的声音更应该存在。汉代的皇帝王后们在这里沉睡太久了,他们曾有的声音,随着他们躯体的腐化而渐渐消亡,因为每个帝王最终要和黎民百姓一样,在泥土中度过更为黑暗的漫长岁月,如果他们在生前没有一种声音让他们留得太久,那他们的命运顶多会比百姓多一点空洞的称谓。我要说的是,让我们再越过这些腐化的躯体和几乎不存在的声音,抵达另一种声音,因为在他身后的一千多年来,他从来就没有从百姓、从史书中消失过。

人民永远记住了这个名字,杜甫,一个忧患民众的诗人,在长安时代的这片土地上,度过了他锤炼自我的十年。他当时正值人生最重要的阶段,35岁到45岁的黄金岁月,然而身怀大志的他,却在仕途上经历了屡屡的惨淡。他或许没有意识到,这段失意的潦倒的岁月带给他终生的是什么,可后来那些刀刻火铸般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是那样深刻地留在了人们的心里,留存了一个时代,这无疑佐证了那凄凉的十年所得到的绝不是时光的流失,而是一个伟大诗人丰富、深刻的内心世界的储备。

从少陵原到长安是有段距离的,帝王陵墓就标明了这段距离在某种意义上是难以省略的。正是这段距离,不远,不近,让中年的杜甫在每个早晨阳光还未升起的时候就开始眺望北边那座魅力十足的城池。那是一个中心的所在——当时所遮盖的地域已经超出了人们的想象,然后他心怀希冀地出发,又在每一个黄昏来临或更晚一些时候心事重重地回来。其实,我很想知道,杜甫为什么要选择少陵原作为自己居住的栖所,并且长达十年?仅仅是因为贫寒,还是有其他的原因?这的确是他一生的宿命。他选择了这样的一个地方,就意味着他与那个时期的中心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他是有意为之,还是迫不得已?在去城池的路上,他都怀有什么样的想法?这些与他有关的历史碎片早已不复存在,后来的人们更多关注的是他高筑的诗歌殿堂。应该说,与一座真正帝王的城池相比,他无疑建造了更为恢宏的诗歌高地。在这一刻,选择一个寂静的夜晚眺望少陵原是满怀感慨的,就像他当年站在少陵原眺望城池一样。

就在这样的夜晚,我听到了那来自少陵原的声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用他苍老的声音在低沉地朗诵着,泪水一滴滴地流下,落在他站立过的黄土上。我仿佛听到了他的泪水在滴落黄土时轻微的声音。他那憔悴的面孔,与一代诗歌大师应留我们的仰望极不相称。远去的生命已不再重来,只有那声音,依然回荡在城市若有若无的暗处。 IOqkBoFSSD+NKBT5TOcrRn/nyEzgoETJKlDkJJ0s0L7uA0ztsQatxppMpyckviU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